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1494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docx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

幼儿行为教育引导

一、总论

1.家长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是:

a)家长能够掌握正确思考、判断幼儿行为的教育方式;b)家长初步掌握实效性的幼儿行为教育方法;

c)家长初步具备实施行为教育方法的能力。

2.理智之爱:

将教育的最终目的视为放手,让孩子高飞远走,具备独立思考、独立生存、独立适应的能力,让孩子的未来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

二、0-8岁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1.一岁之前犹如小动物:

a)小孩子打人是正常行为,不是文明行为

b)我们就是要帮助孩子完成从自然人——社会人的过渡。

c)对于孩子的问题,要适应它,接受它,改变它。

2.二岁多开始讲一点道理:

a)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孩子是能够塑造的,孩子像一个面粉团,只要有合适的模具,他就能适应那个模具,成为那个样子的。

8岁后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家长想让他接受父母创造的环境很难。

b)TerribleTwo的实质,是孩子进行“我”的探索,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不探索,长大之后就会没有“自我”。

家长不要束缚孩子的这种探索,而是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3.三岁后:

a)海马体成熟,懂一点道理,有意识出现。

这时,大人要制定规则了。

b有些早教方法,例如:

提前教幼儿识字,最不符合自然规律了。

4.八岁后:

a)习惯已经养成,很难改变

b)关注“小三现象”

三、父母的责任

1.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内能力、独立适应能力的独立个体。

2.要“解剖”孩子成长的心路:

没我,我,自我(6岁),他我,群我,没我。

3.孩子成长的智路:

直观,形象,抽象(5岁)

4.孩子成长的身路:

身体是一台精密的、适应环境的机器;吃多少该谁来定?

由孩子来定。

三、父母常犯的错误

1、错误类型

a)过度保护型:

导致孩子没有自我,没有主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b)支配型:

导致孩子叛逆,长大以后,独断专行,不听他人劝告

c)骄纵型:

导致孩子不会控制自己的要求;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

d)放任型:

导致孩子缺乏爱,冷漠型

2.正确类型

a)理想型:

给孩子的爱要适量、不过也不缺,强调整体平衡性(不是单纯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3.家长要学习间接指导:

a)间接指导的意思是指家长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教育方法

1.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孩建立一些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a)描述性的表扬:

分为三步,描述——感受——总结

那种空泛的“你真好”“你真棒”之类的,其实孩子不能正确理解,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

b)情感交流:

是双向的,既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感受,也要感受孩子的感受

c)假设性的提问:

举例:

假如我们……后果是;巩固——强化

2.改正习惯行为的方法

a)统一家庭观念(各人分工合作,爸爸唱红脸,妈妈唱白脸)

b)行为改正法(竖一面墙,做对了给奖励小红花,这个方法可以用到10岁)

c)冷处理(例如:

替代法)

d)同侪教育法(例如:

练琴,做运动)

e)正确示范法(例如:

doitwithme)

f)同理心原理(例如:

知道孩子感受)

g)异位思考引导法(这就是培养情商了)

h)每人一句定规矩法(小孩有参与感)

i)重复性回应(这点是不是心理学的应用,大人之间也适用)

3.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a)带着孩子一起做(日本妈妈的例子,香港爸爸的例子)

b)让孩子去发现

例如:

数量守恒;发现知识比传递知识,效果要好

c)全感官活动

小学教学是要用眼睛和耳朵,幼儿园教学要全感官,摸到、闻到。

幼儿园不建议死学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对孩子没有意义,也容易忘记。

必须要建立意义,孩子才能掌握

d)作品欣赏法

大人要注意信息分解,概念整合

五、问题解答

1.行为习惯类问题:

a)解决的办法是为小孩设定时间规律。

b)还可以用玩具促进孩子的行为习惯的慢慢发展

c)孩子要从“服从规则”过渡到“制定规则”

d)教育不是一招,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种方法的组合。

e)教育的核心就是态度

2.气质类问题:

a)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家里原则性不够强。

例如:

一个家长说要说打死孩子,其实并没有打死孩子,因此家长应该说一些能够做到的事情。

大人不要树立威严,要树立诚信。

b)我们需要学会表达情绪,以模拟情景取代发脾气

c)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倾述对象

3.学习类问题:

a)是学习还是游戏,不在于形式,而在心态,或者说出发点。

b)在低幼时铺垫大量直观信息,将来学习比较快。

c)真实生活教育,比书本教育更好。

d)提倡在生活中认字,如:

在学“水”这个字的时候,讲清楚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怎么演化的。

孩子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比单纯增加识字的数量更有意义。

“小三现象”在佟老师博客里又称为“小三效应”,以下是摘录:

“让五岁多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

‘生意好得很哦’!

