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221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docx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

郭强

2012-8-511:

52:

18  来源:

《社会学研究》(京)2000年05期第1~10页

  我把已有的知识社会学划分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三种范式或三个阶段(郭强,1999a)。

每一个阶段或者每一种范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演进过程。

本文重点讨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几个问题。

  一、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思想依赖

  我把从知识社会学的创立到默顿知识社会学转向这一个时期称之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确立时期。

  

(一)古典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哲学影响

  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思想来源主要是哲学认识论或者是哲学中的知识学(知识论),“在西方古典哲学里,知识论的发展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分量,反之,古典社会学深受西方哲学之影响,因此当社会学者谈论知识社会学时,或多或少也都带有哲学的阴影。

”(陈秉璋,1995:

191)哲学知识学和知识社会学事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割开来的,知识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社会学理论中演化出来的,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却是哲学知识学。

“现代现象与知识学的关联已有相当可观的知识学积累”(刘小枫,1998:

7)。

  在哲学知识学对知识问题的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对知识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必然涉及到对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哲学知识学走向社会学是必然的,这也是知识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郭强,1999b:

111)。

纯粹在哲学知识学领域里研究知识社会现象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称作知识的社会哲学。

比如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就带有知识社会哲学的味道。

哲学知识学走向社会学从而产生知识社会学是人类知识研究的必然归宿(石倬英、郭强,1988)。

但是在哲学领域里形成的知识论或知识学,把知识仅仅看作是一种认识现象,偏重于从认识论上考察知识现象而没有专门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到了19世纪中叶,知识作用的加强、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专门化综合化趋势要求对知识作出专门研究,尤其要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郭强,1999b:

34;1999d:

1)。

这时社会学出现了,知识社会学也随之出现。

  

(二)古典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奠基人物

  应该说19世纪是为知识社会学奠定基础的年代,它的主要奠基人是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等。

“作为知识社会学风暴中心”(Merton,1973)的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看作是最早和最基本的知识社会学命题,在这一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知识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如“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把知识加以区分,还研究了知识的社会功能。

这对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马克思既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

马克思指出:

“固定资产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一般知识的控制并按照这种知识加以改造。

”(马克思,1973:

219—222)著名知识社会学家赫克曼(S.J.Hekemam)认为,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给出了一条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

马克思甚至认为即使是自然科学知识也是由社会目标所决定的。

恩格斯也认为在特定条件下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借助于社会及历史因素来解释。

这一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命题和范畴,构成了以后知识社会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图式,直接影响了舍勒和曼海姆(郭强,1999a)。

曼海姆指出:

“事实上,知识社会学是与马克思同时出现:

马克思深奥的提示,直指问题的核心”(注:

曼海姆也指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知识社会学只是在揭发意识形态,因为对马克思而言,社会阶层与阶级都具有意识形态。

参见曼海姆著(张名贵译):

《知识社会学导论》,台湾:

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7页。

)。

  尼采思想也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较为直接的理论渊源。

曼海姆认为:

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另一渊源是见诸于尼采见解的散发:

因为将这方面的具体论述,与驱迫理论以及令人想到实证主义的知识论结合在一起,同时他还利用其主要的范畴比如“贵族式”与“民主式”文化使得社会学归属于他所认为的某些思想模式(注:

尼采与知识社会学的关联是,他偏爱文化与价值问题的思考甚至反对或推翻宗教、知性文明、时代意识与人类生活的价值实体,提倡价值转换的哲学。

同时尼采将思想发展线路引导到弗洛伊德与柏拉图原始运动理论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方法。

曼海姆著(张名贵译):

《知识社会学导论》,台湾:

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7页。

)。

尼采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点直接成为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尤其是狄尔泰的思想,为知识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基础。

在历史主义看来,人类的所有观点都是相对的,人类思想的历史性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人类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具体时空的限制,必须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作出正确地判断。

