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8875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docx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中日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方法之异同

[摘要]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实施途径方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

以方法途径为重点比较两国小学德育的实施现状,可以了解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的现状,互为借鉴,相互影响,进而探讨小学德育、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应然状态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施途径;道德价值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的学校教育改革把“人文精神”放在首位,说明了学校教育的重点所在。

中日两国历来重视学校德育,重视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在德育目标和实施方法上面有着诸多的可比之处。

本文试以实施途径为切入点比较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推行状况,分析其异同的原因,进而探讨小学德育、特别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政策导向

教育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开展活动。

反过来讲,国家的政策对于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力,学校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都体现出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的主流思想,这是教育与社会、具体说是教育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的表现。

学校德育更是如此,因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将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策指导是一个国家实施学校德育最有力度、最为保障的途径。

我国从古至今重视育人,重视人的修养,无论是“首孝悌、次见闻”、[]“有余力、则学文”[]的提倡,还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排序,都表明育人首先要重视道德修养,然后才是文化学习。

这种思想一直渗透在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是古代文化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贡献。

具体到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于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原则,我国的小学德育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加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品德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例如“爱祖国爱人民”、“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劳动光荣”等等都是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国家对于个体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于个体本身发展的规范和要求,我国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学校德育目标时始终坚持这一思想原则。

建国以来我国培养接班人的目标经历了“德智体”(1957年)、“又红又专”(1981年)、“四有青年”(1985年)、“五热爱”(1993年)以及“素质教育”(1999年)等多次变换,每次变化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说明我们在不断地摸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谛,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加以调整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对峙的”、“冷战的”格局朝着“地球村”或者“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各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2002年,我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该课程目标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这里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比起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体现了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课程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其中既有传统的品德、规范和历史文化,也有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制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而地理环境教育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

日本深受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战前“忠孝仁义”是其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修身课(相当于我国的德育课)重点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断章取义地将儒家思想作用军国主义教育。

其集团主义的推崇也是实施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需要,同时反映出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进行了民主主义改革,其中教育改革明确了要肃清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推行民主主义教育的原则。

1947年出台的《教育基本法》针对战前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明确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完善人格”这一民主主义道德价值观,把尊重个人的价值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小学德育中儒家思想的传扬表现在爱父母、爱教师、爱家乡的层面上,可以说是回归了儒家思想的初衷。

另外一方面,西方尊重个性、重视启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儿童观和道德观成为战后日本学校德育的另一思想基础。

自1947年《小学学习指导要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公布以来,历次修订都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以及“道德判断能力”等作为小学德育的核心目标。

同时,随着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不断调整小学德育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学年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2008年,日本最新一轮《小学学习指导要纲》制定出台,其中规定德育课程目标是“遵照《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教育的基本精神,将尊重个体和敬畏生命的思想植根于学校以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国家和故乡,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精神,为民主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尊重他国,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为成为能够开创未来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打下道德基础。

”这里始终坚持的是个体的尊重、道德情感和态度、民主精神以及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等核心内容。

尊重生命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小学生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等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警示,环境教育、尊重传统文化等则体现出应对新时期、新形势所做出的新的选择。

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均以政策指导作为实施学校德育的有力手段,这与英、德等西方国家以宗教代替学校德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指导思想方面,由于战后两国各属东西两大阵营,我国以苏联为榜样贯彻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日本以美国为蓝本推行民主主义道德思想,但以政策促德育的思路和方法是相同的。

二、德育课程

我国小学德育课分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两个层次。

“品德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品德与社会”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目标。

我国小学德育课主要通过说教、感化、实践、示范、评价等方法实施,虽然方法多样,但在实际的德育中,说教法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这和我国传统上师生关系的地位不等有很大关联。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曾强调“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是教师对于学生绝对权威的体现。

因此,教师说教、惩罚、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

一些地方,小学德育课上得像学科课,老师一人堂,学生不能自由轻松地发表意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反思长久以来小学教育的利弊,大力提倡启发、引导和循循善诱。

如前出《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设“实施建议”(第四部分),建议小学德育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这些提议开拓了小学德育课的实施途径,不少学校开始利用资料、校外参观、游戏、欣赏等方法开展德育,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用事实说话。

这符合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心理过程,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很好途径。

