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579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docx

外国文学复习大纲下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指要

(下)

第六章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浪漫主义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形成与发展的时间:

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

环境:

风云变幻的时代;不满现实,耽于幻想的普遍社会心理;自由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浪漫派音乐和绘画。

继承方面——中世纪民间文学;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18世纪70年代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卢梭文学理论与创作特点。

2、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强调主观情感,有强烈的自恋情结,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

;推崇想象力,追求非凡奇特,主要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情节、强烈的对比和非凡的人物;热爱与讴歌自然,以自然的“美”否定现实的“丑”;注重从中世纪文学汲取题材,并学习某些手法。

3、各国文学概况

德国文学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诞生地。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两个文学团体为标志:

耶拿派,代表作家史雷格尔兄弟和诺瓦利斯;海德尔堡派,代表人物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具有民主倾向的代表是霍夫曼和海涅。

海涅在他的早期理论著作《论浪漫派》(1832)中,对此前的德国浪漫主义进行了批评。

长诗《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采用游记体形式,记叙诗人在德国的漫游,并利用梦境、幻想、童话和传说,对德国的现实进行嘲讽和鞭挞。

海涅的讽刺往往和狂放的幻想、童心式的飞驰结合在一起。

他的讽刺特点被称作“浪漫式的嘲讽”。

霍夫曼的代表性作品有长篇童话小说《小查克斯》和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

霍夫曼的创作倾向影响到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爱伦·坡、波德莱尔、卡夫卡,王尔德等人。

英国文学

作为文学运动,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形成时期,出现了以“湖畔派”为代表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湖畔派”主要成员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共同特点:

讴歌大自然风光或理想化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现实社会和城市文明;同情弱小,常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强调感情和想象,要求诗歌情感真切,格律自由。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华兹华斯的重要诗作有《丁登寺赋》、《在西敏寺桥上》、《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又译《咏水仙》)等。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拜伦和雪莱,他们又被当时某些人称作“恶魔派”。

雪莱的主要作品有:

长诗《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等。

济慈是和拜伦、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

《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懒颂》等。

法国文学

法国浪漫主义有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

早期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领袖人物是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还有乔治·桑、缪塞、大仲马等。

1830年雨果的《欧那尼》(又译《爱尔那尼》)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的”终于战胜“古典的”。

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论文《基督教的真谛》,认为宗教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小说《勒内》最先塑造了欧洲文学中“世纪病”的形象。

缪塞有影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主人公沃达夫是欧洲文学中又一个“世纪病”的形象。

乔治·桑有“田园小说家”之称,其作品重在理想境界的描绘和理想人物的歌颂,《安吉堡的磨工》、《魔沼》是她的代表性作品。

俄国文学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与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运动有紧密联系。

早期代表是茹柯夫斯基和十二月党人诗人,最大代表是普希金,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始祖”、“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恶魔》、《童僧》,其中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开俄国文学心理分析的先河。

美国文学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从1775年独立革命到1829年为前期阶段,之后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为后期阶段。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上升时期的美国人的热情与理想,总体风格是粗犷、豪放、明快。

这时期在创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人是华盛顿·欧文,他的代表性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瑞普·凡·温克尔》。

欧文创造性地运用了美国民族的题材,非常鲜明地刻画了具有神话色彩的“童年”美国形象,在建立独立的“美国文学”的自觉意识方面作出贡献。

库柏创作了“纯粹的美国式”长篇小说。

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三种类型的小说:

以《间谍》为代表的历史小说;以《领航人》为代表的海洋小说;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小说(西部小说)。

从30年代到60年代是美国文学的后期浪漫主义阶段。

超验主义成为后期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超验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领袖人物是爱默生和梭罗。

爱默生的的主要著述有《论美国学者》、《论自然》、《论自立》、《论诗人》等,其中《论美国学者》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独立的宣言。

梭罗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另一个领袖人物,主要著作有《论市民之不服从》、《缅因森林》、《瓦尔登湖》等。

超验主义的基本思想是:

(1)推崇精神至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强调直觉的意义,认为人凭借它完全可以达到超灵的境界,不必受理性的帮助,更不需要任何外界权威的指点;(3)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回归大自然;(4)蔑视权威信条,主张创新,要求建立独立的美国民族文化。

