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671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docx

生物北京市海淀区届高考生物二模

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一、本部分共分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6分)(2015•海淀区二模)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

 

B.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D.

细胞凋亡不会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考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解答:

解:

A、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成年后也有干细胞的分裂,A正确;

B、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变小,C正确;

D、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中,也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分)(2015•海淀区二模)某种果蝇野生型个体的翅为圆形.该种果蝇有两种纯合的突变品系,一种为椭圆形翅,另一种为镰刀形翅.将这三种果蝇相互杂交得到下表所示结果.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杂交

亲本

F1

雌蝇

雄蝇

雌蝇

雄蝇

1

镰刀形

圆形

镰刀形

镰刀形

2

圆形

镰刀形

镰刀形

圆形

3

镰刀形

椭圆形

椭圆形

镰刀形

 

A.

镰刀形相对于圆形为显性

 

B.

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镰刀形相对于椭圆形为显性

 

D.

F1椭圆形与圆形杂交可产生镰刀形后代

考点: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

1、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的位置,分析杂交1可知,镰刀形雌果蝇与圆形雄果蝇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镰刀型,说明镰刀型对圆形是显性;圆形雌果蝇与镰刀型雄果蝇杂交,后代的雌果蝇是镰刀型,雄果蝇是圆形,说明果蝇控制圆形、镰刀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伴性遗传;镰刀型雌果蝇与椭圆形雄果蝇杂交,后代雌果蝇是椭圆形,雄果蝇是镰刀型,说明控制镰刀型和椭圆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果蝇的镰刀翅基因、圆翅基因、椭圆翅基因是复等位基因,镰刀翅对圆翅是显性,椭圆翅对镰刀翅是显性.

解答:

解:

A、由杂交1的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可知,镰刀型对圆形是显性,A正确;

B、由杂交组合2和杂交组合3可知,果蝇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由于杂交3中镰刀型与椭圆形果蝇杂交,后代雌果蝇含有椭圆形基因和镰刀型基因,表现为椭圆形,因此椭圆形对镰刀型是显性,C错误;

D、假设椭圆形基因是D,镰刀型基因是D1,圆形基因是d,则子代中,圆形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dY,椭圆形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DXD1,F1椭圆形与圆形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DY、XD1Y、XDXd、XD1Xd,其中XD1Y、XD1Xd表现为镰刀型,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的判断和应用,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3.(6分)(2015•海淀区二模)科研人员在同一温带草原上选择放牧、割草、围封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样地,测定湿润年和干旱年的土壤呼吸总量(样地内植被和微生物的呼吸总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目的之一是研究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B.

土壤呼吸是草原群落中碳输出的重要途径

 

C.

水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明显影响

 

D.

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不敏感

考点:

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分析柱形图: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和湿润年、干旱年,因变量是土壤呼吸量,可以研究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无论哪种草原利用方式,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总是大于干旱年,且割草样地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大于干旱年最明显,说明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敏感.

解答:

解: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和湿润年、干旱年,因变量是土壤呼吸量,可以研究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A正确;

B、在碳循环中,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是碳输出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B正确;

C、看图可知:

无论哪种草原利用方式,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总是大于干旱年,故水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明显影响,C正确;

D、由柱形图可以看出:

割草样地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大于干旱年最明显,故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敏感,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以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的实验,考查考生分析柱形图,获取有效信息,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分析各选项,结合图中信息作答的能力,难度适中.

 

4.(6分)(2015•海淀区二模)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

 

B.

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

 

D.

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征;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1、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可以传导兴奋;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综合、分析;效应器做出一定的反应.

2、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答:

解:

A、在反射过程中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器,A正确;

B、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接受外界物质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由题知蜂鸟祖先已经失去了编码R2(“发现”甜味)的基因,只有编码R1(“发现”氨基酸味道)的基因,却仍能“发现”花蜜的甜味,由此推测,可能是R1味觉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C正确;

D、生物通过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花蜜作为环境因素对这些原材料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导突变的作用,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以蜂鸟的味觉为素材,考查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其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特点及意义;识记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6分)(2015•广州模拟)下列实验材料、用具的改变,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

 

A.

用二苯胺试剂代替甲基绿染色观察DNA的分布

 

B.

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C.

0.14mol/LNaCl代替溶解2mol/LNaCl溶解DNA

 

D.

