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987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讲稿

●导言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习一门新课,一般我们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学?

学什么?

怎么学?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回答的问题。

比如可以从本身含义解释,1.过去的事2.对过去的事的了解和记载(文字、图象、语言、遗物、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3.对过去的事的认识。

可以从我们个人来讲,个人也有历史,以前讲这个人历史清不清白,我们家庭或家族也有历史,现在很流行修家谱,这个家谱就是对家庭的历史了解和记载。

还可以从历史的功能去讲,有很多关于历史的名言警句:

战国策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汉刘向《战国策》);唐太宗李世民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说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英国哲学家培根“读史使人明智”。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更多的从这个历史的功能来讲,不是就史论史,而是通过学习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史,理解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

钱穆在的《国史大纲》前言中说:

国民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并且对本国历史存有温情和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何雄飞在《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中说: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什么?

首先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体指的是哪一段历史?

指的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一直到现在,包括了170多年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演进与更新的历史。

这么长一段历史我们显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把握重点学。

重点学什么呢?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主题:

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创造了独步世界的农耕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曾是雄踞东方的强大国家。

然而,当世界历史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以后,中国便开始落伍了。

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那以后,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奋斗的最大目标。

2.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者的关系:

前者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后者要通过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者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

在建国100年,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小康的表现是什么?

(1)人均GDP3000美元(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3.三个历史阶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救亡图存);191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走向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奔向富强)。

★伴随着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标志性的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它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其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从这三次巨变得出的结论是: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四条主线

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两半社会的进程,也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一步地加深的过程。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用血与火谱写的、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主线的展开中,要着重考察和比较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力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

近代以来,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化的正确道路,才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这一条主线的展开,着重围绕近代以来,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民主政治模式的比较。

戊戌变法维新派选择了日本模式,辛亥革命选择的是美国民主政治模式,之后各种民主政治模式被讨论和实验,比如省自治、联省自治、联邦制、邦联制、好人政府、制宪政府等等(邦联是国家的联合,比如欧盟、东盟;联邦是联合的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印度;好人政府是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成立政府,以改变政府的腐败现象,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

民主政治的选择要和国情相适应,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

●三、怎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首先我们掌握特点:

1)该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纯粹的历史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高校和军队院校各个专

业的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虽然讲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但目的是进行政治教育。

2)以时间为纬,以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织成“纲”;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不能管中窥豹,不能碎片化,要有总体的认识,大历史

观,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事件,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要横向联系,纵向比较。

3)重在分析、理解问题而轻描述。

小学我们讲的是历史故事,中学说的是历史事件,大学是从宏观上讲的大历史,我们不是重复以往的学习,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树立唯物史观,提高辨别历史是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掌握知识

1)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要素;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是说让你单纯去背时间、地点、人物,这个没必要。

但是对一些基本史实至少要清楚,不能张冠李戴。

2)从历史实践分析得来的理性结论。

中国近现代史很复杂,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评价不一,众说纷纭,但是

从历史实践分析得来的理性结论,这个结论性的东西是要我们掌握的,比如文革的性质等等,这些党已作出结论的。

最后我们要掌握方法(四个结合)

★1.把学习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我们要在读懂弄通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握。

同时,要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真正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领会历史蕴涵的真谛。

★2.把了解历史与评价历史结合起来,重在评价历史

评价历史要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学习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本身,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坚决排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历史观的侵蚀影响,坚决抵制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影响。

如李泽厚提出“告别革命”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殖民有功论。

★3.把了解历史和总结历史的经验结合起来,重在总结历史经验。

★4.把了解历史与认识现实结合起来,重在认识现实

历史既是昨天的纪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依据和向导。

学习历史必须注重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今天发生的事情、取得的成绩、发生的问题都能在昨天找到答案。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可见,讲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实。

★胡主席也曾经讲过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还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下面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

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

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理论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

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

 

●上编综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80年间,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凭借坚船利炮耀武扬威地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同时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使中华民族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与压迫,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极端贫困。

★那么请学员们思考:

1.强大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

2.列强的侵略到底是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华文明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经济、政治、哲学、科技、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内,创造了许多领先于世界并影响其他国家的重要成就,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领袖。

课堂互动,请同学们列举:

文学方面: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艺术和建筑方面:

敦煌莫高窟、兵马俑、万里长城、兵马俑、大运河★(视频)

科技方面: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分支,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有着惊人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是最早利用蚕丝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唯一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以瓷器的祖国而著称于世;中国最迟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已经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在世界青铜史上独一无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北宋时开封就有“猛火油作”炼制石油,美国在1859年才凿成第一口石油井;在天文方面,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载,到1682年哈雷发现这颗彗星的周期时,中国已有28次准确的纪录。

(观测机构:

钦天监);数学方面,圆周率,祖冲之确定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于世界同期各国;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成为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资料:

《统计表》)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时间比欧洲早800余年,延续时间至少有2300年以上。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与其特殊结构有关。

综合看来,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1.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地主经济为统治力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类型,农业与手工业在自然家庭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所谓“男耕女织”。

其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自然,极易构建与延续。

其缺陷是个体家庭孤立、分散,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规模,通常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这种自然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土地占有形态决定的。

地主和自耕农占有的土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占有形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是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象征,它不断吸引着社会游动资本,于是土地兼并和集中就必然会发生,它规定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缓和,导引着社会的治乱交替。

2.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体系

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处于顶端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他借助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官僚机构统治社会全体成员。

这个权利结构有效地把分散、孤立的小农在政治上连为一体,并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它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地域、民族,甚至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使全国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规模的工程得以较顺利地进行,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条件。

但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政治体系,是凭借着小农经济一片散沙状态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因此它必然要极力使整个社会继续处于散漫和民众主权意识的严重缺乏状态,这又反过来从政治权利方面限制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3.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原则是封建社会政治的组织与操作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成为封建政治的亚结构。

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为原则,通过繁复的伦理关系,把孤立、分散的小农聚结成一个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群体(如家族、宗族等),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其成员的活动,对小农经济的发展、繁荣及社会次序的稳定,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宗法制度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建立在血缘身份的基础上,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强弱上,人成为家族的驯服工具和血缘规则的奴隶,个体发展被严重压抑;另一方面,它把多层次社会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加以绝对化、合法化,使尊君卑臣、尊父卑子、尊嫡卑庶、尊男卑女等观念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深处,并成为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4.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道、法等其他学说而形成的旧式农业文化。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一种旧式农业文化,它是在前述三个特点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其他多种学说,特别是道家、法家学说而形成的,它包含以下几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a.崇古敬老的认知价值取向。

b.重农轻商的经济价值取向。

c.崇拜皇权和追求权力的政治价值取向。

d.以“仁”和“礼”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

e.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庸之道(即讲求平衡、和谐、调和)。

中国封建社会四大特点的综合作用,曾使中国古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雄踞世界文明的高峰。

当整个世界由古代向近代迈进之时,这些特点中既蕴藏着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潜力,又成为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阻力;成为旨在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的社会革命的主要历史基础和沉重的历史负荷

中国的强盛和繁荣曾使外国人惊叹不已,但是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却逐渐失去了先进地位,落在了后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

强大的清王朝当然,清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衰落了,★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和任何历史时期。

★据统计,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面积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

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数量从1700年前后的1.5亿增加到1794年的约3.13亿,占世界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迅速增多。

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吴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

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白银3.5亿两,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则不少于白银4.5亿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

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其中茶叶出口占第一位。

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茶叶价值达白银400万两。

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的总值。

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

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为白银4.3万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年,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白银85万两。

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城市也有了很大发展。

到19世纪初,全世界共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华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但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限制工商业:

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

雍正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

封建官僚滥施淫威,而工商业者没有公开进行对抗的力量,只能匍匐在政权的脚下,任其蹂躏。

所以,虽然当时中国六个大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世界最先进的伦敦,但是西方城市以工商业为本位,商人和手工业主在政治上起着重大作用,参与城市管理、审查预算的情况,在中国从来没有出现。

中国的城市首先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大多数城市的繁荣依靠官吏、地主、军队及其附属者的消费,而主要不是依靠工业制造与远程贸易。

★2.蔑视科学技术: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

清初的戴梓发明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谗言,将戴充军关外。

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80寿辰的礼物中,有天球仪、地球仪、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玩好”收藏,予以玩赏或鄙薄,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

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

“看亦可,不看亦可。

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

”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宫廷中罗致了许多懂科学的耶稣会传教士,聘请了一批数学家研究天文数学。

但是西方科学未跨出宫廷一步,只供皇帝个人欣赏。

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加以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3.闭关锁国、拒绝交流:

这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

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

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

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

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

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

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度。

当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

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

康熙初年一度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是,又决定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

按传统做法,只有在外国人对华“朝贡期”内允许贸易,期限一过,即停其贸易,贡使便打道回国。

外国人在贡期外从事贸易,康熙初年只有两次。

康熙五年时宣布:

下不为例,永行停止。

康熙的这项政策,影响了清朝100多年,后世子孙顽固地坚持不准外国人来华贸易。

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4.加强集权:

当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

这种体制避免了历代王朝经常发生的宰相、外戚、宦官擅权和武将跋扈、文官植党以及士人非政的现象,但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

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

★5.禁锢思想:

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

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

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

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

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

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能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极端的闭关,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

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

总体上说,到明中晚期,中西方之间仍是互有短长。

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介绍到中国。

关于清王朝的衰落,推荐大家看北大历史系教授茅海建写的《天朝的崩溃》。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

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科学革命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

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

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

特别是在17、18世纪之交,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

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