另一方面,升旗仪式、班队活动、纪念日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等也是我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特别是少先队活动,它通过特殊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祖国”、“爱人民”、“集体观念”等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就是在少先队活动中得以贯彻和普及的,这是我国小学德育的特殊之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日本战后改革期间,遵照占领军关于教育改革四大指令之《关于废除修身、日本史及地理课》(1945年12月)的指示,小学废除了修身课,新设社会课作为小学德育课程,以彻底消除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

社会课以公民教育为主,宣传民主国家、民主公民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等社会道德思想,另外加入了对学生个人生活的指导。

一段时间以后,“社会课能否胜任德育课”、“社会课是社会课还是社会科学课”等争论浮出水面,再加上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走出战后困境,经济开始爬坡,重设道德课以加强日本特色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成为话题。

1958年,日本中小学重新开设德育课——道德课,开始了以道德课为中心,全校整体配合的日本式学校德育。

日本小学道德课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进行,方法多样,教授、讨论、交流、参观等等,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方法都被采用。

特别是过程性、体验式是其最大特点。

例如利用资料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则适时引导道德价值观的思考。

又如珍惜生命的主题,通过让学生看护小动物,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迹,体会生命的宝贵,最后达到道德观念的共识。

①另外,特别活动课是日本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另一途径。

特别活动课类似于我国小学的第二课堂,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课外小组活动以及学校例行仪式活动等,意在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作为集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自己个性特点等态度和能力,这毫无疑问对于道德课是很好的补充和深化。

除此之外,综合学习课和各科教学都要贯彻全校德育的方针,根据各科的课程性质协助道德课(后述)。

比较以上内容可以看到,两国小学都设有专门的德育课,且都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和特殊性,分段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在重视的层面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

另外,从小学德育的特点来看,我国主要体现在少先队活动,这一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教育;日本的特点是全校配合、全校德育,强调“隐性”德育。

方式方法上毫无疑问,我们的方法还是单一,体验、过程、感悟、启发、互动等比较欠缺。

日本由于一直贯彻“尊重个性”、“完善人格”的理念,学生中心的德育做得比较有效。

三、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配合和补充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教育部2005年发表《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其中提到要扩展学校德育的途径,“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要蕴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众所周知,以往我国小学德育没有很好利用学科教学这块良田,就德育说德育,方法比较单一,虽然有班队、少先队等活动的补充,但主要还是集中说教,学生主动参与和活动的成分很少。

近年来,这一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开始注重学科教学这一资源,这是“大教育论”、“大课程观”被运用于小学教育的结果。

例如语文课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宣传爱国思想、榜样人物等;数学课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艺术和体育课则更能够生动、直观地感染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还有综合实践课等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配合和补充德育。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小学德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和贯彻做得很不够。

这里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知识学习的内容过多过难,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展开思想教育;其次是长期以来成绩挂帅的评价理念和机制,各校排名争分现象严重,学校根本顾不上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状况,音美体等最适宜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课程经常性地被占用。

这些情况归根结底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重视不够,我们要想真正实现学科渗透,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是关键。

日本小学德育在学科渗透方面做得比较充分。

这是因为首先,如前所述,日本一贯坚持全校德育的方针,“看不见的”、“隐性化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其最大特征;另外就是有比较充裕的课时保障,一个话题学生可以多方面讨论和充分思考;最值得说明的是包班制教学所带来的方便之处,一个老师可以围绕主题,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多次组织活动,上下关联、前后呼应。

下面是日本创价大学教职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河津力老师2008年度实施环境教育的例子。

②河津老师就职于东京岛屿小学,该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一直将“保卫美丽岛屿”作为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主题。

河津老师作为4、5年级的任课老师,制定了各科穿插环境教育的教学计划。

以四年级为例,语文课:

收集资料;社会课:

校外参观,垃圾的去处;数学课:

整理数据的方法;理科课:

水的去处;手工图画课:

海边漂流树根制作;道德课:

讨论会,大家的公园;综合学习课:

讨论会,如何实施环保计划;特别活动课:

学生心得发表会和海边清扫活动。

以上计划由河津老师亲自制定并在各学科实施,如上所示,文科课程重点公开讨论,理科课程主要动手实施,还有综合学习和特别活动加以辅助和充实。

由于是包班制教学,一个老师整体把握计划,因此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性,从不同角度配合环境教育,教学比较顺利。

