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2128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练习新人教版

10小石潭记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为坻(  )

为嵁(  )佁然(  )

幽邃(  )参差(   )

俶尔(  )翕忽(  )

悄怆(   )寂寥(  )

2.【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似与游者相乐

一词多义

(1)以

(2)清

(3)为

(4)可

(5)差

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

离开。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崔氏二小生(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5)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吾)心乐之。

(省略主语)

②(向)潭西南而望。

(省略介词)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3.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如下内容:

发现小石潭;____________;小石潭源流;____________;同游者。

小石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对小石潭整体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

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5.描写小潭源流时,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何陋之有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0.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

说说你的理由。

 

11.本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课时作业(

[10 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B.为坻(chí)为嵁(kān)

C.参差(cēncī)佁然(yǐ)

D.俶尔(shū)翕忽(x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D.潭西南而望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学完本文后,某班围绕“小石潭景物探览”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

名称:

小径通幽

依据:

“隔篁竹”“伐竹取道”。

 

(2)每一个景点要有一则导游词,请你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名写一段导游词。

要求:

抓住其特点,用富有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介绍。

 

(一)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

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

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

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

梁木丽(lì):

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

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

小竹子。

⑥中州:

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

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

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

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11.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

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①遗爱草堂:

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

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

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

村庄。

⑤迨(dài):

等到。

12.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山桃始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别造一世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15.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2分)

 

16.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详解

1.huánɡ liè quán chí kān yǐ suì cēncīchù xī qiǎochuàng liáo

2.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似/与游者/相乐

3.游览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幽静 幽邃冷寂,孤凄悲凉

4.[解析]B 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

5.[解析]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就溪岸来说,作者形容它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6.作者借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来衬托水之“清”。

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一点依靠;写日光照到水底,直射无碍;写日光照射下映在水底石上的鱼影,清晰可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面前是一潭清澄透明的水。

写人之“乐”时,“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既写游人之乐,也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

将游人的喜悦心情灌注到游鱼身上,因而鱼的活泼之态,也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它们似乎与游人相互交流这种乐趣了。

从游人方面来看,这么写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比正面写自己的“乐”要巧妙得多。

7.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项,前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后一个“为”是“对,向”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后一个“而”表示转折。

9.青葱的树枝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不能删去。

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身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11.本文多处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如写发现小石潭时,“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写游鱼时,先描写鱼的活泼,然后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在潭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样写,景物就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本文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色,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相同。

小石潭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强烈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作业】

1.[解析]D “俶”应读“chù”。

2.[解析]A “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3.[解析]B 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解析]C 正确的停顿是:

似/与游者/相乐。

5.

(1)(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游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6.

(1)(示例)名称:

听水轩 依据:

“闻水声,如鸣珮环”。

(2)示例:

听水轩——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眼前一亮之感吧。

时值盛夏,大家一路走来,想必非常辛苦,那我们就一起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朗读节奏的能力。

通读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语句,因此首先可在表示“果”的关键词“故”字前划分一处;在此基础上再品读这句话,可发现前半句表示原因的句子中明显分为两个语意单位,即“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因而在此再划一处即可。

[答案]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能力。

作答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准确理解,不可望文生义。

(1)句中“犬牙”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句中“清”表示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可译为“凄清”;(3)句中“益”可解释为“更加”;(4)句中“或”一般可理解为“有的”“有的人”,在这里是人物的语言再现,因此应解释为“有的人”。

[答案]

(1)像狗的牙齿那样。

(2)凄清。

(3)更加。

(4)有的人。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出来,倒装的语句要调整语序。

(1)句翻译时,注意“可”的意思是“大约”,其余按字面意思依次直译即可;

(2)句翻译时注意“径北”意为“往北走”,“逾”意为“越过”,把握好这两个词,即可准确翻译。

[答案]

(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

1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A项,“投以小石”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是固劳而无用”中的“而”表转折,“潭西南而望”中的“而”表修饰;C项,“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中的“之”是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之”是代词“它”;D项,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情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在《小石潭记》中,把握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色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景入情,即可领悟当时作者内心的凄苦孤寂之情。

在《小石城山记》里,把握作者所描写的小石城山的景色如此奇秀却在荒远之地,即可明白作者借景抒情,喻指自己受到埋没,无人欣赏。

把握这些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参考译文]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

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没有得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是矮墙和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凸出一块好像堡垒(的石头),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的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可以盘绕着石山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美丽的树木和竹子,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

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本来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的。

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吧;有人说:

“(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到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

“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12.[解析]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的意思是“这地方实在是庐山中第一(美好)境地”,这是比较简单的陈述句,主谓结构,在主谓之间停顿即可。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

解答这样的题目,如果积累深厚,自然答题顺畅。

如果未曾积累,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帮助思考,即把含有这个词的课文句子搜索出来,回想、参考它的意思,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多义,还要根据句子选择和确定符合此时语境的意思。

“华”指花(如“春华秋实”),这里用作动词,是“开花”的意思;“造”,如“造饮辄醉”,是“到、往”的意思。

[答案]

(1)开花。

(2)到(往)。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个句子考查的关键是“环”“苍”“短”三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周围”“苍色”“矮小”,只要能理解它们的意思,翻译句子时,做到语句通顺,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答案]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表达能力。

答题时,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择其要点作答。

原句是“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游踪交代得很清楚,把它直译出来就可以了。

[答案]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筛选、表达的能力。

解答时,要紧扣题目要求找到相关句子。

造成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的现象,既有地理原因,更有人的原因,即“大林穷远”“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找到了这两个句子,摘录下来作答即可。

[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参考译文]

我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山顶憩息片刻,登上香炉峰,(夜晚)留宿在大林寺。

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来。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

(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节气比山下来得晚。

这时候正是初夏,这里却好像是正月、二月的天气,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人情风俗、物产节气,和平地村落不同。

刚来时(只觉)恍惚,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

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接着浏览四周墙壁,看见郎中萧存、郎中魏宏简、补阙李渤三人的姓名和诗句。

因而和集虚他们感叹说:

这儿实在是庐山中的第一(美好)境地。

由驿路到山门,还没有半天的路程,自从萧、魏、李到此游览,到现在已经经过二十年了,寂寞冷清没有后来人。

唉!

名利如此诱惑人!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作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