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限时作业普通用卷.docx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限时作业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限时作业普通用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限时作业普通用卷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限时作业
限时45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22.0分)
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2.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
C.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D.商人的投资意识增强
3.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般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
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
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4.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
“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5.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肯定“私”的正当要求,主张保护人的私有财产。
这些与宋儒不同的思想观念说明了
A.儒学取得正统地位B.程朱理学由此创立
C.陆王心学从此出现D.儒学呈现活跃局面
6.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这说明,明清时期
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
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7.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表示:
如果商业不能通过南北货物交换给农业带来活力,那么农业发展困难;同理,如果农业不能以充足的农产品支持商业,那么商业也很难发展。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该言论体现出()
A.国家应维持农商平衡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士大夫轻视商业
8.黄晓军在《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中写道: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这反映出( )
A.明末清初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他们彻底否定传统儒学的地位
C.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他们对未来社会有一个完整的构想
9.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
这一主张
A.动摇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B.强调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10.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B.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11.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就是说,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接着又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
梁启超在传习和引用时。
把后六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梁二者言论共通之处是
A.都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都具有社会契约论的国家意识
C.都是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提出D.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2.顾炎武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
由此,他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这一思想
A.明确反对“重农抑商”的政策B.已突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C.是新的经济因素萌发的反映D.暴露了经世致用思想的缺陷
1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曾说: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由此可知,顾炎武
A.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B.推动经世致用思潮注重实学
C.提出“众治”的思想主张D.主张以“君子”来裁断是非
14.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活跃。
导致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D.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15.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
“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潘耒认为顾炎武( )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16.明太祖认为: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二者对古代“宰相”制度的评价
A.注重汲取历史上的教训B.基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认识到君主集权的危害D.强调选拔贤能任相的重要
1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学习西方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8.当明朝的学校风靡“四书五经”之时,李贽却让学生猜谜: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表明李贽()
A.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B.主张“理”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C.敢于挑战正统权威
D.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
19.浙东学派兴起于宋代,其代表陈亮“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斥责理学家空谈心性;主张富民,为富人说话”。
据此可知,浙东学派
A.集中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们的诉求B.倡导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C.开启了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先河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0.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
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B.抑商政策的松动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商品经济的发展
21.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B.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D.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22.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
这主要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
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
……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
前者的结果是:
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
后者的结果是:
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
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
而我们如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时期也恰恰是欧洲人因美洲白银的获得和日本人因本国银矿的开采对中国产品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
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明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和清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就是白银货币化的具体体现。
凭借着白银,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向就是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分析明清商业革命与欧洲商业革命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史实记忆与史料解读能力。
【解答】
A.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
B.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
C.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
D.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儒学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人建明堂修书院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对商人产生的影响极其深刻,故A正确。
B.材料只反映出商人的社会行为,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地位变化,故排除B。
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商人的行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礼乐制度没有关系,故排除C。
D.材料只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商人建明堂修书院的行为,没有体现出商人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故排除D。
故选A。
3.【答案】C
【解析】
“博极群书,精于考证”表明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需要掌握顾炎武的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博极群书,精于考证”。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要求具备准确分析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顾炎武并不否定儒学正统,故排除A。
B.根据材料“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可知,顾炎武批判王阳明学说“不综当代之务”也就是强调传统儒学要“经世致用”,故B正确。
C.材料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D.材料中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不能推动学术的进步,故排除D。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知识识记能力以及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正统地位取得是在汉代,故排除A。
B.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的创建是在宋朝,故排除B。
C.结合所学可知,陆王心学是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故排除C。
D.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使儒学呈现出活跃的局面,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先进人物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在数学、民主、唯物论等方面,提出了先进的思想主张,说明近代化倾向已出现,故C正确。
ABD.三项所述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对农商关系认识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A.材料提及“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并指出“如果商业不能通过南北货物交换给农业带来活力,那么农业发展困难;同理,如果农业不能以充足的农产品支持商业,那么商业也很难发展”,可见其认为商业与农业共同发展,故A正确。
B.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C.材料强调的是农商的重要性,不是指重视商业,故C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与商业都重要,并未体现士大夫轻视商业,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表明他们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正确;
AB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本题难度中档,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对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
A.顾炎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可知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故B正确。
C.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
D.“民贵君轻”和材料主旨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关知识,要求具备分析材料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B.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古代的商业思想正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故B正确。
A.商鞅变法以立法形式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
C.战国时商鞅主张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的传统的经济政策,“颠覆”一说错误,故排除C。
D.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主张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迟滞”一说错误,故排除D。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略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要求具备分析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根据材料“藏富于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顾炎武主张民间资本的发展,C正确。
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B.不符合顾炎武思想主张的作用,没有突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排除。
D.材料没有体现缺陷,排除。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答】
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
B.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
他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
这说明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故B正确。
C.“众治”是政治主张,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
D.材料并未体现判断是非的方式,故排除D。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
略
15.【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求实的批判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
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仍然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陆王心学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准确把握。
16.【答案】A
【解析】
略
1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
D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D项正确。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排除。
C黄宗羲并不主张学习西方,排除。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材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
A.该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故排除A。
B.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根据题干材料“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可以看出李贽注重生活,挑战正统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D.该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故排除D。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
略
20.【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即“推崇反礼教”、“不受儒学束缚”。
同时,也使得文学艺术日渐世俗化,即“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故D符合题意;由设问要求“主要原因是”即可排除由D项所致的A项;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故排除。
故选D。
21.【答案】B
【解析】
“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表明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不得不反的精神”,可见反映了知识分子反专制求平等自由的精神,故选B;材料只是说“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不能体现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排除A;依据材料信息“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可见材料反映的是知识分子,无法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故而也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D。
故选B。
23.【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第一种观点:
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
理由:
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
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
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
理由:
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
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4.【答案】
(1)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五大经贸区,长途贩运发展,国内市场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团体十大商帮;商业市镇大量出现,繁荣兴盛;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总量增加,白银大量流入。
影响:
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采用非常手段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流入带来货币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社会阶层方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思想文化方面,传统义利观发生变化,奢侈之风盛行,出现一批带有反封建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