例如,社会课上带领学生去垃圾场参观,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处理情况;手工图画课利用海边漂流木根制作工艺品,废物利用;特别活动课带领学生到海边捡垃圾,保护海边;数学课教学生如何制作统计图表;综合学习课上,大家则讨论如何实现3R目标,即Reduce(减少垃圾)、Reuse(垃圾再利用)、Recycle(垃圾再生),还有学生的活动心得发表会和学生建议等等,整个教育计划的宗旨就是“环境始于我们足下”,如何对待环境问题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态度的一种途径。

以上对比明显体现出两国在贯彻学科渗透方面的不同。

我国虽然认识到了小学道德价值观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但现实中,小学迫于成绩的压力和课时的限制,无暇顾及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这是亟待改进的。

学科教学是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不可多得的良田,那里可以播种善良、博爱、正直的种子,用心耕种这块良田,可以获得以小促大的效果。

日本如上所言由于具备各种条件,学科渗透做得比较普遍,每个道德主题随时随刻展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对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常有益的。

四、校内外合力

与家庭、社会联手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历来是小学德育所提倡的有效途径,我国前出教育部《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以及《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好2005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均提到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手,全社会也要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

建国以后,我国各地的少年宫、文化馆等校外教育基地一直很好地配合着小学德育,近年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成为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又一有效空间。

现在,学校安排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开眼界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有的学校还做出了更加主动地尝试,如建立校外德育网络,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又如开办家长学校,发挥家长的能力,以达到“家校双赢、合力联动”的效果。

[]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做校内外联手的时候会遇上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社会整体不具备良好环境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强迫孩子参加过多的学习班,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又如家长本身举止欠佳,出口不逊、不拘小节等,这些都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基础所形成的社会大环境是急需改善的。

日本小学非常提倡道德价值观教育要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主张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规范、是非判断等教育内容要充分依靠家庭和社会。

按照《小学学习指导要纲》中有关“与家庭、社区携手,通过丰富的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性”[]的主旨,小学主动走出校园,与社区等其他社会机构联手,开展集体生活、志愿者活动、自然体验等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为他们成为社会一分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日本全社会对于德育的重视也是保证日本小学德育能够利用校外资源的重要因素。

例如,夏普公司(SHARP)以全国小学为对象实施“小学环境教育”和“制作物件”活动。

“小学环境教育”活动主要以“地球暖化”“新能源”等主题开办讲座,到各个小学为孩子们讲解节电、低碳的重要性。

从2006年10开始,夏普公司在全国47个地方、1500余所小学开办这样的讲座,听讲儿童突破了10万人。

“制作物件”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们对理科的兴趣,派公司年轻技术员到学校办讲座,传达制作物件的乐趣和方法,2008年度走了10所小学。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说明日本的大环境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施。

以上内容明显表现出两国在校内外联手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时的不同。

校内外联手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大环境,我国虽然历来提倡家校联合,近年来,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教育设施的免费开放也为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增添了新的领域,但由于成人的言行还不能成为小学生的模范,社会风气也存在着许多消极、不良的现象,这些对于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负面的影响。

相对而言,日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有成效,这应该归结于日本很好地汲取并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有关礼仪规范的精髓,社会上下在学校德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学生家长不但配合学校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还亲自参与、监督学校的管理。

这正是校内外联手、全社会践行道德的有力保障,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之,做好小学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观念的问题。

陈鹤琴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了著名的“活教育”论,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也就是教儿童如何做人。

小学阶段是学生“做人”、“成人”的重要阶段,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启发、引领学生不断体验和思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这是开展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也是最终目标。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方法是关键。

上述内容涉及了中日两国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诸多的方法和途径,看到了双方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今后还应开发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社会资源、网络建设等一切有利于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空间,让德育无孔不入,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自觉成人。

特别是我国要继续发挥优势,参考日本等国的经验,改进小学德育的思路,不断探索适合小学德育、小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思想和有效方法。

 

①参考日本创价大学教职研究生院学生蜂须贺勋2010年11月18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所做的汇报讲演:

日本小学道德课。

②参考日本创价大学教职研究生院学生河津力于2009年12月3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做的汇报讲演:

日本的环境教育与我的实践。

[参考文献]

[]三字经.

[]弟子规.

[]谢庆林.优化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J].新课程·小学,2010,(10):

5

[]季丽娟.把握学校德育三大“关键词”[J].小学德育,2010,(18):

45-46

[]何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探索,2010,(21):

40-41

[](日)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R].2008.4.

[](日)夏普公司.小学环境教育讲座听讲儿童数突破10万人.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

上海华华书店,1949.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