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4595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docx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分析报告

 

生鲜批发零售行业

分析报告

 

一、生鲜供需分散导致经营难度大,亟待有效整合

1、生鲜的特性决定了价格波动和经营难度

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大,农产品价格受多方因素影响,主要因为其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1)生鲜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

生鲜农产品尤其是果蔬类产品的生长受自然界气候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它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产品上市的品种和数量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之分。

它的区域性决定了农产品产销地分离,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运输,高昂的流通费用和隐性成本推升了生鲜产品的终端零售价。

季节性和区域性是导致生鲜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2)生鲜具有易损耗性

生鲜农产品由于质地鲜嫩,含水量较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

在流通过程中常使其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

与此同时,鲜活程度是决定生鲜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指标。

由于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易损耗性,决定了物流的时间限制,从而也限制了物流半径距离,并要求尽可能减少搬运、装卸的次数并尽力缩短运输距离。

损耗严重,供应链过长导致生鲜产地价格与销售价格差距过大。

易损耗性决定了生鲜需要进行快速地周转。

(3)品种多样性和非标准性

生鲜食品是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

物营养来源,因此除了安全性要求之外,为满足消费者口味的多变性,生鲜食品还具备品种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产品数量、品质不一,生鲜很难做到标准化,这也增加了其经营的难度。

(4)需求弹性小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生鲜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是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因此生鲜农产品需求弹性很小。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造成生鲜产量下降,而外调生鲜产品不能及时进入补充市场,会出现供给不够,供需矛盾加剧的局面,从而导致生鲜产品价格上扬。

(5)供给较为分散

生鲜农产品对水土、气候要求较高,目前生鲜农产品主要是由单

个农户进行生产,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

农户弱小及分散使得他们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谈判能力。

农户数量多,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也无法现实规模效应。

农村土地确权后,土地可以自由流转,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的生产。

2、库存周期决定产业链各环节需要快速衔接

生鲜产品保质期短,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快速衔接,缩短流通时间。

而且新鲜度作为产品的重要价值表现,库存周转速度决定了产业链主体的盈利情况。

一旦周转放慢,一方面,冷链保鲜的成本会提升,另一方面,产品的价值在减少。

所以从农户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每一个环节的库存周期都很短。

3、经济运输半径决定不是所有生鲜品类都适合产地直采

生鲜产品在进行远距离调配时存在一个经济运输半径,如果损耗加上运费比产地直采节约下来的成本还高,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产地直采。

由于部分生鲜品类损耗较高,尤其是叶菜的损耗,而且这些产品本身价格偏低,使得部分产品只能就近采购,只有当采购规模足够大时,经济运输半径的优势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生鲜产品都适合去产地直采。

4、供给与需求难以匹配,供需两端分散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生鲜产品需求弹性小,单个消费者购买有限,终端销售规模还不够大,而供给端分散,单个供给规模有限,使得供给与需求难以匹配,需要批发商及批发市场进行资源整合、调配,增加了交易成本。

(1)从需求端看,生鲜产品需求稳定,单个消费有限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生鲜农产品需求弹性很小,从1990-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农产品数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习惯相对稳定。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从供给端看,生鲜供给分散,单个供给规模偏小,总体供给出现过剩局面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生鲜供给分散,这种格局是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决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产权不明晰,阻碍了土地资源市场配置。

我国大多数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在0.5公顷以下,农户不能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取得规模效益,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也是造成生鲜产品供给端分散的最重要原因。

我国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上升明显,人均占有量与日俱增。

从我们草根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农药、化肥、优良种子的大规模应用,蔬菜供给端经常出现过剩局面,由于需求端相对平稳,所以导致蔬菜价格相对便宜。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以蔬菜为例,我国的季节性蔬菜运销基本可以概括为“五圈”、“两基地”,其中“五圈”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蔬菜供应圈;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蔬菜供应圈;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中心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蔬菜供应圈;以“香港—广东—深圳”为中心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蔬菜供应圈。

