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651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docx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

宋代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王禹,世称王黄州,《三黜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敢于触及时弊,关心民

间疾苦,诗风质朴,清新淡雅,有《小畜集》。

记游七律。

对异乡独特景物的莫名惆怅以及由这种惆怅引发的思乡之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意境:

山峰本不能语而“无语”,把自然拟人化,山峰有形有思,有了生命,无语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从这独特意象中看到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写《端拱箴》遭贬。

用竹楼的特色来强调谪居的乐趣,用饮酒烹茶、送夕阳、迎素月的楼内生活来表白自己不“干谒求取”的清白之志,用竹瓦易朽但不及人事变迁之速来抒发自己“四年而遭三贬”的愤懑不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作者“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的坚贞气节。

作者善于捕捉视听形象,描写诗意环境,并以此衬托、塑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作者写楼的位置是清幽而旷远,这是远景,是从视觉上写。

写楼的特点是清韵泠然,这是近景,是从听觉上写的。

《天仙子》

张先,字子野,世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传世。

其词多写花香月色,离愁别绪。

语言工巧,韵味隽永,追求一种朦胧美。

愁的意蕴:

写词时作者官位低微而又年逾半百,此愁是沧桑之人那种埋藏于心底的深沉的、执着的愁,是诸多封建文人在那种时代中不能有所作为的苦闷心情的写照。

云破月来花弄影:

永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榴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字希文,因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被贬。

有《范文正公集》。

边塞词,通过秋日塞上的感怀抒写,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对久戍不归的征夫们的同情。

善于捕捉边塞景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上片通过“边声”、“角起”这无所不在的听觉形象和“长烟”、“落日”、“千嶂”、“孤城”这苍茫荒凉的视觉形象,把边地秋天日暮的影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下片“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岳阳楼记》

范仲淹,被贬岳州,常以“古仁人”自勉。

通过楼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在连续的政治打击面前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襟抱?

在处江湖之远蒙受屈辱之时又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用洞庭湖“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不同的景象作喻,否定了随物悲喜的人生态度,抒写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怀抱。

这是作者的自勉,也是与滕子京的共勉,当然也是与天下的仁人志士共勉。

“记”体散文的写作特点: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逐层披露,迭进深入,最后有规劝之意。

骈散相间、韵白夹杂,在叙述和议论时多用散句,在描绘景物时多用骈体。

在结构上骈文用在中间,散文用在首尾。

散文自由挥洒,错落有致,骈文整饬对称,乐感强。

《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世称晏元献。

范仲淹、欧阳修出其门下,词风温润秀洁,和婉明丽,含蓄中见思致感伤中见旷达。

有《珠玉词》传世。

词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生活及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之情,抒写了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写春花落去,春燕归来,伤逝而又达观的复杂情思。

春残花落,韶光将逝,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无可奈何”这是“自其变者而观之”;春燕重归,似旧实新,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通过的看法。

无可奈何是哀落花之无情,似曾相识是感归燕之有意。

今昔对比的构思特点。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的创作成就:

是宋学的奠基人,也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他继承和发扬了韩、柳古文运动精神,大力反对浮靡,倡导并致力创作“言之有物”的古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理达词畅,纡余委婉。

诗平易疏朗,词多写宴酣之乐或离别之愁,深情绵邈,疏隽开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抒情诗,通过对夷陵二月无花寂寞冷落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谪居山阴的抑郁情怀和自为宽解之意。

构思精巧,章法独特:

作者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

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贪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

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写行人对思妇的思念。

全词抒写行人春日触景思人的羁旅情怀。

化用诗句,暗用典故:

“候馆残梅”暗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意,驿路梅花含怀人之意。

“溪桥柳细”如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让人想起折柳赠送别,见柳伤别之意。

“草薰”、“风暖”化自江淹《别赋》。

而“离愁”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整个上片无一句无来历,却融合得了无痕迹,表现得情深意长。

递进笔法: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野可谓遥远,春山却在它的尽头;春山可谓绵延不断,行人却还在它的外面,那行人之远就自不待言了。

词作突破了女主人公礼堂的极限,在图景的展示上造成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细腻写出了思妇的无奈和悲哀。

