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656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湖南省衡阳市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网络文学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作为通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精英文学”,作为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对应的是“纸媒文学”。

网络文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应时代而生。

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

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跟着人物走,人物跟着理想走。

与纸媒小说相比,网络连载几乎受篇幅限制,拓展了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

它们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扩大了,主角处在各种矛盾与困境中,一步步地成长,不用隐喻,不跳跃,不用读者猜谜,将所有的场景、对话,所有的故事过程,如实道来,一点点地展示给读者,把读者带到快乐阅读的体验之中。

与那些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小说对接了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正能量价值观。

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网络小说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既是对读者愿望的满足,也是一种时代内在精神肌理的体现。

网络小说讲述的多是奋斗者的故事,也都是有尊严者的故事,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

这些套路是通俗小说模式的有效运用,是符合读者阅读心理的。

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之处。

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

网络小说是有高下之分的。

好的网络小说作品是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而是发展、超越套路的作品。

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

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读阅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1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媒介传播的与纸媒文学相对的文学样式,它也属于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学。

B.网络小说承载了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但又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价值理念。

C.网络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是因为网络小说受商业化的驱动,需要快速更新,只好借用套路。

D.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不足,只要能与传统文学融合,就能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它结构简单,更注重娱乐性,风格轻松、明朗,给读者带来了快乐的阅读体验。

B.网络小说设定世界以人物为中心存在,将主角置于各种矛盾与困境中,让他一步步成长,并直白地把所有的场景、对话、故事过程展示给读者。

C.网络小说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类型化,适当借助小说套路,这些都是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D.那些适当借用小说套路,但不依赖套路,面是发展超越套路的网络小说才可能成为好的网络小说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部网络小说语言表达不够精准,对细节的把握力不够,对人情事理的设置不合理,即便故事模式再好也算不得一部成功的作品。

B.网络小说中常见的主角“升级”“逆袭”的人生道路,满足了读者的愿望,表现了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

C.网络作家要超越商业化的局限,要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就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

D.和纸媒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的内容空间得到了拓展,故事性、娱乐性更强,但结构相对简单,人生含量和艺术含量相对稀薄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只要能与传统文学融合,就能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错误,“只要……就能”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一段说的是“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需要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有效对接文学传统,与传统文学融合是中国网络文学提升内在品质、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出路”,文中说的是该如何做,而选项变成只要这样做就会如何。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网络作家要超越商业化的局限,要……”有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读阅视野、深入生活、把握时代、适当沉潜、提高修养、勤奋创作,超越商业化的局限,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由此可知,超越商业化的局限也是条件,而非结果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驮水的日子温亚军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

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免强驮回两半桶水。

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

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

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

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路程,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

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

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

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

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

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

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

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

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

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慍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

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

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

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

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

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

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

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

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

“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

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

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

“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

“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

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

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

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

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

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拌落在地。

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

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驴行走在山道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反映了边关军旅生活的单调与孤独。

C.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驮水的驴却被上等兵取了一个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也表现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

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

5.本文的构思极具特色,试从选材的角度赏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6.驴在本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D5.

(1)角度特别。

文章选择上等兵与驴的故事来写军旅生活,反映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

(2)以小见大。

以平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来写人物,表现的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主题。

(3)详略得当。

下士驯驴一笔带过,上等兵驯驴、与驴相处融洽却花了大量笔墨,使人物性格更鲜明,中心更突出。

6.

(1)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2)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

本文围绕“驴驮水”来行文构思,使内容更集中,结构更紧凑。

(3)使主题更突出。

以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出军人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个大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D项,“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错,例如本文有对比、照应等,如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上文写到“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这与后文上等兵离开时候驴的表现前后照应。

A项,考查标题的内涵;B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C项,考查情节设计的意图。

这三项的分析与文本一致。

5.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从选材的角度赏析本文的构思特点”,这是针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设题。

这篇小说题材上视角独特,将军旅生活与生态文化紧密结合。

故事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西部高原,在广袤空旷的边疆土地上,潺潺流淌的河水,细小狭长的山道,造就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作品以孤寂的边陲哨所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驮水的日子里,上等兵与一头驴相忌、相识、相知到相从的故事,在单调的军旅生活中,他们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小说以特殊的视角切入,实质上关注的是边疆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用动物与人的关系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用和谐的生态观来观照人与自然,观照天与地、人与驴、昆虫与草木,一幅俊美的生态画卷给予了平淡单调的军旅生活以诗意的提升,在近乎原生态的叙述中,边防军旅生活有效地融于边塞的生态环境中,驴性与人性得到了沟通契合,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融,整个作品俨然一个纯净平和的自足世界。

小说主题上以小见大,用平凡的小事道出深刻的寓意。

小说用一个年轻战士与一头驴的小故事,写出了人与动物感情的建立、交流、融合与升华,既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文明,又写出了军营生活的平淡诗意。

通过驮水的日子中平凡的事例,作者道出了在边疆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孤寂单调的边疆生活与工作中,既有“黑家伙”一般的战士,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又有很多像上等兵一样的人,他们默默无闻甘于寂寞,辛勤工作,但心中怀有理想,始终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和努力。

“驮水的日子”,既是题目,又是小说发展的时间线索,驮水的日子,驮的是水,流淌的是时间,承载的是情感与梦想。

整个作品平凡中蕴含着催人上进的正能量。

从材料的安排上来看,小说详略得当,人物塑造删繁就简,主角个性鲜明,生动形象。

本文中,作者重点突出上等兵和驴这两个故事的主角,设置了较少的次要人物,删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介绍,如姓名、籍贯、家庭等,就连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全部取消,小说只在行动中描写人。

6.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驴在本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形象的作用。

一般从形象对形象、形象对情节、形象对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用。

从文中来看,一开始驴与下等兵,“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免强驮回两半桶水”,驴不合作,反抗下等兵,下文写上等兵驯驴的时候,“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前后形成对比,衬托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有情有义、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从情节来看,小说主要以“驴驮水”来行文构思,标题是“驮水的日子”,情节是“驴”和上等兵“驮水”,塑造“驴”的形象使情节结构更为紧凑,内容更集中;从主旨来看,小说以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来表现军人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主题,塑造驴的形象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

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褴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对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扫码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应用门槛低的优势,创新性地满足了小额便民支付需求,成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

D.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E.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9.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答案】7.B8.BC

9.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解析】

7.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

8.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D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有误,从材料四来看,应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

E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材料三第三段“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由这些内容可知,移动支付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使用移动支付,让支付更加便捷,避免点钞、验钞以及找零的繁琐,而且出门也不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避免纸币的污损。

考生可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来答题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廷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

“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了可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曰:

“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

“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

“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

”妻曰:

“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

“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

''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

“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鸿曰:

“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

“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威曰:

“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

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