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5671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

文学是艺术的一个分支,用语言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又称为“语言艺术”。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文艺学: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

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组成的四要素:

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任务:

1、研究文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研究文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不同,在性质上必然具有独立性

3、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研究作品的过程因素以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的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

为文学活动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明确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石):

1、文学活动论:

文学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进入现代商品生产,一切艺术生产都是为资本主义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文学的审美特征这一特殊性。

5、艺术交往论: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这样,文学就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注意点:

1、坚持以马克思主意作为理论指南

2、坚持中国特色

3、坚持当代性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

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既然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那么也理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是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的文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马克思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即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法律道德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对物质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文学就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四要素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1、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它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2、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3、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也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

4、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构成了文学活动描写的主要内容。

3、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1、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

1、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2、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种自由想想的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多样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具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目的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是一种具有广泛的全人类的审美意识的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2、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3、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结合《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功利与功利:

审美的无功利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态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是文学的无功利背后又存在着某种功利。

《画眉鸟》这一作品中,“始知锁向金笼听”指功利考虑,“不及林间自在啼”指无功利,这无功利背后隐藏的功利就是:

自由。

形象与理性:

审美形象具有感性特征,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具有假定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考虑,文学仍然依赖理性。

《画眉鸟》中,前两句完全是写景,描绘画眉鸟在林间自由啼鸣嬉戏这一形象,后两句则是对画眉鸟在林间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表达归隐山林的理性意图。

情感与认识:

文学是情感的,即审美情感。

它是一种超于个人利益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同时,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是客观、理智的反映。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直接),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间接)。

《画眉鸟》直接传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画眉鸟的关切情感,但又由此间接地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普遍认识:

自由是最重要的。

话语蕴藉:

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语言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文学话语包含着多种理解的可能性。

结合《登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语言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文学话语包含着多种理解的可能性。

《登黄鹤楼》描绘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体验:

白日沿着远山落去,黄河朝着大海奔流;要敞开千里眼界,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值得注意,如果用“再”,意思相近,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但力道不足。

如果用“又”,则和“再”差不多。

如果用“需”,只是表达了一种客观上的需求或要求,未能传达出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

“要”也如此。

所以,“更”字是不能替换的,一个字就道出了三层意思:

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的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提升。

第一层意思是最平常的,用以上的任何一个字都能表达,但是接下来的两层意思,除了“更”字,其他的都无法表达。

一个“更”字,使得这一平常动作竟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的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超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更为丰富而深远的意义空间。

话语蕴藉典型形态:

含蓄、含混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2、雅与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

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

作家、诗人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文学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感情化、诗意化、审美化了,这正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生产的特质。

2、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有不少相似性,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形象性等特点。

3、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不同点在于,文学活动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所具有的特点: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神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3、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的形成的心理取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灵感: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想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契机,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的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用自己的感受,说明教材中对艺术构思的定义:

  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既定的创作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创作意象。

简言之,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创作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观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式。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的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造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型”,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体升华”。

总而言之,真、善、美即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点,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艺术真实特点:

1、内涵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3、主观的真实

4、诗艺性

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原因: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况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因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文学的价值追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所以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关系:

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换一种说法:

“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纬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纬度”。

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

而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特点:

再现性、逼真性。

代表作品:

《红与黑》。

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特点:

表现性、虚幻性。

代表作品:

《天狗》。

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点:

暗示性、朦胧性。

代表作品:

《青鸟》。

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谈谈现实、理想、象征型文学的区别及其各自特点:

现实型特点:

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特点:

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特点:

暗示性、朦胧性

区别:

1、现实型文学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2、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以夸张、虚构为其主要的表现手段,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3、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性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的寓意性形象。

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结合诗歌的抒情性):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凝练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而构成这些画面、情趣的就仅仅是4句,35字,在有限的诗行、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诗的跳跃性: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是第二节,场景立刻转移到了月光如洗晚上,“明月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裏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

可见,诗歌在时间转换上跳跃性非常快,动第一节的“白日”,到第二节的“明月”,同时,在空间上,“桥上”、“楼上”相互之间也是一种关联式的跳跃,将桥上人和楼上人相互串联在一起,传达隐抑未露之情。

诗的节奏韵律性:

诗是最强调节奏韵律的,《断章》这首诗由4句构成,且每一句长短不一,在朗读中能够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缓急节奏。

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结合熟悉的两部作品):

相同点:

反映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

不同点:

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不能容纳大量的详细情节和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而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小说:

巴金《家》剧本:

曹禺《雷雨》

相同点:

《家》是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雷雨》以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父子、夫妻、兄弟、主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尖锐冲突的描写,深刻的暴露了剥削阶级家庭的黑暗、腐朽混乱和资产阶级的残暴和虚伪,并且为一群被侮辱被损害者提出了悲愤的控诉。

不同点:

《家》这部长篇小说,首先在篇幅上具有一定长度,小说容纳了三代人的故事,即第一代:

高老太爷,一个“高家”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其专横、衰老、腐朽象征着旧家庭、旧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第二代:

克字辈,即克安、克定之流,这一代是高家“坐吃山空的败家子”的典型,在老父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把父亲那种淫秽的行为完全继承、效法下来。

平时对高老太爷唯恐不周,但一去世,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上演一幕幕闹剧;第三代:

觉字辈,以觉新、觉民为代表。

因为小说没有固定的时空限定,因此《家》所容纳的情节复杂丰富,也更注重环境的描写,如“鸣凤之死”那一段。

《雷雨》作为一部剧本,它受到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方面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剧本最具特色的就是语言,《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台词中观众就能听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和心理。

同时,语言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理想形态

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指审美意象):

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作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以表意方式这一角度,审美意象分为哪几类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为什么说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可以分为言、象、意,各自指什么,以及特点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视角:

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