蒸馏水代替层析液进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植物根尖分生区可以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

3、DNA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中溶解度不同;

4、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解答:

解:

A、二苯胺试剂与DNA混合后加热之后才能显色,所以不能用于观察DNA在细胞中分布;观察DNA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A错误;

B、大蒜根尖和洋葱根尖分生区都可以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B正确;

C、0.14mol/LNaCl中DNA溶解度最小,2mol/LNaCl中DNA溶解度最大,C错误;

D、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所以蒸馏水不能代替层析液进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6.(16分)(2015•海淀区二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会引起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并分泌某些物质,导致病情加重.为探究Aβ和药物X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研究发现,活化的神经小胶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等 细胞 因子,诱导神经细胞损伤,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加重.

(2)科研人员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小胶质细胞中IL﹣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①据图1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 Aβ、药物X和药物X的浓度 .2组实验可确定药物X 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 .

②3组与1组结果比较,说明 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 .通过比较2、 3、5 三组实验结果分析,药物X能够缓解Aβ的作用,3、4、5、6组的结果说明 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3)NF蛋白是促进IL﹣1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科研人员检测下列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内NF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2分析,Aβ可促进NF蛋白 进入细胞核 

(4)正常细胞中,大部分NF蛋白与IK蛋白在细胞质中形成复合物稳定存在,Aβ促进IK蛋白的降解,释放出NF蛋白.为探究药物X的作用,实验组用 药物X和Aβ 处理,若细胞质中IK蛋白的含量对 高于 照组,则说明药物X抑制的Aβ作用.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

分析图1:

2(只加入药物X,且浓度为10μmol/L)、3(只加入Aβ)、5(加入药物X和Aβ,且药物X的浓度为10μmol/L)三组实验结果分析,药物X能够缓解Aβ的作用,3、4、5、6组的结果说明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分析图2:

加入药物X的一组中,NF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同,由此可确定药物X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加入Aβ的一组中,N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

解答:

解:

(1)白细胞介素1(IL﹣1)属于细胞因子.

(2)①由图1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Aβ、药物X和药物X的浓度.2组实验中,加入药物X的一组中,NF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同,由此可确定药物X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

②3组(加入Aβ)与1组(对照组)结果比较,3组中N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1组,说明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2(只加入药物X,且浓度为10μmol/L)、3(只加入Aβ)、5(加入药物X和Aβ,且药物X的浓度为10μmol/L)三组实验结果分析,药物X能够缓解Aβ的作用,3、4、5、6组的结果说明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3)NF蛋白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加入Aβ后,细胞核中NF蛋白相对含量升高,说明Aβ可促进NF蛋白进入细胞核.

(4)正常细胞中,大部分NF蛋白与IK蛋白在细胞质中形成复合物稳定存在,Aβ促进IK蛋白的降解,释放出NF蛋白.为探究药物X的作用,实验组用药物X和Aβ处理,若药物X能抑制的Aβ作用,则实验中Aβ作用受到抑制,不能促进IK蛋白的降解,因此实验组细胞质中IK蛋白的含量对高于照组.

故答案为:

(1)细胞

(2)①Aβ、药物X和药物X的浓度不影响IL﹣1基因的表达②Aβ促进IL﹣1基因的表达3、5药物X浓度越高,缓解Aβ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3)进入细胞核

(4)药物X和Aβ高于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探究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同时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7.(18分)(2015•海淀区二模)酶R能认别并切割按蚊X染色体上特定的DNA序列,使X染色体断裂.为控制按蚊种群数量,减少疟病传播,科研人员对雄蚊进行基因工程改造.

(1)科研人员将酶R基因转入野生型雄蚊体内,使酶R基因仅在减数分裂时表达.由于转酶R基因雄蚊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只能为 Y ,推测种群中 雌 性个体的数量明显下降,种群的 性别比例(或“性比率”) 失衡,达到降低种群数量的目的.

(2)研究中发现,转酶R基因雄蚊和野生型雌蚊交配后几乎不能产生后代,推测其原因是转酶R基因雄蚊精子中的酶R将受精卵中来自 母本(或“卵细胞”) 的X染色体切断了.为得到“半衰期”更 短 (填“长”或“短”)的突变酶R,科研人员将酶R基因的某些碱基对进行 替换 ,获得了五种氨基酸数目不变的突变酶R.

(3)分别将转入五种突变酶R的突变型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测定交配后代的相对孵化率(后代个体数/受精卵数)和后代雄性个体的比例.应选择 相对孵化率较高,后代雄性个体比例较高 的突变型雄蚊,以利于将突变酶R基因传递给后代,达到控制按蚊数量的目的.为使种群中有更多的个体带有突变酶R基因,该基因 不能 (填“能”或“不能”)插入到X染色体上.

