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4911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docx

高三历史单元总复习滚动检测题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右图是一件穿有鼻环的春秋时期的铜质牛尊。

从这件牛尊中可得到的信息有(  )

①春秋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

②牛在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

③牛被运用于农业生产,耕作技术日益进步

④牛肉是春秋时的主要食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牛尊的鼻环反映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这件牛尊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高超。

故答案为B。

答案:

B

2.“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解析: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

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四处奔散。

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可见,作者主张通过“重农”以达到控制农民人身自由的目的。

答案:

B

3.明朝诗人周灿《盛泽》诗曰:

“吴越分歧处……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晨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农业商品生产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晨昏”可以看出当时农村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时仍是耕织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故选D项。

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

D

4.(2018长沙测试)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度,据记载:

“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  )

A.结构比较复杂

B.一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解析:

小农经济下,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异计”,就会分家脱离原来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

“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明显体现了在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材料没有强调家庭结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谈道德问题,而且B项中“严重缺乏”表述不符合史实;宋代理学形成,儒家思想大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答案:

D

5.(2018昆明模拟)《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这描绘的是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因此A、B、C三项均正确。

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D项错误。

答案:

D

6.(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

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

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可知明代官营手工业生产农具服务于农业生产。

可见,古代官营手工业支持了民生。

故选A。

答案:

A

7.(2018临沂模拟)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唐初均田人户除交纳地租外,还要交纳绢、布等而且可纳绢代役,这会促进家庭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

D

8.据《礼记·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手工业者不能制作新奇物品,不能向民众展示高超技艺,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的政策,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解析:

题干中材料的大意是:

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居住在市场附近。

体现了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答案:

C

10.(2018珠海质检)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的对外贸易,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海外各国与唐朝广州贸易的情况,不能看出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11.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据材料中当时大量居民居住在城郭和市镇,可直接得出①②正确,而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市民阶层壮大和雇佣劳动出现的直接原因。

故③④正确。

答案:

A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解析:

银元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银元流入中国的产物,同时,银元是世界通用货币,便于对外贸易结算。

答案:

C

13.(2018皖南八校联考)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解析:

从材料湖州“以蚕桑为岁记”、严州“唯蚕桑是务”、洞庭山区“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不殖五谷,唯宜种茶”等可知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迅速。

A项与史实不符;B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谷食不足”不符。

答案:

C

14.(2018宁波测试)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

(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材料反映出明朝的晋商(  )

A.获得了全国的食盐专卖权

B.以诚信为经营原则,以义取利

C.掌控了国家军政大权

D.得到官府庇护,获取高额利润

解析:

材料反映了晋商在政府庇护下,贩卖盐、粮给军队提供军需,“大获其利”,D项符合史实。

A项中“全国”说法错误;B项材料没有反映;C项曲解了材料。

答案:

D

15.《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

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16.(2018汕头模拟)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

《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

“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材料反映出(  )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下,商人在社会上遭受歧视、限制。

答案:

D

17.(2018湖北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排除D项;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C

18.《清文献通考》卷33载: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解析:

材料中的“澳”指我国澳门,顺治四年时已被葡萄牙非法占领。

结合“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可以看出,明末对外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答案:

A

19.(2018临沂模拟)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

“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材料表明沿海居民惯熟船务、多为舵工水手,海禁后沿海居民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甚至很多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人民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答案:

D

20.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

”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多年前……”“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再由前后观点的变化可以推出“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这一结论。

A、C两项容易排除,由材料中对“清代”前后观点的变化可知,不是研究角度的变化,而是认识的更加科学合理,排除D。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8汕头一模)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

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

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帮工

学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年第04期(作者:

蔡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3分)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

(3分)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

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

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6分)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4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应从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规模狭小,分工简单,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等角度进行思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应是西周宗法制影响的结果,宗法制下家庭内部成员既有血缘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是导致“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的制度根源。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面包师的家庭是一个手工作坊,有“帮工”存在,说明有生产功能,有“学徒”,说明还有技能培训的功能;第二小问联系工业革命后现代工厂的出现思考回答。

第(3)问依据“英国”“1530年”“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变化原因”可联系宗教改革进行分析。

第(4)问注意题干中限制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分析作答。

答案:

(1)经济因素: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或具体描述小农经济的形态);(2分)经济条件有限。

(1分)

制度根源:

西周实行宗法制。

(2分)将血缘和政治权力相结合,形成宗族(家族)观念。

(1分)(答“封建制度”给1分)

(2)功能:

生产单位(或经济功能);(1分)技能培训。

(1分)

衰退原因:

工业革命;(2分)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1分)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作坊。

(1分)(如答“学校教育发展”亦同等给1分)

(3)指:

新教徒。

(2分)(或清教徒,或加尔文教徒,或路德教徒同等给2分,若答新兴资产阶级只给1分)

原因:

宗教改革;(1分)形成人文主义宗教观(或宣扬“因信称义”)。

(1分)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成为趋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自由流动加快。

(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得满分4分)

22.(2018泰州模拟)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甲组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员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君主专

制空前

强化

乙组

商品经

济发展,

资本主

义萌芽

产生

丙组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

府实行

“闭关锁

国”政策,

禁绝一

切海外

贸易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

试阐述你的理由。

(2分)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请分别说明理由。

(6分)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禁绝”和“限制”是不相同的概念;第

(2)问,甲组中的材料说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吏权限下降,能够推导出材料中的结论,乙组材料中没有关于雇佣关系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丙组;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分)

(2)甲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但内阁首辅与军机大臣无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乙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图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

(6分)

(3)①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的整体发展阶段。

②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③思想:

理学占据正统,批判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④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历程。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