在超验主义的影响下,惠特曼创造了真正的美国诗歌,他是美国浪漫主义的最大代表。

霍桑和麦尔维尔是后期浪漫主义的另两个代表。

他们发展了超验主义的主观性特点,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前者的代表作是心理小说《红字》,后者的代表作是海洋小说《白鲸》。

第二节拜伦

拜伦曾先后两次出国。

第一次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牙、希腊和土耳其,回国后写成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二章,继之写成充满叛逆精神的《东方叙事诗》。

1816年又一次登上去国的历程,并终身侨居国外,先后到过瑞士、比利时、意大利,最后辞世于希腊。

这时期完成的主要作品有:

诗剧《曼弗雷德》、《普罗米修斯》、《该隐》,讽刺诗《审判的幻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后两章,诗体小说《唐璜》等。

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长诗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洛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

诗中有两个主人公形象:

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

从思想倾向看,全诗始终洋溢着反侵略、反暴政、求解放、争自由的思想。

长诗的主观抒情色彩非常浓烈:

诗人澎湃激荡的情感和自由思想,可以海阔天空,任意驰骋;作品的时空非常舒展,不断转换;情感的形式不断起伏变化,跳跃性极大;结构上为抒情的需要,经常打断情节的进展,手法上大量运用对比。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

这类形象主要有:

异教徒(《异教徒》);塞林姆(《阿比托斯的新娘》);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哈洛德(《游记》)等。

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

1、反叛性;2、孤独性;3、浪漫性。

这类形象在某些方面体现着拜伦本人的精神特征,他们是用浪漫手法塑造而成,实际是诗人主观幻想的产物。

拜伦诗歌遗产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辛辣的社会讽刺,长诗《唐璜》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

诗中的讽刺不仅饱含忧愤,而且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如对反动的神圣同盟、东方式暴政、当代英国的文明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嘲讽。

但“自由”是拜伦作品的灵魂,他的一切讽刺都由此而发。

《唐璜》写作上的首要特色是夹叙夹议。

作品内容明显由两种内容组成:

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议论。

前者属于叙事的范畴,后者属于抒情。

这一特点是由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的。

《唐璜》在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惊人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这表现在作品的画面宏大、场景变化异常、登场人物众多、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语言和笔调都极富变化等方面。

总体看,《唐璜》继承了欧洲文学追求宏大叙事的“史诗传统”。

第三节雨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不仅为浪漫主义贡献了大量作品,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文学理论。

他由于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复辟行径,而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1851——1870)。

流亡时期是雨果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成《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三部小说作品,还有大量的诗歌作品。

雨果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他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他的人道主义的基本特点是:

1、贯穿创作的始终;2、真诚,是发自内心的信仰,是对真理的拥抱;3、具有强烈的情感力度,雨果作品或批判、谴责、抗议,或同情、歌颂,都受激情力量的驱动,都来自人道主义。

雨果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1)离奇曲折的情节;

(2)非凡的环境与人物;(3)奔放的热情;4、强烈而又多层次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分析

(一)对照艺术: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艺术的集中体现,它纵横于全篇,贯穿于始终,渗透于细部,形成了一个结构庞大、层次井然、相互关联、多方照应而又富于变化的体系。

在情节与内容方面,有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的对照。

在人物方面,如果将小说的人物设置理解为圆形结构,其人物间的对照关系可作如下解读:

1、径向对照,即爱斯梅哈尔达与圆周线上各个人物的对照,包括:

爱斯美拉尔达与孚罗诺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与喀西莫多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和法比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和甘果瓦的对照;爱斯美拉尔达与女修士的对照等。

2、弧向对照,即圆周线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如喀西莫多可以与孚罗诺、法比、甘果瓦、女修士等形成多重对照关系。

3、人物自我对照,如爱斯美拉尔达的自我对照、喀西莫多的自我对照、克洛德的自我对照、法比的自我对照等。

(二)《巴黎圣母院》与大教堂建筑艺术:

1、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一个非凡的环境,增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情调;2、和小说的悲剧性故事形成对照;3、歌颂巴黎圣母院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4、为小说的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小说叙事的艺术空间不是靠漫游和旅途加以拓展。

