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0380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docx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31doc

陈式74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图解(上)

老架一路特点是:

以柔为主,由松人柔,柔中寓刚;行气运劲,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初期动作力求缓徐,以揣摩行气运劲,全身内外,一动全动,使能处处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势,练成随遇平衡的技能。

缠丝劲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缠绕圆转,功深后能达到即化即打,依着何处便从何处击去的程度。

发劲的运用,原则上是没有牵动则不发。

缠丝劲的锻炼,能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

陈鑫曾说:

“一举动,轻重、刚柔俱发。

”可以说,陈氏太极拳特点是:

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

这也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第一式起式

  1.两脚并立,身体中正,两眼平视,舌尖顶住上腭,唇齿微合,下颌微内收;两臂自然下垂身体两侧,两肘尖略有外掤之意,手心向里,呼吸自然(图2-1)。

  2.上式不停,身体慢慢下沉,屈膝松胯,重心移向右腿,左脚跟抬起向左横开半步,与肩同宽,脚尖微向外,重心移向中间,两脚指抓地,脚心要虚,全身放松,含胸塌腰,气沉丹田,意识集中(图2-2)。

  3.上式不停,两掌逆缠缓缓抬起,与肩同宽、同高。

同时,身体是随两掌上升而下沉(图2-3)。

  4.上式不停,松肩、坠肘,屈膝松胯,身体继续下沉。

两掌随身下沉,落于腹前,掌心朝下。

目视前方(图2-4)。

  要点

  虚领顶劲,含胸塌腰泛臀,沉肩坠肘,屈膝松胯,膝不过脚尖,立身中正,心静体松,意识集中,心气下降,呼吸自然。

  误区

  对于初学拳者,很容易犯有前俯后仰、身法不正的毛病。

  警示

  应注意,松胯在于塌腰,而塌腰必须松胯。

松胯时不宜过,大腿根凹进去过了,就会前俯,大腿根没凹进去向前绷、挺,就会后仰,这样,腰劲就难以灵活运转。

因此塌腰、松胯时就像坐凳子一样,放松下沉。

以上要领在每个动作中都应涉及。

第二式金刚捣碓

  1.接上式,身体微右转下沉,再向左转,重心移向右腿。

两掌左逆右顺缠,上拥至左上方,左掌心朝外斜下方,右掌掤至胸中线、掌心朝上。

目视左前方(图2-5)。

  2.上式不停,身体下沉向右转,重心由右移向左腿,外摆右脚尖向右斜前方。

两掌左顺右逆,坐腕,随身旋转向右侧,划弧变捋,与肩同高、同宽,右掌心朝外斜下方,左掌心朝右斜上方,两掌指尖朝左前方(图2-6)。

                               

  3.上式不停,身体下沉,重心由左移至右腿,左腿里合,扣裆提起,脚尖自然下垂(图2-7)。

  4.上式不停,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45度开一步。

两掌继续向右加捋上拥。

目视前方(图2-8)。

  5.上式不停,身体先微右转下沉再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腿。

两掌随转体左逆右顺向右走下弧向前拥,左手掤胸前,掌心朝下;右掌缠至右膝上方内侧,掌心朝右,指尖朝后。

目视前方(图2-9)。

  6.上式不停,左掌先顺后逆,由外向里立圆合于胸前右肘尖上方,掌心朝下;右掌同时顺缠向前撩掌于胸前,与左掌相合,掌心朝上。

右脚上步于左脚右侧前成虚步,脚尖着地,重心在左(图2-10)。

  7.上式不停,重心下沉。

同时,左掌顺缠、下沉至腹前,掌心朝上;右掌先上引而后握拳,落于左掌心,拳心朝上。

目视前方(图2-11)。

  8.上式不停,右膝提起与腹平,脚尖自然下垂。

同时,右拳逆缠向上提至肩高。

目视前方(图2-12)。

  9.上式不停,右脚震脚落地?

