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8984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docx

第五分册知识点默写答案

第五分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默写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然而建立“理想天国”的努力在中外敌人的镇压下无奈失败。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840-1842)P2

1.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

①中国自身的衰落:

“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欧美国家的发展:

同一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

19世纪前半期,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主要侵略目标。

③异质文明的碰撞·鸦片走私的危害: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B

1842年8月,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与英国协商。

4.《南京条约》的影响:

C

①社会性质变化: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不仅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②社会矛盾与革命任务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

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③自然经济的破坏: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开放。

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还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④思想领域的觉醒:

林则徐、魏源等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P7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

6.火烧圆明园:

1860年1O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烧了圆明园。

7.《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B

1858年在俄、美的“调停”下,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①增开牛庄(后改营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②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④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⑤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

①《天津条约》完全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④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P12

8.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1851年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9.湘军、淮军、洋枪队:

清政府主要依靠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一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0年6月,美国退伍军人华尔招集一批外国人组织了“洋枪队”,协助清政府对抗太平军。

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敌人联合绞杀(清军、湘军、淮军、洋枪队)。

其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起—19世纪90年代)P17

10.洋务派代表及其机构:

朝廷有奕䜣、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1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

①兴办军事工业(自强制器):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②筹建新式海军(自强练兵):

自70年代起,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

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③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求富):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④培养人才:

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862年,在奕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影响:

(进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

(局限)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P23

12.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获利丰厚。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沿海地区地区的一些商人、买办、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

该厂至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3.西学传播的主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还派出留学生和使臣到海外学习或工作。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年

14.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及结果: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1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P29-30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①《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1898年P33

16.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7.《时务报》与《天演论》:

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严复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8.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因这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事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1901)P39

19.瓜分狂潮:

①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俄、英、法、日等国纷纷仿效,寻找各种借口,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20.“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国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发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2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

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2.八国联军入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令列强极为震恐。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P41

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②划定东交(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③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P43

24.清末新政的举措: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25.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提出要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26.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

在内阁13名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

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至此,清政府借立宪之名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

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10-101912-1-1

27.兴中会的成立: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秋,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8.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意义B: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该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29.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发难,取得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响应。

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3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2.清帝退位及袁世凯就任总统: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3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进步: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创建了中华民国,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④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局限:

①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②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③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P90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P91

34.社会习俗的变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污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35.二次革命(19l3年)与护国运动(1915年)(反对袁世凯独裁)

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之后的“二次革命”。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

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和湖南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之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36.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

“洪宪帝制”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势力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它们围绕着争夺中央政权展开激烈的斗争。

各系军阀利用各地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之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37.《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

新文化运动主将先后参加《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8.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39.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其中李大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P95

40.五四运动:

B

[背景]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

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回国内,群情激愤。

[经过]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官员。

学生的爱国活动遭到军警的镇压。

运动很快波及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组织示威游行活动,抗议政府的外交政策,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④为中国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历史意义]:

①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P103

42.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

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