雨果确立了圣母院在整个小说中的叙事地位,它的突出特点是俯视性和投射性。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文学发展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时间:

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

背景:

工业化的影响给文学打上了时代烙印;城市的兴起,使旧的伦理关系瓦解;金钱成为社会的杠杆,它刺激了人们的野心和贪欲;自然科学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唯物主义哲学和实证科学开始流行;人们的社会心理普遍趋向于冷静务实。

现实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绘画领域,文学中“现实主义”名称的正式确立,以1857年小说家商弗勒里出版的论文集《现实主义》为标志。

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认为是斯丹达尔的《红与黑》,他的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阐述了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

但也有的人提出,福楼拜应被奉为现实主义大师,因为他比较早地倡导文学创作的“纯客观性”,提出“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考查,“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而19世纪的现实主义,大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社会性和当代性;或者可以概括为:

1.侧重叙写当代社会的人情风俗;2.调客观性和真实性,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3.强调文学的高度概括集中,即典型性;4.坚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和揭露性;5.描写普通人生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我国评论界,人们习惯上把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其实这一概念最早出自高尔基,1934年,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和青年作家谈话》两篇文章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概念。

第二节各国文学概况

法国文学

法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其艺术视野比较开阔,题材范围广泛。

从艺术风格和手法看,法国现实主义明显具有两种倾向:

以福楼拜为代表的作家,更强调创作的“纯客观性”;以斯丹达尔为代表的作家,注重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长于心理、意识的开掘,作品的情感因素突出。

福楼拜是描画19世纪法国人情风俗的大师,他的《包法利夫人》等作品,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出新的道德原则对人们,尤其是地处外省的那些人们的生活和心灵的浸透。

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见长。

代表作《嘉尔曼》揭示了人的自然感情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意蕴。

这部小说被著名作曲家比才改编为歌剧后(我国通译《卡门》),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英国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家的出身都比较低微。

作品的题材大都是表现社会不公,关怀小人物命运,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史,歌颂小人物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

对现实多有揭露,但并不尖刻。

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萨克雷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名利场》,嘲讽了英国社会是一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

小说塑造了不折手段的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

小说的副标题是“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俄国文学

俄国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繁荣于40——60年代,70、80年代达到鼎盛。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1)在解放运动中形成并达到繁荣,批评的矛头直指专制农奴制及其残余,具有明确的社会性。

(2)文学的主题紧紧围绕解放运动展开。

(3)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始终结合着解放运动,作品主人公的变化,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30——60年代主要是塑造小人物、多余人和新人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俄国文学中的“新人”形象应运而生,到19世纪后期,在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又出现了探索型主人公和忏悔贵族形象。

(4)有较为系统的文艺理论作指导,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5)批判的深化表现为讽刺倾向的发展,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社会的畸形发展所决定的。

“小人物”

写“小人物”的传统是由普希金开创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狂人日记》是这方面的名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小人物的集大成者,到80、90年代,契诃夫把这一题材推向巔峰。

“多余人”

“多余人”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

他们大多有较高的秉赋,受西欧新思想的影响,不甘心继续过毫无意义的贵族生活。

但贵族的环境和教育又使他们留有许多“劣根性”,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终日彷徨苦闷,焦躁不安,染上了当时人们所说的“时代忧郁症”。

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可组成一个长长的画廊:

第一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奥涅金、毕巧林;第二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拉夫列茨基等;最后一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冈察洛夫小说《奥勃洛摩夫》(1859)中的同名主人公。

但有研究者认为,在其后的俄罗斯和苏联文学中,此类形象曾不断出现。

“新人”

是现实中平民知识分子在文学上的肖像。

屠格涅夫最先塑造了“新人”形象,如《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叶琳娜、《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长篇小说《怎么办?