同时,右拳落于左掌心内,在小腹前。

重心不变,两脚与肩同宽:

目视前方(图2-13),

  要点

  

(1)陈氏太极拳的弧线是以螺旋缠丝劲运化的,主要以顺逆两个相对立的基本缠丝为核心。

运化时,无论里外、上下、左右、前后,都离不开顺逆缠丝劲。

但是,缠丝劲的运化过程,必须是以腰为轴,随身转化,在震脚时,要屈膝松胯,全脚掌着地,气沉丹田。

  

(2)动作4,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与两掌向右上拥要上下对称,上步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轻而不浮(陈氏太极拳凡是开步皆如此)。

  (3)动作8,提腿、提拳时,身体要下沉,松肩沉肘,上下相合,脚步稳健:

  (4)动作9,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震脚一致,劲整,气沉丹田。

  误区:

  架肘:

肘尖上架是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动作2双掌向右捋,右肘上架使肩松不下来,周身上下绷紧、上泛,不灵活。

耸肩:

肩向上挺、上拔。

动作8右拳逆缠向上至肩高,右肩向上挺,腰劲不能下塌,身体右侧上泛,造成身法不正,影响胸腰开合的运化。

  涮腰:

胯根左右晃动。

动作5重心移向左腿,身向左转;两掌左逆右顺走下弧向前拥时,把胯当腰左右晃动,造成身法不正,重心虚实不分。

  警示

  架肘、耸肩、涮腰都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

应注意沉肩坠肘,塌腰泛臀。

打拳时,身体左旋右转,重心的虚实变换,由丹田带动,以腰为枢纽,腰先动,再带动四肢。

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

不能勉强,左右松肩不下,则转关不灵;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用,不仅转关不灵,也会周身上下绷紧、上泛,不灵活。

第三式懒扎衣

  1.接上式,身体微向右转、下沉,再向左转,重心移向右腿。

右拳变掌,逆缠向上于胸前。

目视前方(图2-14)。

  2.上式不停,身向右转,重心移向左腿。

同时,两掌逆缠,右掌随身转,拥至右上方,掌心朝前;左掌下按左腰部,掌心朝下。

目视左前方(图2-15)。

  3.上式不停,身微右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侧开一步,脚跟着地。

同时,左掌先逆后顺、由下而上划弧,右掌顺缠向下划弧,两掌交叉于胸前,左掌合于右臂内,掌心朝右,右掌心斜上方。

目视右前方(图2-16)。

  4.上式不停,身体左转下沉,重心微右移。

右掌微左上拥。

目视前方(图2-17)。

  5.上式不停,重心移向右腿。

右掌随身右转下沉外搠,逆缠于右膝上方,而后微顺缠,松肩沉肘,指尖高与眼平,掌心朝右前斜下方;左掌先顺后逆缠于身左侧叉腰,四指在前,拇指在后。

目视右手前方(图2-18)。

  要点

  

(1)动作1、2,头自然正,顶劲领起,立身中正。

右拳变掌上掤时,身体微下沉,先塌腰旋转;逆缠向上时,以身催手;上掤与左手下按配合,气贯于两手指端。

  

