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0918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江苏省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周测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世上最长的彩带

叶 辛

①世上最长的彩带,是哪一个能工巧匠织出来的?

它足有百里之长,宽处达十里,窄处也有二里多。

这么奇妙的景观,却险些让我错过了。

②这天早上,岭腰山巅之间,全都笼罩在乳白色的雾纱之中,所有的景物都看不见了。

于是我说,改变行程,我们不进山看花了。

③谁知我这话一出,招来同行者的一片反对之声。

我知道山里的天气,这雨雾一起,啥子都看不到,不是白走一趟?

哪晓得这话一出,贵州朋友笑了起来,说黔西北高寒山区,十里不同天,说不定我们的车子一开过去,天就晴朗了。

④事情真如他说的,我们的面包车转出了几个山弯弯,天就放晴了。

恼人的冷雾细雨全都没了。

扑面而来的,全是目不暇接的杜鹃花。

⑤下得车来,我们已经置身在杜鹃花的花海之中。

只见四面八方山上山下,高高低低全都是五彩缤纷的杜鹃花,每一朵花都有海碗那么大。

那鲜红的是马樱杜鹃,那水灵灵的是露珠杜鹃,那让人盯着看不厌的是迷你杜鹃,那花瓣儿几乎透明的是水红杜鹃,那花色儿繁艳艳的是多花杜鹃,那夺人眼球的是紫色杜鹃,那开得让人忍不住想折下一枝来的是锦绣杜鹃……

⑥我凝神赏花,不由吟出一首诗来:

一朵一朵又一朵/十朵百朵千万朵/缤纷五彩漫山坡/迸然怒放朵堆朵。

⑦一个服饰时尚的漂亮姑娘躺倒在草地上兴奋地打着滚,没有人觉得她过分,同行的一位老教授说,我年轻一点,也会往草地上滚一滚,百里杜鹃真的太美了!

⑧上世纪80年代初,百里杜鹃景区刚被发现时,我来过这里。

原来这又叫黄家坝的地方,红军长征时在这里打过著名的黄家坝阻击战。

如今,这里专门成立了百里杜鹃风景管理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游客们蜂拥而来!

⑨百花坪上传来年轻男女们的笑声,万花楼前传来苗族姑娘的歌声,花廊那边传来彝族小伙弹奏的牛腿琴声。

哦,远处的花峰延伸到花谷深处,形成了一条波动起伏的美不胜收的彩带。

⑩那么大的花海,那么长的彩带,一天时间是游不完、看不尽的,只能走马观花地赏完百里杜鹃的1/10。

⑪没有人晓得这么美丽的杜鹃花下头,是煤山煤脉。

杜鹃花专爱长在煤山露头处饱含腐殖酸的土壤里。

农民们却是深知的。

现如今,大山的秘密让人识破了,就是这年年春天都会恣情怒放的百里杜鹃,吸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山民们世世代代熟视无睹的杜鹃花,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⑫还有9/10的杜鹃花林,我们只能借助疾驰的面包车隔窗欣赏了。

仿佛了解我们的心思,西斜的太阳露了脸,让我们得以尽情地观赏百里杜鹃的美景。

⑬那艳如云霞般的红杜鹃,把一整座山都染成了火焰色;那娴静、淡雅的白杜鹃,千万朵大白花把山体染成了皑皑白雪;那紫色杜鹃点缀在繁花丛中,那绚丽多彩的各色杜鹃争奇斗艳,其多变的花形、丰富的色调,其繁艳茂盛的花瓣,岂是坐在一掠而过的车子上能看得清的?

⑭面对窗外绵延至天边的彩带,我忽然觉得,乍一下车时吟出的那首诗,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了,于是面向这一片我曾经生活了20多年的贵州高原,情不自禁地又吟出了四句:

金坡银坡宝石坡/绵延无尽坡连坡/烂漫山花锦绣坡/百里彩带系山坡。

⑮哦,百里杜鹃,我第二故乡的绝世美景。

我赞美你,我歌颂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文章开头三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对杜鹃花海的描写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14.文章题为“世上最长的彩带”,但文章仅写了“彩带”的一部分,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6分)

答:

 

12.

