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能力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docx
《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能力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能力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能力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
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
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
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和发展历史对其进行说明。
B.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C.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
D.文章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
B.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
D.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
B.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
C.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林子深处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
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
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
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
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
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
二兰子总是这样:
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
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
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
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
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
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
“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
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
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
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
声音已经变了。
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
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
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
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
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
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
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
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
“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
”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割呀割呀!
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
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
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
二兰子烦他。
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
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
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
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
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
是少了他那喊声哩!
——他从河西岸走了吗?
他回不去了?
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
她是太累了。
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
“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
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
像箫!
像笛!
像鼓!
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
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
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
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
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
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注】甜眯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但“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
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睐,小刀睐——”时的心理状态。
(5分)
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二兰子,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林子。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饶宗颐:
一代通儒
贾思玉陈志明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粤东古城潮州的一个名门望族。
饶宗颐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饱读诗书,留意时势,参加过当时名震天下的革命团体——南社。
饶老先生喜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饶宗颐幼承庭训,饱览群书,而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苦学,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根基。
饶宗颐的问学之路并非坦途。
16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而母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已过世。
身为家中长子,饶宗颐放弃入大学的计划,处理家中事务。
“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
”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父母早逝,战乱动荡,及至后来家族钱财、藏书灰飞烟灭,让饶宗颐过早地体会到何为四大皆空,也过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
饶宗颐的学生、港大的郑炜明博士说,饶公一生推崇苏东坡,因为面对逆境,他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饶宗颐其时在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任艺文纂修,同时已加入历史学家顾劼刚主持的禹贡学会,顾先生本拟将《古史辨》第八册交由饶宗颐负责。
自幼慎思明辨的饶宗颐,发觉“古史辨”派过于疑古,基于自身学术思想的转变,饶宗颐并未接手此事。
1940年,饶宗颐完成了成名作《楚辞地理考》,此书没有墨守前人成说,而是提出了跟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见,数十年后更是得到考古发掘的映证。
饶宗颐坚信“做学术不要有框框”,也要去除依傍。
在继承清儒朴学的基础上,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