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考试题目复习课程.docx
《世界经济史考试题目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史考试题目复习课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史考试题目复习课程
世界经济史考试题目
1洋务运动:
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分料到户制:
将原料送交农民时指明所要求的种类和品质,同时付给他们工钱,并且开始组织家庭手工业者为他们生产商品。
2近代农业革命:
表现为农业体制的变革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马尔萨斯陷阱:
18世纪以前,整个农业发展的历史和世界人口的历史在单调地重复着。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开始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表现.使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它同时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
这一时期,在英国由于技术革命而出现重大变化的产业主要是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
6金银复本位:
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商业革命:
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8封建地主制经济: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将土地分租给农民,对他们榨取地租的剥削制度。
9封建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普遍奴隶制:
在普遍奴隶制下,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他们不是奴隶,但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村社,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
与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城邦奴隶制相比表现出非发达性,即身份差异模糊,不存在作为私有财产的明确的占有和活跃的买卖。
这种奴隶制之下的奴隶不从属于明确的奴隶主,而是为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耕作,只是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
1大殖民运动: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殖民运动,包括全部黑海和部分地中海地区,史称“大殖民运动”
庄园经济:
在中世纪早期,封建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式的,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及封建主的需要的经济形式.称为"庄园"是因为欧洲的统治阶级将大批的农民囚禁在各自的庄园中进行生产.是欧洲特有的一种封建经济制度.
3封土制:
封土制起源于封臣制,封臣为主人作战,而主人供给他们一切。
随着征服土地的增多,国王逐渐改为封给封臣一块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封土制.
4三田制度:
春耕田、秋耕田和休耕田
5敞田制度:
收割之后,拆除篱笆,让个人耕畜出入,以恢复土地肥力
6管家:
由主人派往庄园居住,负责该庄园的一切事务。
7庄头:
与管家共同负责庄园的人,通常是一名农奴。
8出租方式:
王室或一些大的教会封建地产,因为土地广大而分散,管理不便,所以封建主往往将庄园出租给承租人经营,收取固定的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
9地中海贸易圈:
在古代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
10东亚贸易圈:
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
他始终以中国为中心。
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
1.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答:
a.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
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历程进行客观翔实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
b.经济史学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者是专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历史上某一时段的状态,并从中探索经济的规律性的科学。
经济史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时间概念引入经济分析。
它是动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世界经济史的时空结构
答:
世界经济史的时间结构。
世界经济史研究,从农业革命开始,并将1500年作为一个重要的界限:
1500以前为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1500年以后为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1500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500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历史是现代化的历史,因而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史的主线。
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6世纪到19世纪。
对于西欧国家来说,这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生存基础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亦即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过程。
特点:
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工业革命的展开。
2.20世纪。
在这个阶段,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从而进入现代社会,世界经济史也进入现代阶段。
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
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
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是从共时性角度来考察世界经济史。
这种研究即可以对世界不同区域和民族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又可以考察各地区不同经济形态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从共时性角度考察,日本、印度、拜占庭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边缘经济形态。
3.为什么说东方奴隶制类型是普通奴隶制?
东方普遍制存在的原因:
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具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单一性;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中所有权制度落后;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不独立,导致普遍“奴隶化”现象出现。
、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①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
在实际的土地占有和所有过程中,国王的土地所有权只能通过农村公社来实现。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国家拥有农民土地的最后处置权.②利用灌溉系统的统治(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
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
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象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③军队组织和国家统治下的军事扩张。
专制主义依赖于这种组织与行为的强大维系着作为国王和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反过来,统治者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组织并巩固国家政权就是把社会生产地“部分产品用来支持这一国家机器”,由此影响到国家各层人民的经济生活。
11.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革命的临界点?
