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含答案及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
满分90分。
考试时间4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贴好考号条形码或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清洁。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一般比较微小,通常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B.一般情况下,动、植物细胞中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
C.物质进出细胞速率与其体积大小呈负相关
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能进行独立的代谢
2.研究表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往往受细胞外信号特异性组合的影响,图中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外信号影响基因表达的情况,下列有关细胞外信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受到A、B、C三种胞外信号的刺激后所表达的基因产物可能相同
B.只有细胞外信号D和E作用时,细胞不一定会进行分裂
C.细胞外信号F和G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D.细胞外信号H、I和J引起细胞的反应对多细胞生物往往不利
3.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相对含量变化。
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段染色体数目与cd段染色体数目有可能有相同的时期
B.若ab段发生了基因重组,则间期和ad段可构成一个周期
C.若ab段无同源染色体,则cd段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
D.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bc段的形成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4.肺炎双球菌有多种类型,其中S型菌可分为Ⅰ、Ⅱ、Ⅲ型;Ⅲ型荚膜最厚,致病力最强;S型菌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后,荚膜非常容易丢失而变为R型菌。
下列有关R型菌和S型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R型菌无毒,可以在人体内与人和平共处
B.厚荚膜基因(SⅢ)可突变成薄荚膜基因(SI),则SⅢ和SI互为等位基因
C.S型菌通过无血清培养得到的R型菌没有致病性
D.R型菌转化成S型菌其基因型发生改变
5.神经细胞可以利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信息。
下图a、b、c、d依次展示毒品分子使人上瘾的机理。
据相关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据a图可知多巴胺可以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神经冲动经此类突触可以双向传递
B.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会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
C.据c图可知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
D.据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
6.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具有作用于靶细胞和微量高效的特点
B.生长素在发挥抑制作用时植物不能生长
C.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向是由茎尖运向根尖
D.用植物激素处理植物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更长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4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一)必考题
29.(9分)如图甲、乙、丙、丁是四类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图中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 ,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 。
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乙、丙中共有的是 。
A.细胞壁B.磷脂C.核糖体D.质粒
(2)若将甲、乙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甲细胞中分裂间期进行复制的结构是 (填序号),乙细胞⑥中产生的CO2需要经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被⑤利用。
(3)在小分子物质→X→Y→Z→分泌蛋白的过程中,Y对应图甲的 (填序号),为了研究该生理过程,一般采用 法。
此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 。
30.(9分)小麦种子中含有α、β两种淀粉酶,某学习小组对这两种淀粉酶活性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甲组25℃下处理,乙组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丙组100℃下处理15min后取出;
③甲、乙、丙三组分别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④一段时间后,测得甲、乙、丙三组淀粉剩余量分别为a、b、c。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2)三组淀粉剩余量最多的是组 (甲、乙、丙),原因是 。
(3)利用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大致比较25℃条件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
31.(10分)如图是两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图中①〜⑥分别表示发生在膜上的不同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是 。
Ca2+通过①过程进入膜内,活化①过程和⑤过程的信号刺激分别是 、 。
(2)②过程为释放神经递质,②过程与⑥过程的共同点是 。
若②过程释放的神经递质活化④过程,突触后膜将不能产生兴奋,原因最可能是 。
(3)为研究Ca2+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否必需,研究者做了以下实验:
将能迅速结合Ca2+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同时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若 ,则说明Ca2+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若神经递质释放量 (填“增加”“减少”“不变”),则说明Ca2+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必需的。
32.(11分)如图是对非洲某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坫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能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各组分间通过 和 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2)图中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是 。
(至少答两点)
(3)假设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为a,若要使鸟体重增加b,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m,那么m可表示为 。
(4)该地曾发生火灾,之后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
基因型
引入前,原地
引入后5年,本地
引入后8年,本地
AA
51%
60%
78%
aa
11%
10%
6%
通过对该物种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没有发生进化,判断的依据是 。
(二)选考题
37.(15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秸秆还田的过程中,配施适量的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能有效促进秸秆分解,提高秸秆还田效率,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可到腐烂稻草等环境中采集土样,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有很多类群微生物都能有效降解纤维素,为了避免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互相影响,应该用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纯化菌株。
(3)用刚果红染色法初步鉴定纤维素分解菌后,进一步用液体滤纸培养基分组复筛,其中滤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培养一段时间后,将残留的滤纸烘干称重,残留的滤纸越少,则说明______________。
(4)采用______________技术,将筛选到的高效维素分解菌固定,能够阻隔其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毒害作用,增加使用寿命。
