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621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docx

高中语文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

所用班级:

济源一中高一28班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

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

引入:

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

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

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

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

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

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反思:

这个引入,回头看看显得不伦不类。

第一,不适合对学生讲,因为太深,所以显得没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讲这个,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课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加上,出发点本想是鼓动学生,让学生多参与,实践“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教材,又变成了一言堂,导致这个开头显得拖沓冗长、滑稽可笑。

教师:

先出个智力游戏:

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

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

五只

教师:

为什么是五只?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

决定。

教师:

决定不等于

学生:

教师:

决定不等于行动。

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反思:

因为前面的无效,再加上这个,似乎显得更啰嗦,给人的感觉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的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

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

没有!

反思:

学生都没有带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我就懵了,没有书咋讲课?

特别是文言文。

所以,那会儿语言也是时断时续,课堂的实际与预设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个不小的挑战。

教师:

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

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

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

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

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

赤壁赋)

教师:

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反思:

尽管没有教材,我还想力争做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因为教的进度要符合学的进度。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被“教学进度的快车”甩掉了,教学应该是慢的艺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反思:

这篇文章最应该好好诵读的,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课本,所以第二个目标中“反复诵读”形同虚设。

教师: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

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

学生: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

《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

诗还是词?

学生:

词。

教师:

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

不过,先说词也可以。

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

《水调歌头》

教师:

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反思:

当学生开始背诵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再有过大的声音彰显自己。

因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应该退到幕后,倾听、欣赏。

教师:

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鼓掌)

教师:

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

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

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反思:

总结的语言不够精炼,甚至显得罗嗦,特别是“可能”一词说的很没有水平,因为他们眼下就正在学习必修四,学生从目录上应该早就知道了。

其次,词的题目当时也没有想起《赤壁怀古》而说成了《大江东去》。

第三,谈到苏轼词的影响,不能不提辛弃疾,以及他们并称“苏辛”,这也是个遗憾。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

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

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教师:

谁能想到苏轼的一首诗?

教师: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一首哲理诗、理趣诗。

教师:

还有一首写西湖的诗也挺好的。

学生: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

这首诗的题目是?

学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反思:

此处又犯了刚才的毛病。

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退到幕后去倾听和欣赏,而我又总是不自觉地跑到前台抢学生的镜头。

教师:

还有一首哲理诗、理趣诗,也很好。

学生:

《题西林壁》。

教师:

对,《题西林壁》,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后两句。

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

当学生回答出《题西林壁》时,我本应让那位同学顺势说下去,而我却打断了他,最不能原谅的是:

我竟然说出了“后两句”,天知道,后两句诗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另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当时也没能想起来。

教师:

谈到文、赋,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他的《赤壁赋》,另外还有与此相对的一篇,名叫?

学生:

《后赤壁赋》。

反思:

此处缺乏应有的高度概括。

众所周知: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称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门四学士”“苏黄”并称等说法都凸显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很可惜,我没有进一步拓展。

教师:

至于书法和绘画,咱们就不再多说了。

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苏轼最喜爱哪一种植物?

反思:

既然不再多说了,就不要说了。

结果还是说了,这纯属废话。

其实,谈到苏轼的书法,他的行书、楷书均有很大造诣,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应该特别点出来,结果我却略而不谈。

教师:

在“岁寒三友”或“国画四君子”中,苏轼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

竹子。

教师:

有诗文为证吗?

教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为?

学生: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反思:

其实苏轼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有“东坡肉”为证,但是苏轼又是个喜欢风雅的人,尤其喜欢竹子。

因为这种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气节和骨气的象征,我们也常说它是正直与虚心的表现。

因为喜欢,苏东坡在他家后花园种了不少花,还有许多竹子。

总觉得自己问的不好,学生无从答起。

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教师课堂艺术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现,锤炼语言、提升发问的质量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师:

一个品位高雅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集于一身的大家,我们给他来一个总结,请填空。

(板书)

(男)子(才)子(君)子集于一身

(痴)情(诗)情(豪)情雄视百代

(态)度(风)度(气)度引领千年

学生:

齐读

教师:

接下来我们进行目标二,品读课文,在欣赏作者所描绘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

有课本的同学和我一起读,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反思:

此处读错,读成饮酒“作”甚后重复,可笑可叹,如此名篇,确属不该)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师:

既然大家没有带课本,那我只好通过提问一些句子或关键词,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

课文第一自然段开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让我们想到哪些字?

