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8194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docx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

TP-AR-L2908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

InTermsOfOrganizationManagement,ItIsNecessaryToFormACertainGuidingAndPlanningExecutablePlan,SoAsToHelpDecision-MakersToCarryOutBetterProductionAndManagementFromMultiple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

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____

 

编订人:

某某某

审批人:

某某某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的措施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

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摘要:

催化裂化装置汽油烯烃含量与原料油性质、催化剂性质、反应温度、剂油比、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通过采用新工艺,使用降烯烃催化剂,优化原料油性质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催化汽油烯烃含量。

  主题词:

降低催化汽油烯烃措施

  烯烃主要来自催化裂化汽油,是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具有比较好的抗爆性。

但烯烃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堵塞发动机喷嘴,在发动机进气阀及燃烧室中生成沉积物,一方面影响汽油的充分燃烧,加剧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另一方面,挥发性较强的烯烃,容易蒸发排放入大气,加速对流层臭氧的生成,形成光化学烟雾。

由于我国车用汽油以催化裂化汽油为主,其中烯烃含量较高,达40%~50%,加工石蜡基原料的装置,烯烃含量更高,达60%以上,因此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是解决车用汽油烯烃含量高的关键。

  由于催化裂化装置汽油烯烃含量与原料油性质、催化剂性质、反应温度、剂油比、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解决汽油烯烃含量高的问题也应当从这些角度出发。

本文将对汽油烯烃含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1. 原因分析

  1.1 原料油性质

  一般认为,催化裂化主要是正碳离子反应,汽油中烯烃主要来自于原料油中烷烃的裂化。

直链烷烃裂化一次生成一个烯烃和一个正碳离子,正碳离子二次裂化又生成一个烯烃和一个正碳离子。

烷烃分子越大,裂化次数越多,汽油中烯烃含量越高;环烷烃开环裂化生成两个小分子烯烃,但环烷烃也能够氢转移缩合芳构化。

因此,原料中链烷烃含量高,链烷烃分子大时,汽油中烯烃含量较高。

实验数据表明:

氢含量高、K值大的原料油,裂化转化率高,汽油产率高,汽油中烯烃含量也较高。

  1.2 催化剂活性

  一般来说,随着分子筛含量增高,氢转移活性也相应增加,因此,产品中的烯烃含量相对减少。

实验数据表明:

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随着催化剂平衡活性的提高,汽油中烯烃含量逐渐下降,当平衡剂的微反活性从50提高到60.8时,汽油烯烃由67.46%下降至55.33%。

  1.3 反应温度

  催化裂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热裂化和催化裂化反应,催化反应主要有裂化、氢转移、异构化、芳构化等,裂化和芳构化反应是吸热反应,裂化反应生成烯烃,芳构化反应消耗烯烃;氢转移和异构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消耗烯烃。

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裂化反应和芳构化反应,不利于氢转移反应和异构化反应。

此外,随反应温度的提高,热烈化反应速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催化裂化反应速度提高的幅度,不利于汽油烯烃含量的降低。

实验数据表明:

随反应温度的提高,汽油烯烃含量增加。

  1.4 剂油比

  增大剂油比对催化裂化反应主要有三个好处:

(1)使原料油和催化剂接触更充分,有利于原料中胶质团的裂化。

(2)减少待生与再生剂的炭差,提高催化剂的有效活性中心。

(3)增加单位原料油接触的催化剂活性中心数,相应提高反应速度,有利于裂化、异构化和氢转移等反应。

实验数据表明:

随剂油比的提高,转化率提高,液化气产率提高,汽油收率先增加后略有下降,焦炭产率增加,氢转移反应指数提高,汽油烯烃含量下降,剂油比平均每提高1个单位,FIA法烯烃含量下降2.9%~3.4%(以剂油比4.8为基准)。

  1.5 反应时间

  催化裂化生成的汽油烯烃进行二次反应需要一定时间,延长反应时间是汽油烯烃组分氢转移反应的必要条件。

氢转移反应的速度一般较快,因此适当延长反应时间即可满足要求。

实验数据表明:

增加提升管反应时间,液化气、汽油产率提高,干气和焦炭产率提高。

汽油辛烷值变化不大,汽油烯烃含量下降,芳烃含量提高,链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几乎不变。

  2. 降低汽油烯烃的措施

  2.1 采用新工艺

  2.1.1 MIP工艺

  此工艺采用新型串联提升管反应器,将反应器分成两个反应区,优化催化裂化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第一反应区以一次裂化反应为主采用较高的反应温度、较大的剂油比和较短的停留时间,裂解较重的原料油并生成较多的烯烃,第二反应区通过扩径和注入冷却介质等措施,降低油气和催化剂的流速及该区的反应温度,达到抑制二次裂化反应,增加氢转移和异构化反应,提高催化汽油中的异构烃和芳烃,降低烯烃含量。

