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708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史记》记载: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问鼎中原”的由来。

“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①周王室已衰微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楚庄王不再效忠周王室④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晋国是姬姓封国             B.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C.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D.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5.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

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

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7.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

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社区自治

8.程天相说道:

“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9.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王室衰微                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

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制发展

10.南宋词人毛幵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

“春意满南国,花动雪明楼。

千坊万井,此时灯火隘追游……共嬉不禁夜,光彩遍飞浮。

”这首词反映了南宋(  )

①市经济繁荣     ②市民生活场景     ③坊市制度犹存    ④经营时间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12.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14.“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

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生而平等”

15.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但是,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比其他两者晚了很长时间。

其主要原因是(  )

①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②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③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6.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

“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x藏、x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

……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

”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

“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

“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

”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17.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

其影响是(  )

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       B.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18.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19.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

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2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

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21.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22.1978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

“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B.康有为           C.粱启超          D.陈独秀

24.学者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

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A.地心说与日心说            B.相对论与量子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神创说与进化论

25.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说明(  )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非选择题(26题15分,27题20分,28题15分,共50分)

26.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资产阶级运用工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

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6分)

(2)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的视角是什么?

其出发点是什么?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分)

 

 

 

 

27.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

“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

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

……(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

……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

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

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20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

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怀揣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

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略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

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

出现这样悬殊的结果,令人深思。

 

——《文化博览》2007年第五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生结果差异的原因?

(9分)

(2)李鸿章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做法如何?

你是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不同人生结果差异的?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