(1)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2)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文对杜鹃花海的浓墨重彩的描绘蓄势。

13.

(1)由整体而部分,描写富有层次性;

(2)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3)融情于景,在表现杜鹃花海五彩缤纷的特点中,抒发作者的惊喜与赞美之情,语言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14.

(1)符合客观实际,这条彩带很长,一天是游不完、看不尽的;

(2)以点带面,体现出这条彩带的无限魅力;(3)有意“留白”,让人对这条彩带产生无限的遐想,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谷 雨

张 静

①小城的谷雨天,细雨蒙蒙。

真应了“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的诗情画意。

这是我很喜欢的节气之一。

雨声落,百谷生,一个散发着五谷香气的湿润名字,细细回味,不觉令人唇齿泛香。

②少不更事时,曾仰起头问爷爷,为何叫谷雨?

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竟然像教书先生一般,很文气地问我,娃呀,知道清明吧?

我使劲儿点点头。

他又接着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天,言雨生百谷,万物皆清新。

③哦,我似懂非懂地和了一声。

④很快,我也像在谷雨中疯长的草木一样,渐渐长大,渐渐懂事。

我的身边,父亲、母亲和乡亲们一年到头两只手在地里不停歇地刨着,沟边的洼地、坡地收成完全靠老天爷的恩赐,旱了涝了都会颗粒无收。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将所有美好的希望和惦记,都铺排在更迭而来的一个个节气里。

比如谷雨,他们即便一个大字都不识,却深深懂得,谷雨中,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牛羊,包括村庄里所有的生命,都在雨水中苏醒,在雨水中生长。

上至卧榻不起的垂暮老妪,下至咿呀学语的三岁幼童,都会脱口而出“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⑤在乡亲们眼里,这谷雨的雨,是最懂人性的。

你瞧,酥酥的、软软的春雨,如丝线,如针尖,如茸毛,孜孜不倦悄无声息地落下来。

落在河中,滴成一圈圈涟漪,搅动了一池的春水荡漾;落在泥土里,润酥了一垄垄的麦苗、一棵棵的果树,还有那一圃圃的种子和幼苗。

在雨中,杏花、梨花、桃花凋谢,碧绿的叶子罩满了树身,还有黄豆大的、毛茸茸的果子爬满了枝头,大江南北,渐渐呈现出一片绿肥红瘦的清新世界。

那里面,一定洞藏了乡亲们诸多朴素而美好的心意,它们从冬天里醒来,在这一场场谷雨之中,生发出葱茏婆娑的希望来。

⑥谷雨天,最先忙起来的是父亲。

他一头扎进后院的柴棚,从墙上取下整整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铧、耙子、头和锄头,先是细心地擦去上面厚厚的一层灰尘,然后舀上一勺清水,蹲在地上,在窄窄的磨石上一件件磨起来,磨得油光生亮。

这些简陋粗糙的农具,在父亲手里一年年使唤着,天长日久,它们也像父亲身上的一件件衣物一样,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依赖。

是哦,谷雨时分,种棉,种豆,点瓜,哪一样能离开这些农具?

父亲娴熟而老练地用它们翻土、耙刨、锄草、下种,做得一丝不苟。

父亲把这些乌溜圆的种子,撒落到土里,一同撒落的,该是一份殷殷的希望和等待。

这份朴实的心意,种子怎会不懂呢?

⑦若干年后,我总会在谷雨的时候,带着儿子回乡下。

我牵着他的小手来到田野深处,告诉他:

绿幽幽的、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黄灿灿的、蝶花飞舞的是油菜花。

待到了父亲的菜园子,看着那些翠生生的幼苗,儿子的惊奇写满了脸,我又一字一句教给他,韭菜、蒜苗、菠菜、香菜。

小子仔细辨认,专注的模样可爱极了。

待走到一片炕头大小的、白花花的塑料薄膜旁边,儿子又问我,这是什么呀?

我掀开塑料薄膜的一角说,这是姥爷培育的辣椒和红薯苗,破了土,一株株在雨水里显得翠绿油亮呢!

