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517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下面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

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

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

“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

)等。

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

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

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

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

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

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

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

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

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

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

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

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

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

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

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

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

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

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

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

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

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

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

”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

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拼音+多音字+词语+造句+作文+阅读理解

一、拼音

1、基础知识回顾:

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声调:

分为四声。

标调歌:

“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

3、音节:

音节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1)当韵母“u”和声母“j、q、x、y”相拼时,去掉“u”头上的两点,如“ju”。

(2)人或事物等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大写,如“北京Beijing”

4、隔音符号:

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读音易发生混淆时,应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加上隔音符号,用“’”表示,帮助分清两个音节。

如“ping’an(平安)”、“qi’e(企鹅)”。

二、汉字

1、笔画与笔顺规则

“先横后竖(十),先撇后捺(八),从上到下(景),从左到右(树),从外到内(同),从内到外(函),先里面后封口(国),先中间后两边(水)。

2、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7种结构)

独体字(中)、左右结构(秋)、左中右结构(做)、上下结构(恩)、上中下结构(翼)、全包围和半包围结构(园、区)、品字形结构(晶)

3、无声的老师——字典(3种查字方法)

(1)“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认准字音;定字母、翻索引;查音节、找汉字。

(2)“部首查字法”的步骤:

定部首、翻索引;数余画;查汉字。

部首查字法的规则:

上下都有,取上不去下;

左右都有,取左不取右;

内外都有,取外不取内。

独体字一般将字的第一画作为其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的步骤:

数准笔画数;翻索引、查‘难检字索引’;找汉字。

4、形近字(8种表现形式)——理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

(1)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由”和“甲”

(2)字形相似但笔形不同“外”和“处”

(3)字形相似但偏旁不同“晴”和“睛”

(4)字形相似但笔画数量不同“今”和“令”

(5)结构单位相同但位置不同“陪”和“部”

(6)形近音相同“很”和“狠”

(7)形近音相近“清”和“情”

(8)形近音不同“贫”和“贪”

5、多音字:

字形相同,读音不同。

如“塞”、“露”、“咽”。

同音字:

音同形不同。

如“燥”和“躁”。

6、多义字: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字。

如:

“张”

(1)展开

(2)看、望(3)陈设(4)姓

三、词语

实词:

名词(木)、动词(跑)、形容词(美丽)、数词

(一)、量词(位)、代词(你、我、他们)

1、词性划分

虚词:

副词(特别、不)、介词(在、关于)、连词(和)、助词(着、的、啊)、象声词(叮咚)

2、近义词和反义词

(1)意思相同的词:

“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

词义的轻重不同:

“愉快”→“高兴”→“快活”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

“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

“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3)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

“生”→“死”;“富”→“穷”辨析角度:

意义和感情色彩

相对反义词:

“前”→“后”;“高”→“低”

3、词语归类——分类记忆法例如:

按照植物、动物、水果和蔬菜等等分类。

4、词语结构一

AA:

“一群群”

AABB:

“重重叠叠”、“干干净净”

ABAB:

“研究研究”

5、成语和谚语。

诀窍“三多”:

多读、多想、多记。

四、语句

1、单句:

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根据应用分为四种:

陈述句(叙述说明);疑问句(询问、提问);祈使句(要求、希望或命令别人做什么);感叹句:

表达某种强烈感情)

2、复句:

(1)并列关系:

……也……,……又……,一边……一边……,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2)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还……,……甚至……,……也……

(3)选择关系:

……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4)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尽管……还是,……却……

(5)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才……

(6)条件关系:

只有……才……,只要……就……,除非……才……,无论……都……,任凭……

(7)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3、理解句意的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

4、扩句、缩句和合并句

扩句:

加上恰当的词语修饰和限定语。

扩句的原则:

(1)不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

(2)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

(3)如有例句按照例句扩充。

扩句的方法:

(1)找句子的主干成分

(2)在主干词语前面添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3)检查句子是否通顺

缩句:

去掉修饰或限定语,保留句子主要成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谁”“干什么”

(2)找出句子主干

(3)保持原句意,否定句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

合并句:

省略重复的部分,将多句合成一句。

合并句的方法

(1)用关联词把两句合一句

(2)同一个主体发出两个不同的动作,去省其中的一个主语。

(3)一个主体既是前一个动作的接受者,又是后一个动词的发出者。

5、语序(4种排列方式)