因为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担心宝宝上了小学后会跟不上……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确保孩子上小学不会落下!

“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如拼音、写字、算数等),孩子到了小学后,的确会表现出很好的状态!

——有自信、什么都会、没有给落下,甚至是班上的前几名!

考试几乎都是满分!

家长看了孩子的这一状况也一定很开心,认为提前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得孩子‘如此优秀’!

“由于小学的内容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学过了,因此孩子学起来是不费力的。

也会因为内容都学过,再学一次也没什么意思,而使得学习时积极性不高,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于是“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开始表现出另一种学习状态。

“两年的时间没有认真听,好好思考,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建立,甚至会有“我不怎么学也都会呀”这样的心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幼儿园里所教援的知识内容用得差不多了,并且,幼儿园(学前班)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不可能完全与小学的一样!

有一些需要

一、二年级知识基础的新内容出现的时候,孩子多会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不够扎实)。

这时再想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其实是很难的事儿了。

“有些孩子,可能学习成绩在小学一二年级不怎么突出,但学习能力强,理解力好,三年级后更显优势……有些孩子虽然提前学习后会有一定的‘效果’,如认字较多,算数很快,但三年级后,这些靠提前学出来的孩子,还是不如‘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简单地说一说,小三效应就是指:

提前将小学内容拿到幼儿园阶段来学习,使得孩子在小学

一、二年级重复性地学习同一内容。

看似孩子学习不费力,但易引起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养成。

另外,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得到发展的如社会性交往能力、自主性(自发性)、自我服务能力及意识等因被‘学习小学知识内容’占去了,也没有很好的发展,而最终是好心办坏事,误了孩子呀……”

推荐书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唠叨以外的教育法》蔡伟忠著,吉林美术出版社

下面开始记录讲座中蔡老师对家长的问题回答,从中也可以看出蔡老师的观点

引号中的是蔡老师原话

----后面是按我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解释

如有不全或有误的地方请别人补充哈

开始:

“有一个妈妈问,‘我怎么样才能够惩罚孩子?

’这个问一问,我就觉得是观念出问题了”

----父母应该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而不是对立面

“还有一位妈妈问我说,“我孩子两岁,怎么样能够让他不要老是捣蛋,老是说不呢?

”这个也是观念的问题,根本不用思考,这个孩子的行为是正确的”

----这位妈妈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有一次我从广州坐火车来深圳,坐在我后面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估计也就是20岁左右,带着一个BB,可能一岁不到,两夫妻很好玩,刚开始的时候抱着BB在玩,等一下BB开始哭了,然后两个年轻的夫妻就开始不耐烦了,“哭,别哭了。

然后就开始猜了,是不是要喝奶?

给他奶不喝。

是不是要尿了?

发烧了?

哭到后面,就“怎么搞的老哭,怎么不听话呢?

你叫他别哭。

然后那个老公好听老婆话,“你别哭好不好,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很烦的,你哭。

然后老婆就说,“这样子,打他小屁股,看他还哭不哭。

老公真听话,“再哭打你屁股。

然后就打了。

我坐在前面坐,也不敢多事,一路在听,觉得这对父母也真的没有好好读书,你跟一个一岁的孩子讲“你别哭,爸爸妈妈很烦。

能不能听懂?

在座的都会笑,还说“打你屁股,再哭再打你。

有没有用?

小孩听得懂吗?

你们都在笑。

----故事中“这对父母没有好好读书”也是指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我有次去龙岗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我,开车下去,第三个路口左拐一样,我开车一下去,第一个小路口没有交通灯的,我纳闷,这个算不算路口?

去到第二个路口更要命,交叉路口,算两个起来算一个?