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
①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世界形成几大贸易区,其中欧洲贸易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这是商业变革的内在需求。
②竞争制度的安排。
外部环境成熟,各城市采取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商法、城市法和海商法。
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法律不仅在不同地区得到认可,而且使提供保护的城市贵族认识到为商人提供城市和贸易区外的保护能得到更大的潜在利益,竞争制度的供求机制发挥作用。
③商业技巧的创新。
钱币业独立,成为金融业的先驱,“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成型,出现汇票,便于转让和流通,保险业也初现端倪,各种条件齐备。
5.说明城邦奴隶制和普遍奴隶制的区别和联系。
城邦奴隶制:
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
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普遍奴隶制:
农村公社的农民,既不是奴隶,也不是自由民,而是普遍奴隶,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
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一种状态,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区别:
(1)农村公社的农民,既不是奴隶,也不是自由民,而是普遍奴隶,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一种状态,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主要存在于东方国家,这些国家的奴隶制并不发达,但规模比城邦奴隶制大,奴隶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而城邦奴隶制下的奴隶是依附于奴隶主,被用作家庭仆役,在监工的监视下劳动。
(2)普遍奴隶制下的奴隶可以聚族而居,自造房屋,组成家庭,不构成某个所有者的财产客体;但是城邦奴隶制下的奴隶不能被当作人,不能组成家庭,奴隶完全受主人的支配,但奴隶可以通过赎买获得自由,或依据主人的遗嘱而被释放。
(3)普遍奴隶制下的奴隶是大规模的,而城邦奴隶制尽管发达,但在奴隶规模上却逊于东方国家。
联系:
都具有一般奴隶制的特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奴隶大都来源于战俘和债务,为奴隶主承担各种劳役,受地主阶级和贵族的剥削;奴隶不具备支配自己行为的充分权利
6阐述古罗马大地产制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大地产制进行的改革。
(1)产生原因:
罗马对外征服战争。
罗马将征服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留给了原来的所有者,其他的土地则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卖给个人,这部分土地完全私有化了;第二部分常用竞租的方法出租,以取得年租,国家在法律上仍是这部分土地的所有者,耕种土地的人享有使用权;第三部分土地让给先占者,耕种者也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年租。
这些土地大部分落入罗马贵族手中。
同时,国家为了使新征服的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突破了原有规定的私人土地规模的限制,这样就使大地产发展起来
(2)改革: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农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土地与债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公元前5世纪末为解决土地与债务问题,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激烈起来。
A.公元前376年,平民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提出三条法案:
b.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停止付息,已付债息一律作为偿还本金计算,剩余部分3年还清
c.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
d.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是平民。
7.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何在?
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农经济伴随着封建经济长期存续的原因:
①地少人多是导致小块土地占有的自然因素。
②中国传统经济的家庭文化③贫困农民的广泛存在(无力购买大片土地)④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小块土地经营是一种最有效的经营方式。
对经济的影响:
①是最有效的生产方式: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便于统治者获取稳定的政治、经济收益;
②是造成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因为小农经济排斥商品经济,排斥规模经济,成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③自身具有脆弱性:
生产力水平低,没有积累,无力扩大再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更无力与大地主直接竞争。
8.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工商业的政策有哪些特征?
西周和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商业交换有很大的发展。
主要原因是封建领主经济体制被破坏。
到了汉代,封建地主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封建统治者开始实行抑商政策。
“抑商政策”的历史根源:
①封建统治者自身的政治利益使然;②封建统治者自身的经济利益使然。
抑商政策内容:
①官工业制度(使民间失去一个最大活动领域);②土贡制度(其无偿性和非交易方式使民间再使商品交易市场);③禁榷制度(政府垄断利润较高的商品的交易);④规制交易(限制、压缩交易)
原因:
①保证农业基础(寻求社会稳定、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分供应)
②抑制土地兼并(控制商人资本向土地转移)
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以统一大业为目标发展趋势)
9.简述封土制的起源和衰落
起源:
封土制起源于封臣制,而封臣制起源于日耳曼早期的亲兵制。
由于战争技巧的变化,逐渐以职业军人作为战争主力。
这些职业军人就是亲兵,他们来源广泛,因为战功受封成为封臣。
封臣为主人做战,受国家供养,后来改为赐封土地,收纳地租,形成封臣制。
后来,得到封土的封臣增加,他们向国王宣誓效忠,封土成为维系封建关系的基础,产生封土制。
衰落:
①可封的土地土地日少影响封土制维系。
②封土制下供养的骑士战斗力日低。
③货币封土制代替土地封土制,合同制替代货币封土制。
④土地买卖的出现影响封土制。
随着封土制的衰败也使封建土地制度走向衰落。
10.古代世界的贸易的作用是什么?
