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docx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Documentnumber:
BGCG-0857-BTDO-0089-2022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识记并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学生通过了解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和人民起义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学生通过了解拓拔宏幼年教育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发趋势;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历史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两组图文导入:
一展现草原风光的图片并配以北朝民歌《敕乐歌》:
敕乐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草原文化的魅力;二是花木兰海报配以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让学生得以粗略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并为本课中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
引出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单元结构图:
单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结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构
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略)让学生了解本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导入结束,引出正文。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思考)
答: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汉族进行比较)
教师:
以表格形式展示北魏初期统治者的庙号、谥号、姓名,让学生找出对应帝王的政绩。
(以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并提升整合材料的思辩能力)
步骤一:
教师先出示北魏太祖的信息,提问学生有关拓跋珪政绩。
学生: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399年称帝;在位期间初步汉化政策中政治方面有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定居。
经济上由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
文化上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教师予以肯定,并做出总结。
鲜卑族政治上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学习农耕经济,文化上学习汉文化,实质上都是鲜卑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教师出示北魏世祖拓拔焘的信息,让学生查找相关政绩。
学生在课本的《历史纵横》里找出拓拔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目的让学生关注课本的《历史纵横》、《学习之窗》、《学习延伸》等内容,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图。
)
教师要分析为什么北魏能统一战乱纷飞的北方呢跟拓跋珪的政绩有没有相关因素呢
学生会思考在拓跋珪时期的一些早期汉化政策说明了当时鲜卑族积极地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思想,促进了鲜卑族实力的上升。
教师;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从课前两尊北魏骑兵佣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
北魏的军事力量强大,推动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学生:
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学生: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学生:
北方人民渴望统一,希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
……学生的思路就被一一打开了。
教师:
北方统一对当时有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
从社会安定局面、统一趋势、民族融合以及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分别阐述。
庙号
谥号
姓名
政绩
北魏太祖
道武皇帝
拓拔珪
建国,汉化改革(实行编户、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统一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略)
北魏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
支持孝文帝改革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拓跋宏
实行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教师:
(因势利导)把拓拔浚、拓拔弘、拓拔宏祖孙三代的信息同时展示,以便学生了解孝文帝和冯太后的关系。
此处为亮点:
即把拓拔宏与拓跋珪的政绩做个比较,让学生找出其中变化的趋势和实质。
学生: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远比其祖先更彻底更全面。
(这是现象,关键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问题。
)
学生:
北魏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在加速。
教师: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些皇帝的谥号变化中证明这个观点吗
学生:
从“武”到“文”,汉化的趋势在加强。
教师:
历史学科需要关注生活观察细节。
是什么因素促使孝文帝要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呢(引出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
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后,主要依靠强大的武力为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先看政治方面,对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
展示材料一:
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
教师:
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
学生:
宗主都是地方豪强地主,雄踞一方,鱼肉乡里。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加大了阶级矛盾。
教师:
加大阶级矛盾的制度还表现在经济上赋税制度的混乱。
原先规定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看两则材料。
材料二:
魏初规定:
“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
教师: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
学生:
赋税增加,杂税较多,百姓负担重,寻求豪强地主的保护,政府的赋税来源受到限制。
教师: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孝文帝改革赋税制度要使之固定且大大降低人民的负担。
引出新的租调制改革。
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统治下阶级矛盾尖锐。
教师:
材料四: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
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
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请思考:
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
学生:
不能较好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民族矛盾尖锐。
教师:
展示崔浩的画像和碑刻。
北魏辅国元老,崔宏之子,博学多才,官至司徒,晚年修北魏史书,因直笔实录被杀。
《吊比干文碑》这一名闻书坛的惊世之作,也出自崔浩之手。
崔氏为北方士族之首,力图恢复汉士族特权地位,为鲜卑贵族所忌恨。
教师:
崔浩的真正死因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交融的结果。
进行小结:
北魏的统治制度引起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最终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这是改革的必要性原因。
那孝文帝改革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
(回顾)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拓拔珪和拓拔焘初期汉化,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教师:
现在给你们一张名片:
谥号:
文成文明皇后
在世:
442-490
出生地:
长安
民族:
汉族
信仰:
佛教
籍贯:
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地区冀州市岳良)人
执政时期:
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490)
特长:
她熟悉儒家经典,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历史评价:
中国古代着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推动民族融合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学生:
3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
再给你们一张名片
姓名:
元宏
曾用名:
拓拔宏
庙号:
高祖
谥号:
孝文帝
出生地: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族:
鲜卑族
在世:
467-499
在位:
471-499
信仰:
佛教
特长:
诗赋
传世佳句:
白日光天无不曜yào,江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教师: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孝文帝在推动改革时自身有哪些优势
学生:
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想通过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落后的局面,巩固统治。
教师: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小结:
必要性:
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
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
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
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