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的语言都同多少都会有问题。

就像今天搞会场一样,今天现场的工作人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问题出在语言沟通,没做好,讲的一句话,大家的理解不一样。

你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多少次出现问题,都是语言沟通没做好。

我们在社会做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跟孩子用语言讲,他哪里能听懂。

初生的孩子你就把它当成小动物,就像小狗看到你陌生想过去侵犯它的地盘,小狗就会咬你了。

----三岁以内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动物属性”

““赶快过来吃饭。

“还不赶快起来,磨磨蹭蹭。

“你干嘛这样做?

你收拾玩具。

其实你在支配孩子……在座的有谁小时候被父母揍过的?

基本上都被揍过。

所以基本上就会很习惯地重复我们受教的阶段,觉得这就是一个教孩子的方法”。

“100个中国的父母有99个都犯这个错,……(错在)没有跟孩子坐到同一条船上,你是把孩子分离了,你不是跟他同一个立场。

你是告诉孩子你该怎么样,而不是告诉他我们该怎么样,我们可以怎么样。

这就是很多父母教育两岁、三岁到五、六岁的孩子犯的一个毛病。

就是你心态没有摆正。

你不知道应该跟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你不应该吩咐他,你要怎么做。

这就是父母到了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要明白的,你跟孩子的立场是要一致的,就是你不是叫他怎么做,而是说爸爸妈妈跟你一块克服问题,不是让他一个人去克服。

----蔡老师指出的这个错误太典型了

“教育孩子,比如早上起床这个问题,你就要在之前,找一个周末大家坐下来说“宝宝,现在早上起来天气冷了,我们都不想起来。

不要说你不想起来,要说我们不想起来,明白了没有。

我们都不想起来,天气冷,想多睡一下,正常,蛇都要冬眠了,对不对宝宝?

宝宝听了有没有心情好一点?

有啊,爸妈理解他,体谅他,跟他一样,都不想起来的。

所以你看到,跟宝宝这样说了以后,宝宝就说,对,我们都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一块来解决好不好?

我们怎么样处理?

好多方法,首先要相信孩子的努力,我们这样吧,轮流,

一、三、五你叫醒我,二、四我叫你。

如果是四岁多的孩子不一样,他发现我给你支配,我们合作处理问题,整个环境不一样了,孩子就觉得我有责任了,你给孩子责任,他觉得我要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你看到教育孩子一个心态的改变,角度的改变,小孩就不一样,所以你要理解孩子。

关于专注力

“有一位妈妈跟我讲“我宝宝很本事的,两岁就能专注了,看住那个玩具。

我说那个叫发呆不叫专注。

一个两岁的宝宝看那个玩具,有什么意义,你看我宝宝能看住它一分钟不动,那个叫发呆,那个叫入定,不叫专注。

专注意义、有意思,不断在思考、在分析,不断在大脑里面活跃地对比,这叫专注。

所以你看到小孩出生的时候肯定是非专注学习的,谁告诉你说一岁就培养专注,那他就害了这个孩子。

关于分享

“你说“宝宝,妈妈告诉你要分享给旁边的宝宝,这种叫分享,懂不懂?

分享就是这样子。

你就害了这个孩子,孩子心理没过这一关,到三岁多才可以这样教,那个时候心理成熟到这个阶段了。

怎么挑最好的幼儿园?

“无所谓了,哪里方便就选哪里了。

你就把那个幼儿园给他的,总之经历过的都变好事,就可以了,明白没有?

你经历什么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人生经历,难道全世界人都爱他、呵护他,对孩子好吗?

不一定的。

真实世界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了,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做这些,做了以后对小孩好还是不好,还不知道,更多的是修炼自己,让自己变成能量很大的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什么回来你都懂得引导他去正确地面对,就可以了。

关于早教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有让小孩子游戏中在学习,我有安排好,回到家,第一段时间就玩串珠,锻炼小手肌肉,第二段就玩积木空间思维,第三段什么什么,你这个叫玩吗?

你这个叫游戏吗?

这个叫训练,不叫游戏。

所有能够对孩子产生有价值的活动,条一,孩子必须是在一个放松的心态,心里是没压力的,是自主的,这种环境放松的心态下,大脑的另外一部分才能产生和建构。

要是小孩是在紧张的心态,他做的时候是用了另外一部分的神经。

关于学数学

“你看到很多错误的观念是什么?

