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92806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docx

1018《劳动经济学》课本重点内容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

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1)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劳动力资源还可分为潜在与现实的劳动力资源。

3)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4)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

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4、劳动力需求:

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间接需求)。

2)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5、短期需求:

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6、长期需求:

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7、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组织目标、市场环境、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8、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因为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3)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0、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MRTS表示。

11、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k/MPl。

12、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资本价格/工资=R/W。

13、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分为:

一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二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张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14、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

15、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0。

2)劳动力需求弹性<1。

表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

3)劳动力需求弹性=1。

单位弹性。

4)劳动力需求弹性>1。

表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16、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由于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会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17、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18、假设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价格是既定的,社会可利用资源是既定的。

那么,两类公共部门的共同点在于不论是在服务最大化目标下还是在财政最大化目标下,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均受纳税人的负担或称群众的承受能力制约。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

指劳动力的供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的出让。

2、劳动力供给受“个体决策、个体意愿、时间要素”的影响

3、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

4、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5、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五种类型:

1)供给无弹性,即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6、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7、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8、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

9、边际效用:

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10、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

P113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

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这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在理论上所具有的第一个意义。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性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线个地区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

3)实现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P119

A、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

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

D、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使劳动力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如信息传递速度、经济体制与劳动体制、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等因素。

4、自愿失业:

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下。

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5、非自愿失业:

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发生的失业。

6、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P129

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增大,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

2)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已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3)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影响。

世界上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竞争的压力,促使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时间

1.劳动时间的特征:

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

2)劳动者履行的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

3)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

2.劳动时间的功能:

P137

1)计量功能;2)指示功能;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3.超时工作:

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俗称“加班加点”。

4.超时工作与兼职工作的区别:

P149

1)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

2)兼职工作是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

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P152

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3)此外,非全日制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正在工作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6.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有:

P153

1)劳动力生理方面;

2)道德风险方面。

7.试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P157

1)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人、财物的利用);

2)使劳动产品增多;

3)有利于节约能源;

4)有利于扩大就业;

5)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大学教育既是投资行为,也是消费行为。

继而,生育抚养下一代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

2.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

P177

1)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

(外部成本内部化,风险共担)

2)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3)与过去相比,女性受雇机会大大增加,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丈夫已成为可能。

男女两性工资收入差距和家庭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

4)结婚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

婚后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个成本越大,规避婚姻风险的人就越多。

3.拥有子女能够得到什么?

P179

1)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得到满意的收。

2)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

4.求职信息的收集是需要成本的。

此成本可分为直接与间接成本。

1)直接成本:

求职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费用。

2)间接成本:

为进行求职活动而牺牲掉的收入即机会成本。

5.真正意义的退休年龄(实际退休年龄)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P185

1)个人或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

2)养老金的影响。

3)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

4)健康程度的影响。

(个人生理条件)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1.计时工资:

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P190

2.计件工资:

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3.古典经济学派五大的工资生成理论:

1)威廉配第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

2)重农学派的最低限度工资理论。

3)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4)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

5)约翰穆勤的工资基金理论。

4、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的理论:

1)购买力工资理论。

2)分享经济理论。

3)工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

5、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内容:

认为各种报酬取决于各种相应的投入,凭投入取得报酬,投入了什么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就的报酬。

6、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的四大要点P213(多选)

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

投入多少,获取多少报酬。

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

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即由各项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确定。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企业外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P232:

1)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

2)政府对企业工资水平调控决策的影响。

3)物价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4)社会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影响。

2.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P235:

1)劳动差别因素。

2)分配形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3)企业经济效益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3.国际上确定最低工资率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城镇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

4.最低工资率的具体测算方法:

恩格尔系数法、比重法实算法、超必需品剔除法、平均数法、经济计量分析法。

5.工资谈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的协商的制度。

6.工资谈判的过程:

1)此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和工会双方一毓建议和反建议交锋的过程。

最初由工会组织提出高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方案==》企业经营者在研究了工会方案后,提出低于自身期望值的工资承诺。

==》在随后的谈判中,工会不断降低要求,而企业方面则会不断提高承诺。

2)工会的上限是不影响会员的就业,下限是工资期望值的损失小于罢工损失。

3)企业的上限是工资承诺损失小于停产或罢工损失,下限是保持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结构与数量。

7.影响工资水平最后确定的主要因素P252

1)物价指数。

2)经济发展程度。

3)利润增加程度

4)劳资力量对比及双方内部的竞争。

5)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供求与数量的供求状况。

8.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P253

1)限制市场劳动力的供给。

2)提高工资标准。

3)改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促使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上涨。