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

教师:

“朔”指的是阴历每月的哪一天?

学生:

初一

教师:

那最后一天叫什么?

学生:

……

教师:

反思:

还是提问、引导不得法,如能例举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教师:

“望”指的是哪一天?

学生:

阴历每月十五。

反思:

望日,夏历的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最圆的那一天。

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三月之望”的句子。

教师:

“既望”呢?

学生:

十六

教师: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似曾相识,我们在初中哪篇课文里学过?

学生:

《核舟记》

教师: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教师:

那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应该出自哪篇文章?

学生:

《后赤壁赋》

教师:

聪明!

“正襟危坐”中“危”字该如何解释?

学生:

端正

教师:

李白有诗云: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字又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

教师:

同样解释为“高”的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一句?

学生:

噫吁嚱,危乎高哉!

教师:

现代汉语中有“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成语,“危”的意思是?

学生:

危险

教师:

但有一个成语,经常考,而且容易出错——危言危行。

“危”字什么意思呢?

学生:

(轻声)小心……

教师:

有人说小心,还有别的解释吗?

学生:

谨慎的

教师:

好,已经很接近答案了。

在生活中间,或者说生而为人,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做个君子,那么他的言行应该怎样?

学生:

正直

教师:

对,说的是正直的话,做的是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反思:

我觉得此处拓展、延伸、联系考试,还是很有实战意义的。

教师:

那好,我们看下一个。

“而今安在哉?

”同学们判断这是个什么句式啊?

学生:

宾语前置。

教师:

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

学生:

在安。

教师:

关于宾语前置,我们拓展一下,有哪两种情况?

首先看,“安”是什么词?

翻译成“哪里”。

学生:

地点状语,副词。

教师:

是副词吗?

应该是表疑问的代词,哪里,即英语中所说的where.它的特点是: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学生:

宾语要前置。

教师: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说的,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

反思:

第一,我讲解不够全面。

如果细分,宾语前置还有介词宾语提前和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一类可举初中学过的《岳阳楼记》中“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后一类可举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还可举例初中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应理解为“有何陋”。

包括现代汉语的成语“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利是图”等实际为“惟从命、唯举才、唯图利”。

第二,我讲解无序、无效。

就像数学课一样,应该让学生从例题中观察、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对于第一类,可举例《鸿门宴》中“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对于第二类,可举《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而我却没有举例,空对空,显得很枯燥,没有说服力。

学生听起来就像听天书,毫无感觉。

看来,违背教学规律肯定劳而无功;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

还有一个句子也很特殊,第二段中的“客有吹洞箫者”是什么特殊句式?

学生:

定语后置

教师:

正常的语序是?

学生:

有吹洞箫之客。

教师:

时间关系,我们就看这几个词。

下面,我们来理一理这篇文章的感情线索。

反思:

文章课后在“研讨与联系”第二题中,提到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

要求注意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并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主要体现在三、四段中,这一点没有讲到,甚至连提也没有提,很是遗憾。

大家来想想,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开始作者赏清风、明月,心情怎样?

学生:

舒畅、喜悦。

教师:

用文章当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说:

于是饮酒乐甚。

有一个字很能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

乐!

教师:

应该是“乐”,清风明月之美,作者和客人玩赏之乐。

那么发展下去,是不是一路走来,一乐到底呢?

学生:

不是。

教师:

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

反思:

学生回答出“乐”之后,教师应直接问,接下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可直接引导学生回答出——由乐转悲,不必再绕弯子。

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学生课堂思路的转接。

教师:

同学们想想,是什么引起了苏轼的悲?

学生:

洞箫

教师:

客有吹洞箫者,这个声音怎样?

学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教师:

而苏轼在此都悲了什么?

作者悲的是什么?

反思:

课后觉得应该这样进一步引导发问:

也许洞箫只是一个外在的因素,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那么,作者内心深处真正悲伤的实质是什么呢?