(2)动作3,手和脚上开下合、下开上合要协调一致,开步要轻盈自然,以右臂为主,手到脚到。

  (3)动作4,重心右移时,身体微向左转并下沉,裆部走后弧线,左髋部下塌。

  (4)动作5,右臂外掤,松胯,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松肩沉肘。

屈膝松胯,裆部贵圆,右实左虚,左脚尖内扣,立身中正,气沉丹田。

  误区

  1.动作1,重心向右腿转换时,身体向右倾斜,身法不正。

  警示

 重心转换时,以腰为轴,向左微转下沉,重心移向右腿,左右相互牵制,左髋部下塌,这样,身法才能尾闾中正。

 误区

 2.动作5,右手逆缠开至左膝上方时,顺缠下沉外拥,腕关节坐得过紧,会重心后仰。

  警示

  开右手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贯穿于指尖,右掌指尖朝上斜前方。

  误区

  3.动作5,左手叉腰,松肩沉肘时,左肘向前裹得过紧,产生弓背。

  警示

  重心移向右腿时,右手展开,左手叉腰,松肩沉肘,左肘微微下沉,与右肘尖相合,周身放松。

第四式六封四闭

  1.接上式,身右转。

左掌从腰间走上弧线与右掌相合胸前于右膝上方,掌心朝右,左髋部放松。

目视右前方(图2-19)。

  2.上式不停,身体下沉,重心移至左腿。

同时,两掌左逆右顺缠,下捋至两髋部前,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前.有引进落空之意。

目视右前方(图2-20)。

  3.上式不停,身先左转而后右转,重心移至右腿。

两掌左逆右顺向左上方捋走弧线合于左肩前,两掌心朝前斜下方,指尖相对斜上方。

目视右前下方(图2-21)。

  4.上式不停,重心不变,身体微下沉、右转。

两掌相合走下弧线,下按右前下方。

同时,左腿随转体收于右腿内侧,脚尖点地。

目视右前下方(图2-22)。

  

(1)动作1,身向右转,两手相合时,要与身体旋转重心右移相结合,左髋部下塌,身体自然中正。

  

(2)动作2,向左下方下捋时,身体微向右转,下沉,重心左移,两手合劲略外搠向左下方下捋。

  (3)动作3,向左上方上捋时,重心右移,左髋部下塌。

  误区

  1.动作2,重心左移时,身体向左倾斜,身法不正。

  警示

  重心向左转换时,以腰为轴,微向右转下沉,重心移向左腿,左右相互牵制,右髋部下塌放松。

  误区

  2.动作4,双掌下按,身体上挺,身体起伏过大。

 警示

  重心右移,左脚成虚,以脚尖点地,身体右转,松肩沉肘,屈膝松胯,两掌合力下按。

第五式单鞭

  1.接上式,身向右转,重心在右不变。

同时,两掌顺缠,左掌向右,右掌顺缠至左小臂上方,掌心朝上,指尖朝右。

左膝随身转里合。

目视两掌(图2-23)。

  2.上式不停,身体下沉,两掌相合,身向左转。

同时,右手逆缠,变勾手左掌心,上提与肩同高;左掌随身左转下沉于腹前,两肘应有外掤之意。

目视右手前方(图2-24)。

  3.上式不停,身微左转,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左腿屈膝提起里扣。

左手合于腹前不变,右勾手上拥领劲不丢,上下相合。

目视左下方(图2-25)。

  4.上式不停,身体合劲下沉,左脚脚跟虚虚贴地向左铲出,脚跟先着地,脚尖自然上翘里合:

左掌下沉与右勾手相合,身体微左转。

目视左前方(图2-26)。

  5.上式不停,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向左腿,成左弓步,身体微右转下沉。

左掌逆缠走上弧线,于右勾手相合胸前,掌心朝右,指尖斜上方。

目视右前方(图2-27)。

  6.上式不停,身向左转下沉。

左掌继续逆缠向左膝上方划弧拥圆,而后顺缠下沉与左足上下相合,掌心左斜前下方,指尖斜上方,两手、两足、两膝随身下沉相合,上下也要合。

目视前方(图2-28)。

  要点

  

(1)动作1,以腰为轴,身体旋转带动两掌,旋转时要圆活。

  

(2)动作2,右勾手逆缠上提时,要随旋转以腰为轴,以腰催肩催肘催手,节节贯穿,手腕领劲。

  (3)动作3,右腿支撑重心,左腿屈膝提起里扣,上下相合,左手腕下沉腹前,与丹田相合。

  (4)动作5,重心左移时,裆部随身先微右转下沉,走后弧线,移动到左腿。

  (5)动作6,向左转,左掌继续逆缠向左膝上方划弧拥圆,左膝不能超过左脚尖,右脚尖内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裆要开圆,立身中正,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上下合),手与手合,肩与肩合,胯与胯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左右对称合)。