小班教1、2、3;中班教4、5、6;大班教7、8、9、10。

这简直是发神经的。

给孩子教数学肯定是先教数量,数量是真实、直观的,比如说数珠,生活中数钱,能教多少?

两、三岁能教好多了。

生活环境允许的,在三岁、四岁之前多少数字都能用。

关于宝宝的穿衣问题

“身体是一台精密的、适应环境的机器。

这是最重要记住的,你的孩子生出来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去形成的,你给他什么环境,他就会有这样的免疫能力,身体也是,智力也是。

最可笑的是看到,一到了冬天,很多老人都把孩子包得像个粽子一样,只有小眼睛,怕孩子着凉,你怕什么?

孩子的身体是有免疫的。

“为什么小孩的身体有免疫能力啊?

免疫能力就是告诉它我身体要对抗这种冷风,遇到冷身体就要调整,要是你天天把他包得像粽子一样,这个孩子的身体告诉自己“我的身体永远都不会碰到冷的,所以我就可以关掉、淘汰适应冷天的系统。

孩子身体的遇冷性就淘汰了,就没有了。

所以孩子的身体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你要他怎么样适应,他就变成什么样的人,是这样塑造出来的,孩子是否健康,关键在你是否放手。

关于吃饭问题

“吃饭问题,是(父母)的问题,肯定不是孩子的问题,刚刚有BB的记住,从小建立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第一个就是时间规律,对小孩来讲一出生就是吃饭的规律,你给他喂七次奶,就固定时间喂七次。

刚开始小孩没适应,在两段期间肚子饿,要不要喂他?

不要,BB一出生很快适应了这个时间,不过你要固定,固定了,他适应了,慢慢慢慢,他一路成长,一路把这个时间减少,最后吃饭的时间固定下来,他身体就会告诉他,就在这个时间段吃东西,其他时间段没东西吃的。

这样身体的内分泌、胃酸等等的就会按照这个规定来设计,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吃多少该谁来定?

该孩子来定。

关于过度保护的问题

“(我)去一所幼儿园,两个孩子在玩游戏,一个孩子推了另一个孩子一把,这个孩子就摔在地上,其实坐在小椅子上,跌在地面有什么大不了?

被人家推的这个孩子的爸爸刚好来接孩子,一看到冲过去一巴掌就拍到打他的孩子的身上去,这个孩子也趴在地上,刚好这个孩子的妈妈带了两个舅舅来接,两个舅舅冲过去就把那个爸爸按在地上打,然后家长、老师、保安过来都拉不开,两个孩子手牵手在看两个大人在打架,手牵手跟过瘾。

这个就叫过度保护型。

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解决,你什么都保护他最后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都由你出头,这个孩子还要不要自己解决?

不用了,最后他适应了,习惯了,有什么都要找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书读得再多能力也很低,以后出了一点点小事都会跳楼自杀的那种人。

关于父母随意支配孩子的问题

[NextPage]“支配型的(父母),就是什么都是你支配(孩子),你该怎么样做,你不该怎么样做,连小孩穿什么衣服都说,哎呀,你别挑个裙子了,这个裙子好看一点,就是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小孩身上。

很多时候可能是潜意识在支配孩子,最后就导致孩子厌恶家庭、讨厌家庭、要反抗家庭,最后孩子就会想办法千方百计逃离家庭,就会对父母充满了怨恨,最终最容易出现就是离家出走,问题孩子,(例如)那种去网吧消费等等”

关于骄纵型的家长

“骄纵型是什么?

