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807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 第8单元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docx

高考一轮岳麓版历史第8单元第19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9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考点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大萧条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生产的盲目性,超出了市场的需求。

(2)具体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②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标志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4.特点

(1)波及范围广:

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

(2)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长达四年。

(3)破坏性大:

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

5.影响

(1)经济破坏严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2)国际关系恶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深了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引发政治危机: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

(3)调节农业生产:

缩减耕地和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

(4)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颁布《社会保障法》,开创美国的福利制度;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3.影响

(1)直接影响: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

(2)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易混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2)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

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2年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

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 “是胡佛政府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

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

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的影

①→经济危机波及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

胡佛应对危机的政策

②→胡佛实质上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史料三:

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

③→胡佛政府实际是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度的干预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并造成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临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提示:

措施: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

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史论归纳

经济大危机的应对措施及教训

1.应对措施

(1)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历史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

史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①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②(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罗斯福政府兴办工程

①→政府对经济实行了干预

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

②→罗斯福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成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措施的特点。

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

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作用:

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二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提示:

措施:

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

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1)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

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

“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经济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C [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落,故A项错误;胡佛虽然采取了一定干预经济的措施,但没有挽救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坚守自由放任政策,并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措施以应对危机,由此可知体现了胡佛尽己所能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从“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可知,胡佛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故D项错误。

]

2.(2017·宁德检测)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移到了华盛顿。

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

A.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整顿金融成为新政的核心措施

C [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布局的内容,故A项错误;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立法活动及设立一些监管机构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督,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调整工业生产而不是整顿金融,故D项错误。

]

3.20世纪30年代初,针对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的举措,在美国南方有这样的说法:

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农田。

这说明其农业政策(  )

A.不符合经济发展运行规律

B.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C.没有使农民损失得到补偿

D.最初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

D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适合当时大危机需要的,故A项错误;罗斯福的农业政策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B项错误;农业政策中实行给农民补贴,故C项错误;材料中“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农田”信息说明新政中农业措施实施的效果不够理想,故D项正确。

]

考点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1)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并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2)理论基础:

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措施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评价

(1)积极:

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局限: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误区警示]       经济计划不等同于计划经济

二者根本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

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评价:

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

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作用: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条件

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2.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