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485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作电极

B.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

C.洗洁精去油污

D.干冰作制冷剂

2.对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分类及其用途所对应的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

B

C

D

用品

有效成分

NaHCO3

CH3COOH

NH3`H2O

Ca(OH)2

有效成分分类

氧化物

用途

用于制作糕点等

用作调味剂

用作化学肥料等

粉刷墙壁等

 

A.AB.BC.CD.D

3.下列实验数据读取正确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9.23mL水

B.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5.6

C.用胶头滴管取1.0mL水

D.用托盘天平称取8.6g食盐

4.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5.下列各组中,后者一定包括前者的是

A.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B.单质、化合物

C.氧化反应、化合反应

D.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

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集气瓶中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验证稀盐酸与NaOH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测定混合溶液的pH

C

除去氢气中的二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稀释浓硫酸

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A.AB.BC.CD.D

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某物质燃烧生成CO和H2O,据此推测该物质组成里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8.由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中,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D.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固体硝酸铵,再加入适量的水,烧杯中的溶液逐渐变浑浊,则X可能为A

9.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氧化铜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B.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不相等

C.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

D.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成分相同

10.通过物质间相互反应可以实现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NaOH→NaCIB.Fe→FeCl2C.Fe→Fe2O3D.FeCl2→Fe(OH)2

11.几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

作物

茶树

水稻

薄荷

马玲薯

pH范围

5.0~5.5

6.0~7.0

7.0~8.0

4.8~5.5

取某地土壤的浸出液加入石蕊溶液,溶液略显红色,则该土壤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茶树B.薄荷C.马玲薯D.水稻

二、填空题

12.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1)写出生石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_____;

(3)画出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中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_____;

(4)生石灰为什么可用作干燥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

13.在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谣言,只要我们用科学知识分析、验证,谣言不攻自破。

(1)谣言一:

水变成汽油。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汽油是有机物,一定含有_____(填元素种类),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不可能变成汽油;

(2)谣言二: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固体物质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

这种结论是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

(3)谣言三:

“可燃冰”是冰水混合物。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燃料,可燃冰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谣言四:

水煮蛋的蛋黄变绿了会致癌。

真相:

水煮蛋的蛋黄微微变绿,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灰绿色物质是硫化亚铁(FeS),对人体无害且不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

食用能够补充铁_____(填“元素”、“原子”或“离子”)。

三、流程题

14.工业上利用电石(CaC2)制备高纯碳酸钙的流程如下:

已知:

(1)乙炔(C2H2)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写出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4)电石应该_____保存。

四、实验题

15.为了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1所示实验。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A、B两支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进一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一会儿后才有气泡产生,然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如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a2CO3溶液呈_____性;

(2)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

(3)A试管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有_____;

(4)写出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6.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下列对各装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

a.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置C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c.用D装置收集CO2时,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CO2收集满

d.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必须在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2)氨气(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得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编号),不能用D、E装置收集氨气的原因是_____;用F装置收集NH3时,NH3从_____端进入(填“a”或“b”);

(3)F装置还可用于气体的净化,若用F装置干燥H2,则F中应盛装的物质是_____(填物质的名称)。

五、科学探究题

17.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同学们发现碱溶液都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水中都能解离出相同的_____(填离子符号)。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有位同学不小心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经验证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如何将这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除去呢?

(设计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_____杂质已除去

方案二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Ca(NO3)2溶液,过滤

有_____

杂质已除去

方案三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过滤

有白色沉淀生成

杂质已除去

上述实验操作中所用试剂正确的是方案_____。

该实验小组用正确的试剂进行了实验。

小墨提出质疑,杂质是否已经完全除去?

于是他取适量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加入所用的正确试剂,观察到_____的现象,说明杂质没有完全除去。

(归纳总结)

(1)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2)同学们针对上述三个方案认真讨论后得出,要除去物质中含有的杂质,选用试剂时应考试的因素有:

不与所需物质反应、只和杂质反应、试剂要适量。

六、计算题

18.大枣营养丰富、性平味甘,有改善虚弱体质、滋补神经、补血安神、养胃健脾等功效,其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叶酸(C19H19N7O6)及多种微量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酸分子中碳、氢、氮、氧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

(2)叶酸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19.某同学为了测定不纯的锌片中锌的含量,取不同质量的锌片依次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反应完全后称出质量(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锌的质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稀硫酸的质量(g)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g)

219.6

_____

258.8

278.4

_____

318.4

(1)将第2次和第5次实验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填在上表中;

(2)实验中所用锌片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该实验所使用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石墨作电极,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洗洁精去油污,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干冰作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

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2.B

【详解】

A、碳酸氢钠中含有金属钠离子和碳酸氢根属于盐类,受热分解能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制作糕点;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米醋的有效成是醋酸,醋酸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氨水的有效成是一水合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可以制作铵态氮肥;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可用于建筑材料,粉刷墙壁;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D

【详解】

A、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量取9.23mL的水;故选项错误;

B、用pH试纸粗略测定某溶液的pH值都为整数,不能测出pH=5.6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C、胶头滴管没有刻度,不能吸取1.0mL的水;故选项错误;

D、托盘天平游码的最小分度值为0.1g,可以量取8.6g食盐;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4.B

【分析】

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

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详解】

A、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错误;

B、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正确;

C、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错误;

D、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错误。

故选B。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5.D

【详解】

A、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B、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错误;

C、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二者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错误;

D、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包含着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6.A

【详解】

A、检验某集气瓶中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只能说明该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验证稀盐酸与NaOH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测定混合溶液的pH=7,属于中性溶液,说明巧好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除去氢气中的二氧化碳,将混合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再通过浓硫酸干燥,将水除去;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散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B