  误区

  1.动作1,身体旋转,两掌随转体向右方顺缠时,左右两掌抽扯使右腋下夹住,造成挑肩。

  警示

  两掌双顺缠向右转时,右肘不要向右后方抽,右掌随转体顺缠合于左小臂上方。

  误区

  2.动作2,右勾手逆缠上提时,勾手腕关节勾的过紧,造成右臂僵直。

  警示

  右勾手逆缠上提时,要随旋转以腰为轴,松肩沉肘,以腰摧肩摧肘摧手,节节贯穿,手腕领劲有上提的意思。

  误区

  3.动作3,重心移向右腿时,左膝提起扣裆太紧,使身体前倾弯腰,臀部突起。

  警示

  重心移右腿时,身体微下沉,左膝扣裆提起,领住劲即可。

  误区

  4.动作6,左掌逆缠向左外拥时,肘尖上翘,使肩部架起,右髋部顶起。

  警示

  左掌逆缠外掤时,松肩沉肘,转体,两掌右对拉之意,掤圆,身体下沉,移动到左腿,劲向左引,右髋部下塌。

第六式金刚捣碓

  1.接上式,身体微右转下沉,身体左转,重心在左。

同时,右勾手变掌顺缠随腰转走下弧线至腹前,掌心朝左,指尖朝前下方;左掌自然随转体逆缠掤至左前方略高于肩,掌心朝斜下方.指尖朝右,与右掌相合。

目视右下方(图2-29)。

  2.上式不停,身向左转,重心在左。

右掌顺缠走上弧线与左掌合于胸前,掌心朝上,指尖朝左。

目视左前方(图2-30)。

                         

  3.上式不停,身体微右转。

两掌坐腕,左顺右逆向右方平捋与肩同高,左掌心斜上方,指尖朝左;右掌心朝外斜下方,指尖朝左。

目视左前方(图2-31)。

  4.上式不停,身体下沉,向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随转体外摆。

同时,两掌左逆右顺走下弧线,左掌搠至胸前,掌心朝下,指尖朝右;右掌下行护膝,拥至右膝前上方,掌心朝右,指尖朝后。

目视左前方(图2-32)。

  5.上式不停,左掌先顺后逆,由外向上向里立圆合于胸前右肘尖上方,掌心朝下;右掌、脚同时顺缠,右掌向前撩掌于右胸前,于左掌相合,掌心朝上。

右脚上步,与左脚右侧前成虚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图2-33)。

  6.上式不停,身体下沉。

同时,左掌顺缠下沉于腹前,掌心朝上,指尖朝右;右掌先上引而后握拳落于左掌心,拳心朝上:

目视前方(图2-34)。

  7.上式不停,右膝提起与腹平,脚尖自然下垂。

同时,右拳逆缠向上至与肩同高。

目视前方(图2-35)。

  8.上式不停,右脚震脚落地。

同时,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在小腹前,重心不变,两脚与肩同宽。

目视前方(图2-36)。

  要点

  与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一样。

第七式白鹤亮翅

  1.接上式,身体下沉左转,而后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随转体左脚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同时,两掌逆缠,左下右上,外翻掤开,右掌上掤至与眉齐,左掌下按小腹前。

平视前方(图2-37)。

  2.上式不停,重心完全移至右腿,提起左腿,下沉,脚尖轻轻贴地向后左45度退一步,随即脚内侧着地踏实,身体微向左转。

两掌随身转体掤开,右掌拥至右膝上方,掌心朝外;左掌掤至左髋部,掌心朝下。

目视前方,耳听身后(图2-38)。

  3.上式不停,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先合于左腿内侧,然后向右后方45度,下沉退一步,脚尖先着地,随即脚内侧着地、踏实(同上式退步,要领相同)。

