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754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docx

音乐基础知识概略

音乐基础知识课程作业

 

理学院应用物理092班

学生:

牛建帅

学号:

200800124214

音乐基础知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使我对音乐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

我们先学了音及音高,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折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

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

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不同。

音的以上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音的高低和长短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假如音高或音值加以改变的话,则音乐形象就会立即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不管创作也好,演奏演唱也好,对音高和音值应加以特别的注意。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

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族音乐里,噪音的使用具有相当丰富的表现能力。

如在戏曲音乐中,打击乐器在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的配合下,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各种思想情感方面,其作用是异常明显的,这是世界音乐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学习的。

而后了解了音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音符等,以及他们之间的转换!

之后认识和学习了简谱,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0。

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在0的右面加附点来标记。

仅有长度而无一定高度的音,用X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则用在X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标记。

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

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

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

乐曲名称的右下方则词曲作者的姓名。

速度标记和表情术语记在第一行乐谱开始处的上面。

在多声部的记谱中,小节线多半是分开的,各声部单独记写。

但有的器乐曲的小节线是按照乐器的分组连起来的。

不论是分开或不分开,各声部的小节线一定要上下对齐。

休止符的组合法和上面所谈情况相同,当然不必再用连线。

连音记号记在音符的上面,用开口的括弧加上表示连音的数目字来标记。

简谱中的移调非常简单,只要把调号改动一下便可以了。

在简谱体系中,较长的确定的转调,不用临时变音记号,而用转调后的调号来标明。

短倚音用小的十六分音符或十八音符标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并用连线与被装饰的主要音相连。

前奏、过门、尾声和五线谱一样,用小音符标记,有的也用括弧括起来。

记写和弦时,音符下面的短横线,仅在最低音下记出。

乐理知识-五线谱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

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

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

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除了学习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外,我们还认识了各种乐器,欣赏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乐曲。

其中课下听得的夜曲感觉挺美,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剧音乐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

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儿赫米娅服从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结婚。

狄米特律斯是爱赫米娅的,但赫米娅不爱他,而和拉山德相爱。

赫米娅的女友海丽娜则单方面热恋着狄米特律斯。

赫米娅和拉山德约好,夜里在林中相会后,一同私奔。

狄米特律斯从海丽娜那里得知这个秘密消息后,到森林里去追赶赫米娅,海丽娜也来到森林里寻找狄米特律斯。

两对情人因为疲劳过度先后躺在森林里睡着了。

森林里喜欢恶作剧的仙人迫克,又名好人儿罗宾,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来后爱上他所见到物第一个女人、闹出许多笑话来。

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静而从容的旋律,是由圆号吹出来的。

圆号的音色象猎人的号角声,所以常常用它来描绘森林景色。

中间部分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展第一部分的主题。

弦乐器上不断重复着节奏均衡的三连音音型描写森林中树叶瑟瑟作响。

等到圆号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时,这个音型继续维持着,直到最后消失在夜色苍茫中。

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使我对音乐产生了兴趣,为以后更好的学习音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几次学习,收获了不少,发现了音乐的美。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存在着两个误解:

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

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

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

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

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

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

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

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

因此,正确的结论:

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

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

第二,什么是普遍性?

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

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

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

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

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

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

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

公孙龙却说:

“我牵的是马吗?

我牵的白马,不是马!

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

”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

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这种对具体的事物认识次数多了,就慢慢地形成了用对同类事物共性的认识去指导自己更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事物。

那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

人们就是在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从任何一门科学产生来看,充分证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也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指导作用。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

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D题抢渡长江

“渡江”是武汉城市的一张名片。

1934年9月9日,武汉警备旅官兵与体育界人士联手,在武汉第一次举办横渡长江游泳竞赛活动,起点为武昌汉阳门码头,终点设在汉口三北码头,全程约5000米。

有44人参加横渡,40人达到终点,张学良将军特意向冠军获得者赠送了一块银盾,上书“力挽狂澜”。

2001年,“武汉抢渡长江挑战赛”重现江城。

2002年,正式命名为“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于每年的5月1日进行。

由于水情、水性的不可预测性,这种竞赛更富有挑战性和观赏性。

2002年5月1日,抢渡的起点设在武昌汉阳门码头,终点设在汉阳南岸咀,江面宽约1160米。

据报载,当日的平均水温16.8℃,江水的平均流速为1.89米/秒。

参赛的国内外选手共186人(其中专业人员将近一半),仅34人到达终点,第一名的成绩为14分8秒。

除了气象条件外,大部分选手由于路线选择错误,被滚滚的江水冲到下游,而未能准确到达终点。

假设在竞渡区域两岸为平行直线,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60米,从武昌汉阳门的正对岸到汉阳南岸咀的距离为1000米,见示意图。

请你们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上述情况,并回答以下问题:

1.假定在竞渡过程中游泳者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且竞渡区域每点的流速均为1.89米/秒。

试说明2002年第一名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的,求她游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如何根据游泳者自己的速度选择游泳方向,试为一个速度能保持在1.5米/秒的人选择游泳方向,并估计他的成绩。

1.在

(1)的假设下,如果游泳者始终以和岸边垂直的方向游,他(她)们能否到达终点?

