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343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45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docx

苏教版四下科学全册精品教案

2021年最新改版苏教版四下科学

最新苏教版

精品教案

2021年苏教版四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分组材料: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来。

这节课,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首小诗。

2.出示小诗:

夏天,妈妈

在阳台上洗了一盆衣服。

糟了,

里面有我马上要穿的花裙子呀!

咦,花裙子怎么干啦?

冬天,爸爸

在院子里提了满满一缸水,

水结成了冰。

坏了!

缸怎么破啦?

……

3.学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教师引导:

同学们,花裙子为什么会干呢?

缸又为什么会破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知道这些与温度有关。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1单元——冷和热。

5.冷和热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与温度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个话题——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

1冷热和温度

二、探究

活动一:

感受水的冷热差异,形成温度的概念

1.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提出要求:

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还有一杯是温水,请同学们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钟之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体验手指插进热水、冷水、温水的感觉。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强调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进行体验。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的感受,预设:

放入热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到冷,而放入冷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温暖。

4.明明是同一杯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我们用手测量温度,准确不准确呢?

(不准确)

怎样才可以准确的知道水的温度呢?

(要想知道水,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5.出示温度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温度计的外部特征及结构。

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温度计又该如何使用呢?

我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些什么?

6.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师生共同阅读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边读边弄清楚这样使用温度计的原因。

预设:

用手捏住温度计的上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温度计内液面的位置;

如果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量的便不是水的温度;

如果不等温度计内液柱稳定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教师再次出示课本第2页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进一步强化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

7.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正确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习情况,相机纠正不正确的姿势,并且强调温度计是易碎品,在使用时必须轻拿轻放。

8.出示几种错误的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说一说这些使用温度计的方法错在哪里?

9.教师小结: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温度时,我们必须要正确的使用温度计,这样才能保证测出来的结果更加准确。

活动二:

做热水变凉实验,探究水温下降的规律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一杯热水倒到杯子中,过一会儿,杯子中的热水就变凉了。

大家知道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

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匀速下降?

还是先快后慢的下降?

或者其他?

3.教师引导:

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究竟是怎样下降的?

请同学们进行预测,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4.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做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阅读旁边的实验设计与记录,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支架、温度计、烧杯、热水、三脚架、实验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我们使用的是热水,所以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在实验中,我们每隔两分钟就要测量一次水温,并且记录下数据,要连续测量6次到7次。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始终不能离开水面或者触碰到杯壁和杯底,还要及时准确的记录数据。

各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次实验。

5.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温度的方法要准确,数据要记录清楚,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展示各小组绘制的曲线图。

教师小结:

刚刚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开始很快,后来越来越慢。

7.研讨问题

问题1:

实验我们做过了,实验结论我们也得出来了,请大家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比较一下,看一看你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有的同学一致,有的同学不一致。

教师引导:

假设仅仅是我们的主观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的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问题2:

我们刚刚通过实验,懂得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水温下降的速度一开始非常快,后来越来越慢。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我们持续观察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

会不会一直往下降低呢?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记录。

活动三:

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2.出示课本第3页的4种温度计,引导:

你们认识这4种温度计吗?

3.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电子水温计:

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

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

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

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4.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温度计,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温度计的图片,并作一些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增进学生对各类温度计的了解。

5.教师小结:

温度计主要的功能是测量温度,不同的温度计其特点和用途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温度计,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明白了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温度的知识。

第一单元冷和热

2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材料: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发现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柱又会下降。

2.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两幅图。

引导学生看一看。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温度计在热水中液柱上升,在冷水中液柱下降。

3.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温度的高和低对温度计中的液柱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

2热胀冷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水受热和受冷时,它们的体积会有变化吗?

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

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你认为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是变大?

还是变小?

或者是不变?

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预测。

3.学生预测。

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实验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

②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

③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⑤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玻璃管的粗细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玻璃管越细,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

要用加入色素的水做这个实验,便于学生观察。

在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

在这个实验中,有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观察要仔细。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

放入热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

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二:

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探究了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2.出示问题:

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3.引导: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测。

学生预设:

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下面我们也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

4.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实验设计,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烧瓶、水槽、热水、冷水、气球等等。

实验方法:

①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

②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做完受热实验后,立即将烧瓶放入冷水中做受热实验,这样实验的现象会明显一些。

同样本次实验要填写好实验报告。

5.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适当的提醒。

6.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

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气球变瘪了。

实验结论:

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三:

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的变化,我们发现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缩小。

那么固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出示一个小铜球,引导: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只小铜球来探究一下,固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出示问题:

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4.同样的。

下面先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预测:

铜球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缩小。

小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5.出示课本第5页最下面的有关铜球实验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小铜球、铁圈、酒精灯、水槽、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

②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

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6.教师指导并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出示酒精灯,引导学生认识酒精灯,了解酒精灯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图片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意识。

教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一边演示一边强调使用注意点,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按照步骤练习使用酒精灯,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使用酒精灯。

教师引导:

此项实验,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个实验环节,才能完满的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7.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9.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

加热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铜球,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实验结论:

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10.实验总结

教师引导: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连做了三次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11.学生回顾实验,并且说一说三个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

12.出示课本第6页的一段文字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遇冷和受热时,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13.教师强调这段话中的“绝大多数”4个字能否去掉?

预设:

“绝大多数”这4个字是不能去掉的,绝大多数表明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也有一些特别的物体没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科学中语言表达要注意严谨。

活动四:

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

2.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图中三幅图片的内容。

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3.同学们,这些生活现象我们能够用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吗?

预设: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4.无论是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还是夏天夏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都是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除了我们书上提到的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预设: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

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

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

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方便。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明白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遇冷时体积都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我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

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一单元冷和热

3水受热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

3水受热以后

二、探究

活动一:

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

预设:

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

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

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

无色、无味、透明……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

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

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

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

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支架、三脚架、酒精灯、冰、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

③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点:

(1)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引导:

上一课我们使用了酒精灯,大家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吗?

全班同学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2)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

除了酒精灯,温度计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之前的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温度计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

在本次实验中安装加热装置时,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的底部和烧杯的内壁,另外烧杯中的冰块要盖过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分析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1)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初步了解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情况。

(2)出示旁边的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三个问题,并思考和交流。

问题1:

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问题2:

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3:

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活动三:

做水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和水蒸气状态转化的特点

1.教师引导:

大家平时都有烧水的经历,大家有观察过水沸腾时的样子吗?

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有哪些变化吗?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首先请大家来预测一下水沸腾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它的体积和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预测:

给水加热,水就会沸腾,在水沸腾之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温度不再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同学们预测的是否正确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3.出示课本第8页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

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烧杯、水、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

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③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实验注意点:

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报告,并且思考下面的4个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和提醒。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展示本小组画出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7.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图,按照要求先把点连成线,再分析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预设: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但是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持续上升。

停止加热后,能够发现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8.交流研讨:

烧杯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下降呢?

水去了哪里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是因为产生了水蒸气。

9.出示课本第9页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0.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点的含义,并且知道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当水达到水的沸点时,水就会沸腾。

活动四:

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见过烧开的水吗?

烧开的水有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2.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沸腾的水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

预设:

现象:

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

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三者之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并且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第一单元冷和热

4水遇冷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