1)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国际贸易通过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了技术文化交流。
3)是促进封建生产关系解体的重要因素。
4)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5)导致新航路的探险活动,结果发生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
商业革命:
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12.思考价格革命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所起的作用
价格革命对社会阶层的分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采用租佃制的地主因为地租上涨最快而获利最大,相反,按照传统方式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却因此遭受损失。
租地经营的农场主和一部分农民因为工资低廉和农产品价格高昂而获利,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由于实际工资下降,手工工场主和商人成为新兴的经济贵族。
这样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型农场主的工商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力得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说明人口变化与农业革命的关系
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
近代农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并且人口迅速增加。
14.解释庄园经济瓦解的原因
当人口增加时,同一块土地报酬递减,人口开始涌向未开发的的地区,交换贸易产生,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的领主对商业提供保护,并将保护扩大到庄园意外,打破了庄园封闭的自然经济状况。
农奴的劳动逐渐用货币计量。
庄园经济的基本特征——劳役制和自然经济逐渐消失。
黑死病导致人口大量减少,领主为了吸引劳动力就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后来佃户获得了永久权。
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
15.农奴制为什么18世纪在普鲁士复兴
14世纪农奴制度废除后形成的不确定所有权的小农地产被领主无情地收回,世袭的租约也不再被承认,大庄园经济再度兴起,封建权利更为广泛和有效。
具体原因如下:
a、航线西移对德国的贫困化起了决定性作用,b.市场发育的倒退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农村中的确立。
c、社会动荡造成了人们寻求保护行为.
16.分料到户制是如何形成的
16世纪以后,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起了家庭手工业的组织生产方式的变化,独立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从纵向一体化走向专业化。
“包买商”或中间商出现。
最初,商人只是到农村去收购城市行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尤其是纺织品,后来,市场的需求超过了农民以来自己的原料生产地产品量,或者有些产品需要进口的或昂贵的纤维原料生产,于是商人就为商品生产提供原料将原料送交农民时指明所要求的种类和品质,同时付给他们工钱,并且开始组织家庭手工业者为他们生产商品。
渐渐地,这些中间商控制了生产中的每一道工序,并纵向地将其专业化。
例如包买商收买生羊毛,将生羊毛散发给纺工,然后把纺成德冒险从纺工处买过来,再交给织工织布,把布收集起来,又依次散发给染工、漂洗工、剪绒工、整理工,直到成型后运往市场销售。
这就是分料到户制。
17、手工工场在16——17世纪时为什么广泛地分布在农村
城市规模有限,收到行会的限制。
为了弥补供给,活跃的商人将目光投向农村。
农村的优势在于,劳动力工资低,税收低,不受行会限制。
18.简述近代金融工具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工具的发展。
①14世纪“汇票”开始广泛使用。
它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为异地异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的结算方式。
②自16世纪70年代起,背书汇票(即在汇票背面签字将其转让给第三者的汇票)在安特卫普十分流行。
16世纪后期,意大利已经常使用背书的形式转让汇票。
到16世纪中期,英国汇票向可转让方向发展的做法开始普遍。
③另一种对支付体系的建立做出贡献的金融工具是支票。
19.英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
A.市场制度创新,一切就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势都衰落,贸易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各种活动,商人成为关键人物,打破了自然经济。
B.竞争的有序化。
C.政府政策逐步由干预转向自由放任。
D.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是英国原始资本的重要来源。
至此,到1700年英国已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为产业革命布置的舞台已就绪。
.试论述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
这一时期,在英国由于技术革命而出现重大变化的产业主要是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机器制造业的产生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21.简述德国关税同盟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①1871德意志统一,在此之前,全国四分五裂,关卡林立,经济分割危害经济的发展。
1818年普鲁士的比洛在哈登堡首相的支持下,对关税进行改革,废除国内关税,进口原料免税,对进口工业品平均征税10%,货物通过普鲁士边境征收很低的税,国产税只向少数货物征收。
比洛关税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在国内实现自由贸易,促进各邦团结,推销普鲁士商品。
它迈出了关税同盟的第一步。
②19世纪初期开始,德意志各邦分别组织不同地区的关税同盟,有由巴登发起的于1828年成立的南部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部关税同盟,以及以萨克森为首与普鲁士对抗的中部关税同盟。
南部同盟与北部同盟接近,1829年缔结条约。
1834年全国性的关税同盟建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但北部的汉诺威、汉堡、不莱梅,南部同盟的巴登等并没有加入。
到1867年,关税同盟的吸引力使其他邦纷纷放弃成见,加入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采取一项温和的保护工业的政策,订立了盟约。
意义:
关税同盟实行效果良好,各邦商业繁荣,走私绝迹,制造工业在保护下得到发展。
瑞士、比利时、阿尔萨斯的企业在德意志扩大了的国内市场找到了机会,纷纷转移到关税同盟地区。