》(副标题“新人的故事”)中塑造了““新人”形象:

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

屠格涅夫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一,他是个非常敏感的作家,总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重大现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反映;第二,故事性与抒情性的统一,他被认为是“最深刻的观察家之一,最吸引人的讲故事者之一”,但同时他的作品又蕴涵着非常悠深的、内在的诗意;第三,塑造了一大批既富民族性格又有深厚时代内容的小说人物,尤其是他塑造的女性人物,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美国文学

现实主义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

最早倡导现实主义的作家是豪威尔斯,他的现实主义理论被称作“微笑的现实主义”。

早在50年代的美国废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

废奴文学以反对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

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80年代后,美国涌现出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有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等。

第三节斯丹达尔

斯丹达尔原名亨利·贝尔,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

他的作品多以拿破仑时代和复辟时期为背景,善于以爱情为切入点,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红与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一般认为,小说的题名《红与黑.》和副标题“1830年纪事”具有明显的象征隐喻意义。

《红与黑.》中最为重要的形象是于连、德·瑞那夫人和马特尔小姐。

其中于连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于连是法兰西民族,乃至整个欧洲地区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沉积的结晶。

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弱小者抗拒强暴者反抗意识,但比较而言,更多的是继承了市民抗争意识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中世纪文学中的列那狐狸,17、18世纪文学中的巴汝奇、史嘉本、费加罗等;欧洲几部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如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在19世纪文学中,于连这类形象屡见不鲜,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吕西安,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狄更斯笔下的匹普、德莱塞笔下的克莱特,等等。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

(1)带着勃勃的野心从外省来到大城市,追求上层社会的生活、名利、权力、地位和文化。

(2)他们发现在所处的社会里,合法的青云直上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冒险、甚至只有损害自己的道德和才能,才可以爬上高位。

(3)一般都有漂亮的外表,在上流社会学步神速。

(4)结局:

有的因为平民的自尊心和本质善良的品格,而不能见容于那个社会,最终失败了;另外一些彻底出卖自己的灵魂,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大胆而不择手段,最终达到了目的。

斯丹达尔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他不仅擅长发掘人的各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动,而且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红与黑》中于连性格的发展与他生活的几个主要环境:

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木尔侯爵府邸紧密相连,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第四节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的宏伟结构:

《人间喜剧》包括90多部作品,巴尔扎克把它分为三大部分:

《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理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下置六个场景,是《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

《人间喜剧》的结构方式:

巴尔扎克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把所有作品连接成整体。

一是人物再现:

即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出现过二三十次,进而构成这个人物的完整历史;二是采用历史记事的方法,按年代叙写故事与人物,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用编年史方式逐年记下法国19世纪上半叶(1816——1848)的社会生活。

《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

(1)贵族阶级衰亡史,巴尔扎克看到贵族阶级灭亡的必然性,从而在小说中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2、资产阶级发家史,通过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资产者形象,揭示了这一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以及他们对贵族阶级的日甚一日的逼攻。

(3)金钱的罪恶史,揭露金钱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罪恶,是《人间喜剧》最成功、最广泛的主题。

巴尔扎克的人物塑造模式:

巴尔扎克大体是按类型化和情欲化塑造人物的。

类型化意味着他的人物性格并不复杂,往往是单一的、某一类人物的代表,如贪婪、吝啬、野心、嫉妒,等等;情欲化是指他的人物大都受某种情欲的支配并且表现出偏执特点,是用某种情欲来支撑他的人物性格。

第五节狄更斯

19世纪中期和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的最大代表,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幽默家之一。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

写匹克威克先生和仆人萨姆·维勒等一行人到英国各地考查的经历,其构思和框架明显受到“流浪汉体”和《堂吉诃德》的影响。

小说对英国社会许进行了多方面的讽刺,艺术上大量使用象征、荒诞、幽默、闹剧、童话、流浪汉体等手法,这一切都为狄更斯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他日后的发展方向。

《大卫·科波菲尔》的文体特征:

(1)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融入了作家自身的许多经历;

(2)有通俗小说性质,沿用了西方广为流行的“从乞丐变富翁”的套式;(3)小说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具有童话特点,如继父摩德斯通颇像童话中吞食婴儿的妖魔,而赶走妖魔,解救儿童的仙女是大卫的姨婆贝西·特洛乌小姐。

(4)作品涉及许多社会问题,如孤儿的悲惨命运、童工的遭遇、负债人监狱及社会上的欺骗。

(5)但《大卫》的基本出发点不是暴露,而是写一个人逐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天真”到“经验”的过程,因此,这部小说似应属于欧洲文学中“少年成长”题材作品。