《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欧阳修

送行词,境地界开阔,形象生动,感情豪放。

通过怀念平山堂的景色和追念往事,抒发了自己宦途失意与不平之情,概括了他在坎坷仕途中的真实感受。

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突出了当年之盛,衬托了今日之衰,突出了豪放不羁、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形象。

《秋声赋》

欧阳修,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文赋。

通过秋声、秋色的描绘和秋情、秋感的抒写,意在告诫世人万物皆有规律,不必悲秋恨秋,表达了自己人生多艰但又力求超脱的心情。

描绘“秋声”:

先用风雨、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再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进行形的秋声写得有声有色,描绘了一个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的“秋声”的形象。

结构圆活流转,内在层次衔扣自然。

首尾以写景相映照,由听秋声、状秋声,到议秋声、叹秋声,连类比附。

四段之中都插入感叹词,一唱三叹。

《祭石曼卿文》

欧阳修

祭文,对死去的旧友表示真诚的称颂和深切的惋惜,这种惋惜也是有所为而发的。

反映了作者由政治上的失意所引起的“感念畴昔”的孤寂悲凉心情。

文中虽以声名不配立论,但仍无法掩饰内心的悲怆与苍凉。

对比和悬想:

祭文的第一段以古圣贤相比,悬想亡友形之不朽,然而与之相对照的实际却是“荒烟野蔓,荆棘纵横”,名与形,灵与肉都已朽在地底。

接着作者又荡开一笔悬想:

今固如此,千秋万岁之后更何以堪。

作者自现实而历史,自悬想而现实,又从现在想未来,由个别到普遍,使短祭文力达历史的规模。

《朋党论》

欧阳修。

这是一篇驳论文。

文章有力地驳斥了保守派的攻击和污蔑,肯定了革新派团结一致搞政治改革的进步行动,指出皇帝是否能辨别“君子”、“小人”之党,并且坚决黜退小人之伪朋,进用君子之真朋,事关国家的治乱兴亡。

主旨:

一是朋党之说“自古有之”;一是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一是人君要善于辨别。

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论证特点:

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雨霖铃》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称柳七,后世称柳屯田。

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的都市繁华,在词的题材上有新的开拓。

柳永精通音律,善于铺叙,在艺术格调上可分两类:

一是抒写自己怀抱的雅词,一是为乐工歌会写的俗词。

俗词词句清新,表现大胆,然俗而不鄙;雅词音律谐婉,森秀幽淡,然雅而不涩,故能雅俗共赏。

上片写都门分手时凄凉冷落的清秋景色和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下片写分别之后意兴萧索的心境和千种风情无处诉说的感伤,透露出身世穷愁之感。

点染、铺叙:

“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伤秋伤别的情感。

点染、铺叙交纳使用,从而化虚为实。

《八声甘州》

柳永,这是一乎写羁旅漂泊感慨的词作。

上片通过暮雨后凄凉萧条的秋景描写,透露出才人志士那种生命短暂、事业落空的悲哀,把秋士易感的悲慨和自然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

下片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更反衬出上片所写的羁旅漂泊生命落实空之感。

善用领字引调带笔,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音乐感。

开篇用“对”领起词人在傍晚时分的登高望远,展现出一派阔大而又凄冷的清秋景象。

接着又用“渐”领起,使人觉得秋天更加迟暮。

“是处”,表示无所不在。

通过三处领字,把大自然从茂盛到凋败的过程一层层地写出来,使人感受到词人悲秋悉绪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望海潮》

柳永,赠献之作。

如何铺写:

上片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似的画卷。

下片侧重描绘西湖的美景与景中的游人。

这里有桂子、荷花的香与色,有羌管、菱歌的声与韵,有钓叟、莲娃的嬉与乐,是一幅醉翁与民同乐、美景与人相谐的图画。

《望海潮》是柳永的首创,词牌与词的内容、词的音调和谐统一。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潮的壮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体现了柳词“音律谐婉,语音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的特点。

《六国》

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学,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长于策论,文笔纵横雄奇,有《嘉佑集》传世。

思想价值:

表现看是论六国灭亡之由,实则以古喻今,借论史而评击朝政,告诫北宋统治者:

如步六国后尘,必蹈六国覆辙。

表现了作者的政治卓见和勇气,也表明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篇史论文章,谋篇布局极具匠心:

先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弊在赂秦”,片言居要。

然后针对六国不同情形,分别从“赂秦而力亏”、“不赂秦以赂者丧”两方面加以论证,继而为六国谋划,提出强国之策,最后向宋朝廷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与开头呼应,表明了文章主旨所在。

文章论证有理有据,论述有反有正,抒情有抑有扬,用笔有起有伏。

《明妃曲》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世称王荆公,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曾实行“熙宁变法”。

这是一首咏史诗。

创作主张和特色:

反对西昆派,强调作品要经世致用。

其文简洁精深,直抒胸臆,风格雄健峭拔。

其诗成就最高,其咏物抒怀、酬答赠送别的近体诗及晚年的抒情写景小诗,同为人们重视。

其词作不多,但意境开阔,“一洗五代旧习”。

有《临川先生文集》传世。

咏史以讽今:

对昭君的遭遇寄紧以深切同情,并对汉元帝的荒淫和昏庸进行了揭露和讽刺,指出这是昭君不幸的根源。

王安石咏昭君是为了以古喻今,“人生失意无南北”实为作者忧愤极深之语,实清楚地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昏昧不明、不善用人的指责。

议论入诗:

由意象式而为议论式,“人生失意无南北”不仅感叹历史人物,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这种议论式笔法既使伤口曲笔转折,纵横踊跃又使作品深含理趣。

艺术特点:

①总体上作翻案文章。

②议论入诗。

③精彩的形象描写。

《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

王安石

托物喻志,借杏花被风吹落池中犹能保持纯洁,喻自己改革虽然失败,但仍不改初衷;借南陌杏花碾成泥,喻改革派内部那些后来与保守派同流合污的风派人物。

表现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性格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也谴责了那些政治投机分子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比兴手法:

前两句写花开,后两句写花落。

北陂的杏花,开时明媚鲜艳,独占春光,落时飘散池中,依然纯洁。

以杏花之盛衰,喻自己之政治生涯,赋予自然景物以深刻的含义。

既有景物描绘,又有感情抒发,情景交融,笔触细腻,王安石的这些写景抒情小诗,被称为“半山体”。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桂枝香词牌首见于王安石此作。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登临高处,联想到六朝以来历史的沧桑巨变,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不禁感慨万端。

化用诗句,用典无痕:

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写难写之情。

第一层“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诗意,第二层伤“六朝旧事”化用“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长江去不回”。

第三层“后庭旧曲”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化用得妥帖自然,使觉尺幅千里,有不尽之情致。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本文是书信体政论文。

此信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表现了一个政治改革家以“膏泽斯民”为己任,不愿同俗媚众、无所作为的政治抱负和坚持变法、义无返顾的信心和气魄。

构思谨严缜密,重点突出,围绕批驳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五条谬论,首先表明原则立场,然后逐条驳斥,接着用盘庚迁都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证变法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最后委婉曲折而又披肝沥胆地表明自己变法完全是为了“膏泽斯民”。

文章环环相扣,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书信体和驳论体巧妙结合:

这是一封复信,书信的款式、客套话全有,显得谦虚、有礼、委婉;但又是一篇驳论文章,坚持自己的政见,写得义正辞严,锋芒毕露,把谦和、客气的应酬和剑拔弩张的论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满着强烈的嘲讽意味。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这是一篇读史札记。

“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

中心:

驳斥世人皆称“孟尝君善得士”的观点,指出孟尝君所得皆鸡鸣铬盗之徒,不能算得士。

论辩艺术:

全文四句分四层,第一句开门见山,揭出世人论点,以此作为批驳对象。

第二句指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伙鸡鸣狗盗之头目而己。

第三句变换角度,从反面着笔,假设论证“得一士”即“可以南面而制秦”可是孟尝君并未做到。

第四句从真正之士不归孟尝君的原因来论证其没有“得士”。

全文层层转折,层层紧逼,每一层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问题,后一层都是前一层的推进、深化。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畿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之子,有《小山词》传世。

