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970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化学综合题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Ⅰ.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可以收集氧气,这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3)装置B与D组合制取并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

______。

②若装置D中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Ⅱ.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多角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

(4)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相同规格)分别倒立在水和NaOH溶液中,轻轻晃动试管,产生了如下图所示现象。

①小明根据______,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5)小菁同学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降低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6)小菁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答案】长颈漏斗2KClO3

2KCl+3O2↑(或其他合理答案)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或其他合理答案)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乙试管内液体高度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或其他合理答案)2NaOH+CO2==Na2CO3+H2O对比实验(或其他合理答案)溶液中NaOH减少,溶液碱性减弱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往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解析】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

(2)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C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3)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D中若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4)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小明根据乙试管内的液体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甲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对比乙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得出结论,所以甲实验的目的是对比实验;(5)溶液的碱性强弱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所以小菁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

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降低的原因是:

溶液中氢氧化钠减少,溶液碱性减弱,该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6)二氧化碳和碱反应会生成碳酸盐,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冒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Fe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的同时有气泡产生。

为了进一步探究有气泡产生原因,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8.5gFe粉放入一定量的CuSO4中,反应完成后,滤出固体,洗涤、干燥后称量,固体质量为9.2g。

②将该9.2g固体与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消耗盐酸50.0g。

根据实验绘制如如图所示反应时间与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图。

根据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下列计算和分析:

(1)根据图象可知,步骤②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2)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_____。

(3)步骤①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步骤②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取的Fe的质量8.5g。

(4)由上面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

Fe和CuSO4溶液反应,有气泡产生原因_____。

【答案】2.8g5.6g<因为少量的铁与硫酸铜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硫酸铜溶液呈酸性,少量的铁与其反应

【解析】

【详解】

(1)设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x,盐酸的质量为w

解之得:

x=2.8g;w=3.65g;

答:

与稀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2.8g;

(2)设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y,

解之得:

y=5.6g;

答:

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为5.6g;

(3)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为:

2.8g+5.6g=8.4g<8.5g;

(4)在Fe和CuSO4溶液反应实验时,发现生成Cu的同时有气泡产生,而且与CuSO4反应的Fe的质量及与盐酸反应的Fe的质量之和<8.5g,说明有少量Fe与CuSO4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发生了反应,产生了氢气。

3.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⑴下列金属制品中,主要利用了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___。

(填序号)

A.黄金饰品  B.铁锅  C.铜导线D.不锈钢刀具

⑵钢铁锈蚀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防止或减缓钢铁锈蚀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⑶“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世界湿法冶金的先驱。

试写出用铁和硫酸铜溶液为原料进行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反应。

(填“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之一)

⑷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称取了该样品20g,向其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至刚好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与所用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计算:

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答案】C制成不锈钢(Fe+CuSO4FeSO4+Cu置换13.5g

【解析】

⑴金属做导线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选C

⑵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有将钢铁制成不锈钢或钢铁表面洁净后,覆盖保护层,例如涂油、漆,镀锌,烤蓝工艺等)

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⑷解:

设Zn的质量为x,则

Zn+H2SO4=ZnSO4+H2↑

652

x0.2g

则样品中Cu的质量=20g-6.5g=13.5g

答:

该样品中含有13.5gCu。

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写出下列微粒的化学符号:

①2个氖原子_____②铵根离子_____③五氧化二氮分子_____④镁离子_____

(2)用下列字母填空:

a.氢气b.小苏打c.无水氯化钙d.硝酸钾

①用于做复合肥_____②用做干燥剂_____③用于发酵粉_____④用于做燃料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_____②碳铵的受热分解_____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_____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_____

【答案】2NeNH4+N2O5Mg2+dcba

【解析】

【详解】

(1)①2个氖原子就是在氖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

2Ne;

②铵根离子的符号为NH4+,故填:

NH4+;

③五氧化二氮分子就是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故填:

N2O5;

④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

Mg2+。

(2)①硝酸钾中有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用于做复合肥,故填d;

②无水氯化钙可用做干燥剂,故填c;

③小苏打的成分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和受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可用于发酵粉,故选b;

④氢气可以燃烧生成水,可用于做燃料,故填a。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方程式为:

②碳铵是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5.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复分解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m点所示溶液为碱性

b.n点所示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c.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

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示:

Na2CO3溶液呈碱性)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单质C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溶剂增多,浓盐酸有挥发性,使溶质减小。

固体红色粉末逐渐变黑CO2+Ca(OH)2===CaCO3↓+H2O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

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

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

【解析】

(1)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不可能是单质;

(2)a、m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溶液为酸性,错误;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所以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不变,错误;c、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正确;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

故选c;(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剂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①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③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

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

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36.5 58.5

7.3gx

,解得x=11.7g

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6.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1)在溶解固体1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__________(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C节约能源

(2)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g。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回收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AC514.9g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或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