西安、成都在内陆的运销圈中处于中心地位,围绕这两大中心形成了内陆蔬菜供应圈。

“两基地”是山东蔬菜集散基地和“河北—北京”蔬菜集散基地。

这种供给格局决定了蔬菜需要进行大范围地调动,造成了产销两地分离的局面。

二、分散风险使产业链层级过多,土改有助于缩短层级

我国生鲜农产品产业链长、流通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

从生产、流通到销售,整个链条包括生产、产地批发市场、运输、销地市场批发(一级批发和二级批发)、零售(农贸市场和超市)五个环节。

1、农村土地制度决定农产品市场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我国生鲜产业链呈现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供给端的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这是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决定的。

需求端的消费者需求有限,且负责终端销售的超市及农贸市场规模小,分布不均衡,而中间环节的批发商、菜贩众多,生鲜产业链被拉长。

随着土地流转逐渐放开,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大量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兴起,未来供给端分散的格局有望改善,“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将会改变。

2、渠道层级过多,能够分散各主体风险,但叠加效应拉升产品价格

流通层级过多其实是分散风险的过程,在整个产业链中,单个主体承受风险能力有限,农户为了降低销售风险,成立农民合作组织,或者将产品出售给菜贩及批发商。

批发商为了降低销售风险,将产品出售给下一级批发商或零售商,零售商为了降低风险,在进行产地直采的同时,也通过批发市场或供应商进行补充。

整个产业链分工明确,各主体并没有去整合整个产业链条,而是发挥各自优势,在自身风险承受范围内获取最大收益生鲜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性+新鲜度”,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价值,生鲜产品流通需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快速进入消费市场。

但是生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极其分散,流通中不可避免要进行一次或者多次集散,流动链条被拉长,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中间环节损耗较大。

而且每个环节的成本上升都会传导至终端消费者,最终形成“叠加效应”,拉升产品价格。

缩短产业链能够降低损耗,提高产业链运营效率,但对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短产业链的前提是供给端和需求端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降低参与者的经营风险。

连锁超市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缩短流通环节,直接到生产基地采购。

随着农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连锁超市经营规模不断壮大,未来缩短产业链,提高运营效率已成为发展趋势。

农户及基地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但他们并不是生鲜价格的决定者,由于农户分散且规模较小,议价能力偏弱,绝大多数时候只能被动接受菜贩或批发商的报价。

农户会根据种植成本及收益来决定每期种植的品类和数量。

产地批发市场是生鲜产品的重要定价场所,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对生鲜产品的需求信息,有大量的批发商汇集在此,他们对生鲜产品的行情走势有着自身的判断,他们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决定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买多少,所以这一环节,信息格外重要。

此时生鲜产品的价格主要是结合生成成本、供给量决定的。

销地批发市场是一个连接生产和终端销售的枢纽,之后的批发商通过对生鲜产品进行加价来获取利润,零售商再次加价出售,最终的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进入销地批发市场的蔬菜价格会受运输距离的远近、生产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进入同一销地批发市场的同一品种蔬菜,不论生产成本、运输费用等差异多大,批发价格都会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价格不会相差过大,否则就有不能及时卖出的风险,一般来说批发商会根据批发市场的量,结合自身的总成本进行定价。

根据国外的经验,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都被作为公益性的流通基础设施,许多都是政府在投资建设,建好以后无偿交付给公司商业化运营。

我国大多数批发市场是由企业投资经营,这些市场收取高额市场管理费、摊位费、进场费,这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超市及农贸市场作为产品的销售终端,掌握产品最终定价权,他们根据采购及经营成本,加上一部分利润出售给消费者。

经过层层加码后,终端售价已经远远高于产地价格。

从产地到最终销售会增加很大一部分成本,这部分成本可能比生产成本还高,主要包括各类租金、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过道费、各项税费等等,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生鲜终端价格中去,由消费者承担。

流通过程中,经历的环节越多,层层加码的幅度就会越大。

流通层级过多,主要是由于生鲜自身的特性决定,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量”,一旦有了很大的销量,链条主体就会有缩短产业链的动力。