接着,我会像当年父亲教我记节气歌一样,教给他“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教给他“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教给他“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让他懂得,我的亲人们都在这片田野上,这一生,他们都会跟着二十四节气相守到老,不离不弃。

⑧如今,又是一年谷雨天,父亲老了,弟弟和弟媳成了几亩田园的新主人。

翻地、播种、锄草、打药,用的全是新式农具。

父亲的锄头、犁铧、洋镐,在满身疮疤之后,几乎被束之高阁。

可这地里的庄稼,一季一季,一茬一茬,依然沿着一个个节气的清晰脉络,顺理成章地将庄稼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传统延续下来,成为乡下人永恒的生活节拍。

(有删改)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13.文章第⑦段引用许多农谚,这样写有何用意?

(4分)

答:

 

14.请结合文本,探究结尾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6分)

答:

 

12.

(1)内容上,写出了谷雨天的诗情画意,富有文化底蕴;

(2)结构上,点题,领起下文对谷雨天的细细回味;(3)情感上,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我”对谷雨这个节气的喜爱之情。

13.

(1)父亲教“我”,“我”教儿子,表明劳动人民的经验智慧代代相传。

(2)引用农谚,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14.

(1)尽管时代变了,田地的主人变了,劳动工具变了,但节气没变,乡下人生活的节奏没变;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传统代代相传;(3)作者对庄稼人经验智慧以及勤劳品质的赞美。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3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最后一茬花生地

宫 佳

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李老头已开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进了地头。

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

这是块好地呀,肥着呢!

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

庄稼人不好好侍弄地,还叫个庄稼人吗?

可他只能在心里嘀咕,不能管别人,只能管好自己。

可是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

今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地荒着,就和老伴儿捡着种,刚下过一场雨,得赶着春播呢,人老,心气却不老,起早贪黑地干。

城里的儿子放小长假要出去旅游,他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有那闲心思出去玩?

赶紧回家帮我种花生。

”儿子那头笑了:

“爹,你今年怎么还种地?

不是找罪受吗?

村里不是正要搬迁吗?

补偿款快下来了,好好享受生活,我正想给你和娘订去三亚的机票……”儿子没说完,老李头就把电话撂了。

钱!

钱!

钱!

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

手扶拖拉机真不含糊,不一会儿就把跟在后面施肥的老伴儿甩在了后面。

犁出来的黑土湿湿的,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味。

老伴儿正弓着身子往犁沟里撒化肥,他回头瞅了一眼犁沟,化肥撒得均匀适度,白色的颗粒衬在黑土里,很是养眼,不禁向老伴儿投去暖暖的一瞥。

肥料使足了,花生才能长呀!

人不亏地,地就不亏花生,秋天拔出花生蔓,白花花的花生个个实成,那才叫一个舒心呢!

老李头从老伴儿手里接过竹篮子,脚下生风,五个手指头不断地活动着,化肥就从指缝间源源不断地流入土地。

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儿歇息。

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

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儿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后来,花了1800块买了手扶拖拉机,干活儿轻便多了……他摸着手扶拖拉机叹了口气。

“你真是个倔老头!

”老伴儿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

“以后想受累也受不着喽!

我问了,这手扶拖拉机才卖500块钱,哪儿都没坏,要不是拆迁,给多少钱也不卖呀!

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

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

“你就是老古董!

城里多好呀!

有家家悦超市,要啥有啥,就是不买,看看逛逛也舒心。

听说,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傍晚都在跳广场舞,热闹着哪!

老李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

“我就怕你几天的新鲜劲儿一过,还是想这黑土地,到时,想回也回不来喽!

老伴儿抬头瞅着修好的柏油马路,这边已起了高楼,已有了城里的新气象,那边还是一排排平房,他们的房子就在这些平房之中,过了今年,这些平房都会被推倒了……

老李头把烟袋锅子朝鞋底磕了磕,拍拍手扶拖拉机,说:

“走喽!

老铁伙计,接着干!

老两口正干着,地边有人喊:

“老李头,我们正找你呢,就猜你到这块地里来了。

老李头眯着眼,打趣说:

“怎么啦?

住楼房住腻啦?

想到地头抻抻老骨头啦?

“嘿嘿!

