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6124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点集训

【散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坑寨子

梅洁

与我的故乡武当山、神秘的神农架一样,处于地球北纬30度附近的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的秘笈和壮丽。

地质学家说,武隆天坑是由于受水长期冲刷而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两百三十万年以内。

可我,不是地质学专家,我宁愿想象在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一神秘力量储存了数百万年,数百万年后,这一力量呈爆发状将这一片山地呈现给世界。

于是,所有的天坑、地缝,所有的溶洞、峡谷,所有的石柱、石桥,所有的暗河、“线泉”,一股脑成为世界之最,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经典!

“天坑寨子”原叫中石院天坑,口部直径达六百四十五米,是世界上口部最大的圆形天坑。

现在的天坑寨子,已完全开发成为成熟配套的旅游景区。

遥望巨大的天造大坑,只见其整个轮廓形如“心”状.呈现向东南倾斜之势。

侧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杉树和青冈林,坑底缓坡地带分布着错落的农田,农田里的稻禾已呈成熟的黄绿色。

紧挨陡壁峭岩的吊脚楼建筑,保存完好。

导游告知,寨子里原有五十户原住民,他们世代在天坑里居住,因开发旅游,现已迁出。

我听后扼腕一叹:

开发旅游一定要把人迁出吗?

看不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旅游还是文化旅游吗?

站在坑顶绝壁上往二三百米深处的坑底看,我只能想象坑内原有的生活:

鸟鸣、花香,田园、稼禾,寨子里的人纺织、耕作,养儿、育女,婚嫁、舞蹈,古老的山歌和古老的“喊山”,与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相长相生……

正思忖,一声“吆嘿嘿嘿——哟哎——”的喊声冲天坑深处叫响,这是游人在学土家人或苗家人的“喊山”。

世代栖居在天坑里的土家人或苗家人,他们无论上山砍柴或打猎,总要冲着千山万壑大喊“吆嘿嘿嘿——哟哎——”在他们悠长而辽阔的喊声里,充满了神圣的祈祷,祈祷山神保佑他们平安,保佑他们幸福,保佑他们当天有收获。

他们的喊声里充满虔敬。

可游人们呢,戏谑的模仿里哪还有半点神圣、虔敬可言?

难怪啊,他们不是身历其境,更不是源自生存本身,无法体验已经空了人家、断了炊烟的天坑生活,怎能苛求生命本真的真诚和神圣感?

我一直在想:

现代旅游是世界的一种文明走向,而今,旅游文化已呈强势在中华大地勃勃奋起。

那旅游的真谛究竟该是什么?

欣赏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瑰美,从而健身娱心,从而爱这片山河大地,这是其一。

那其二该是人文历史、风情民俗的探访吧,而这样的旅程又该怎样成为心的抵达?

试想,古罗马斗兽场里现在若有模仿人与兽的表演,而远不是曾经的生命与生命的搏斗,那笨拙的模仿会怎样亵渎历史、亵渎游人的感情?

同样,天坑里没有了人家,古寨里没有了真实的“哭嫁”,即使媒婆怎样招展,即使母女俩怎样抱头“哭唱”,也只是一种临场的模仿表演,换来的只是“从人群里拉郎配”和“入洞房”的一场哄笑。

传统文化的真义和生存真相的艰辛便只能在一阵阵哄笑中,慢慢变为千年习俗的烟消云散……

天坑寨子,百年、千年的神秘存在,构筑了现代人游历的欢乐。

这是天坑文化的奉献,但愿,不要同时成为天坑文化的丢失。

也许,这是中国“年轻的旅游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但无论怎样,武隆山脉的波澜壮阔和神秘奇幻,已成为全世界的财富。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世界的武隆将带给世界一片惊艳的福光。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3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人们较熟悉的武当山、神农架与武隆作类比,其目的是突出武隆“藏匿了世间无限秘笈”的神秘与壮丽的特点。