就是小孩想要什么你都给他什么,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来得太容易,只要开口向爸爸妈妈要,就会有。

骄纵型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来得太容易了,爸爸妈妈都给我,但是面对外面的世界又没有能力了,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

就是因为你骄纵他,外面的世界不会骄纵他。

----原来爱和自由给多了,也会泛滥

关于放任型的家长

“放任型的很多父母是我就让他怎么样、怎么样,我不用管他,其实放任型等于不爱孩子,你没有给爱孩子,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型的孩子没有感觉到家的关心和关爱,这类孩子就缺少爱,这样的孩子就会出现很冷酷的心理,对世界很冷漠的心理。

关于家长可能是某几种错误类型的混合体

“同样一个家长可能在某一些范围是放任、在某一些范围是骄纵、在某一些范围是支配,这个你自己要分析,你在什么范围里,基于你的心结,比如你小时候没机会学琴,现在希望小孩圆你的梦,要是在这部分就变成是支配型的。

你自己分析自己是哪一部分,要做一些调整。

----家长需要有的心态就是凡是有错,必定错在家长,不在孩子

关于先情后理

“我们中国人是先做人,后做事,不管小孩犯了什么错了,先过来抱一抱,“妈妈知道,你努力过。

然后再讲道理,这一招我建议作为必须用的,先抱一抱他,说“爸爸知道,其实你刚才很努力的。

然后再讲道理。

这个能解决很多问题。

关于客观冷静

“冲动的时候请到厨房先喝一杯水,让你冷静下来,让宝宝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要冲动,冷静的时候才教育孩子。

关于尊重孩子

“怎么叫尊重孩子,让小孩有选择权、发言权,让小孩先说。

现在连囚犯都有发言权,申诉权,你的孩子有没有?

有没有机会先讲一讲?

要尊重孩子。

关于同一立场

“不是你吩咐他去解决,你是跟他一块解决。

----这点非常重要哦

关于描述性的表扬

“你表扬孩子的时候(要)采用描述性的,不要用“很棒、很好”这些。

举个例子:

首先描述你看到的事情,宝宝,爸爸看到你画了一辆车吧?

或者你不知道是车,爸爸看到你画了有红色,画了有大圈,又用绿色画了一些小圈,对,这是绿色的窗户,你看还有红色的轮子,这样你再笨也猜到是一辆车了,爸爸看到你用三种颜色画的,而且你看这个车画的门画得挺有意思的,有门锁,好像家里的门一样。

再描述你的感受,如:

我挺开心的,我觉得你很努力了

最后就要总结两句话,如:

爸爸觉得你画这幅画很认真。

关于情感交流

“举例:

这个事我不开心,你也不开心吧?

----先表明自己的情感,然后再询问孩子的情感

“宝宝,要是你吃饭快一点,妈妈会很开心。

----这是个人情感的倾述,孩子听多了,也自然会这样表述自己的情感

孩子为什么故意做一些你不想他做的事?

“因为你跟小孩沟通不够,你以为自己放了很多小孩在小孩的身上,其实你没有给小孩优质的时间,小孩没有跟你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你没有让小孩感受到你的爱,甚至小孩为了获得你的关注,故意捣蛋引起你的注意。

关于收拾玩具

“小孩听到“收拾玩具”,开始思考什么叫收拾玩具呢?

是先把桶拿过来放进去,还是把玩具搬过去?

是先收拾这些还是收拾那些?

是收拾一部分还是收拾全部?

对孩子来讲“收拾玩具”几个字很复杂的,他会想很多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说“跟妈妈来收拾玩具,妈妈跟你一块来收拾。

做一次、做两次,他就懂了什么叫“收拾玩具”。

孩子情绪不好的处理

“家里面要有一个小孩的隐私空间,一个小纸皮箱,让他躲在里面,外面挂一个“请勿打扰”的牌,告诉宝宝这是你自己的空间,尊重你,你可以邀请我进去,也可以不邀请我进去,你心情不好,就躲在里面,把牌子挂在上面,我们就不打扰你。

然后在里面放两个枕头,小孩有一个发泄情绪的地方,出来就没事了。

关于不同养育人的角色

“家里面一定要统一家庭观念,统一行为,不过可以分角色,什么意思?

就是说妈妈给宝宝爱,爸爸讲原理,不过两个没有唱反调,就是爸爸训完孩子,妈妈千万不要落井下石。

这个幼儿园经常见到,一个老师在训孩子,另一个老师就过来说“对啊,就是你。

第三个老师讲“就是你。

这个孩子惨了,这个幼儿园肯定不行。

千万不要这边爸爸训完他“你干嘛吃饭吃得这么慢?

”妈妈过来“就是嘛,你干嘛,吃饭这么慢?