否则成本太高,反而不能带来收益。

以黄瓜为例,每斤黄瓜的生产成本为0.6元/斤,从生产到最后消费者手中,经历了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最终的销售价格达到2元/斤,价格翻了三倍,中间差价达到1.4元/斤,下面具体分析每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情况。

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主要因为成本推动,在整个产业链中,农民投入多、耗时长、需要承担价格波动风险,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

批发商、菜贩、零售商利润相对稳定。

3、冷链物流缺失,各环节损耗严重,提升生鲜产品成本

生鲜流通消耗大、效率低,而且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非常薄弱,造成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过大,提升了产品的成本。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生鲜产品的流通损耗率达到20%左右,远高于国外5%的损耗。

除了采购、运输、储存各环节的损耗,销售环节的损耗也是非常严重的,这些损耗都会提升生鲜产品的成本。

资料来源:

中国仓储协会

4、农产品价值低,流通成本叠加后,导致产销两地差价过大

生鲜产业链条上农户及批发商进入门槛低,经营的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各流通环节成本叠加后,对农产品终端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以运费为例,同样是一批货物,运费及人工成本相差不多,如果运的是白菜,每斤白菜需要摊销的成本占白菜自身价格比重很高,如果是高附加值的手机,那么运费的占比就会低很多。

所以运费及人工成本的上升会对菜价带来很大的压力,低附加值的农产品经过层层加价后,导致产销两地差价过大。

小结:

生鲜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较多,在生产环节,由于农户规模小、生产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流通环节中,层级过多,损耗严重,运输成本、人工费用等刚性成本提升了产品价格。

零售环节中,各类租金过高,销售损耗严重。

产业链各主体风险承受能力有限,为了分散风险,导致层级过多。

表面上看,是因为整个产业链条过长,各环节加价导致,其本质是社会分配体系不公所致,租金、运费、税费占了成本的大头,这部分被油企、房地产商及政府拿走,最终形成了当前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未能获得实际收益的局面。

三、生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产业链利润分配体系将被重构

农产品经过层层加价后,最终的销售价格居高不下,为了分析生鲜产品价格的传导机制及利润分配过程,更加深入地了解整个流通环节中各参与者的成本收益,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调研,走访了几十位农户、批发商与菜贩,并实地考察了超市、一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物流基地、农民合作社等等,本报告将重点分析生鲜产业链中,农户、农民合作社组织、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农贸市场菜贩、超市等产业链上各利益群体的成本与收益。

1、农户只能获得自身人工费用,而且需要承担价格波动风险

深圳市某村周边有一片150亩左右的菜地,40户菜农在这种植大棚蔬菜,下面以其中一户作为样本,计算菜农的成本及收益。

该菜农(夫妻二人)承包了2.6亩地,分成75箱,每箱长约15米,宽1.2米。

每年租金2300元/亩。

从以上表中得到几个信息,

(1)菜农收益偏低,基本上为自身人工成本

终端蔬菜销售价格虽然居高不下,但菜农实际获得的收益不高,主要原因是蔬菜生产成本不断提升,而蔬菜的收购价格并没有大幅提高。

整个生鲜产业链上,菜农收益偏低,赚取的基本上是自身的人工成本,根本不可能去雇佣其他劳动力。

(2)生产环节中,农药及化肥投入占比高

从菜农的成本结构看,农药及化肥投入占比偏高,其中农药占了43%,化肥占了18%。

而农药及化肥价格近两年涨幅较大,导致菜农生产成本攀升。

由于生产环节投入成本不高,菜农门槛很低,议价能力弱。

(3)菜价波动大,菜农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蔬菜价格波动很大,短期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蔬菜产量过多会导致菜贱伤农,形成滞销。

而一旦受天气等其他因素影响,短期供给不足,会导致菜价暴涨。

菜农种植缺少有效引导,信息滞后于市场一期,形成了蛛网效应,他们的种植决定影响市场供给,由于菜农议价能力弱,他们需要承担蔬菜价格波动的风险。

2、为了降低销售风险,加大规模化生产,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涌现

为了减少农民滞销的风险,加大农业规模化生产,真正实现农超对接,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联合社应运而生。