【解析】

【详解】

(1)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如在蒸发过程中水量太多,会使蒸发时间过长,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2)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做催化剂,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3)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x=14.9g;

(4)称得回收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有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等。

 

7.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答案】酸2.253%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解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根据质量守恒分析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酸性。

(2)根据质量守恒,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80.00g+90g-167.80g=2.2g;

(3)设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44

x2.2g

x=5.3g

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00%=53%;

(4)若样品完全变质,样品全部变成碳酸钠。

设:

与10g碳酸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y,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98

10gy

y=9.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

=61.64g。

61.64g<100g,稀硫酸过量;

若样品没有变质,样品中有10g的氢氧化钠。

设:

与10g氢氧化钠反应需硫酸的质量为z,

2NaOH+H2SO4=Na2SO4+2H2O

8098

10gz

z=12.25g,所需稀硫酸的质量=

=81.67g。

81.67g<100g,稀硫酸过量;

所以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100g15%稀硫酸后,稀硫酸一定过量。

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是用100g15%的稀硫酸进行实验,稀硫酸一定过量,故稀硫酸加入后不需要加石蕊试液。

8.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氧根离子_____。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是_____。

(3)次氯酸钠(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价。

(4)服用含小苏打(NaHCO3)的药物来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2OH﹣ CH4 +1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根据常见有机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4)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2个氢氧根离子为2OH﹣;

(2)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化学式是CH4;(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小苏打能够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H2O+CO2↑。

9.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t1℃时,将2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3)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若A中混有少量B时,最好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

【答案】t2℃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60gB>A>C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样。

(2)依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t1℃时,将2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10g,故溶液的质量为50g+10g=60g。

(3)A、B的物质此时依然为饱和溶液,t2℃时B的溶解度大于A,则B的质量分数大于A,C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则应该使用t3℃时C的溶解度进行计算,C的溶解度明显小于A、B。

则其大小关系为:

B>A>C。

(4)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较大,故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

小柯

小江

小龙

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

 

(1)小江加入的“?

”是___。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

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

【答案】稀盐酸溶液(或稀硫酸或稀硝酸)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10.6%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如果变质,就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跟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根据实验现象有气泡生成可知,小江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且可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变质;

(2)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解:

设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106:

197=x:

1.97g,解之,x=1.06g,

答:

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

11.NaOH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其制备、检验、贮存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2NaOH+Cl2↑+X↑。

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为了探究NaOH样品中是否存在NaCl、Na2CO3杂质,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注:

AgCl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稀HNO3。

①乙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证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试剂X为_____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______。

(3)某兴趣小组试图通过测定生成的CO2质量确定因久置而变质的NaOH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

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加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1。

步骤二:

打开分液漏斗旋塞,逐滴加入稀硫酸,待气泡不再产生时,关闭旋塞,称出装置总质量为m2。

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______。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某工厂化验室用20%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H2SO4,共消耗NaOH溶液2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H22HNO3+Na2CO3=2NaNO3+H2O+CO2↑硝酸银丙中产生白色沉淀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4.9g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Na、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2、2、4、2,2、2、2、2,故X的化学式为H2;

(2)①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NO3+Na2CO3=2NaNO3+H2O+CO2↑;

②为检验氯离子,试剂X为硝酸银溶液;可证明NaCl存在的现象是: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3)①球形干燥管中不用NaOH固体而用CaCl2固体的原因是:

CaCl2不吸收CO2,而NaOH吸收CO2;

②小明同学认为(m1-m2)即为生成的CO2质量,小红同学认为小明的想法不合理,理由是:

锥形瓶内有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全部排出锥形瓶,导致(m1-m2)比实际生成的CO2质量偏小;

(4)设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x。

x=4.9g

答:

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为4.9g。

12.室温为25℃时,某小组用无水氯化铜粉末制备氯化铜大晶体,制备过程如下:

步骤I:

查阅资料,得到氯化铜溶解度数据如下

温度(℃)

0

20

25

40

50

60

80

溶解度(g)

69.2

74.5

76.4

81.8

85.5

89.4

98.0

步骤Ⅱ:

配制少量CuCl2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晶种。

步骤Ⅲ:

把晶种悬挂在新配制的CuCl2热饱和溶液中,室温下静置数天,形成大晶体。

步骤Ⅳ:

取出大晶体,处理剩余的溶液(母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用2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50℃的氯化铜饱和溶液。

①计算需称取CuCl2的质量是_______g。

②将称取的CuCl2固体和20mL水倒入烧杯中,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直至固体完全溶解。

(2)母液中Cu2+属于重金属离子,随意排放将导致环境污染。

下列方法可用于母液处理的是__________。

A.收集母液于敞口容器中,用报纸包住容器口,待水分自然蒸干后保存所得固体

B.向母液中加入适量AgNO3,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C.向母液中加入适量NaOH,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干燥保存,滤液倒入下水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