教师:

咱们刚才谈到了“而今安在哉?

学生:

人生苦短。

教师:

对,人生苦短,就像建立功业的曹操、周瑜,也都——

学生:

逝去了。

教师:

逝去了、灰飞烟灭、作古了,等等。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苏轼怎样?

(点击目标1中的写作背景)

学生:

被贬。

教师:

被贬在哪?

学生:

黄州。

教师:

为什么而贬到黄州?

有一个历史案件。

学生:

乌台诗案。

教师: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此时他的思想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

咱们来看一道高考题: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今天,我们不讲这道题的初衷,只讲苏轼的思想。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儒家提倡人们干什么?

反思:

这个问法笼统,学生迷茫,也就顺口答曰,当然不可能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教师只有再发问了,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

学生:

教师:

是,对人要仁。

但作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的话,在“世”前加一个字,应该是?

学生:

教师:

反应非常快,老师还没有写完,答案就出来了。

而当一个人遇到了生活的磨难,特别是生活的打击的时候,常常会怎样?

学生:

避世。

教师:

从积极地入世到什么?

学生:

避世。

教师:

到出世,到消极避世。

一般来说,入世时的心态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达则——

学生:

兼济天下。

教师:

那么出世的时候呢?

穷则?

哪句话?

学生:

独善其身。

教师: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苏轼的悲来源于几个方面呢?

一方面是历史人物,这些曾经建立过功勋,有过很多优秀表现的人,他们呢?

也是——

学生:

人生苦短。

教师:

都作古了,随风而去了。

到第四册讲苏轼词的时候,有一首词,前几句话很能代表苏轼的这种思想,就是苏轼的《大江东去》的前三小句——

学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教师:

那么,更何况苏轼现在的位置,什么位置?

学生:

黄州

教师:

被贬黄州,他每天的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教师:

所以不禁悲从中来。

反思:

语文课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优美的,这一段可以总结为:

三国英雄曹操曾经也在赤壁饮酒赋诗,高谈自己的理想,但是最后也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作者也由此悲伤起来,感叹时光匆匆流去,以及生命的短暂,再加上现实的苦闷,让作者不由自主。

教师:

下边还有没有变化呢?

学生:

教师:

什么变化?

到了最后,这种情感,有没有新的转机?

学生:

反思:

此处提问又没提到点子上,走了弯路。

教师:

什么转机?

苏轼想到了在大自然当中的哪两个对立的事情?

一个字——

反思:

自相矛盾,两个对立的事情,一个字!

别人提问的话,老师自己也回答不出来。

学生:

教师:

在生活中间,变与不变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

不是

教师:

变和不变之间始终在循环发生变化。

就像咱们刚才说的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里面有句话。

学生: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教师:

它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但是,变与不变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反思:

以上问话都是废话,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在浪费课堂时间。

其实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讲,毛泽东说:

坐地日行八万里——

学生:

巡天遥看一千河。

教师: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动,都在变。

大家都在生长。

如果长得快,就像禾苗,非常干渴的时候,如饥似渴,咕咚咕咚喝水,我能听到你拔节的声音。

有的小孩长得快了,骨骼有时候会疼,皮肤疼。

原因就是你长得太快。

反思:

这段阐述离题太远,无意义。

教师:

每时每刻都在长,所以说,士别三日?

学生:

当刮目相干。

教师: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理上学过?

学生:

相对论

教师:

还学过社什么?

因该是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这个世界物质是不灭的,你的钱包丢了,真的丢了吗?

学生:

没有

教师:

跑到别人兜里去了。

你的手机丢了,小偷偷走了,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

并没有从这个世间消失。

反思:

此处拓展无意义,亦可删除。

教师:

所以说“变与不变”仅仅是看问题的两个角度。

那也就是说,横看成岭——

学生: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

作者一想到这,豁然开朗。

既然想开了,作者又回到了什么情感?

学生:

教师:

对!

文章中哪句话可以为证?

最后一段说,客——

学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教师:

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学生:

教师:

同学们从这个感情线索来想一想,就拿悲来讲,在历史当中,咱们学过的文人墨客还有没有同样表达悲伤情感的?

