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600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docx

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考点3349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1.干洁空气:

①氧(21%):

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78%):

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

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

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穿透大气的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2.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

它们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

3.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如:

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全球变暖;氟氯烃化合物的增加破坏臭氧使其减少。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

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原因:

地面是其热量的直接热源。

⑵对流运动显著。

原因: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造成的。

其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

17~18千米,中纬:

10~12千米,高纬:

8~9千米,平均高度:

12千米。

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

⑴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原因:

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增温。

⑵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原因:

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与人类关系也密切:

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能见度很好,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空,可看作地球大气的上界。

在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地面辐射能量增温(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于大气中)——→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简明理解思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明确几个要点]:

①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②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大气物质是水汽、二氧化碳。

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是大气逆辐射。

这种补偿作用在夜间更为明显,当云层厚的时候,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④解释现象: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更强些。

⑤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生命生存的重要性: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也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减少了气温的日较差;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球表面气温保持在15℃,且变化不大,适宜人类生存。

【课本上有而考纲中没有的知识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⑴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⑵反射作用:

没有选择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愈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⑶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教室里、树阴下无阳光直接照射,仍然是明亮的。

⑷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地面和大气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线)。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太阳辐射

地面温度

大气温度

最大值

正午12点

(H最大)

午后1点

(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候)

午后2时左右

(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候)

最小值

日出前后

·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太阳辐射

大陆

海洋

最高值

6月

7月

8月

最低值

12月

1月

2月

【扩展】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

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②下垫面性质:

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Ⅰ.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比较一月、七月图,读等温线的数据变化,找出规律)

①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说明:

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

∵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③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

【记法】:

一陆南凸,七陆北凸,高高低低(北半球)。

就是说一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七月则向北凸出,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

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Ⅱ.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②逆温层问题。

③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差异。

【扩展】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各纬度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使大气热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各种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的类型: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Ⅰ.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⑴形成原因:

近地面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⑵温度、气压与大气运动关系:

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②一般情况,近地面:

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③上升气流:

近地面形成低压;下沉气流:

近地面形成高压。

④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⑤气流与天气的关系:

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⑶画图:

①热岛效应与城市风的形成;②海陆风的形成;③山谷风的形成;④林地和裸地。

Ⅱ.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近地面:

这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⑴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表受热不均—→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此力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此力垂直于等压线并

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此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⑵风的偏向:

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⑶近地面实际风向:

还受摩擦力的影响,其减小风速。

⑷从等压线图中看风向:

A.等压线图各部位名称:

低压区、低压槽、槽线;高压区、高压脊、脊线;鞍部。

低压区(气旋):

气流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高压区(反气旋):

气流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B.识别风向(风的来向):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认识风级。

D.在等压线图上画任意一点的风向,并说出风向。

【方法】:

①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

②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倾斜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假设——大气在均匀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因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

低纬环流(0°─南北纬30°之间)

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极地高压带:

热力原因:

冷却下沉------冷高压(干冷)

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聚积下沉-----暖性高压(干热)

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膨胀上升------热低压(暖湿)

副极地低压带:

动力原因:

被迫抬升------冷性低压(温湿)

 

2.三圈环流的地面表现: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见右图)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低压为中轴南北半球对称;

②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③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使一些地区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压带、风带位置关系】:

北半球夏半年,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位置偏南。

①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例如: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季风气候中夏季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到赤道以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所以,同一纬度比:

夏季:

大陆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压;

冬季:

大陆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压。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使纬向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形成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2)形成局部环流-----季风环流。

·北半球一月、七月的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

∵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

西侧大西洋←------------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

一月:

冰岛低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1036hPa)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副极地低压带)

七月:

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996hPa)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副热带高压带)

·南半球:

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三)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最典型。

2.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处在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最明显,季风最典型。

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如:

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的形成。

3.季风类型:

⑴类型:

①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②热带季风:

我国西南及印度一带。

⑵风向与成因差异:

冬季:

东亚一西北季风,南亚一东北季风

=====盛行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即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夏季:

①东亚一东南季风====盛行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即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高温、湿润和多雨————→海陆热力差异形成;

②南亚一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大气环流与使高低纬、海陆间热水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

①上升气流:

气旋、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区。

②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

离海洋越近,水汽越多,降水越易形成。

如:

夏季风、西风带、信风带的迎风岸。

③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不易于成云致雨的气流:

①下沉气流: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区;

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冬季风、信风带的离风岸。

(3)大气降水

【考纲中没有但必须掌握的知识】降水的形成:

⑴降水形成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饱和和过饱和空气的形成:

气温愈高,空气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多;气温愈低,空气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少。

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

如果已成为饱和状态的空气,再增加水汽,或降低气温就会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成为过饱和空气。

②有一定数量的凝结核----吸湿性的微尘。

【实例】:

伦敦早期工业发达,烧煤为主,尘埃多,加之近海,湿度大,易成雾,有“雾都”之称。

③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⑵降水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水汽----→(暖湿空气上升,冷却,凝结成云)云滴----→云滴不断增大----→云滴增大到上升气流顶托不住而降落到地面。

(降水必须有云,有云未必形成降水)

⑶降水的形成类型——空气上升冷却----是自然界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

按上升动力不同,划分为四种:

①对流雨: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

典型分布地:

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

实例:

东南亚的对流雨。

②地形雨:

特点:

迎风坡,降水强度较大,降水丰富。

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典型分布地:

山区,世界和我国的雨极。

实例:

世界雨极:

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0毫米;北侧的背风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

我国的雨极:

是台湾的火烧寮,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

背风坡典型区:

大分水岭西侧;南美安第斯山东侧;台湾山脉西侧的台湾海峡。

③锋面雨:

特点:

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

典型分布地区:

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锋面雨是我国主要的降水类型。

实例:

我国夏季主要的降水类型,

④台风雨:

特点: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典型分布地区:

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降水的时间变化。

①全年多雨型:

“热雨”——2000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②冬季多雨型:

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③夏季多雨型:

“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④全年少雨型:

“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

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

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

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

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

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Ⅰ.锋面系统:

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叫锋面(锋区),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异,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⑴冷锋:

①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和雨。

冷锋坡度一般较陡,降水区域较小,雨区主要在锋后。

②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城市,城市天气晴好,温度较高;过境时:

城市上空云层增厚,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过境后:

城市被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湿度陡降,天气转晴。

③实例:

·影响我国主要锋面是冷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北方的冬、春季节常见的冷锋,若锋前的暖空气比较干燥,锋面过境时往往无降水,常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⑵暖锋:

①概念: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

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暖锋坡度较缓,降水区域较大,雨区多发生在

锋前。

②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

过境前:

冷气团控制城市,城市天气晴好,

温度较低;过境时:

城市上空云层增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

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⑶准静止锋:

阴雨连绵的天气。

①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②昆明准静止锋:

遇地形阻挡形成,出现在云贵高原冬半年。

使贵阳天无三日晴,昆明冬季温暖。

附:

中国的锋面活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副高的关系)。

记住要点:

①中国降水主要是锋面雨。

②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反常会形成水旱灾害。

夏季风强:

北涝南旱;夏季风弱:

南涝北旱。

③了解春旱、梅雨、伏旱的发生季节和成因。

Ⅱ.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一一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⑴低气压(气旋):

①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北逆南顺);

②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上升气流);

③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④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偏南风,气旋的西部吹偏北风。

⑤气旋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的

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我国全年都受着温带气旋的影响。

⑵高气压(反气旋):

①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北顺南逆);

②气流由中心向四外流出,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

③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

④反气旋的东部吹偏北风,反气旋的西部吹偏南风。

⑤实例:

盛夏季节我国长江流域夏季的伏旱天气。

北方秋季,出现的秋高气爽天气,冬季,反气旋来自寒冷的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寒冷的气流。

冬季的寒潮,就是来自亚洲高压的强冷空气。

⑶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都是气流上升,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连续性降水;气旋后方是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

【读课本】:

识读简易天气图,识别天气符号(见初中课本第三册)。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掌握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至~25°

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终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

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

干湿季交替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内部和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炎热,

干旱少雨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旱,

冬季暖热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

大陆东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西风带常年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深居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

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控制

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全年酷寒,

降水稀少

高原山地气候

高山、高原地区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气温随高度降低,日照强,风力大

【基本技能训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定:

根据各气候类型的定量特征,气候资料,分三步进行分析判定:

第一步:

定半球。

最热月是七月——北半球,最热月是一月——南半球,

提示:

怎样根据气温高低数据说出气温特征?

答: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冬季温暖。

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常夏无冬。

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上——夏季炎热。

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夏季凉爽。

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常冬无夏。

第二步:

气候带判定。

热带:

常年月均温在15℃~20℃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温带:

一般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亚寒带:

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寒带:

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多少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

“热雨”——2000毫米;

“温海”——700~1000毫米。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夏雨型:

“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

“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少雨型:

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

“热季”年降水量>1500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

“亚季”最冷月>0℃,“温季”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

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

“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

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记忆训练】:

通过填色,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并总结分布规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及其随时间变化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各地气候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