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603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docx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

这一现象说明(  )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

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

4.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

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符合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

C.有拉拢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目的

D.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5.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

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

A.武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的作用

B.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

C.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D.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

6.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

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汉、唐、元B.秦、唐、清C.秦、唐、明D.汉、宋、明

7.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

这表明雅典(  )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过于直接的民主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

D.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8.《十二铜表法》规定:

欠债到期后不还,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当债权人是多个时,他们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

上述规定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实质上只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维护严酷的债务奴隶制

C.比习惯法更为残酷无情

D.未使平民的权利得到保护

9.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

A.财产等级制度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建立五百人议事会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10.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

“在公开宣称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之中,就严格意义而论,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

”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11.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在中国漫延开来。

该条约(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

“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13.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表明(  )

A.民主共和观念已经被军队普遍接受

B.军队革命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因

C.北洋军以及满洲旗营响应武昌起义

D.军队失控和旗营涣散加速清朝崩溃

14.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

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

这说明(  )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15.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溯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议案中指出:

“有了农村暴动的广泛发展,有了工农红军的迅速扩大,有了兵士群众的动摇与自觉哗变的增加,有了统治阶级这样的严重危机,的确只要在产业区域与政治中心爆发了一个伟大的工人斗争,便马上可以形成革命高潮﹣﹣直接革命形势。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开始独立自主的领导中国革命

B.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C.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中国革命潜伏失败危险

D.重视农村农民斗争与城市工人暴动的相结合

16.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员贷款。

材料反映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17.据历史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

6上下,到崇祯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

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18.某历史学家说:

“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

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

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

”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

A.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19.在古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法和法律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

法来自正义,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来自权威机关制定出来的规则,包括“限制和禁令”。

西塞罗说:

“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20.丘吉尔在二战后极力鼓吹欧洲联合,但在表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时却用“with”一词而不用“of”一词.这表明丘吉尔(  )

A.正视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

B.奉行英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C.试图建立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D.积极推动欧洲联合的进程

21.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是因为①实现了美国对欧洲的资本输出②有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③帮助西欧度过了经济难关④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政治,以上说法符合引言含义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22.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

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23.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24.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增至为784864050(两).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25.从事长途贩运的山西商帮,为解决商业资金汇兑的需求创办了票号。

但近代票号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服务于政府,甚至承担汇兑海防经费和庚子赔款等业务,普通商人和百姓的小宗业务则已完全不看在眼里。

这说明近代票号(  )

A.出现了服务对象的异化B.完成了向近代银行业的转变

C.充当了列强侵华的帮凶D.已经演化为封建的官办机构

26.18世纪以前,初级工业化开始后,西方国家大宗产品供治与大宗原材枓需求逐步增加,但此时中国在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

这表明中国(  )

A.生产技术领先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

C.推行贸易保护政策D.主导世界市场

27.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

这种变化(  )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28.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时,清朝官商阶层部分精英企图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使其在中国开花结果,但三十年后发现仅是一棵“无果花”。

从时代潮流看,洋务运动是受到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而引起的积极回应。

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

29.如表所反映的资本构成(  )

表甲午前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不含企业增值资本)

单位:

万元

类别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资本

一般商人资本

总计

军用工业

931

140

/

/

1071

官办民用工业

913

41

/

/

954

官督商办工业

1088

587

526

526

3007

商办工业

/

/

280

560

1717

合计

2392

768

806

1086

6749

占总数%

43.44

11.38

11.94

16.09

82.85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B.表明私人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C.证明国家资本遭外资股份侵入

D.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30.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条件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主观题:

(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髄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

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的政治特征,结合所学和识,槪括这些政治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运行发生的变化。

并以英国为例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2.材料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

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用以促进中原和西北的互市。

为实现这两个设想,他于至元十七年派遣懂得多种方言的女真人都实为招讨使去考察河源。

都实曾三次到达吐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

他西行路勘,历时四个月,终于发现黄河源头“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

这次路勘有他的弟弟阔阔出同行。

1351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有关河源的第一部专著。

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地理描述,对河滩地区的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城镇分布等都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谓黄河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

一一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实黄河源考察成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实黄河源考察的意义。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考点】1F: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

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解答】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A.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B正确.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B.

 

2.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

”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

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

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考点】13:

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征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中虽然提到了父子、兄弟、师徒但并未强调其中的等级,尤其是还提到了“同乡关系”.

B.由材料“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即差序格局的原则是通过父子兄弟关系来表现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费孝通先生描述的“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是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的宗法制,B正确;

C.材料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

D.最早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西汉董仲舒,而费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在西周已经存在.

故选B.

 

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

这一现象说明(  )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

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

【考点】1S:

明朝的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需要掌握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内阁负责敕、诏、册、表等的拟制,说明六部的部分职权转归内阁,是内阁权力地位提高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明代内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D.

 

4.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

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符合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

C.有拉拢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目的

D.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考点】1N:

九品中正制.

【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需要掌握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一直都是门第族望,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曹魏政权最初是打击士族,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说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有拉拢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目的,故C项正确.

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C.

 

5.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

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

A.武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的作用

B.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

C.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D.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

【考点】1F: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掌握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的分析理解.

【解答】题干信息“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表明,自从霍光党政以后,宰相的权力下降,导致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即政治腐败,由此可知,材料的观点是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故选B.

 

6.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

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汉、唐、元B.秦、唐、清C.秦、唐、明D.汉、宋、明

【考点】1U: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从①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

从②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从③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7.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

这表明雅典(  )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

B.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过于直接的民主导致权利的误用和滥用

D.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

【考点】44: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主要考点:

①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条件;②古希腊民主政治特征;③古希腊民主改革;④古希腊民主政治局限;⑤古希腊民主政治意义.

【解答】雅典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而不是阻碍,A错误;

“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不能说明旧有贵族退出政治舞台,B错误;

材料说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没有涉及代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排除C;

“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故D正确.

故选D.

 

8.《十二铜表法》规定:

欠债到期后不还,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当债权人是多个时,他们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

上述规定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实质上只注重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维护严酷的债务奴隶制

C.比习惯法更为残酷无情

D.未使平民的权利得到保护

【考点】4E:

《十二铜表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B.

 

9.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