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461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docx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四议论文阅读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C,分析综合)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C,分析综合)

3.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C,分析综合)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B,理解)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理解)

6.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B,理解)

7.了解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出简单分析。

(C,分析综合)

8.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做出判断。

(C,分析综合)

9.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E,欣赏评价)

年份

考查

篇目

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理清结构层次

理解重要词、

句的含意

掌握重要句、段

在文中的作用

提炼论点

掌握论据、论证

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与概括

文章内容

2018

2017

2016

《阅读是

有重量

的精神

运动》

10.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的哪一句话(2分)

1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11.本文第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5分) 

1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2015

2020

安徽

中考

命题

预测

  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有:

对论点的提取与归纳;对论据类型的认识与分析,按要求选择或补写论据,理解论据的作用;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理解;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纵观近年来的安徽中考议论文阅读,其命题的特点主要有:

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侧重于选取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对考生人格、思想、品质和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也涉及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安徽省近几年的中考,对议论文的考查较少。

因此,2020年考查议论性文章阅读的可能性较大,复习备考时需重点关注。

名师考点精讲学思结合 高效突破

议论文知识清单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注重以理服人。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概念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分类

中心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

分论点

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并非每篇文章都有分论点,有的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两者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表达

形式

一般是由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或否定的判断)来表述的。

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标志词

是、应该、必须、要等。

论点

出现的

位置

①文章的标题。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②文章的开头。

如《敬业与乐业》的开头便提出“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

③文章的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尾得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一结论。

④文章的中间。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倒对方观点后,在文章中间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论点与论题]

定 义

构 成

举 例

《怀疑与学问》

《论教养》

论 点

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完整的判断句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论 题

作者要议论的问题

词语或

短语

怀疑与学问

教 养

(2)论据

概念

分类

辨别方法

作用

举例

证明、支撑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的材料,即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

道理

论据

①列举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②列举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列举的孔子的名言。

事实

论据

①列举典型的事例;②列举史实;③列举统计数据;④列举亲身经历、感受等。

具体准确,说服力强。

《不求甚解》中列举的“陶渊明”“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读书”等例子。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分类

特点

辨别方法

答题格式

举例

举例

论证

①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

②要求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常常有“如”“比如”等语言标志。

列举……事例,证明了……的道理(或观点),令人信服。

(有的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做苦工和作演讲的例子,简明而又概括地论证了“要敬业”和“要乐业”的论点。

比喻

论证

用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比喻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从而证明论点。

句子包含本体和喻体。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谈读书》中,作者将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论述了“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的观点。

对比

论证

在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比,使所论述的问题鲜明透彻。

可以是全面对比,也可以是部分对比;可以是事实对比,也可以是道理对比。

语言标志有两种情况:

一是“反之”“但是”等;二是运用反义词。

用(将)……和……作对比,突出了……(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谈创造性思维》中,作者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

论证

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

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有提示,如“某某曾说过”等。

引用……的话(或谚语、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证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的观点。

3.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性、

严密性

特点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运用恰当;③判断和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作用

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

特点

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等。

作用

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分析语言的生动性。

鲜明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十分明确,富有说服力;二是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爱憎分明,富有感染力。

概括性

事实论述需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4.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结

构形式

引论—本论—结论。

思路

体现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构

分类

总—分—总

即先总说论点,然后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如《敬业与乐业》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最后总结全篇。

总—分

即先提出论点,然后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分—总

即先提出问题,然后从几方面剖析,最后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本论

结构

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交代总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以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论述。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两种意思的事物)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如《谈创造性思维》。

递进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

5.论证方式

立论

概念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即运用充分有力的论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形式。

如《怀疑与学问》一文就是以立论为主。

要求

首先要做到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主张。

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其次,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

概念

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错误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作用

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方法

分类

驳论点:

可用事实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或假定对方论点是正确的,再以此为前提,推出一个错误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或证明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据:

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揭示对方论据中存在的问题。

驳论证:

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和漏洞,指出由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出论点。

6.议论文标题的作用

①揭示中心论点;②点明论题;③概括现象;④阐明论述的事实依据;⑤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真题典例一

(2019·河南)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向贤彪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

“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于知识学问之中。

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选自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四民:

士、农、工、商。

②世业:

世代相传的事业。

【文章解构】

1.中心论点: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2.论证思路:

首先,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接着,提出论点“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然后,第③④⑤段重点阐述做“读书种子”的意义和做法;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做“读书种子”。

3.层次划分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③段列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

道理论证——第①段引用黄庭坚《山谷别集》中的句子,第④段引用陈寅恪的话,第⑤段引用“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知识就是力量”等语句。

1.(原创)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纵观全文,第①段引用黄庭坚《山谷别集》中的句子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接着第②段提出论点“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第①②段提出问题,为第一层。

第③④⑤段分析问题,重点阐述怎样做“读书种子”,为第二层。

第⑥段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做“读书种子”,为第三层。

据此,可以划分本文结构。

【参考答案】 D

考点一 理清结构层次[2014考]