历史主义对于历史情境重要性的强调,与知识社会学所主张的思想之情境决定是完全一致的。

它为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观点。

由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受到历史主义的影响,后来知识社会学把历史社会学看作是自己的起源。

科塞认为:

“曼海姆广泛接受了历史主义的观点。

可以说他的知识社会学既是历史主义相对主义的产物,同时又揉进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强调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对思想体系的理解,不但要考虑它们自主和内在的发展,而且要注意它们所处的社会结构。

”(曼海姆,1998,14)

  (三)古典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渊源

  在舍勒和曼海姆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这个概念之前,历史主义者狄尔泰(注:

狄尔泰所依赖的知识论基础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唯理主义古典,舍勒却依赖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曼海姆据此把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定义为“现代现象学为立足点的知识社会学”。

)、实证主义者孔德、辩证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成为知识社会学思想之父。

在这些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基础上,并吸取了涂尔干、列维·布留尔(Levy-Bruhl)、韦伯(注:

L.Von.Tijssen:

《走向理性的绝对化:

对舍勒和韦伯的文化—知识社会学思想的比较性重构》,Berlin,1989。

韦伯的胞弟A.韦伯提出的文化社会学也属于知识社会学的样式,因为在当时文化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涉致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问题(刘小枫,1998:

289)。

)等人思想的情况下舍勒和曼海姆正式提出了知识社会学概念和创建了知识社会学理论学科。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孔德把社会发展的阶段与知识发展的阶段对应起来加以考察,开辟了知识与社会之关系研究的先河,为知识社会学孕育了模式。

孔德认为,摆脱危机和社会重建的途径是引进一种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这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问题上,就是说将社会学建立为一门科学。

社会学何以能充任新时代知识与信念体系的角色,又何以能保证它不是又一个竞争的意识形态?

孔德提出人类观念进步三阶段论与科学知识的等级分类法,说明社会学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孔德说,“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

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知识的等级理论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关。

孔德认为不同的科学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某种知识达到实证阶段的先后与它的普遍性;简单性及不依赖其它学科的程度成正比。

科学构成为一个等级的体系,每一门学科在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它达到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的时间的顺序;另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它的普遍性及独立性的程度,即依逻辑的顺序排列其在体系中的地位(郭强,1999c:

33)。

  “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开始的。

”(刘珺珺,1990:

38)涂尔干从19世纪中期在探讨一般精神现象、研究原始思维和原始宗教的时候,讨论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问题,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工作。

他在知识进化学以及知识的形成与功能方面所做的贡献,为知识社会学的最终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Vogt,1979)。

涂尔干主张知识社会学者应该特别重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相异抽象时空观念与其社会结构的密切相关性,只有从实际的集体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种表象出发才能真正了解知识和性质与内涵。

同时涂尔干还认为知识与社会的相关性因为人为因素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涂尔干也比较重视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根源研究,所以社会学能够为哲学知识论重建所谓的“知识的社会学理论”。

他指出:

“因为科学知识从根本上说是集体的,所以从原则上说,对科学也许能够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但是由于涂尔干“社会学中的社会,基本上是哲学宇宙中的缩影或者缩小而已,因此他虽然拥有许多创意性的见解,但并没有能够建树真正知识社会学”,“其结果不但没有能够落实在社会生活中建构所谓知识的社会学理论,反而,走向半康德主义与半黑格尔主义的知识论。

”(陈秉璋,1995:

198)默顿认为:

涂尔干对知识和思想的社会学分析具有直接和朴素的性质(Vogt,1979:

140)。

刘小枫认为:

涂尔干“在推进孔德的实证主义知识学时,带有这样一个问题意识:

知识人如何能为新的社会制度安排提供坚实的理论依靠以遏止激进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国家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威胁,并为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找到正当的道德秩序,克服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精神紊乱。

”(刘小枫,1998:

7—8)但是无论怎样说涂尔干为知识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准备了材料(郭强,1999c:

33)。

  韦伯虽然没有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的概念,但是被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引发者。

韦伯是同涂尔干一个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大师,他对知识社会学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他的知识价值的观点,比如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思想,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韦伯学问论提出之后所引发的论争,促成了知识社会学的形成,它直接针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

”(卡泽纳尔,1992)韦伯的学问论把神学逐出知识学,因为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一种个体性的“拥有”。

韦伯并不关心信仰式知识的结构,只是按照经验理性来界定知识,除此之外都不能算作知识,这就限制了对非经济理性知识类型的认知。

韦伯认为随之世界的脱魅,以理性知识为基础的世界认知将起支配作用但是非理性的知识和认知也会增加,可是它们却不是知识,不能成为现代式的意义认识(刘小枫,1998:

238—239)。

韦伯的知识社会学思想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有相通的地方。

舍勒和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概念的提出者和知识社会学理论的构造者。

“知识社会学的出现,表明社会理论的正当性危机。

”(刘小枫,1998:

236)同时知识社会学的问题不仅是古典哲学认识论的一次重大转折,也表明社会学理论通过知识问题的研究关注社会发展(伊斯瑞尔,1991)。

  二、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构建

  在哲学知识学或者知识论的启发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舍勒和曼海姆创立了作为学科的知识社会学,完成了古典知识社会学范式的构建。

  

(一)舍勒对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构建的贡献

  舍勒在20世纪20年代与曼哈姆一起提出知识社会学的名称并讨论和研究了知识社会学的有关问题。

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注:

一般以为,知识社会学有两条路线,即舍勒和曼海姆。

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思路远未受学界如对曼海姆的思想那样的重视。

林格认为,原因在于:

舍勒文风极度晦涩;舍勒著述更多胶着于德国的思想危机;曼海姆是现代主义者,有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而舍勒则是反现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

),虽然以哲学为基础,但是其内涵到处充满了社会学的创意性,尤其带有浓厚反马克思主义的色彩(陈秉璋,1995:

199)。

舍勒认为“全部思想、知识、知觉和认识的全部形式具有社会学的特性”。

因为,在他看来虽然全部知识的内容甚至全部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不是由社会利益的思想决定的,却是由社会利益支配的思想决定并且获得知识的思想“形式”也必然由社会结构共同决定。

舍勒把知识形态做了详细的划分,并认为在知识结构中,人为的程度愈高,变化则越快,如形而上学知识比宗教变化快、比实证知识变化慢,实证知识每小时都在改变(Merton,1973)。

舍勒不仅把知识看作一般社会现象,还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因此他被公认为“文化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

  20世纪20年代,舍勒在他的《知识社会学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

就舍勒一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研究而言,他主要是一个哲学家或者说是一位社会哲学家,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哲学人类学。

因此,在他那里,知识社会学只具有“辅助的”性质。

舍勒的观点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他来说,知识社会学只是哲学的附属品,带有浓重的哲学色彩,还算不上真正的经验学科。

尽管如此,舍勒的思想对知识社会学仍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舍勒首先特别强调,无论任何社会形态、任何社群、任何社会连带、任何时期的文明,都必然拥有属於它自己的价值与法则以及大家共同接受或建立的特殊实体秩序。

这个事实,说明了社会事实的复杂性与变化性,并由此形成了知识社会学的两大特色:

第一,社会学知识的类别日益趋向多元化;第二,社会实体与知识类别之间,带有不同密度的关联性。

故此,对舍勒而言,知识本身永远是集体的产物。

由此可以看出舍勒的观点很明显地是非常社会学的(陈秉璋,1995:

199)。

  舍勒对韦伯的知识社会学观点进行了批判(陈秉璋,1995:

206—209;刘小枫,1998:

234—246),尽管这种批判是在哲学领域,但是舍勒对韦伯知识论思想的哲学批判形成了他自己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所以我认为正是舍勒完成了知识研究的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向。