(5)为了长期保存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菌种,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
(6)现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为探究其最适pH,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取锥形瓶若干分为4组,加入等量秸秆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分别设置pH为1、3、6、7,接种等量纤维素分解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锥形瓶中秸秆减少量的平均值。
该pH设置的不足之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8.(15分)[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菌。
回答下列问题:
(1)PCR检测法:
根据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______________,对受体菌DNA进行扩增,经过解链、______________、延伸三个步骤的循环,检测PCR产物的长度是否与目的基因一致。
(2)荧光蛋白基因筛选法:
某种荧光蛋白(GFP)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绿色荧光。
用_____________酶将目的基因和GFP基因拼接成融合基因,并与____________重组后导入受体菌,经培养筛选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菌落。
(3)环丝氨酸辅助筛选法:
四环素能使细菌停止生长但不致死;环丝氨酸能使正常生长的细菌致死,而对停止生长的细菌不致死。
某质粒如图所示(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中插入目的基因后失活。
用此质粒构建表达载体,转化细菌后,结果有3种:
未转化的细菌、含质粒的细菌、含重组质粒的细菌。
①用含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培养基对上述3种细菌进行筛选,只有含质粒的细菌被淘汰,理由是______________;
②在上述筛选的基础上,若要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细菌,还需使用含有的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020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五)
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答案】C
【解析】【分析】
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细胞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详解】细胞器形态微小,一般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A正确。
一般情况下,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正确。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的相对表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不是物质进出细胞速率,C错误。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D正确。
2.【答案】D
【解析】【分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图中显示细胞处于不同的生命历程中是多种信号刺激,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图中细胞存活、分裂和分化的三种过程中都要受到A、B、C三种胞外信号的刺激,可能是A、B、C三种胞外信号的刺激后所表达的基因产物可能相同,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物质,A正确。
图中显示在细胞外信号A、B、C、D、E信号刺激下细胞分裂,只有细胞外信号D和E作用时,细胞不一定会进行分裂,B正确。
在A、B、C、F、G信号刺激下细胞开始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因此细胞外信号F和G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使之朝不同的方向分化,C正确。
细胞外信号H、I和J引起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机体正常的生命过程,对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D错误。
3.【答案】B
【解析】【分析】曲线显示cd段的核DNA是ab段的核DNA的一半,说明cd段发生了细胞分裂。
有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的过程。
【详解】图中曲线可以表示二倍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及分裂结束的过程,若ab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cd段则为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则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与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等,A正确。
发生基因重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分裂是没有细胞周期的,B错误。
该曲线也可以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则ab段无同源染色体,则cd段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C正确。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bc段的形成是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分裂造成的,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D正确。
【点睛】本题要特别考虑到单倍体有丝分裂的情况,否则极易出错。
4.【答案】D
【解析】【分析】S-Ⅲ型菌在无血清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后变成R型菌,说明特殊条件引起了遗传物质变化,发生了基因突变。
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位于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详解】R型菌虽然无毒,但却是寄生菌,在寄生繁殖过程要消耗宿主细胞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在人体内与人不可能和平共处,也可能引起人体产生相应症状,A、C错误。
肺炎双球菌是细菌,没有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B错误。
R型菌转化成S型菌原理是发生了基因重组,其基因型发生了改变,D正确。
【点睛】自然界中出现S型细菌和R型细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肺炎双球菌转化过程,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5【答案】A
【解析】【分析】多巴胺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在突触后膜上,图中显示多巴胺起作用后会被转运分子运回细胞,而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据a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转运分子运回细胞,因为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只在突触后膜上,突触前膜没有多巴胺作用的受体,因此突触间的兴奋的传递还是单向的,A错误。
据b图可知毒品分子与多巴胺转运分子结合,严重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分子的重吸收,B正确。
c图与a、b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因为多巴胺不能回收,则大量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积累,经机体调节导致其受体数目减少,C正确。
从d图可知,当没有毒品分子时,多巴胺转运分子会发挥作用,多巴胺被大量吸收,愉悦感急剧下降,形成毒瘾,D正确。
6.【答案】A
【解析】【分析】1.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两种,在幼嫩的组织中进行有方向性的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也具有作用在相应靶细胞、靶器官的特点,A正确。
生长素抑制生长,植物不是不生长,只是比正常情况生长慢,B错误。
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不是从茎尖运向根尖,C错误。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比植物激素更长效,D错误。
【点睛】知识补充:
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
在形态学上,分生迅速,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是上端;分生缓慢,不延伸或者延伸很少的是下端。
对于地上部分而言,树枝是形态学上端,而树干是形态学下端。
对于地下部分而言,根尖是形态学上端,根基是形态学下端。
一般就指先长出来的就是形态学上端 比如植物根部根尖分生区即为形态学的上端伸长区或更后面的就是形态学下端;而植株的顶部芽尖即为形态学的上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4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9~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7~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一)必考题