面对生活,面对不如意,或者登高望远,来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

学生:

杜甫

教师:

谁能想到他的一句诗?

学生:

《登高》

教师:

《登高》里哪句话可以概括?

学生:

《望岳》

教师:

那就《望岳》吧!

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悲吗?

学生:

没有

教师:

记住,咱们说的是“悲”。

学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师:

除杜甫外,还有别的人吗?

比如我们刚才谈到了“而今安在哉”的曹操,他在《短歌行》里写过?

那句推销、卖酒的话还记得吗?

学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反思:

推销、卖酒的话矛盾。

再者,既然说到“卖酒”,就因该说出那句“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才行!

教师:

还有,汉代的杨慎,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大伙想想,《临江仙》前两句怎么说的?

(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浪花淘尽英雄,这种感觉。

还有没有?

——陈子昂

学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教师:

哪首诗?

学生:

《登幽州台歌》

教师:

大伙儿齐声背一下,好吗?

学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教师:

这些人,他们在生活的遭遇面前,都不同程度的抒发了这样或那样的悲伤之情。

苏轼和他们所不同的一点在于:

面对这种情形,他能够调节,能够自己想通。

所以,有人总结了:

在这个人世间,无所谓真正的悲剧和喜剧。

如果你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一味的沉迷在喜剧之中,那就是

学生:

悲剧

反思:

套用一句歌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能解脱谁都了不起!

但关于“解脱”解读还不够深:

由“倚歌而和之”一句可知,这充当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应和主人的歌声而发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的含意,当是理清该文意脉的关键。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

多么广阔啊我的胸怀,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遥远的天边!

这里的“美人”当指作者思慕的明君贤才。

教师:

希望我们远离“杯具”。

最后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每个同学准备50字的口头发言。

好,开始准备。

(学生讨论)

教师:

打腹稿也行,写两句也行。

板书:

《自题金山小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反思:

失误!

《自题金山画像》竟然写成了《自题金山小像》,一定是和鲁迅的《自题小像》弄混了。

教师:

今天的课堂有点遗憾,都是大家一起吹竽。

下面能不能来两个个人发言呢?

同学1:

女生,声音有点小,谈做人要大气。

同学2:

男生,声音洪亮,谈为人处世要豁达,面对困境,要看得开,想得开,只有这样才能从失意中走出来。

教师:

苏轼留给我们的有很多,现在世面上流传一句话。

2010年“五一节”时候,“小月月”横空出世,大家都知道那句流行的话。

网络热词,叫什么?

反思:

实际是“国庆节”。

有时无须引用那么细,太细的话,一是浪费时间,二来也容易失误。

学生:

神马都是浮云

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来评论一下,你觉得这句话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

学生:

有人说积极,有人说消极。

教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这个人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一切都是相对的。

“神马都是浮云”这句话既可以积极的理解,也可以消极的解释,就看你如何对待生活了。

希望下课以后,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争论,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像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

即使在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作者没有倒下,而是豁达乐观面对,他的最大功业恰恰就是在那时建立的。

谢谢大家!

总评:

《礼记·学记》记载: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台湾散文大师林清玄说过: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我说:

只有走过,才知深浅;惟有回头,方知不足。

第一关,笔试前。

我猛背去年的三道题,自编教学案例、了解课堂教学模式、熟悉中外教育家。

我心里很清楚:

重复考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我不知道将要考什么。

只有这样努力复习、准备心里才踏实。

试卷发下来一看,自己并不紧张。

原因是:

1、我有自己的个人成长规划,而且是在分析了自己的现状后制定的。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我一直认为:

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君子成人达己——我一直把学生放在首位;

2、去年《河南教育时报》记者到高级中学调研新课改、了解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我写过一篇评价新教材的文章;

3、2001年我应聘来济源后买的第一本教育书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04年送完毕业班暑假我读了,没读完。

2007年暑假送完毕业班,我又重读,而且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并且获得了济源市“网通杯”第二届职工读书节活动“先进个人”。

李希贵——学校组织去山东安丘四中、潍坊一中考察过,对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