4)抵制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垄断。

9.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主要手段P254

1)提供信息,以劝说的方式影响工资谈判。

2)由政府与工会和雇主组织直接举行工资谈判,达成三方工资协议。

3)定期公布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4)冻结工资与物价的变动。

10.职业间工资差别的种类P257

1)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劳动环境恶劣带来的精神与健康损失的负效用)

2)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

(由职业的稳定性决定)

3)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教育投资成本决定)

4)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确定。

11.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所用工具:

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1.劳动就业:

指达成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充分就业(凯恩斯):

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P274

3.失业:

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P275

4.失业的界定是以劳动力是否面向市场为依据的。

5.自然失业率:

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P278

6.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因素有:

P279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

3)失业保险的影响。

4)结构性失业增加。

8.奥肯法则(P280):

20世纪60年代奥肯担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时,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

9.变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具怎样的密切联系?

P281

1)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2)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

3)失业也使人们的劳动技能有所退化,加剧了再就业的难度。

4)失业率的高低与精神病障碍、自杀等社会问题的发生频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10.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P282

1)人口因素。

2)经济因素。

(决定因素)a.经济发展水平b产业结构;

3)制度因素。

a.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b劳动制度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4)心理因素。

11.就业弹性:

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

P283

12.萨伊的就业理论的观点P286

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进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13.马歇尔继承了萨伊的理论体系,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一书。

14.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P288

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

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失业分为三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也证实了凯恩斯的这一分析。

3)非自愿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15.凯恩斯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是什么?

P289

1)摒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增大消费。

3)增加投资与提商消费方法刺激需求。

4)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16.配第-克拉克定理(P295):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

17.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什么?

P302

1)阶段性鲜明。

2)速度快。

18.摩擦性失业(P303):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9.磨擦性失业的特点:

P303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20.磨擦性失业的原因:

P304

1)劳动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21.结构性失业(P305):

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和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22.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P305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2)失业周期较长。

23.结构性失业的原因P306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24.周期性失业(P307):

(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关於人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

25.周期性失业的特点:

P307

1)因经济周期深度不同。

2)具有普遍性。

26.周期性失业的原因:

P307

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

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27.隐性失业(P308):

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即如果3个人的活安排5个人去干,那么其中2个人是隐性失业。

28.隐性失业的特点:

P309

表面上就业。

无法准确识别。

29.隐性失业的原因P309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因政府的某种制度造成的,即政府的干预的结果)

30.中国目前失业原因的分析P317

1)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

我国的经济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经济,人口基数太大,劳动力的增长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

2)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

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平衡,距离充分就业的目标还很远。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4)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理论——

1)舒尔茨《人力的资本投资》。

2)贝克尔《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他把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家庭经济分析。

(家庭经济学)

3)明塞尔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2.人力资本:

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的能力和知识等。

P323

3.人力资本的特点:

P323

1)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2)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4.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P324

1)各级正规教育;

2)职业技术培训;

3)健康保健;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的流动。

(劳动力流动)

5.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是什么?

P326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

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6.培训的成本和收益P334

1)成本

a)受训者所需的直接货币成本以及培训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成本。

b)实施培训的机会成本。

c)利用机器或有经验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2)收益

a)对企业而言,员工劳动绩效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生于竞争有利地位。

b)对受训者而言,增加劳动收入和有关福利待遇,提高选择职业的能力。

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P340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8.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341

交通费、搬家费、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9.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劳动力流动后,重新寻找到的工作岗位给其带来的预期收入。

P341

10.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P342

1)年龄;

2)家庭;

3)教育;(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距离越远,流动的成本就越高)

5)失业率;(失业率越高的地区,流动性越大)

6)职业许可制度;

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8)国际环境;

9)工会;

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候状况。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1.歧视的四大类型P346

1)工资收入岐视

2)就业岐视

3)职业岐视

4)人力资本投资岐视。

2.垄断歧视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P352

1)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岐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工人和没有岐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3)企业的利润在岐视情况下必然增加。

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竞争对手实施岐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5)市场竞争将导致岐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岐视现象。

3.就业排挤理论:

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妇女或黑人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后果的理论。

4.双重劳动力市场岐视理论。

P354

劳动力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两大不可竞争性的类型:

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5.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的分类P360

1)性别歧视;

2)年龄歧视;

3)经验歧视;

4)身高歧视。

5、消除歧视的对策P361

答:

歧视问题是一项复杂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

1)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以消除歧视。

2)完善相关部门职能,执行相关规定;完善政策体系,以保证解决歧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