(4)科研人员将野生型雄蚊和雌蚊各100只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培养三代后向两组中分别放入 等量携带酶R基因或突变酶R基因 的雄蚊,继续培养并观察每一代的雌蚊子的比例和获得的受精卵数目,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携带突变酶R的雄蚊能够有效降低 雌蚊子的比例和种群数量 ,而携带酶R的雄蚊不能起到明显作用,其原因可能是 酶R基因不能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实验过程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接入携带突变酶R的雄蚊的实验组雌蚊子的比例更小,种群数目更少;表明携带突变酶R的雄蚊能够有效降低雌蚊子的比例和种群数量,而携带酶R的雄蚊不能起到明显作用,其原因可能是酶R基因不能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解答:

解:

(1)根据题干“酶R能认别并切割按蚊X染色体上特定的DNA序列,使X染色体断裂”,因此将酶R基因转入野生型雄蚊体内只能是转入Y染色体中;酶R基因仅在减数分裂时表达.可破坏雄蚊的X染色体,最终只含有Y染色体的一种雄配子,故雌性个体的数量明显下降,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达到降低种群数量的目的.

(2)不能产生后代说明酶R不仅在雄性个体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在雌雄配子结合后还能发挥破坏作用,切断了雌配子的X染色体.为了防止这种可能的破坏作用,应使酶R在雄配子形成后失活,即使酶R的“半衰期”减小.要使酶的氨基酸数目不变,则与其对应的mRNA、DNA的碱基数目不变,故将酶R基因的某些碱基对进行替换.

(3)如果转入某种突变酶R的突变型雄蚊与野生型雌蚊交配,后代的相对孵化率和后代雄性个体的比例较高.说明转入了该突变酶的突变型雄蚊能较好的将自身携带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由于酶R能识别并使X染色体断裂”,故该基因不能插入到X染色体上.

(4)据图示可知,两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携带酶R基因或突变酶R基因的雄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应限定数量相同.分析题图,可知接入携带突变酶R的雄蚊的实验组雌蚊子的比例更小,种群数目更少;表明携带突变酶R的雄蚊能够有效降低雌蚊子的比例和种群数量,而携带酶R的雄蚊不能起到明显作用,其原因可能是酶R基因不能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故答案为:

(1)Y雌性别比例(或“性比率”)

(2)母本(或“卵细胞”)短替换

(3)相对孵化率较高,后代雄性个体比例较高不能

(4)等量携带酶R基因或突变酶R基因雌蚊子的比例和种群数量酶R基因不能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及其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试题难度中等.

 

8.(16分)(2015•广州模拟)细胞消化、降解自身部分蛋白质或者细胞器的现象,称为自噬.为探究促生长因子F对自噬以及自噬对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研究者对离体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作了不同处理,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措施

B基因表达水平(相对值)

细胞突起数目(相对值)

去除F因子

加入自噬抑制剂

A组

A1

+

1.2

120

A2

+

+

/

75

B组

B1

0.6

100

B2

+

/

98

(注:

“+”表示“是”,“﹣”表示“否”,“/”表示未检测到)

(1)用 胰蛋白 酶处理原代培养完成后 贴壁 生长的神经干细胞,获得实验用细胞悬液.

(2)已知细胞内B基因的表达是自噬标志,实验中可用 抗原﹣抗体 杂交技术检测B基因是否完成了表达.

(3)比较A1组与 B1 组的结果,可推测去除F因子促进了神经干细胞自噬.比较A组和B组的结果,说明自噬能 促进 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

(4)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自噬体.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自噬体与 溶酶体 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 流动 性.

(5)细胞的自噬现象有利于维持细胞内代谢环境的 稳态 ,获得的降解产物也可以为细胞合成自身的 有机物 提供原料.

考点: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促生长因子F对自噬以及自噬对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本实验的自变量:

是否有促生长因子、是否有自噬现象,因变量是细胞突起数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

去除F因子有利于B基因的表达,已知细胞内B基因的表达是自噬标志,可推测去除F因子促进了神经干细胞自噬,细胞突起数目增多,加入自噬抑制剂神经细胞突起数目减少,说明自噬能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

解答:

解:

(1)细胞贴壁生长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细胞悬浮液.

(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3)比较A1组与B1组的结果,可推测去除F因子促进了神经干细胞自噬.比较A组和B组的结果,说明自噬能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

(4)溶酶体含有水解酶,故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5)细胞的自噬现象有利于维持细胞内代谢环境的稳态,获得的降解产物也可以为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

故答案为:

(1)胰蛋白贴壁

(2)抗原﹣抗体

(3)B1促进

(4)溶酶体流动

(5)稳态有机物

点评:

本题为探究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表格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