”奶奶又过来“就是你吃饭这么慢,让我们收拾得慢。

这样孩子倍受打击,一个人训他或者跟他讲道理严厉一点,另一个别出声,走到一边,不要管他。

好了到后面这个孩子给爸爸训得开心,妈妈就会过去“宝宝干嘛?

”“爸爸刚才训我。

妈妈就一定不能说“你活该了。

也不能说“对啊,爸爸不对,打倒爸爸。

应该说,“刚才爸爸训你,严厉了一点,为什么?

你想想道理。

这样他就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帮他整合经验。

教育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怎么去形成一个团队去教孩子,不是唱反调,是分工合作。

冷处理和替代法

“冷处理,就是让孩子做了一些不喜欢的事,就冷处理,冷处理就是不管他,没反应,完全不管他,就好像我看到一个老外,带了四个孩子在香港等船,第二小的孩子可能有五岁,为了一点事在大庭广众之下滚地哭闹,两夫妻,一个看书一个看报纸,冷静得不得了,这就叫冷处理,孩子哭闹,哭闹没有反应以后就发现这一招不没用了。

不过这边冷处理了,那边要取代法,要教需要、想要得到什么,用一个取代方法去处理。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关于重复性回应

“假如小孩跟你讲了一些话,你都不会处理的,你不懂怎么反应的,而且没必要反应的,就重复性。

“爸爸,我今天在幼儿园揍了人。

“为什么揍人,不能打人。

还是说“揍得好,揍伤了没有?

”都不行,没用的。

要怎么样?

“你在幼儿园揍了人啊?

”回过来再去了解、调查、处理。

带着孩子一块做

“我香港有一个朋友,家里面经济不怎么样,他每一个周末星期天早上起来,风雨不改带着孩子去坐公共汽车,坐到最上面那的第一排,每一条线路从总站坐到总站,跟小孩一起坐,看到什么说什么。

小孩参与到里面,带着孩子去认识世界,这个孩子不会比那些参加兴趣班的孩子差,而且可能还更强。

留空间让孩子去发现

“我跟一批大班毕业的孩子上数学课,我拿了18个木珠子跟小孩数,数了木珠子,数了18,我问孩子18分了两堆,是多少?

我们的孩子又数一遍,又是18,分三堆多少?

我们的孩子还要数一遍,还是18。

小孩数学没学好,没有数量守恒的概念,就是怎么分18还在。

幼儿园的数学没教好,这个别奇怪,大把都没教好的。

这里你怎么教他?

就是重复一次,重复到第八次,有一些孩子不再数了,就跟我说是18,我说你数一数,小孩一数果然是18,小孩就很开心,是真的发现到了的开心,真的找到知识的开心,让他发现到就是他一生的,是他自己知道的,要是你告诉他,是二手知识,不是一手经验,所以留空间让小孩去发现知识,比你传递知识要好。

全感官活动

“就是让小孩全感官,动用全身的感官,记住,到了小学以后小孩学习就是用眼睛、耳朵,这是主要的学习工具,只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才用机会用鼻子、皮肤等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这个感受就是为他建立对一些东西除了文字以外的意义唯一的机会,所以大量地在这个阶段让孩子用全身的所有感官去感受,不是给他看,是给他摸、闭上眼睛去摸,这样小孩以后一看到这个东西就会想起很多,而且这种神经的发展不是那种文字所能取代的,是大脑的一部分,这部分过了这段就没有了。

行为习惯类的问题:

1、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小孩刚两岁现在任性、脾气大,不懂谦让,自立性不强,如果纠正?

首先要分析问题出在谁的身上,父母孩子还是其他?

父母。

父母的问题出现在哪儿?

不了解孩子,理论基础不达标。

因为小孩在这个阶段就是应该这个样子的,你的预期目标应该是让小孩顺利过渡这个阶段,你怎么帮助他,你帮助他,为他提供一个环境让他可以自主地去丢、去玩,那些不危险的东西让他能够掌控,让他能够掌控那些东西,预期四个月搞定。

2、女儿从小就敏感,而且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自从3岁的时候弟弟出生,就更敏感了,很爱哭,不愿上幼儿园,不愿意家人关注弟弟,和别的小孩子玩,我们一定要关注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分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