(1)事情发展顺序

(2)时间先后顺序(3)先总述后分述顺序(4)空间推移顺序

6、句式转换

(1)“把”字句(主动句)和“被”字句(被动句),动作发出者和动作接受者相互转换,更换主语。

(2)主说和转述:

“三个改变”第一,改变标点符号:

“”→,。

第二,改变人称。

第三,根据需要删减个别字,保持句子通顺。

7、修改病句

(1)成分残缺。

例句“我们要从小养成讲文明”

(2)用词不当。

例句“妈妈非常关爱我”

(3)搭配不当。

例句“她穿着一件粉色上衣和一顶白色帽子”

(4)语意重复或啰嗦。

例句“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5)词序颠倒。

例句“语文对我最感兴趣”

(6)前后矛盾。

例句“五颜六色的红旗在迎风飘扬”

(7)指代不明。

例句“王宇和李军是好朋友,他经常到他家一起学习。

(8)不合事理。

例句“盲姑娘见有人进屋,赶紧站起来让座。

u修改病句技巧:

(1)了解病句常见类型

(2)保留愿意(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句子主干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词语搭配(5)从逻辑事理入手

8、修辞(6种常见修辞)

(1)比喻:

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本体”+“比喻词”(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变成、是)+“喻体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例如“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睡了”

(3)排比:

结构相似、证据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

(4)反问: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加强语气。

例句“这比山还高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5)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

不会,绝对不会!

(6)夸张:

为了表达需要,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

五、标点符号

1、点号(7种):

句号“。

”;问号“?

”;感叹句“!

”;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2、标号(9种):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连接号—;着重号.;间隔号·;专名号——

3、位置:

点号放在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不放在另一行开头;标号“前不置尾,后不在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不能分两截分放在上行末尾和下行开头。

六、阅读理解——“捉迷藏”游戏

1、阅读三字歌

好题目明中心含内容慢慢找

中心句中心词关键段宜先找

总起句在前面总结句在后头

合段意提问题串联法是高招

答问题要周到常练习有提高

2、解题步骤:

“一读二找三答”

“一读”:

边读边圈点勾画,多做记号。

“二找”:

归纳段意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三答”:

“三个忠实”忠实于题目、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语言规则。

3、提高阅读质量的诀窍:

精读、泛读、摘录佳句。

七、写作

(一)作文基础知识

1、审清题意:

“五审”

(1)审清体裁(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

(2)审清题材(人、物、事、景)

(3)审清范围(时间、地点、人称、事件、对象具体限制)

(4)审清主题(中心思想)

(5)审清其他要求(附加要求)

2、确定主题:

“四要”

(1)主题要正确(反应生活实际)

(2)主题要集中(一个文章不能多个主题)

(3)主题要鲜明(明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立场)

(4)主题要深刻(深挖内涵思想)

3、选择材料:

“四要”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多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2)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选择新颖的材料(新人新事)

(4)选择独有的材料(具有创新性)

4、编写提纲“五点”:

(1)拟好题目

(2)确定主题

(3)段落安排

(4)每段的主要意思

(5)重点段落的层次安排和内容

5、修改文章“五看”:

(1)是否切题

(2)主题、思想是否明确、突出

(3)看材料是否符合主题、内容是否具体、完整

(4)看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有无错别字

(5)看标点是否正确。

(二)看图作文“一看二写,四要两注意”

“一看二写”:

先看图,再写作文

“四要”:

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突出主题、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具体描写。

“两注意”:

看清全画面内容;分清图上内容主次和表达的中心。

(三)记叙文·记事

(1)写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事件经过写具体

(3)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

(4)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四)记叙文·写人

(1)确定写作对象

(2)确定人物的思想品质

(3)选择典型的具体事例

(4)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进行描写。

(5)注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五)记叙文·状物——“五要三注意”

“五要”:

(1)抓住物的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既写静态又写动态

(4)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等手法把内容写具体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三注意”: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

(3)根据内容,安排顺序。

(六)记叙文·写景

注意六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

(5)写出自己的感受

(6)借景抒情

(七)应用文

1、应用文大多以记叙文为基础,但是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2、常见应用文类型:

书信、读后感、通知、留言条、表扬信、建议书和日记。

3、具体格式:

(1)标题居中。

(除了书信、留言条和日记没有标题,其他皆有)

(2)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

(3)署名和日期:

先写署名,另起一行写清“*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