B.关于武隆天坑的形成,地质学家和作者各执一词,地质学家认为是受水长期冲刷形成,而作者认为是由于一种神秘力量的爆发。

C.文章介绍了天坑寨子的口径、形状、植被、农田、建筑,并由导游介绍原住民全部迁出自然引出作者对坑内原有生活的想象。

D.文章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在作者的引领下,自然引发读者思考如何保存天坑文化、如何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挑战和问题。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本文善于用对比说理,请找出文中几处对比并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夜哭

吴佳俊

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悔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

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

“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

”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

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

我希望我的文宇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

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

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样和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

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缓满繁密的白花。

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蜒随着它们一起转。

转着转着,蜜蜂就开始哭了。

蜜蜂一哭,鸟雀也哭,蝴蝶也哭,蜻蜒也哭。

最后,枯死的洋槐树也哭了。

我至今不明白,既然树都死去了,那它又怎么还会哭泣呢?

而且哭声还那么响亮,那么具有穿透力。

难道是洋槐树死了,只剩下它的哭声还活着么?

土地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土地只长荒草不长庄稼。

我的村庄周遭全是这类长满了荒草的土地,我每天从原先的回坎走过,荒草都会抓我的膝盖,它们试围覆盖我,我挣扎着,抵抗着,为土地,也为我自己。

或许是土地可怜我,才在我脚底下嘤嘤地哭。

我熟悉它们的哭声,它们的哭声里包裹着太多的盐和太多的碱。

夏天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夏天总是海热、干燥的,它们会把嗓子哭得沙哑,把喉咙哭得冒烟把田地哭得坼裂,把虫子哭得自杀;它们还会把凉风哭成汗液,把山路哭成血管,把粮食哭成饥饿……我不知道其他的季节是否也会哭,比如春天会哭吗?

冬天会哭吗?

秋天会哭吗?

反正夏天是会哭的,难怪我会在夏季里听到那么多的哭声呢。

也许,夏天是在代替秋天哭、冬天哭和春天哭吧。

待夏天把眼泪都流尽了,也就不会再有哭声了,那该是多么爽朗而宁谧的季节哟。

我肯定也哭过。

不然我绝不会听到这些夜里的哭声的。

只有哭过的人,才会对各样的哭声那般敏感。

那么,我又是为何而哭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的泪水从没有告诉过我,它也从来不受我的控制。

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我的双脚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

然后,刮过故乡的野风就会将我的哭声带走,带出我的视线和意识,春念和哀愁。

如今,在这个充斥各样哭声的夏夜,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哭泣的缘由—我哭我的树和土地,也哭我的夏天,更哭艾青那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

(摘自《流火或寒冰),《2018中国最佳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写我在夏夜里听到过的许多种哭声,然后写我对哭声的来源充满疑感再详细写了树、土地、夏天和我的哭声。

B.前文说我只能"皱默",后文说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哭声的来源由不清楚到清楚的变化。

C.文章第五段记述了洋槐树枯萎,鸟雀、蜜蜂、蝴蝶这些小动物哭泣不已,它们失去了食物的来源和生活的欢乐。

D.文中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故乡的土地上荒草繁茂生长、肆意蔓延的景象。

(2)文章第二段描摹了我在夏夜听到的各种哭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哭”的内涵是什么?

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戈壁绝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

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

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

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

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

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

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

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

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

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

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

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

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

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

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

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

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

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

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

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

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

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

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归为苍凉。

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

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

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

谁都是戈壁的过客。

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

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壁的神。

(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B.“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绝望的心情。

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D.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2)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告别

安黎

世间万物,尤其是凡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处于告别的过程中:

一夜过后,意味着与昨天的告别;跨过春节的门槛,意味着与昨岁的告别;背起行囊远行,意味着与家乡的告别;穿上一件新衣,意味着与旧衣的告别……没有仪式,甚至没有预兆,告别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不期而至。

相较于其他时段,九月份告别的气氛似乎更为农郁一些。

成熟的果子要告别树木、收割的庄稼要告别土地、轮回的气候要告别炎热,而一茬茬的学子,也各怀心事,或向小学告别,或向中学告别,或向大学告别。

告别的客体不同,主观情绪也会有所差异:

有人欢喜,有人惆怅;有人欢呼雀跃,有人落落寡欢;有人眉开眼笑,有人愁眉苦脸;有人的心像彩色的气球凌空飞翔,有人的心像掉入冰窖的铅球愈发地沉潜。

站在临界点上的告别,并不能简单化地以好坏而论。

服刑期满的犯人向监牢告别,拥抱的是自由;离岸的舟船向码头告别,憧憬的是远方;沉沦的灵魂向堕落告别,显示的是自我救赎。

反之,奔驰的火车向铁轨告别,接踵而至的是灾难;蓬勃的草木向土壤告别,导致的是叶枯木朽;游离的人性向道德告别,面临的则是兽欲的泛滥和恶行的猖獗。

告别,既是行为上的掉头,更是心理上的调试。

过去,已经飘逝,欣慰也好,悔恨也罢,皆无济于事;未来,正在招手,呼唤着稳健前来,期待着花红果绿。

然而,从此到彼,从这样到那样,是否水土不服,是否获得大于失去,这些还都尚且未知。

人毕竟不是货物,可以在装卸工的随意移位搬动中无觉无知;人也不是木头,可以在木匠的任意切割拼接中无伤无痛。

人天生就是情感极其丰沛而又敏感的生灵,一缕微风就能将心里的一湖春水吹皱。

情绪的起伏跌宕决定了人告别时的优柔寡断,其犹疑,其踯躅,其瞻前顾后,全都淋漓尽致地呈现而出。

也许,曾经是那样急切地想逃离过去,但当过去真的过去,人心里涌动的,却有可能是对过去的留恋。

告别有时候是自愿的选择,有时候是被动的服从,比如工作中的“跳槽”、事业中的钟意、爱情中的牵手,皆属于自己“手执牛耳”。

然而,人仅有的两只手,是决然难以同时降伏多头牛的,于是,在一群牛中,只紧拽某一头牛的耳朵,无疑就宣告了对其他牛的无奈放弃。

而放弃,就是一种不是告别的告别:

抱住西瓜,就是对芝麻的告别;执着瘦高,就是对矮胖的告别。

与主动告别相对应的,还有被动的告别。

这样的告别,人纵然再心有不甘、情有不愿,却不得不随波逐流。

在这个时候,人宛若被铁丝牢牢捆住手脚并被抛入漩涡中的漂流者,挣扎显得多余,搏击纯属徒劳。

左右不了沉浮,抓不住一根稻草,就只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

至于最终漂向何方、结局如何,漂流者几乎无权过问,得由蛮橫的浪涛来定夺。

这等告别,最典型的莫过于时间的流逝和年岁的更迭。

在浩瀚无涯的时空里,人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尘埃阻挡不了时间的突飞猛进,也对抗不了年龄的累积叠加,只能和飘逝的时间频繁地挥手,向后退的年龄不断地致意。

从个体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

告别了野蛮,才能靠拢文明;告别了虚伪,才能趋向真诚;告别了肤浅,才能走向深刻丰富;告别了狭隘,才能拥有宽厚博大;告别了黑夜,才能沐浴晨曦丽阳……告别,去掉生命的累赘脂肪,促成精神的规整有序,从而让灵魂散漫的字词,排列成一行行优美的诗句,抑或装订成一册图文并茂的典籍。

(选自《美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在描述九月份的种种告别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成熟的果子、收割的庄稼和轮回的气候以人的思想情感。

B.这篇散文以“告别”为中心话题,利用大量生活事实从正面解说了告别在生活中的意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C.整篇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从各个角度解读了告别普遍存在于生活中,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增强了语言上的节奏美。

D.这篇散文内容深刻,富含哲理;语言流畅,语气昂扬,文脉犹如瀑布直泻而下,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叹服。

(2)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是“告别”,请简要谈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3)文章最后一段说“告别是对生命的修正与勘校”,结合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

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

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

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

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

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

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

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

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

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

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

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

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2)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笔下“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

“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

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

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

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

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那你怎么还不睡?

”“快完了,一会儿睡。

”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

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

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

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

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

“爹,咋了?

”“没咋。

”他没有看我。

“没咋,那咋不睡?

”我又问。

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

“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多了还是少了?

”我接着问。

“多了。

”他说。

“多了,那好呀!

”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