20xx年,安庆分公司120×104t/a催化裂化装置MIP改造,投用后,汽油烯烃含量由45(V)%左右降至35(V)%左右,有效解决了催化汽油烯烃含量高的问题。

  2.1.2 MGD工艺

  此工艺是结合重油催化裂化的反应特点,将催化裂化平行顺序反应和组分选择性裂化的机理,汽油裂化的反应规律以及反应深度控制原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催化裂化反应进行精细控制,它将提升管反应器由下而上设为4个反应区:

汽油反应区、重油反应区、轻质原料反应区和总反应深度控制区。

粗汽油(或稳定汽油)从MGD喷嘴进入提升管反应器,通过调节新鲜进料的反应环境和苛刻度,使回炼汽油中低碳烯烃裂化和部分烯烃异构化,可在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同时增产柴油和液态烃,提高汽油的辛烷值。

  2.1.3 FDFCC工艺

  此工艺采用双提升管反应器,实现工艺操作的可选择性,为汽油理想二次反应提供独立的改质空间和充分的反应时间,从而实现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和硫含量,改善柴汽比,提高催化汽油的辛烷值,同时增产液化气和丙烯的目的。

工业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该项工艺技术与常规催化裂化工艺相比,催化汽油烯烃含量降低了20~30个体积百分点。

如长岭分公司1套120×104t/a同轴式常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于20xx年5月改造为FDFCC双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和完善,FDFCC双提升管新工艺技术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装置的液态烃及丙烯收率明显提高,汽油烯烃含量大幅下降。

  2.2 结合新工艺,采用降烯烃催化剂

  2.2.1 安庆分公司120×104t/a催化MIP工艺改造后开工初期阶段,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在35~42(V)%范围内波动,为了满足车用汽油新标准,装置在20xx年3月21日至20xx年5月19日试用了长岭炼油厂催化剂厂生产的降烯烃COR-C型催化剂,在原料油性质、处理量、掺渣率相近的情况下,汽油烯烃含量由40.9%降至35.4%,下降了5.5个百分点,说明COR-C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氢转移活性,见表1。

  表1 加COR-C型催化剂前后汽油中烯烃含量对照表

  加COR-C型催化剂前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平均值) 加COR-C型催化剂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平均值) 

  2月 3月13~3月21日 3月22~4月21日(焦蜡抽余油进催化期间) 4月22~4月29日 4月30~5月19日 

  40.2 40.9 29.2 35.5 35.4 

  COR-C型催化剂实际降低烯烃含量为40.9%-35.4%=5.5% 

  从表1可以看出,投用该剂后较投用前实际能降低烯烃汽油中的烯烃含量为5.5个百分点。

  2.2.2 结合MIP工艺的自身特点和在安庆分公司催化装置的实际应用情况,北京石科院研制出与该工艺配套的专用催化剂CRMI-2,并于2004底至20xx年初在催化装置进行试用,在原料油性质、处理量、掺渣率相近的情况下,汽油中的烯烃含量由试用前的35%左右降至30%以下,降烯烃效果明显,如图1所示。

  图1CRMI-2加入前后稳汽烯烃变化趋势图

  2.3 优化原料油性质

  原料油(如焦化蜡油、减压渣油)加氢预处理可显著改善裂化性能,脱除杂质,减少生焦,降低再生温度和催化剂减活效应,有利于增加剂油比和保持催化剂活性,增加催化裂化反应尤其是氢转移反应,降低汽油中烯烃含量。

  2.4 其他措施

  2.4.1 由于汽油烯烃主要集中在C5至C8组分中,C9以后的组分烯烃很少,因此,汽油干点提高,相应的烯烃含量降低。

汽油干点降低约20℃,相应的汽油烯烃含量增加3.2%~6.1%。

实际操作中,适当提高分馏塔顶温,降低顶温,降低顶循流量,以提高汽油干点,有利于增加汽油收率,降低汽油烯烃含量。

  2.4.2 吸收稳定系统操作中,适当提高稳定塔底和塔顶温度,使汽油深度稳定,降低汽油中气含量,特别是降低C=4含量,有利于汽油中轻烯烃含量的下降。

  3. 结论

  催化装置汽油烯烃含量与原料油性质,催化剂性质,反应温度,剂油比,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通过采用新工艺,使用降烯烃催化剂,优化原料油性质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汽油烯烃含量。

  参考文献:

  1《催化裂化装置技术问答》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年3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催化裂化装置培训教程(技师、高级技师)》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催化裂化装置工艺技术规程》 安庆分公司20xx年7月

  4徐思伟范宜俊 催化裂化MIP工艺专用剂CRMI-2使用初步评价

  5徐思伟COR-C型降烯烃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总结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TheCorrespondingCompanyOrOrganizationName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