《双城记》的内容及思想倾向。

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双城”指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

小说的故事显然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个是梅尼特一家的故事,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二个是发生在巴黎圣安东区的故事,描写了大革命中的群众暴力场面。

作家将所有的人物都被置于爱与恨两个概念的交锋上。

这样写是为了向现实中的人们提出警告:

一个警告是向统治者提出的,告诉他们残酷的统治只能引起人民的反抗;另一个警告是给革命人民的,告诫他们暴力一旦得逞,就会失去控制,使革命走向反面,违背初衷,最后造成两者的同归于尽。

狄更斯的叙事模式。

狄更斯总喜欢写穷人的孩子经过磨砺考验,最后获得成功;还有一些本来是贵族出身的儿童,落到坏人手中,几乎学坏了,但是他的本性是高贵的,经过各种危难,最后回到贵族家庭,又变成了一个高尚、文雅、有地位的人。

这种叙事套路,也可称作“丑小鸭模式”。

今天看来,这种叙事有些老套,但对于面对困难的读者来说,还有很大的安慰与励志作用。

狄更斯的人物模式。

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有下列明显特色:

(1)将人物往往分成两个不同世界:

体现温情、善良的小人物世界;代表自私、贪婪、冷酷和伪善的利己主义者世界。

(2)人物性格是单层次的,具有十分明晰的特点,即:

在人物性格多方面因素(政治、阶级、经济、道德)中,狄更斯侧重描写的往往是道德层次,在道德层次中,又突出高尚、仁爱、诚实这些内容,这使他的人物形象具有基调化倾向,人物本质确定后,该形象的各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3)深厚的人性内涵:

人物的感性表象能较好地表现其性格内涵,评价和价值取向都比较明显,容易把握,但由于挖掘深刻,能反映人性中的普遍性倾向和规律性的东西。

第六节波德莱尔

19世纪中期法国诗人、评论家,象征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者。

雨果说它犹如“光辉夺目的星星”,给法国诗坛带来了“新的颤栗”;兰波赞美他是:

“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

作为现代诗学的开拓者,其贡献主要在于:

一、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带进诗歌王国。

诗集《恶之花》(1857)集中描绘了巴黎这座城市,但诗人用“另类”的眼光看待巴黎,在他的笔下,城市的烦嚣和污秽成了最触目惊心的景象。

二、比此前任何一位诗人更大量使用象征手法。

在他的诗中,象征已成为广泛运用的基本创作方法,诗中的各种意象都是被心灵化了的,充满隐喻和联想。

三、提出并实践了新的诗学原则:

“恶美”、“丑美”和美的多样化。

认为诗人完全可以打破世俗的关于“丑”、“恶”和“美”的界限,美不止是崇高的、清晰的、优雅的、恬静的,恶、丑都可以在艺术中转化为美,美有时还是朦胧的、神秘的、模糊的。

四、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他还提出论说了“对应论”、“通感说”等重要观点,并亲自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实验。

第七节惠特曼

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诗体:

Freeverse,

现在通译为“自由体诗”。

代表作《草叶集》题解:

惠特曼说:

“我相信一片草叶不亚于地球的运转”,“哪里有水,哪里有空气,哪里有阳光,哪里就生长着草叶”。

草叶的寓意似可从三个角度理解:

第一,草叶是诗人自己的形象,也是一般美国人的形象,是正在成长的美国的象征;第二,诗人歌颂普通的草叶,透露出他关于民主平等的观念;第三,也表示了诗人“用草一样朴素的语言”进行创作的精神。

《草叶集》的基本内容:

(1)歌颂自我。

诗集中的“自我”既是一个活生生的来自自然的人,是一个“肉体的诗人”,又是一个灵魂明澈的、灵与肉完美统一的人,是体现着每一个个体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生命;“我”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是一群人中的每一个;最终这个“自我”就是自由、平等与民主精神的化身,代表了当时的美国精神。

(2)歌颂自然。

诗人是用平等的观念来颂扬自然,在他那里,“自我”和自然也是平等的:

自然包容着“自我”,“自我”是自然的延伸,就连自然界中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