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69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docx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8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课时作业提升练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唐前期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材料中有关规定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C.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政府放松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唐代后期对市的设置规格放宽,表明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交易场所有增加的需要,故A正确。

2.(2017·稽阳联考)陆游诗云:

“千钱买轻舟,不复从人借。

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

岂惟载春秧,亦足获秋稼……常侵落月行,不畏恶风吓。

”该诗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体现了 ()

A.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封闭性

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被打破

C.草市具有完备的服务功能

D.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解析】选D。

从“樵苏晨入市”,可知体现的不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故B错误;材料没有描述草市的具体功能,故C错误;从“樵苏晨入市,盐酪夕还舍”,可知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商业活动,故D正确。

【加固训练】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

这表明 ()

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解析】选D。

材料只能反映宋代有以本姓命名店铺的现象,不能说明“始于”,故A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宋代宗法关系影响着店铺名称,故B错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故C错误;店铺用本姓来命名,说明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故D正确。

3.(2017·惠州调研)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

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解析】选C。

“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农业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理学的形成,抑制了市民的欲望,故B错误;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现,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故C正确;宋朝市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与西方的影响无关,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解析】选A。

宋代社会正处在由古代自然经济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之中,其商品交易和市场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骤然增加,这就必然导致宋朝社会的“钱荒”,故A正确。

4.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

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

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C.商业环境的恶化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解析】选A。

唐宋两朝,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而晚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增多,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导致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故A正确。

5.(2017·武汉重点高中联考)《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解析】选B。

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错误;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产品主要为精美的手工业产品,故B正确;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

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农业人口的增加

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

【解析】选A。

材料表述的是明朝后期贫富差距大,金钱观念增强,人们贪婪财富,不惜骨肉相残,可知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现象,故A正确。

6.(2017·天门模拟)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政府对民生予以密切关注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融合的推动

【解析】选A。

“粮、棉、茶等”是农产品,且“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故A正确。

7.(2017·昆明高三调研)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

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安徽芜湖地区浆染所需的原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经济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正确。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8.(2017·淮北模拟)明代商人曾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解析】选A。

由材料“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名以清修”可知善于经商的人,在货物钱财遍地的地方修养高明的行为,所以即使贪图利益却不肮脏,故A正确。

9.《史记·货殖列传》载: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 ()

A.主张农工商并重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D.肯定“重义轻利”

【解析】选A。

材料信息体现了司马迁注重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理念,故A正确;“工商食官”属于官营手工业特征,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的信息,故C错误;“重义轻利”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10.“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

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

【解析】选D。

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D正确。

11.(2017·金华模拟)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之现象;唐初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汉代节制资本,有均富思想

B.唐朝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抑商政策在汉唐有不同表现

【解析】选D。

题干中材料说明汉代固守抑商政策,唐代则有所松动,故D正确。

【拓展延伸】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自封,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闭关锁国”不等同于“海禁”。

前者是限制海外贸易,后者是禁绝中国人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2.(2017·张家界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资金广泛地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地推回去。

”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B.宋朝时商业发展,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限制

C.明朝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解析】选D。

明中后期在江南地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清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继续萌芽成为可能,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

13.(2017·江西名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

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

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

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

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

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

……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

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

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

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10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手段,材料一中秦朝的手段包括“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政府还推行奖励耕织的措施;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改币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

第二问,材料一中秦朝的目的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材料二中汉朝的目的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2)题材料一中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中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答案:

(1)手段:

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8分)

目的:

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7分)

(2)结果:

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

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解析】材料从路线、管理及货物角度呈现了汉、唐、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分别从这三个角度予以比较,理清变化趋势,以路线为例,可以看出汉、唐、两宋,丝绸之路出发地由广东演变为广州、泉州,贸易范围从东亚、东南亚,到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联系相关知识对这种变化予以说明即可。

在论证过程中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

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2分)

说明:

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

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4分)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2分)

说明:

汉、唐、两宋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

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

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

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南宋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4分)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宋代周行己说:

“物出于民,钱出于官。

天下租税,常十之七,而籴常十之六。

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

”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解析】选D。

“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可见强调政府财政分配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行,说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D正确。

【拓展延伸】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1)政治: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2017·桂林模拟)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

“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解析】选A。

材料中该地区的民众“舍本而务末”,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A正确。

3.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

【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商帮的出现,故A、B、C错误,D正确。

4.(2017·山西联考)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解析】选C。

材料并不能说明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故B错误;据材料“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故D错误。

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D.闭关锁国

【解析】选B。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实施结果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故B正确。

6.(2017·黄冈质检)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

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

A.“海禁”政策的保护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D.小农经济的抵制

【解析】选A。

1795年处在鸦片战争之前,此时清朝的“海禁”政策阻碍了英国棉纱、棉布进入中国市场,故A正确。

7.(2017·金华模拟)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

下列对宋代“商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交通便利之处出现草市

B.宋都有正式的“市”九处

C.城市中出现商业区“市井”

D.汴京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解析】选D。

草市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A错误;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故B错误;秦汉时期城市中就已存在作为商业区的“市井”,故C错误;宋代商业突破了“市”“坊”的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这是前代所未出现的局面,因而可称为“商业革命”,故D正确。

8.(2017·南京摸底)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

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人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政治地位并没有空前提高,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故B错误;“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从而使商品经济发展受阻,使得社会转型缺乏根本动力,故C正确;材料反映经济领域的现象,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无关,故D错误。

9.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读、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确实有利可图的事业。

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的差异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D.综合国力的差异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不计经济效益,而葡萄牙航海主要是图利,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贸易观念的差异,故A、C、D错误,B正确。

10.(2017·洛阳模拟)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解析】选C。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正确。

1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

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解析】选A。

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正确;B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D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

12.(2017·芜湖模拟)“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

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B.徽商附风趋雅的特点

C.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

【解析】选A。

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用“朝奉”代之,这说明中国古代人们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

故选A。

【拓展延伸】徽商兴起的原因

(1)地理环境:

徽州山高林密,地形多变,人口众多,山多地少。

(2)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

(3)文化基础: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有利时机: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快发展的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开封以商业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的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产生的有利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