【详解】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故选项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正确;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错误;

D、某物质燃烧生成CO和H2O,据此推测该物质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8.C

【详解】

A、甲图中,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t2℃时,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B>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物质有大量固体析出,质量分数明显减小,B物质有少量固体析出,质量分数略微减小,C物质不析出固体,质量分数不变,此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B>A>C,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D、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固体硝酸铵,硝酸铵遇水吸热,温度降低,A物质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有固体析出,再加入适量的水,烧杯中的溶液逐渐变浑浊,则X可能为A;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9.C

【详解】

A、图像起点位置为“0”,即溶液质量为“0”,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到氧化铜中;故选项错误;

B、由图像可知,拐点位置表示氧化铜与稀盐恰好完全反应,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C、n点时溶液中有氯化铜和水,m点时,加入稀盐酸过量,溶液中有氯化铜、氯化氢和水,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水和氯化氢全部挥发,得到的固体成分都只有氯化铜;故选项正确;

D、n点表示稀盐酸与氧化铁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铜,m点表示稀盐酸过量,溶质是氯化铜和氯化氢,溶液中溶质成分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0.C

【详解】

A、NaOH→NaCl,NaOH+HCl=NaCl+H2O,可以一步实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Fe→FeCl2,Fe+2HCl=FeCl2+H2↑,可以一步实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Fe→Fe2O3,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3Fe+2O2

Fe3O4,不是氧化铁,不能一步实现;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FeCl2→Fe(OH)2,FeCl2+2NaOH=2NaCl+Fe(OH)2↓,可以一步实现;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1.B

【详解】

取某地土壤的浸出液加入石蕊溶液,溶液略显红色说明土壤呈酸性,薄荷在碱性土壤生成,在酸性土壤最不适宜,故选:

B。

12.CaO+2

CaO+H2O=Ca(OH)2

【详解】

(1)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化学式:

CaO;

(2)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3)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氧化钙中氧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生石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13.碳元素没有把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计算在内混合物元素

【详解】

(1)谣言一:

水变成汽油。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汽油是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不可能变成汽油;

(2)谣言二: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固体物质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

这种结论是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只要发生化学变化,就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把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计算在内;

(3)谣言三:

“可燃冰”是冰水混合物。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燃料,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气体物质成分,属于混合物;

(4)谣言四:

水煮蛋的蛋黄变绿了会致癌。

真相:

水煮蛋的蛋黄微微变绿,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灰绿色物质是硫化亚铁(FeS),对人体无害且不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

食用能够补充铁,这里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因此食用能够补充铁元素。

14.

NH4ClCaCO3密封

【详解】

(1)乙炔(C2H2)是一种常见的燃料,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

(2)残渣中加入氯化铵生成氨气和氯化钙,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氨气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氯化铵,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氯化铵:

NH4Cl;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产生乙炔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钙:

CaCO3;

(4)电石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应该密封保存。

15.碱生成白色沉淀Na2CO3、NaOH

【详解】

(1)Na2CO3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2)B试管中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和盐酸,硫酸钡是不溶于盐酸的白色固体,则实验现象是:

生成白色沉淀;

(3)A试管中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沉淀,B试管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将A、B两支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进一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一会儿后才有气泡产生,因为A试管中的氢氧化钠与B试管中的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实,一会后,稀盐酸将氢氧化钠反应完全,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最后B试管中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与A试管中的碳酸啊反应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生成,则A试管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有:

Na2CO3、NaOH;

(4)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16.aA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b浓硫酸

【详解】

(1)a.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只要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都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操作错误,但符合题意;

b.装置C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故操作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用D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时,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CO2收集满;故操作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用排水法E装置收集气体时,必须在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故操作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氨气(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得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固体加热装置是A,氨气(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D装置和排水法E装置收集氨气的原因是:

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密度小于空气,用万能瓶F装置收集NH3时,NH3应“短管进、长管出”,从b端进入;

(3)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干燥中性气体,若用F装置干燥H2,则F中应盛装的物质是浓硫酸。

17.OH﹣

气泡产生白色沉淀生成三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

同学们发现碱溶液都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在水中都能解离出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OH-。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有位同学不小心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经验证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

如何将这瓶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除去呢?

设计实验:

方案一: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引入新杂质氯化钠;

方案二: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Ca(NO3)2溶液,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过滤,有白色沉淀产生;引入新杂质硝酸钠;

方案三:

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Ca(OH)2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没有引入新杂质;

上述实验操作中所用试剂正确的是方案三;

取适量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继续加入所用的正确试剂,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说明杂质没有完全除去。

18.

(1)19:

19:

7:

6

(2)12:

1

【详解】

(1)叶酸(C19H19N7O6)分子中碳、氢、氮、氧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9:

19:

7:

6;

(2)叶酸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19):

(1×19)=12:

1。

19.

(1)239.2;298.4

(2)65%(3)39.2%

【详解】

(1)由图表信息可知,每加入20g锌产生0.4g氢气;实验2中加入40g锌产生0.8g氢气,则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40g+200g-0.8g=239.2g;实验4中加入80g锌产生氢气质量为80g+200g-278.4g=1.6g;实验6中加入120g锌产生的氢气质量为120g+200g-318.4g=1.6g,说明实验4巧合完全反应,实验5中同样产生1.6g的氢气;则实验5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0g+200g-1.6g=298.4g;故填:

239.2;298.4。

(2)设:

锌的质量为x,硫酸的质量y

x=52g

y=78.4g

故锌片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100%=65%。

(3)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