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158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

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

(2)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分析消息各部分的特点。

1.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性强,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2.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3.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二、精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此前已作详细报道。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也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三、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1.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句①: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至发电时止”,时界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例句②: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请从语言的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挡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文中有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

“均是”“即已”“业已”“至……止”“甚为”“然”“诸县”等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步骤四 当堂演练 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主席这份稿件心情如何?

请用一段话表述你此时的心情。

2.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 百万(兵力)  横渡(锐不可当)

导语 渡江概况冲破(排山倒海)

横渡(一往无前)

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背景

结语一方面……一方面……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扬展

将渡

士江

神盛

威况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C.②⑥⑤①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素湍绿潭(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

C.夏水襄陵(升到高处)清荣峻茂(茂盛)

D.沿溯阻绝(逆流而上)回清倒影(回旋)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C.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唉,你也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D.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周亚夫军细柳》)

居住没有地方,文帝来到,也无法进入(军营)。

文帝派驻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4.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

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

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闲适:

清闲安适。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了作者面对美景时的感受。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二、名句默写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微君之躬,_________?

(《诗经·邶风》) 

(2)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5)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7.识记字音

欲颓(______)与其奇者(______)藻荇(______)未寝(______)

四、诗歌鉴赏

8.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飘转出“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

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感受。

2)这首诗中运用典故的是哪两句?

五、文言文阅读

9.课内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时期)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互相轩邈(__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___)

3)文中所写的山水“绝”在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