一、划分结构层次

1.段意合并法。

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再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2.词语标志法。

议论文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能帮助我们理清内容层次。

关键性词语有:

①表指代的词语,如“这样”“这些”“这种”“这个问题”等;②关联词,如表转折的“相反”“否则”“与此不同”等,表递进的“更加”“而且”等,表因果的“因此”“那么”“由此看来”等,表并列的“同时”“一方面……另一方面……”等;③衔接性词语,如“也”“于是”等。

3.关节点分析法。

文章的起承转合之处多有过渡段、过渡句等,抓住这些关节点,往往能明晰议论文的层次。

二、分析论证思路

首先,要指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接着,明确论据是什么;然后,明晰论据是如何论证论点的;最后,使用诸如“首先”“接着”“然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案语言。

三、判断某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1.先看这两段与前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2.再看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逻辑上的主次关系等。

3.确定段落关系后,再说明是否能调换(一般是“不能”)。

【题型变式】

(1)(变式训练·原创)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引用诗句,引出“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观点;接着,列举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孕育“读书种子”沃土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以“做一粒‘读书种子’”作总结。

(意思对即可)

(2)(变式训练·原创)③④⑤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请说明理由。

不能。

第③段举彭德怀重视读书的例子,紧承第②段“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一句。

第④段论述“读书种子”的意义,第⑤段论述“读书种子”的新内涵,即与实践相结合。

③④⑤段存在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答题模板】

题型1: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模板1:

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给议论文划分层次,大体可依此划分成三层。

题型2:

分析文章(×段)的论证思路。

模板2:

先总述(指出、引出)……观点,接着(从××方面)论证……观点(道理),最后得出……的结论。

题型3:

某段能否删去(能否与“×”段互换位置)?

模板3:

首先,表态“能”或“不能”(一般回答“不能”)。

然后,阐述理由,即该段的内容是什么、上下文的内容是什么、该段与上下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最后,表明如果去掉(调换)会怎么样。

2.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论点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但是“读书种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仅答标题内容还不够明确,因此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对“读书种子”进行阐述。

第③段彭德怀“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的例子表明做“读书种子”要重视读书并且能“带动身边的人读书”;第④段强调“读书种子”要在“承接弘扬中”推动“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第⑤段赋予“读书种子”新的内涵,即“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综合以上内容,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3分)

【题型变式】

(1)(变式训练·原创)请指出第③段的论点。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2)(变式训练·原创)本文的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先由“读书种子”一词引出本文的论点,再通过列举事例,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考点二 提炼中心论点[必考]

一、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1.开门见山式:

开篇直接提出论点。

2.引经据典式:

引用名人名言、诗文名句、成语或寓言故事等提出论点。

3.叙述引论式:

通过叙述故事、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或自然现象提出论点。

4.设问引论法:

用问题引出论点。

5.直接反驳法:

直接驳斥要批驳的观点。

二、提炼和概括论点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开头段有引出论题或论点的作用。

由第①段开头“‘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一句可知,该段交代了“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

结合后文内容来看,开头段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同时还起到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从而引出本文的论点。

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道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③富有内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共3分)

考点三 掌握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2016/2012考]

1.从内容入手。

分析该句(段)话写了些什么,与文章的论点有什么关系。

2.从结构入手。

重要句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与其在文中所处位置密切相关。

首句(段)的作用往往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提出论点或引起下文,中间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得出论点、强化论点、补充论点或发出号召。

【答题模板】

题型:

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模板1:

[开头句(段)] 通过××事例/列举××现象/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等),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模板2:

[开头句(段)] 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模板3:

[中间句(段)] 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议论。

模板4:

[结尾句(段)] 总结全文,得出/强化……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严密)。

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列举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以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

分析其作用,要看该事例证明了什么观点。

该段首句提出观点“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用彭德怀的事例进行支撑。

答题时,可套用的格式为:

举……例子(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

(1分)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分)

【题型变式】

(1)(变式训练·原创)第⑤段列举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列举钟扬的事例,具体论证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变式训练·原创)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该句列举陶渊明、杜甫、杨万里等人的事例,论证了“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考点四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016/2014/2012考]

1.举例论证:

通过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公式定理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来证明论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易被接受。

4.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全面、严密,是非曲直更加分明;通过正反对比突出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答题模板】

题型:

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模板1: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事例(概括事例),论证了……观点(分论点、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模板2: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模板3: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模板4: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

5.(原创)请结合第⑤段内容,概括“读书种子”的新内涵。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明确答案筛选区间在第⑤段。

找到“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这一关键句,从中摘取三个短语,即可作为答案。

【参考答案】

具有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题型变式】

(1)(变式训练·原创)结合全文来看,如何做一粒“读书种子”?

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静下心来,读点书、做点学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变成能力或本领。

(2)(变式训练·原创)第④段说“‘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为什么这样说?

“读书种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考点五 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2016/2014/2012考]

1.锁定范围。

根据题目中的提示确定关键语句。

2.提取要点。

按照答题要求提取关键词。

3.合并替换。

将关键词根据意思进行合并与替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