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3152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docx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序: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押真韵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押庚韵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释】

  ⑴贺监:

即贺知章。

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

窦蒙《述书赋注》:

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

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

九年冬十二月,诏曰:

“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

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

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

《本事诗》: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

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

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

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

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

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

杨氏之说,殆未之考耶?

  ⑶四明:

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

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

《名山洞天福地记》:

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贺季真:

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唐书》: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

性旷夷,善谈说,陆象先尝谓人曰:

“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一日并谢。

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徙工部。

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

晚节尤诞放,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

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词,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

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⑸谪仙人:

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⑹杯中物:

即酒。

语出陶潜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⑺松下尘:

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

语出释昙迁诗:

“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⑻山阴:

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⑼镜湖:

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

《唐书》:

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

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

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

幼子亦听为道士。

卒年八十六。

  ⑽沼:

池塘,这里指镜湖。

  ⑾故宅:

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

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

施宿《会稽志》:

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评注

《唐诗笺要》:

“谪仙”之目,季真为青莲第一知己,故青莲此诗倍觉淋漓捐快。

《李太白诗醇》:

严云:

以“狂客”答其呼,易地皆然,又不过誉,真率可法。

《唐诗镜》:

初唐以律行古,局缩不伸;盛唐以古行律,其体遂败。

良马之妙,在折旋蚁封;豪士之奇,在规矩妙用。

若恃一往,非善之善也。

《对酒忆贺监》、《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宿巫山下》、《夜泊牛渚怀古》,清音秀骨,夫岂不佳?

第非律体所宜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后半苍凉,沉痛直写,中有真致,不是枯率。

此大须按纸背索之。

潘一山曰:

得五、六作对语,便不全落直置。

《唐宋诗醇》:

白于知章有知己之感,对酒伤怀,不减西州一恸。

  【创作背景】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

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临行,帝赐诗,皇太子及百官皆饯送执别。

李白当时写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宾客归越》二诗。

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

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

“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这段记载与李白的自序大同小异,“金龟换酒”的故事。

在当时传为美谈。

  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除了“称誉光赫”的感激之情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性格及爱好上有共同之处:

一是性格放旷纵诞,二是工诗善书法,三是嗜酒如命。

故杜甫《饮中八仙歌》说: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贺知章相识之初,正是李白充满浪漫幻想之时。

尽管李白怀抱宏伟的理想,希望完全凭借个人的才能以布衣直取卿相,但名声显赫的贺知章对于他的称誉褒奖,事实上也就更加容易引起世人对于李白的重视。

这一点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就在贺知章辞官归里的这一年三月,李白似乎也失去了依靠,遭谗受谤,帝用疏之。

一切理想和希望遂亦破灭,最终也只得满怀悲愤,挥泪离开了长安。

天宝六载(747),李白往会稽凭吊贺知章,回首往事,对酒思人,昔日的欢乐,今日的悲辛,一时涌上心头,诗人不免“怅然有怀”,写下了这两首诗。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宁波府志》:

“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

”《会稽记》亦载:

“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

”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

“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

“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

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

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一言昔,一言今。

“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

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

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

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

“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

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

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

“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

“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

  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

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

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

但诗人感情一转: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

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

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

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

他在《诗镜总论》中说:

“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

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

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

庶几者其太白乎?

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

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

”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

  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

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

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松下尘  拼音:

sōngxiàchén

对死者的婉称。

墓地多植松,人死化为尘土,故云。

隋昙迁《缁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赋诗》:

“我住邗江侧,终为松下尘。

”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之二: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谪仙  拼音:

zhéxiān

(1).谪居世间的仙人。

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

《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中会稽钟山有人姓蔡,不知名。

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

言语狂易。

时谓之‘谪仙’。

”唐李白《玉壶吟》: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鸾,世传谪仙也。

(2).专指李白。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韩愈《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一本作“谪仙”。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

“故李谪仙《吹笛》诗: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刘禹锡《寄唐州杨八归厚》诗:

“谪仙年月今应满,戆谏声名众所知。

金龟  拼音:

jīnguī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

汉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

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

后泛指高官之印。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

“金龟紫绶,以彰勋则。

”唐卢照邻《失群雁》诗:

“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

”元萨都剌《再赠李溉之学士》诗:

“笑掷金龟上酒船,不须图像在凌烟。

”唐权德舆《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

“角巾华发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

”明沉鲸《双珠记·西市认母》:

“佩玎咚,腰挂金龟,近天颜,谈道经帏。

(2).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

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

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

中宗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

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王琦注:

“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

”明何景明《过寺中饮赠张元德侍御》诗:

“腰下金龟在,明朝付酒垆。

”明徐渭《贺知章乞鉴湖一曲图》诗:

“幸有双眸如镜水,一逢李白解金龟。

山阴道  拼音:

shānyīndào

用王徽之访戴逵事,以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或惜别之情。

唐杜甫《舟中夜雪怀卢十四侍御弟》诗: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宋王沂孙《齐天乐·赠秋厓道人西归》词: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江南恨切,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

”参见“山阴乘兴”。

山阴乘兴  拼音:

shānyīnchéngxìng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唐罗隐《寄崔庆孙》:

“交情澹薄应长在,俗态流离且勉旃。

还拟山阴一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

”宋张孝祥《踏莎行》词:

“山阴乘兴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