同时,左掌先逆后顺,与右掌顺缠交叉合于胸前,左掌心朝右,指尖朝上;右掌心朝左斜上方,指尖朝前。

目视前方(图2-39)。

  4.上式不停,身体微左转,而后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

同时,两掌双逆缠,右上左下,掤开下沉,右掌上搠,略高于眉;左掌下开至左髋部。

左脚收于右脚内侧,成虚步点地(脚尖点地)(图2-40)。

  误区

  2.动作4,两掌双逆缠,右上左下,掤开下沉,右掌上拥,肘尖上翘,造成架肘。

  警示

  重心右移,两掌上搠下按,周身放松,随身转并结合腰劲左转再右转劲产于两臂,贯于两掌。

第八式斜行

1.接上式,身体略向左转。

两掌随身转一前一后,右手向左顺缠合于右前方,手略高于肩,掌心斜前方,指尖斜上方;左手向左后方逆缠略后于左髋部,掌心朝下,指尖向左前方。

目视左前方(图2-41)。

  2.上式不停,身体向右转下沉,同时提起左腿。

右掌逆缠向下走弧线至右髋部,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左掌顺缠向上合于左胸前,略高于肩,掌心朝右,指尖斜上方。

目视左前方(图2-42)。

  3.上式不停,身体下蹲,左脚以脚跟贴地,向左斜方45度铲出。

左手前拥不动,右掌随右臂后展逆缠向上,自然与左掌前后相合,与肩同高,掌心朝右,指尖向前。

目视左手前方,耳听身后(图2-43)。

  4.上式不停,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

同时,右掌顺缠向上,屈肘,合于耳侧;左手逆缠经胸前向下划弧至左膝上方,掌心向下,指尖朝右。

眼神先随右手弧线而后目视左前方(图2-44)。

  5.上式不停,身向左转。

左手经膝盖变勾手,向左上方领劲提起与肩同高;右手立掌合于胸中线,掌心朝左,指尖向上。

眼先随勾手上领而后目视前方(图2-45)。

  6.上式不停,身体向右转。

右掌先逆缠,向左、再向右拥臂外旋拉开,然后顺缠、松肩、坠肘、沉髋,上下、左右相合,掌心右斜下方,指尖向右斜前方。

目视前方(图2-46)。

  要点

(1)动作2,两掌要随身转体下沉,以身领手,以腰为轴,顶劲领起,劲由左向右转,缠至右手下按,左手顺缠合于胸前。

(2)动作3,向前开步时,身体微向下沉,脚跟虚虚贴地,向前铲出,脚尖自然翘起,腰劲下塌,松肩坠肘。

(3)动作5,左手勾手上提时,腕关节放松领劲,至左膝左侧领起。

(4)动作6,右手向右逆缠,与左手有对拉之意,定势要立身中正,松胯塌腰,裆部开圆,虚领顶劲,是典型的十字合(左手与右脚合,右手与左脚合,左肩与右髋部相合,右肩与左髋部合,上下也要相合)。

  误区

  1.动作2,左腿屈膝提起时,左掌先逆后顺缠,走弧线至胸前时,肘尖领劲过大,形成架肘挑肩。

  警示

  左腿屈膝提起时,左掌先逆后顺缠,松肩沉肘,屈膝松胯,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合。

  误区

  2.动作4,重心移向左腿时,左手逆缠随身体左转,下按至左膝前,右手先逆后顺缠,合于右胸前时,右髋部顶起,身体前倾,造成身法不中正。

  警示

  重心移向左腿时,左手逆缠随身体左转,下按至左膝前,右手逆缠向右后方上划弧变顺缠,合于右胸前时,身体向左旋转,右髋部下塌,与左髋部相合。

  误区

  3.动作6,定势时,右腿膝盖失去拥劲,造成跪腿。

  警示

  定势时,右髋部放松,右膝盖有外棚之意,右脚脚尖内合,屈膝松胯。

第九式搂膝

  1.接上式,身体下沉,重心在左腿不变,松胯。

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掌先逆外拥,再顺缠走下弧线,合于左膝上方,左掌略前于右掌,两掌心斜上方,指尖向前。