舍勒还认为值得知识社会学研究者重视的问题则是,不同时代与相异的社会,就会产生不同等级的知识。

譬如,文艺复兴后的欧洲社会,尤其工业革命后更为明显,乃属于科技知识占优势或居高峰的社会;相反地,一直到20世纪初期,亚洲社会则以解放知识或神学知识为主流。

至于早期的希腊社会一直都是哲学知识的天下。

  此外,舍勒指出,不同社群也会产生相异的次文化或知识。

其中,政治社群所产生的优势次文化,成为一般所谓的政治意识型态;舍勒将它称之为“部分意识型态”。

这以后另一位知识社会学大师曼海姆即转借此一概念,而大谈“整体意识型态”。

依照舍勒的看法,任何次文化或知识,都带有“主观独断性”与偶像崇拜的特征。

故此,如何依照其产生的社会实体背景,将这些次文化或知识转化成客观性与普遍性文化或知识,则属于社会精英所应扮演的重要角色。

舍勒的三种知识类型观,既肯定了实证型知识的正当性,又指出了它的边界,这一点与韦伯是一致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识类型论抵制了孔德式或黑格尔式的知识演进论(注:

孔德说:

“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第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

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概莫能外。

知识的等级理论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关。

不同的科学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某种知识达到实证阶段的先后与它的普遍性;简单性及不依赖其它学科的程度成正比。

科学构成为一个等级的体系,每一门学科在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它达到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的时间的顺序;另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它的普遍性及独立性的程度,即依逻辑的顺序排列其在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的顺帧序与逻辑的顺序紧密地相互对应着,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是中普遍和单纯的学科,首先得到发展,随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社会学,每一学科的出现要靠前一学科的发展。

),否定了由此演进论引导出的某种知识(实证知识或绝对精神知识)的历史优位性,马克思的阶级知识优位论不过是这两种知识演进论的变种。

舍勒的“共契主义”社会论述并不是无可争议的,但其知识类型论毕竟提供了一个恰切的知识社会学原则,有助于到位地审理个体信念与社会制度的正当论证及知识类型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由于世界观是任何知识类型的预设,这一问题当在世界观学说中来进一步探究。

在舍勒那里,世界观理论(注:

世界观理论是由洪堡提出的,指社会群体性(民族、文化圈)的世界理解。

狄尔泰把这一个类学含义的概念提升为人文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以此考察历史中的哲学,并把传统哲学中的争纷转换成世界观的类型问题;舍勒以为,在现代思想域中,最主要的世界观之争集中在如下三种:

1.基督教的世界观,2.自由主义的世界观,3.社会主义—社会民主的世界观。

见舍勒,第299页以下。

相应的社会的制度的“主义”论述是共契主义(Solidarismus)、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见舍勒,1993:

365—367。

)进一步转换成知识社会学的问题。

  我们现在认为正是舍勒开创了知识的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并为知识社会学成为一个学科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舍勒知识社会学理论的哲学路向和为发展哲学知识学而作出的知识社会学的探索,故此思想的局限性很大。

曼海姆对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并不看好,曼海姆认为把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分开的功劳应该是舍勒的,“舍勒除了提出许多珍贵的论述以外,还试图将知识社会学融入哲学世界观的结构。

然而要强调舍勒的成就,就要更以循形而上学进展的方向。

这说明一个事实,也就是舍勒多少也忽略了这个新的知识取向固有的内在冲突,与由此而产生的动态义含与新问题。

他的确是想要公正处理知识社会学所开启的新观点,但是这无法与他所代表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相调和。

结果只是一浮夸的系统概述,虽充满深邃的直觉,但是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以适用于社会学取向的文化科学。

”(曼海姆,1998:

98)

  

(二)曼海姆对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构建的贡献

  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历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且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指出:

“虽然卡尔·曼海姆充满活力的大脑使他在社会学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但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论述是他全部著作中最有价值和最不朽的部分。

”(曼海姆,1998:

113)当代美国著名知识社会学权威彼得·伯格说,只是从曼海姆以后,“知识社会学才成为一种可用于研究人类思想所有方面的实证方法。

”(Peter,1985:

21)曼海姆同舍勒一起建构了古典知识社会学范式。

  舍勒知识社会学的思想对曼海姆影响也是明显的和巨大的。

1924年舍勒发表了他的论文《知识社会学中的问题》,后来又充实成为《知识的形态和社会》(1926)。

在这些著作中舍勒企图把柏拉图的价值本质不变的理论与广泛的相对主义融为一体,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尽管在舍勒发表知识社会学的著作之前,曼海姆就在1922年的博士论文《认识论的结构分析》和其他几篇论文中已经包含了某些被他发展成为知识社会学的萌芽思想,但是他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接受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曼海姆在1925年发表了《关于知识社会学问题》,对舍勒的著作作了深入的探讨。

曼海姆提出“当代历史意识”的观点来反驳舍勒,并认为他是第一个为知识社会学制定“全面规划”的人。

但是“舍勒知识社会学著作的发表无疑有效地促进了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的成熟。

”(曼海姆,1998:

150)总之,马克思、历史主义学派、舍勒等所从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构成了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注:

影响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的源泉有很多方面,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舍勒,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和新艺术史、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生物学派等。

)。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曼海姆把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曼海姆以《认识论的结构分析》(1992)和《意识形态和乌托邦》(1924)著作创建了知识社会学。

他认为知识社会学尽管以知识为研究对象,但是不能把知识看作是认识和思想的方式与成果,而是把知识看作为精神现象,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思维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

由于曼海姆身受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他对知识的研究是从认识论开始的,尽管后来他对知识的研究从哲学转向社会学,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总是带有认识论的色彩,故其知识社会学也被称之为“认识社会学”。

  【作者简介】郭强,苏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硕士。

  

  【参考文献】

  A.尼塞尔,1992,《知识社会学》,台北:

正中书局。

  陈秉璋,1995,《社会学知识论》,台北:

唐山出版社图书公司。

  D.卡特尔等,1990,《曼海姆》,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刘小枫,1998,《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刘珺珺,1990,《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玉安,1993,《西方社会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郭强,1999a,《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发展历程》,《江海学刊》第5期。

  ——,1999b,《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c,《反思知识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d,《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卡泽纳尔,1992,《知识社会学》,《国外社会学》第2期。

  科塞,1998,《曼海姆思想评价》,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导论》,张名贵译,台湾:

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

  劳丹,1999,《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

  马克思,1973,《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恩全集》第64卷(下),人民出版社。

  曼海姆,1998,《知识社会学导论》,台湾:

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

  舍勒,《社会学与世界观学说文集》(全集卷六)。

  ——,1993,《社会哲学讲演纲要》,载《遗著》(全集卷十四)Bonn。

  石倬英、郭强,1988,《现代知识学探微》,《宁夏大学学报》第4期。

  石倬英,1988,《知识与社会》,参见《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

  姚大志,1992(5),《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伊斯瑞尔,1991,《认识论与知识社会学:

一项黑格尔式的工作》,《国外社会学》第1期。

  Ben-david,J.1981,"The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inThestateofSociology,ed.byShort,J.T.Jr.SagePublications.

  Bergerand,P.&ThomasLuckmann1985,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ThePenguinPress.

  ——1936,IdeologyandUtopia:

AnIntroductiontoSociologyofKnowledge,trans.byLouisWithandEdwardShile.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Manheim,K.1952,EssaysontheSociologyofKnowledge,ed.byPaulKesskometic,London:

Routledge.——1964,EssaysontheSociologyofKnowledge,ed.byWolff,K.H.Berlin.

  Maquet,J.J.1951,TheSociologyofKnowledge:

ItsStructureandItsRelationtothePhilosophyofKnowledge.Boston:

BeaconPress.

  Merton,R.K.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