关税同盟后来取得国际地位,有权与他国缔约。
关税同盟使德意志在政治还未统一之前,实现了经济统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关税同盟融合在帝国之内,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22.分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
主要原因表现为: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的加大,不断诱使着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三、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四、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五、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原因。
1、英国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
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1)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争夺殖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2)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
(3)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是什么?
(1)动机:
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
(2)条件:
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
2、试比较农业革命的三条道路。
(1)英国式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
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2)普鲁士道路的特点为:
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3)美国式道路的特点是:
地主经济已不存在,农民在普遍建立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通过自由竞争和分化,产生雇佣制的大农场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英国式道路带有明显地强制性,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遭到反抗,但是效果比较明显,过程相对来说更迅速。
普鲁士道路通过缓慢地方式进行改革,虽然改革受阻力较小,但是不彻底,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一些封建残余。
美国式道路改变比较成功,小农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铲除了封建残余,取得了胜利。
4、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变革的临界点?
1,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从11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欧在东欧平原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活动,以及十字军在地中海区域的进展,商业交流的地理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
2,竞争制度的安排。
13世纪,庄园外的发展中城市遍布欧洲大陆,这些城市一般采用自治的方式,城市中的贵族掌握着管理商业获取报酬的权利,同时有义务为地方的商业安排竞争秩序和提供军事保护。
城市贵族深刻认识到贸易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于是总是制定鼓励商业的政策。
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封建法律的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与此同时,各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为法律的贯彻执行提供组织保证。
3,商业技巧的创新。
(1)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业的先驱。
(2)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形,它使债权和债务相互冲抵,减少了因缺乏硬币造成的商业困难。
(3)出现了汇票,相距遥远的商人之间的账务可以通过汇票来结账。
此外还摸索出了分摊风险的方法,其中包括委托制和合伙制的雏形,保险业也初露端倪。
5、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发展机制是什么?
亚细亚封建经济以中国为典型。
就整个世界的中古时期来讲,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最为优越的制度,所以才有中国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1发展机制:
1.1自主经济。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两者都是一种自主经济,是封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两种经济形式。
1.2竞争机制。
中国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地主与地主以及自耕农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关系。
1.3社会管理。
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包括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中国的封建政府具有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包括河流的治理、土地的再分配、组织手工业者生产、管理城乡市场、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关系等。
9、大殖民运动对希腊国家的经济有何影响?
(1)殖民活动使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
原料的多样化给希腊经济繁荣带来了新的因素。
(2)使希腊人牢牢掌握了海洋。
殖民地紧邻海洋,希腊人占据了这些富庶的地方并在远方许多海岸建立了商站和贸易中心以后,也就同时占有了那里的海洋。
(3)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分工。
一些新建的城邦,地处土地肥沃的农业区,可以为希腊本土的城市提供粮食及副产品,还可以作为加工商业城市、制造车间、市场或贸易中心。
这以后,希腊本土的城市成了专业性更强的工商业城市。
即使是农业,也在希腊世界里实现了有效的分工。
6、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
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