目视前下方(图2-47)。

  2.上式不停,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左脚提收于右脚左前方,脚尖点地,屈膝合裆。

同时,随重心后移双掌领劲上掤,立掌合于胸前,左掌在前,右掌在后,两掌掌心相对朝里,指尖斜上方。

目视前方(图2-48)。

  要点

  两手顺缠下合时,腰劲下塌,立身中正,松肩坠肘,重心走下弧线,随手领劲移至右腿,左腿收回时,要自然放松,塌腰松胯,两掌领劲合于胸中线。

  误区

  1.两掌顺缠向左膝搂膝时,右髋部顶起,造成凸臀、弯腰。

  警示

  两掌顺缠向左膝搂膝时,腰劲下塌,松肩坠肘,立身中正。

  误区

  2.搂膝时,过于追求身体的下沉,使右膝盖向下跪,造成跪腿;或身体向下趴,造成立身不中正。

  警示

  搂膝时,右髋部放松,右膝盖有外搠之意,右脚脚尖内合,屈膝松胯,塌腰泛臀,身体下沉,立身中正。

第十式拗步

  1.接上式,身体下沉右转,重心完全落于右腿,提起左腿。

同时,双掌逆缠下捋,左掌捋至左膝内侧,掌心朝右,指尖向前;右掌捋至右腿外侧,掌心朝下,指尖朝前。

目视前方(图2-49)。

  2.上式不停,身体微向右转,再左转下沉,左腿向左前方约45度上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上翘。

同时,两掌左逆右顺缠,向右上方后捋,再向前搠,左掌上掤左膝上方,掌心朝右斜前方指尖斜上方;右掌屈肘上搠,高于肩,掌心朝前,指尖向上与左掌相合。

目视前方(图2-50)。

  3.上式不停,身向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

同时,左掌逆缠下按至左腿外侧,右掌逆缠向前推掌。

右腿提起里合。

目视前方(图2-51)。

  4.上式不停,身体下蹲,右脚以脚跟贴地,向右斜前方45度铲出上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卜‘翘,重心在左腿,身体微左转。

右掌前拥略高于肩,右掌斜前方,指尖斜上方;左掌向左后方逆缠略后于左髋部,掌心朝下,指尖右前方?

目视右前方(图2-52)。

  5.上式不停,身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

同时,右掌逆缠下按至右腿外侧,左掌逆缠向前推掌。

左腿提起里合。

目视前方(图2-53)。

  6.上式不停,身体下蹲,左腿以脚跟贴地向左斜前方45度铲出上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上翘,重心在右腿,身体微右转。

左掌前拥略高于肩,掌心左前方,指尖斜上方;右掌向右后方逆缠略后于右髋部,掌心朝下,指尖左前方。

目视左前方(图2-54)。

  要点

  

(1)动作1,两手向左下方下捋时,屈膝松胯,左腿提膝领起,上下相合。

动作2,两手继续向右上方上捋,要与左脚向左前方上步协调一致,上步要自然放松,脚尖自然上翘领起。

  

(2)连续上步时,脚跟先着地,两臂在身体左右两侧划弧,随上步下履前拥,以腰为轴,步法轻灵稳健,腰劲要下塌,屈膝松胯,上下相合,身法中正。

  误区

  1.动作5,右脚尖微向外摆,左腿屈膝提起时,左掌先逆后顺缠,走弧线至胸前时,肘尖领劲过大,形成架肘挑肩。

  警示

身体向右旋转,要以腰力轴,右脚尖微向外摆,左腿屈膝提起时,左掌先逆后顺缠,松肩沉肘,屈膝松胯,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合。

