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595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docx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题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8年3月南京市二模15题)两百年来,电影一直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影片到彩色电影等。

下列影片中,属于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是()

【解析】《浮华世家》属于第一部彩色电影。

【答案】D

2.(2018年1月南京模拟5题)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从题干来看,江南铁路通车后,并没提及商品价格问题,因此排除所有带①的选项。

【答案】C

3.(2018年3月淄博市一模11题)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答案】B

4.(2018年1月芜湖市质检14题)《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生活变迁。

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都是近代报刊的影响,故选D。

【答案】D

5.(2018年3月南京市二模6题)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答案】D

6.(2018年4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

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

“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A项可选;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B项可能;淮扬菜是江苏菜系的代表,C项可选;1928年后,地方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牺牲于枣宜会战中,比周启多迟。

D项不可能。

【答案】D

7.(2018年1月厦门市质检8题)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

观察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

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并存

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192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1912年至1919年,不符合题干。

图上有“阴历”“阳历”字样,因此C项正确。

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

【答案】B

8.(2018年3月江苏百校高三大联考17题)2018年是电影诞辰116周年,如果你有幸参加了在其“家乡”举办的电影生日庆典活动,除了可以欣赏到电影大片之外,还可以吃到哪种当地的美味()

【解析】本题考查了电影诞生的国家,根据所学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

片子虽然很短,却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

本题选C项。

【答案】C

9.(2018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①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解析】本题通过“张一元”企业的发展,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根据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企业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第②项改良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西服是在鸦片战争后,1906年改良旗袍还没有出现。

③④项符合所学,本题选B项。

【答案】B

10.(2018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3题)《盛世危言》指出:

“……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

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答案】B

11.(2018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8题)2018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

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解析】显然D的说法是错误的,网络经济还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答案】D

12.(2018年3月聊城市一模16题)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

这突出反映了()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解析】考查媒体的监督作用。

越来越多的官员的丑闻以及其它政治相关问题通过媒体披露,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答案】D

13.(2018年3月汕头市一模17题)我国休闲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休闲方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民国时期:

戏曲、逛游艺场、电影、集邮、聚赌、茶馆

B.新中国初:

卡拉OK、蹦迪、健身、泡吧、电视、收藏、旅游、探险

C.文革时期:

体育、交谊舞、集邮、电影、样板戏、喝咖啡

D.改革开放后:

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不同时期的休闲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回答本题可采取排除法,B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物质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不可出现卡拉OK、蹦迪、健身等休闲方式;C项说法错误,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是日常生活主题,各种娱乐活动基本消失;D项说法错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活动不断增多,“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出现在文革时期。

本题正确的应是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4.(2018年4月杭州质检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

(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2分)

材料三……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

(8分)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

……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4分)

材料五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

(1)问中态度变化从报刊的报道情况及用词不难看出:

漠视、非议----认同、赞扬。

用意应该是强调主权在民。

时代潮流要从当时中国的状况分析: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理由要从列前入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国家面临的贫穷落后局面分析。

(2)问考查孙中山一生的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归结,不要漏掉要点。

第(3)问是对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的考查。

原因分析应该从推动革命进程和社会思想进步角度的分析。

第(4)问是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考查,回答时既要分析原因,也要答出具体思想解放的表现。

【答案】

(1)态度:

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2分)

用意:

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

(2分)时代要求: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2分)

理由:

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

(2分)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实质: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

(2分)

原因:

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

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

(4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

(4分,讲出1点得1分)

15.(2018年2月温州一模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资料来源: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

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城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7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10分)

【解析】

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材料一反映上海的报纸数量众多;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政治方面: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经济方面:

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思想方面: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可从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