晏畿道的词主要是沿袭晚唐、五代的余绪,内容较为狭窄,多写男女悲欢离合,自己人生失意的痛苦和感伤,风格与晏殊相近,富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充满缠绵哀怨的情思,因而显得更加凄丽动人。

言情词,表现词人与歌女间深深的爱慕和相思,而他与歌女当年初见,中间长别及意外重逢恰与他生活道路的坎坷相一致,有微妙复杂的愁情和惊恐。

构思特点:

采用逆入顺写的手法,明明是重逢时的惊疑却从“当年”相逢时的欢乐写起,再写别后的梦中相逢,煞尾才落笔到久别重逢“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情态,层次分明而有对照、转折,如此处理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感受,显得真切自然、含蓄有味。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造句新颖。

楼外杨柳梢头的夜月因舞而落;桃花扇影间的微风为歌声所息。

月落风定本是自然现象,并非人事使然,这里巧妙地把酣歌畅舞与月落风定说成是因果关系,虽然无理,却真切地表现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对时间、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欢乐时时光如过翼,悲伤时“一夜长如岁”。

《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人耿介正直,才意超迈,旷达爽朗,随缘自适,关怀民生。

创作成就:

所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由于他屡

谪,作品往往流露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情绪。

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影响极深。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

此诗描写了瑰丽幽奇的金山寺江景,抒发了作者由于宦海浮沉而产生的哀切缅邈的乡思归意。

(对宦海浮沉的解嘲,乡思与归心,归隐不得而产生的痛苦和悔恨等难言的苦衷)

结构特点:

首二句概括了万里之行程,半生之经历,且接触了诗的主题:

思归。

以下十句写傍晚至深夜长江的瑰丽景象。

最后四句写作者渴望归隐的心情。

全诗景象开阔,笔法多变,或由奇入纪,或将无作有,或描写现实,或悬想未来,如纪昀所评“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

《荔枝叹》

苏轼,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

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

用“君不见”转入现实批判,点名揭露当今权臣进贡茶叶和牡丹两事,从讽古变成刺今,表现了无私无畏的批判精神。

结构特点:

布局开拓,笔势腾挪,六十二句扣“荔枝”上,次四句扣在“叹”上,而“君不见”一段,百感交集。

决不“就题还题”,代表了苏轼诗讲究才学和散文化、

议论化的特点,这些散句和议论加强了该诗的表现力。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全诗通过怀渑池、感离别的描写和议论,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动荡先常的感慨,其中也蕴涵着诗人独有的乐观洒脱的精神。

以议论入诗,概括深刻,意象新颖。

从“雪泥”引发,变实景为虚拟,从而创造出“雪泥鸿爪”的典型意象。

“飞鸿”不是具体的“物”而是表达诗人某种情感、理念的一个象征物。

它是在“议论”的氛围中实现的高度概括的意象,是一个“抽象的形象”。

实际上是诗人无数次人生体验的艺术表达,是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感受的哲理性的升华和概括。

江城子

苏轼,将悼亡内容写入词中苏轼为首创。

倾吐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思念,表现了作者与亡妻感情之笃厚,也寄寓了作者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

艺术表现特点:

想象丰富,结构簇复曲折。

作者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中驰骋想象,把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生者与死者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回环往复,曲折有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真挚深婉的情感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表现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转化为向往与追求人间美好生活的过程。

“但愿人才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作者从个人的感情之中超脱出来,把一已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放在时、空、人生这一大的范畴中进行思考。

写月亮形象想象丰富:

“明月几时有”写月之初生,“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乃月之宫殿,“起舞弄清影”乃月之影,“转朱阁”乃月之行,“阴晴圆缺”乃月之变,“何事长向别时圆”乃月之情,“婵娟”乃月之形,月成为一个有寒暖流、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写作者情感曲折委婉:

写作者因不满现实而神往天上生活,是第一次转折;写他由神往天上生活转而留恋人间,是第二次转折;写作者因月圆人不圆而产生的怨月情绪,是第三次转折;最后写作者因感悟到“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自古“难全”,对月亮同情与原谅,把人与月、古与今自然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人月同其命运的境界,这是再一次转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被贬黄州,曾两游赤壁,时年47岁,他深感年岁渐老,功名事业未成,宦海风波不断,遂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沉郁低徊不失旷达豪爽的情调,最后跳出后的自慰:

人生如梦,不论得失,且把千古兴亡之慨、早生华发之悲抛开,举杯以祭江心的一轮明月。

艺术表现特点:

①善于以精练的语言、多变的手法塑造历史人物,侧面初托、正面描写、反面烘托多种手法,把周瑜这个叱咤风去的历史英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

②以酣畅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

“大江东去”建立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

“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小说家认为王氏女、温氏女而作,索隐派认为是政治讽喻词,“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

格调清空,意境高远。

上片写孤鸿所处之环境,下片写孤鸿之情态,幽景、幽人、幽思、幽情,构成一个幽远高妙的境界。

《赤壁赋》

苏轼,此篇为文赋。

为苏轼在黄冈贬所所做,心境无限苦闷,诸多感慨。

然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地深税感受到人类玩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能“出乎其外”地深刻领悟到“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宇宙人生哲理。

苏轼用二元的“变与不变”之我,战胜了一味“人生如寄”之我,这虽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但这种在贬谪逆境中的旷达精神还是积极健康的。

结构行文随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而巧妙展开:

第一段因写“乐”,故结合题意采用情景交融法,以自在潇洒、清丽动人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江夜月图。

从从舷歌声止、洞箫声起,触景生情,文情顿时发生由乐变悲的变化,而文笔也由写景转入抒情,其间悲喜交织,忧乐相寓。

第三段的“自我解脱”因要依赖于哲学上的探讨和调整,所以文笔自然转为结合着水月形象的言理,尾声“相与枕藉”表现出真正的超然之乐的境界。

骈散结合:

适当运用对偶句式和押韵、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等赋体文章的基本特点。

在文中引进了行云流水的散文笔调和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使文章既有对偶声律的“赋”体之美感,也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又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感;既有寓情于物的写景,又有如泣如诉的抒情,更有议论风发的说理。

《留侯论》

苏轼,应科考所做。

留侯:

张良张子房。

史识:

苏轼一反前人之论,从历史、人事的角度加以解决,认为:

老人非神非怪,而是秦世之“隐君子”,“且其意不在书”,而是“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这是一篇史论。

文意以“能忍不能忍”为全篇骨干,灵活地运用史料,议论纵横跌宕,苦断若续,变幻不羁。

首段确立能篇主脑,继而,“不能忍则胜”是反面论证。

“忍则胜”是正面论证。

最后“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汉胜之,文章收束自然。

《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为江西派宗师。

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传世。

创伤主张与特色:

他的诗歌理论上有独到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主张,其重要手段乃在于“占铁成金”、“夺胎换骨”。

作诗重视诗法,不乏瘦硬新奇、气象森严,以才学见长的优秀作品。

可是过于强调步趋古人,搜寻旧典,这就自然地走上艰涩拗折、佶屈聱牙的道路。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皆受知于苏轼,史称苏门四学士。

描写了登快阁时所见的清秋江山的壮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归隐湖山的雅志。

灵活用典,化故为新:

“痴儿”句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快阁东西倚晚晴”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句,却有出奇之妙。

“落木千山天远大”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澄江一道月分明”用谢月兆“澄江静如练”句,熔造新的境界。

“青眼聊因美酒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全诗无一句无来处,自然界自铸新意,了无痕迹。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黄庭坚,通过寄书不达、回忆相聚、赞友清廉、念友不遇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赞赏和惋情之情。

善用典故,化故为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两句无一动词,全靠场景的跳跃转换来生发感情;亦无一奇语,全靠诗人的巧妙剪接来创造意境。

桃李、春风、一杯酒的组合给人以丰富的相象。

“江湖”二字让人透过朦胧的灯光看到诗人辗转飘泊、羁旅客乡的身影。

“一杯酒”与“十年灯”是少与多的对照,相聚何其短促,飘泊何其漫长。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则是“乐景”与“哀景”的反衬,从而起到了“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踏莎行》(雾失楼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