你还别说,种惯了庄稼,一到了节气,浑身不得劲儿,就回老房子看看。

”几个老人手里拿着

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

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我们几个在楼房里待不住,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活儿,后天就上岗了,哈哈。

“好呀!

赶明年,我也找这样的工作,不当社会的累赘!

大家加把劲儿干,干完这块地,把下面的荒地也种了,秋收打花生油,人人有份!

“自家打的花生油就是比超市卖的香!

哈哈!

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主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中间插入年轻人进城抓钱和与儿子电话通话的情节,交代了老李头种最后一茬花生地的背景。

B.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描写十分细腻,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

C.“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一句表面上是写手扶拖拉机以后无用武之地,其实蕴含了老李头无地可种的遗憾无奈之情。

D.本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尤其是老李头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了十分到位的描写。

13.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

(6分)

答:

 

12.B [“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错,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细节描写,确实赞美了老李头和老伴儿的勤劳,但联系小说主题来看,主要应是表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

13.①运用插叙手法,写出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生活的巨大作用,充实了文章内容;②突出了土地在老李头等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为老李头等老人珍爱土地的情怀提供依据;③与现在年轻人忽视土地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们的担忧,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14.①与题目“最后一茬花生地”相照应,使得文章形成圆合结构,构思严谨。

②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先前老李头种地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现在有了老人们的加入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载满了欢笑声。

③富有意蕴,老人们的加入让读者看到了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们注重土地的期盼,升华了小说主旨。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你是谁?

宗 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便大声问道:

“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

“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

“你说你是董芊?

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

”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

”那是一张结婚照。

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

“看见了吗?

你竟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

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

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

“你敢偷董芊的衣服!

”他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

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们问张过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

“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

“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

“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

“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

“像你一样,你也老了。

你看你头发都秃了。

”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着亮光。

张过一拍桌子,说:

“别啰唆!

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

我要去找她!

”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

“董芊!

董芊!

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

“张过!

张过!

我在这里!

”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下脚步转过头来。

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而又同情地问:

“你把董芊藏到哪儿去了?

你是谁?

”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

“你是谁?

“我是董芊。

”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家吧。

”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

“你骗人!

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

我要去找董芊。

”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那里不远处有一个养老院。

月光下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

“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

“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

“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

“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

“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

“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

“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

“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了,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

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一面向前跑,一面大声喊。

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

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一直跑。

她也要问:

“你是谁?

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

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

那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无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

他们跑得很轻快。

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有删改)

12.小说写养老院中三位老人的话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13.请分析画线处张过和董芊都问“你是谁”的不同心理。

(4分)

答:

 

14.小说叙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

答:

 

12.①拓展了故事的社会背景,说明张过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

②深化了主旨,展示了养老院老人的生活状况,激发读者的悲悯情怀。

③刻画了养老院老人的群体形象,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无奈。

13.①张过意识到自己失去记忆,追问“你是谁”表现了他内心的迷茫痛苦。

②丈夫失去了记忆,不似从前,董芊问“你是谁”表达了自己对丈夫不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14.①对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和悲悯。

②对“少年夫妻老来伴”“不离不弃”的传统美德的颂扬。

③呼吁社会关爱老人,关心老人的生活。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5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胡先生

程宪涛

张大躬着身子,冲着胡先生居住的草屋,抖抖地喊道:

“胡先生在家没?

张大手里拎着一把韭菜,韭菜用润湿的稻草扎着。

在东北,讲究吃头刀韭菜,开春儿的时候,经过一冬的孕育升华,韭菜吸纳土地精华,别有清香自然味道,无论是下锅炒菜,还是包饺子吃,都鲜嫩可口。

片刻间,张大听见了胡先生的声音。

他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小心翼翼地踏进草屋门槛,静静地立定,一时间不知所措。

屋里有三五个荷枪的伪军。

胡先生站在书案前,对面是伪军大队长。

胡先生提着蘸饱墨汁的狼毫,似乎正在酝酿情绪。

他面前书案上是一摞银圆。

所有的目光聚焦在张大身上,张大瞬间紧张起来。

胡先生看一眼张大,瞥到了手里的韭菜,道:

“张大,有事?

