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668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docx

鄂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2《<论语>八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二)《论语》简介

(三)字词讲解:

1.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言虚词

而:

顺接连词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不厌c.思而不学则殆

3.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

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

(疲)倦(选)择知(道)(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

如:

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c.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

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

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

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

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

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

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为,做,当。

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

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

“何有”即“有何”。

“于”,介词,对于。

“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

“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

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

“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

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

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

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23寓言三则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一)板书:

[辕 辙]。

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

1. 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 辕yuán (袁);辙zhé(撤)

(二)齐读课题。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

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

(一)读书,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

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指名读词语:

           

  南辕北辙  季梁  行驶  奔驰   驾车   旅费   诚恳  固执己见

  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

(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

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

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

你还想知道什么?

1、 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

2、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

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

提出背诵要求。

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

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

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

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

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

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

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

文章可以分为四层。

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

“之后,和最后。

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

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

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

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

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

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

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24《渡者之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字,读懂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躁急自败”的内涵,并能联系实际,获得启示。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寓理于事的特点。

4.要求学生积累“阖”“趋”“牡”“穷”“爽然”“犹是”等词语。

注意“以,束,奚,其”等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故事细节,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事情与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

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处处蕴含哲理。

课文中渡者的言语“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而“予愠为戏趋行。

”“我”不听劝告,最终“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于是“思渡者之言近道”。

一件普通小事让“我”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中,要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作者简介:

周容(1619-1679年),字鄮(mào)山,浙江鄞(yín)县人。

清代文学家。

二.题目解说:

三.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阖hé予愠yùn趋qū行束shù断书崩bēng阖:

闭。

趋:

急行。

牡:

门闩。

徐:

慢,缓慢地。

及:

达爽然:

豁然开朗。

穷:

穷尽。

躁急:

性急,不冷静。

愠:

恼怒。

四.课文内容讲解。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自己的一次赶路经历,引发出“躁急自败”的哲理,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否则“欲速则不达”。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从开头到“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写作者带着书童赶路。

这一层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庚寅冬)、地点(小港)、人物(“予”与小奚)、事件(予自欲入蛟川城)。

记叙要素,清楚明了。

第二层:

(从“时西日沉山”到“而前门已牡下矣”)写作者不听“渡者”之言,导致没能赶在关城门之前进城的经过。

“西日沉山,晚烟萦树”说明天时已晚,可离城还有“二里许”,时间很紧迫。

于是,便有了“问渡者”及“渡者”的奇怪回答:

“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可是,作者并没有因“渡者”答话的奇怪而细加思考,反而“愠为戏”,坚持“趋行”,结果,“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