  误区

  2.向前上步时,右髋部顶起,造成凸臀、弯腰。

  警示

  向前上步时,两臂在身体左右两侧划弧,随上步下捋前拥,以腰为轴,腰劲要下塌,屈膝松胯,上下相合,身法中正。

第十一式斜行

  1.接上式,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

同时,右掌顺缠向上,屈肘,合于耳侧,左手逆缠经胸前向下划弧至左膝上方,掌心向下,指尖朝右。

眼神先随右手弧线而后目视左前方(图2-55)。

  2上式不停,身向左转。

左手经膝盖变勾手,向左上方领劲提起与肩同高;右手立掌合于胸中线,掌心朝左,指尖向上。

眼先随勾手上领而后目视前方(图2-56)。

  3.上式不停,身向右转。

右手逆缠外掤向右方走弧线,拉开与左勾手相合拥圆。

目视前方(图2-57)。

  4.上式不停,身体微向左转。

右手顺缠坐腕与左勾手相合,左掌心朝左斜下方,指尖斜上方。

同时,松肩坠肘,身体下沉自然中正。

目视前方(图2-58)。

  要点

  与第八式要求一样。

第十二式搂膝

  1.接上式,身体下沉,重心在左腿不变,松胯。

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掌先逆外掤,再双顺缠走下弧线合于左膝上方,左掌略前于右掌,两掌心斜上方,指尖向前。

目视前下方(图2-59)。

  2.上式不停,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左脚提收于右脚左前方,脚尖点地,屈膝合裆。

同时,随重心后移双掌,领劲上拥立掌于胸前,左掌在前,右掌在里,两掌掌心相对朝里,指尖斜上方。

目视前方(图2-60)。

  与第九式要求相同。

第十三式拗步

  1.接上式,身体下沉右转,重心完全落于右腿,提起左腿。

同时,双掌逆缠下捋,左掌捋至左膝内侧,掌心朝右,指尖向前;右掌捋至右腿外侧,掌心朝下,指尖朝前。

目视前方(图2-61)。

  2.上式不停,身体微向右转再左转,下沉,左腿向左前方约45度上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上翘。

同时,两掌左逆右顺缠,向右上方后捋,再向前掤,左掌上掤于左膝上方,掌心朝右斜前方,指尖斜上方;右掌屈肘上拥,高于肩,掌心朝前,指尖向上:

与左掌相合。

目视前方(图2-62)。

  3.上式不停,身向左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

同时,左掌逆缠下按至左腿外侧,右掌逆缠向前推掌。

右腿提起里合。

目视前方(图2-63)。

  4.上式不停,身体下蹲,右脚以脚跟贴地向右斜前方45度,铲出上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上翘,重心在左腿,身体微向左转。

右掌前掤略高于肩,右掌心斜前方,指尖斜上方;左掌向左后方逆缠略后于左髋部,掌心朝下,指尖右前方。

目视右前方(图2-64)。

  要点:

与第十式要求相同。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

  1.接上式,身向右转,右脚向右方摆脚尖,重心右移,提左腿,向左前方上步。

同时,右掌顺缠向下走弧线至胸前,掌心朝下,指尖左斜前方;左掌先顺缠后逆缠与右手搭十字手相合,掌心朝下,指尖右斜前方。

目视右前方(图2-65)。

  2.上式不停,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

两掌同时先下按、逆缠左右搠开,左掌掤至左膝上方,略高于腰,掌心左斜下方,指尖向右,右掌拥至右膝上方右髋部。

目视前方(图2-66)。

  3.上式不停,身体左转,重心移向右腿。

右掌继续上掤,身体向右转,同时右掌顺缠,掌变拳合于腰间,掌心向上;左掌先逆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