胡先生是城中一面旗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

他一身灰布长袍翩翩儒雅。

于商贾之中,多一份淡定;于戎装之中,多一份雅致;于平民之中,多一份儒气。

胡先生擅长书画,文字渗透先生秉性。

胡先生善饮高粱烧酒,每饮必定酩酊大醉,每每醉中喜提笔肆意狂草,龙飞凤舞极富情趣。

遇知己墨宝随意奉送,话不投机或厌恶者,千金难求一字一句。

“九一八”事变之后,胡先生拒绝伪政府邀请,一身干净归家赋闲,耕作两亩荒田度日,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清静日子。

张大终于想起来此目的,赶紧拎起韭菜示意,道:

“噢,胡先生,明儿是我爹生日,老人家八十三岁了,麻烦先生写一字,挂墙上图个吉利。

胡先生道:

“来得真巧,大队长同来求字,明儿是日本驻军长官叫啥来着?

伪大队长接过话头:

“井上司令官的生日,刚好一块写了。

”胡先生接过韭菜道:

“这是润资吗?

张大听不懂先生的话,木头一样愣怔一旁,胡先生把韭菜置银圆旁,静静地站立片刻,酝酿了片刻情绪,提起狼毫龙飞凤舞,在宣纸上挥洒“寿”字。

两张宣纸“寿”字不同,一个“寿”字瘦长,一个“寿”字扁短。

胡先生拿起瘦长字字幅,递给张大道:

“祝老人家福如东海!

”又拿起扁短的字幅,交与伪军队长道:

“这是敬井上司令的字。

伪军队长疑虑道:

“胡先生,同是‘寿’字,为啥俩字不同?

胡先生笑道: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藏有许多意蕴,书法同字求异变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回去慢慢体会吧!

伪军队长道:

“俺是一个军人,尊重读书人,回去俺要装裱,送给井上司令官。

他是一个中国通,稀罕满洲国的东西,这是不同寻常的礼物,井上司令官保管稀罕。

张大拿着胡先生写的“寿”字回到家里,一脸郁闷。

老爹问:

“胡先生没有给写字?

”张大说:

“给写了。

日本人给他的是大洋,咱送一把韭菜,胡先生给写的字也不一样,读书人也稀罕钱。

”老人问:

“咋,日本人的字多?

”张大道:

“都是同一个字,形状不一样,肯定有说道。

老人听了儿子的描述,笑了,说:

“胡先生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骨子里透着刚强。

这里面可有意思,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

张大说:

“俺真是个粗人,真是白活了,这道道都不懂。

第二天晚上,张大家一场大火,老人没有被救出。

有人看见伪军队长,还有几个伪军在张大家附近游荡。

胡先生听说后大哭,捶胸号啕,说:

“是俺害了你啊!

俺也是一介书生,意气用事,舞文弄墨顶什么用啊!

胡先生安顿了家眷,街面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抗联队伍出了个胡大刀,一柄鬼头大刀纵横飞舞,让日伪军闻风丧胆,有日伪下咒语:

哪个说瞎话,出门遇到胡大刀。

胡大刀就是胡先生。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给咱的是祝福,长寿;给小鬼子的是咒语,短寿!

”两个“寿”字的不同寓意由张老先生来点破,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

B.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除形象化地叙述故事外,还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以“胡先生”为题,是因为胡先生既是小说描写的核心人物,又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同时还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

D.伪军队长一把火烧了张大的家,还烧死了张老先生,作者却没有写伪军队长如何处置胡先生,这样安排为胡先生的活动预留了空间。

13.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分)

答:

 

14.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联,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请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12.A [“可见他与胡先生有着颇深的交情”错,从小说中的现有信息无法推知这一点。

]

13.①热爱祖国,勇敢威武;②儒雅淡定,内心刚强;③富于智慧,字寓褒贬;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14.①情节:

胡先生最终参加抗联进行抗日,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使得情节更加完善,故事更加曲折。

②人物:

参加抗联,使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参加抗联并成为“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英雄,使得这个儒雅的知识分子有了勇威之气,突出了他的爱国思想。

③主题:

胡先生参加抗联,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意蕴。

侵略者及其爪牙的恶行使得翩翩儒雅的胡先生成为胡大刀,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和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们的赞扬之情。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6周周测卷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