根据你们的数学模型说明为什么1934年和2002年能游到终点的人数的百分比有如此大的差别;给出能够成功到达终点的选手的条件。

2.若流速沿离岸边距离的分布为(设从武昌汉阳门垂直向上为y轴正向):

游泳者的速度大小(1.5米/秒)仍全程保持不变,试为他选择游泳方向和路线,估计他的成绩。

4.若流速沿离岸边距离为连续分布,例如

或你们认为合适的连续分布,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1.

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给有意参加竞渡的游泳爱好者写一份竞渡策略的短文。

2.你们的模型还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应用?

抢渡长江路线图抢渡长江竞赛现场

注意:

以下答案是命题人给出的,仅供参考。

各评阅组应根据对题目的理解及学生的解答,自主地进行评阅。

y

x

L

0

H

u

v

图1

设竞渡在平面区域进行,且参赛者可看成质点沿游泳路线(x(t),y(t))以速度

前进,其中游速大小u不变。

要求参赛者在流速

给定的情况下控制(t)找到适当的路线以最短的时间T从起点(0,0)游到终点(L,H),如图1。

这是一个最优控制问题:

可以证明,若(t)为连续函数,则(t)等于常数时上述问题有最优解。

证明见:

GeorgeLeitmann,TheCalculusofVariationsandOptimalControl,PlenumPress,1981.pp.130–135,p.263,Exercise15.13.(注:

根据题意,该内容不要求同学知道。

1.设游泳者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随时间变化,即令

,而流速

,其中u和v为常数,为游泳者和x轴正向间的夹角。

于是游泳者的路线(x(t),y(t))满足

(1)

T是到达终点的时刻。

,如果

(1)有解,则

(2)

即游泳者的路径一定是连接起、终点的直线,且

(3)

若已知L,H,v,T,由(3)可得

(4)

由(3)消去T得到

(5)

给定L,H,u,v的值,z满足二次方程

(6)

(6)的解为

(7)

方程有实根的条件为

(8)

为使(3)表示的T最小,由于当L,u,v给定时,

,所以(7)中z取较大的根,即取正号。

将(7)的z1代入(3)即得T,或可用已知量表为

(9)

以H=1160m,L=1000m,v=1.89m/s和第一名成绩T=848s代入(4),得z=-0.641,即=117.50,u=1.54m/s。

以H=1160m,L=1000m,v=1.89m/s和u=1.5m/s代入(7),(3),得z=-0.527,即=1220,T=910s,即15分10秒。

2.游泳者始终以和岸边垂直的方向(y轴正向)游,即z=0,由(3)得T=L/v≈529s,u=H/T≈2.19m/s。

游泳者速度不可能这么快,因此永远游不到终点,被冲到终点的下游去了。

注:

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记录为14分41秒66,其平均速度为1.7m/s。

式(8)给出了能够成功到达终点的选手的速度,对于2002年的数据,H=1160m,L=1000m,v=1.89m/s,需要u>1.43m/s。

假设1934年竞渡的直线距离为5000m,垂直距离仍为H=1160m,则L=4864m,仍设v=1.89m/s,则游泳者的速度只要满足u>0.44m/s,就可以选到合适的角度游到终点.。

(游5000米很多人可以做到)

3.如图2,H分为H=H1+H2+H33段,H1=H3=200m,H2=760m,v1=v3=1.47m/s,v2=2.11m/s,游泳者的速度仍为常数

u=1.5m/s,有v1,v3u,相应的游泳方向1,2为常数。

路线为ABCD,AB平行CD。

L分为L=L1+L2+L3,L1=L3,据(8),对于v2>u,L2应满足

(10)

因为v1

对于确定的L1,L2,仍可用1中的公式计算游泳的方向和时间。

为确定使总的时间最小的路线ABCD,注意到L1=L3=(L-L2)/2,由(9)知所需要的总时间为

(11)

求L2使T最小。

编程计算可得:

L2=806.33m时T=904.02s≈15分4秒。

将得到的L2=806m,L1==L3=97m代入(7)可得1=1260,2=1180,即最佳的方向。

也可以用枚举法作近似计算:

将L2从760m到1000m每20m一段划分,相应的L1,L3从120m到0m每10m一段划分。

编程计算得下表,其中1,3,2和T1,T3,T2分别为3段中游泳的方向和时间,而T=T1+T2+T3为总的时间。

L1,L3(m)

T1,T3(s)

1,3(0)

L2(m)

T2(s)

2(0)

T(s)

0

670.03

168.52

1000.00

509.07

95.57

1849.12

10.00

525.87

165.31

980.00

510.85

97.34

1562.59

20.00

419.90

161.49

960.00

513.26

99.19

1353.06

30.00

344.10

157.20

940.00

516.39

101.13

1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