29.【分析】根据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拟核和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
【解答】解: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分析题图,最有可能属于病毒的是丁,图中乙有大液泡和叶绿体,属于植物细胞,丙属于细菌,两种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和核糖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
(2)甲是动物细胞,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复制的结构是中心体,乙细胞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叶绿体利用需要穿过4层生物膜,即4层磷脂双份子层。
(3)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是氨基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蛋白,所以Y对应的是④高尔基体,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利用的是同位素示踪的科学研究方法,生物膜的功能与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线粒体内膜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反应,所以线粒体内膜上含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故答案为:
(1)丁无细胞结构ABC
(2)②4
(3)④同位素示踪法内膜上含有有较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0.【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
(1)两种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两种酶存在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高温能够使蛋白质(酶)变性失活,根据步骤②可知,丙酶完全失活,乙酶部分失活,甲酶活性不变,两种淀粉酶在100℃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活性不能恢复,所以三组淀粉剩余量最多的是丙组。
(3)根据题意可知,25℃条件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可以用淀粉剩余量来表示。
故答案为:
(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丙两种淀粉酶在100℃条件下均失去活性,且降到25℃活性不能恢复
(3)比较b﹣a(β﹣淀粉酶的活性)与c﹣b(α﹣淀粉酶的活性)数值的大小
31.【分析】根据图示,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移动,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图中①〜⑥分别表示发生在膜上的不同过程,③表示K+外流,④表示Cl﹣内流,⑤表示Na+内流,⑥表示钠钾泵对K+、Na+的运输过程,该过程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
(1)神经元具有许多突起,这与其功能相适应。
①表示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引起Ca2+通道开放,⑤表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Na+通道打开引起Na+内流,因此活化①和⑤过程的信号刺激分别是神经冲动、神经递质。
(2)②过程释放神经递质方式为胞吐,⑥表示钠钾泵对K+、Na+内流的运输,⑥过程是主动运输,②过程与⑥过程的都要消耗能量;若②过程释放的神经递质活化④过程,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Cl﹣内流,会使突触后膜电位继续保持内负外正,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导致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
(3)若Ca2+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当将能迅速结合Ca2+的药物BAPTA注入突触小体内后,电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出现的现象是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变化;若Ca2+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必需的,则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故答案为:
(1)具有许多突起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神经递质(化学信号)
(2)消耗能量④过程为Cl﹣内流,使膜电位继续保持内负外正,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无变化减少
32.【分析】分析图1:
有食物链2条,分别是:
草→浮游浮游动物→虫→鸟,草→浮游浮游动物→鸟。
【解答】解: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连成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2)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营养剂的全部能量,原因是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一下营养及利用,以及呼吸作用散失。
。
(3)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
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式y=ax÷20%÷20%+(1﹣a)x÷20%=25ax+5x﹣5ax=20ax+5x。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根据分析可知,引入该物种前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
故答案为:
(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负反馈调节
(2)①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一下营养级利用
(3)m=20ab+5b
(4)发生了进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二)选考题
37.(15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答案】
(1).腐烂稻草的土壤富含纤维素分解菌
(2).选择(3).提供纤维素(4).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越强(5).固定化细胞(6).甘油管藏(7).pH范围设置不合适(8).pH梯度设置不合适
【解析】【分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在一定的范围内,纤维素酶量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滤纸条分解速度加快。
对于经常使用的菌种,可以将菌种接种在斜面培养基上,放人4℃冰箱中保藏,长期保存菌种应采用甘油管藏法在-20℃保藏的方法。
【详解】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可到腐烂稻草等环境中采集土样,原因是腐烂稻草的土壤富含纤维素分解菌。
(2)有很多类群微生物都能有效降解纤维素,为了避免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互相影响,应该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纯化菌株。
(3)要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应使用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能在此培养基中存活的微生物就是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故滤纸的作用是提供纤维素。
培养一段时间后,将残留的滤纸烘干称重,残留的滤纸越少,则说明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越强。
(4)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到的高效维素分解菌固定,能够阻隔其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毒害作用,增加使用寿命。
(5)为了长期保存高效纤维素分解菌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6)现有高效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为探究其最适pH,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
取锥形瓶若干分为4组,加入等量秸秆及其他必需营养物质,分别设置pH为1、3、6、7,接种等量纤维素分解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锥形瓶中秸秆减少量的平均值,该pH设置的不足之处有pH范围设置不合适、pH梯度设置不合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完善能力。
38.(15分)[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答案】
(1).引物
(2).复性(退火)(3).DNA连接(4).运载体(5).四环素(6).环丝氨酸(7).含质粒的细菌有Tetr,四环素对其不起作用,环丝氨酸使其致死(8).氨芐青霉素
【解析】【分析】PCR原理:
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PCR反应过程是:
变性→复性→延伸。
基因工程操作中要用到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