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02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科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重点.docx

《儿科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重点.docx

儿科学重点

儿科学重点(名解+简答)

【名词解释】

1、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d内,称新生儿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4、计划免疫:

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5、初乳:

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

6、人工喂养:

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而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7、正常足月儿:

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8、Apgar评分:

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刚出生婴儿窒息程度的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

9、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

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

10、持续胎儿循环: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

11、中性温度:

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低环境温度。

1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1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

14、原发综合征:

是小儿常见的结核类型。

结核病变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X线可见典型的哑铃状“双极影”。

15、原发型肺结核:

是原发型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16、Koplik斑:

在疹发前24~48h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散布在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量少,但在1d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18、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到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19、三凹征:

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为“三凹征”。

20、气道高反应AHR:

是哮喘基本特征之一,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

21、哮喘持续(危重)状态:

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持续(危重)状态,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征象。

22、艾森曼格综合征: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当肺动脉压力显著增高时,则产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现青紫,即称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23、肺门“舞蹈”: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时,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肺门血管影增粗,X线透视下可见搏动强烈,似肺门跳动,这种现象称为肺门“舞蹈”。

24、差异性发绀:

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称差异性发绀。

25、肾病复发:

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150mg/d为复发。

26、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多数有前驱感染史,临床以水肿、少尿、血尿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27、肾上腺危象:

肾病患儿由于长期应用较大剂量激素,致使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受到外源性激素的反馈抑制,如有撤药过快、突然中断用药或发生应激情况而未及时加量等因素,处于抑制状态的肾上腺皮质一时不能分泌足够的糖、盐皮质激素,患儿可突然发生休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易致死亡。

28、选择性蛋白尿:

微小病变型肾病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静电屏障作用受损,大量血浆清蛋白漏出,但大分子蛋白不能漏出,形成选择性蛋白尿。

29、少尿和无尿:

婴幼儿每日尿量小于200ml,学龄前儿童每日尿量小于300ml,学龄儿童每日尿量小于400ml为少尿。

每日尿量小于30~50ml为无尿。

30、非选择性蛋白尿:

非微小病变型肾病时,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激活补体及凝血机制,致使肾小球内出现非特异性炎症和凝血现象,损伤肾小球基底膜的分子屏障作用,重者基膜断裂,除中分子清蛋白滤过外,大分子清蛋白也滤过,形成非选择性蛋白尿。

31、贫血:

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Hb值的低限6个月至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低于此值称为贫血。

32、骨髓外造血:

小儿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遇到各种感染性贫血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可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肿大,同时出现脾和淋巴结的肿大,末梢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

当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可恢复正常。

33、生理性贫血:

小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而且胎儿红细胞寿限较短,红细胞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34、血清总铁结合力: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其余2/3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为饱和状态,其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35、肾病综合征NS:

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

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简答题】

1、简述小儿年龄分期。

答:

1、胎儿期:

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

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3、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

4、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

5、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6~7周岁。

6、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7、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2、简述婴儿期计划免疫。

答:

出生:

卡介苗,乙肝疫苗;1月龄:

乙肝疫苗;2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3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4月龄:

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5月龄:

百白破混合制剂;6月龄:

乙肝疫苗;8月龄:

麻疹减毒疫苗

3、简述母乳的成份及母乳喂养的特点。

答:

⑴母乳成分及量:

①初乳一般指产后4天内的乳汁:

含球蛋白多,含脂肪较少。

②过渡乳是产后5~10天的乳汁:

含脂肪最高。

③成熟乳为第11天~9个月的乳汁。

④晚乳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

⑵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白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乳糖多,微量元素较多,铁吸收率高,钙磷比例适宜。

②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

③母乳含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④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⑤乳量,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⑥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⑦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

4、简述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病因、临表、并发症以及治疗。

答: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1、病因:

营养或饮食不当;疾病诱发。

2、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首先为腹部,最后为面颊。

Ⅰ度:

体重低于15﹪~25﹪,Ⅱ度:

体重低于25﹪~40﹪,Ⅲ度:

体重低于40﹪以上。

3、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

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各种维生素缺乏:

常见者为维生素A缺乏。

感染。

自发性低血糖。

4、治疗: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⑴轻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120kcal/(kg.d),蛋白质自3g/(kg.d)开始。

⑵中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60kcal/(kg.d),蛋白质自2g/(kg.d),脂肪自1g/(kg.d)开始,逐渐增加。

⑶重度营养不良:

热量自40kcal/(kg.d),蛋白质自1.3g/(kg.d),脂肪自0.4g/(kg.d)开始,首先满足患儿基础代谢需要,以后逐渐增加。

促进消化:

各种消化酶,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肌注苯丙酸诺龙,食欲极差者可试用胰岛素葡萄糖疗法。

处理并发症。

5、简述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答:

好发于3月~2岁小儿

⑴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枕秃、Ⅹ线片检查多正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稍模糊。

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⑵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

骨骼改变:

①头部:

①颅骨软化:

多见于3~6个月婴儿。

②方颅:

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②胸廓:

胸廓畸形多发于1岁左右小儿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沟(赫氏沟)③鸡胸或漏斗胸。

③四肢:

①腕髁畸形:

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状似手镯或脚镯;②下肢畸形:

1岁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儿,“O”型腿或“X”型腿。

④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畸形。

血生化及骨骼X线改变: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骺端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⑶恢复期:

患儿临床状减轻至消失。

血清钙磷数天内恢复,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X线表现2~3周后恢复。

⑷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遗留骨骼畸形。

9、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答:

⑴生理性黄疸:

生后2~5天出现黄疸,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一般<205μmol/(12mg/dl),早产儿<257μmol/(15mg/dl)。

⑵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过早(出生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μmol/(12mg/dl),早产儿>257μmol/(15mg/d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5μmol/(1.5mg/dl)。

6、简述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

早产儿

足月儿

皮肤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和毳毛少

头更大(占全身比例1/3)

头大(占全身比例1/4)

头发

头发细而乱

头发分条清楚

耳壳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乳腺

无结节或结节<4mm

结节〉4mm,平均7mm

外生殖器

男婴

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睾丸已降至阴囊

女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