对农户而言,农民合作组织可以解决销路问题,减少菜价波动,提高收入。

对超市和批发商而言,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满足他们对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按照要求,对产品进行初加工,货源可靠并且能够溯源。

再者农民合作组织还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我们调研了湖北两家非常典型的农民合作社及合作社联合社。

3、一级批发商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判断走势,承担的风险较高

深圳平湖海吉星国际物流园占地面积30万平米,建筑面积82万平米,总投资18亿元,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农批市场,也是深圳地区唯一的一批市场。

深圳90%的蔬菜、80%的水果都要通过这里运出去。

目前平湖海吉星共有8个大棚,其中6个大棚经营蔬菜,蔬菜日均成交量在4500吨左右。

这里聚集了几百家一级批发商,下面以其中一位蔬菜批发商作为样本,计算一级批发商的成本及收益。

该蔬菜批发商在平湖海吉星租赁了一个档口,约30平米,每月租金15000元,水电费3000元。

主要是从昆明进货,货源包括农户和基地直采,一车的运费1万元,约32吨,客户主要是各大超市、供港公司、下一级批发商。

每天成交量在40吨左右,需要向平湖海吉星缴纳0.5%的交易佣金。

从上表可以发现:

(1)运输费用占成本比重过大

对于一级批发商,由于采购规模大,一般去蔬菜基地进行直采,但由于运输距离远,运费及人工成本占成本的比重过高,从表中可以看出运输费用占了经营费用的79%,人工成本占了7%,上交给批发市场的租金及佣金占了13%。

而且这几年运输成本、人工费用、租金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这也是造成蔬菜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

从上表可以看出运费占了该批发商收入的6.7%

(2)菜价波动大,损耗过高

批发商每天的收入波动较大,菜贵的时候可以达到30万元,一般的时候也就15万元。

由于叶菜的损耗较大,一般损耗在30%左右,以上海青为例,从昆明的进价0.5元/斤,但除去损耗、成本,必须卖到1元/斤才能保本。

去年10-12月,由于蔬菜销量不好,每月亏损10多万。

如果碰上深圳本地天气不好,那么由于本地菜供应不多,外地菜销售不错,利润会比较可观。

每年5-10月本地雨水较多,叶菜供给量少,外地菜销量会好。

(3)批发商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判断走势,承担的风险较高

从昆明每一次运菜过来需要3天左右,批发商需要承担蔬菜滞销的风险,因为市场内的批发商都在经营品类差异不大的各类蔬菜,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去判断进货量的多少及进货的价格,万一出现滞销,蔬菜需要存放到冷库,但就算存放在冷库,保鲜期也只能是6天左右。

超过一定的时间,批发商需要承担蔬菜滞销或者降价处理的风险。

农产品价格近几年上涨较快,主要还是因为物流、人工、租金上涨幅度大,但真正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是短期供给的波动,包括天气、运输都有可能导致短期农产品供给过剩或者不足。

4、二级批发商需要判断进货品种及数量,赚取差价

深圳宝安区某农贸批发市场集零售和批发业务为一体,里面有很多二级批发商和农贸市场菜贩。

下面以其中一位蔬菜二级批发商为样本,计算二级批发商的成本及收益。

该批发商(一家四口)在该农批市场内租赁了一个档口,约15平米,每月租金3300元。

主要从东莞虎门批发市场及平湖海吉星等一批市场进货,销售给该农批市场内的菜贩,赚取差价。

二级批发商面临的问题跟一批商一样,每次进菜的数量、品种需要靠自己的经验判断,如果进来的菜卖不出去,需要自己承担风险,天气影响短期供需,造成菜价波动很大,而批发商之间存在完全竞争,使得批发商需要承担价格波动及滞销的风险。

5、农贸市场菜贩投入及风险较低,收益有限

该农批市场内还有很多菜贩,他们从二级批发商进货,在农批市场租赁摊位,赚取进销差价。

下面以其中一家菜贩为例,分析其成本及收益。

该菜贩(夫妻二人)承包了两个档口,每个档口面积为4平米,每个档口租金为750元/月。

该租金包含卫生费、管理费等所有费用,不需要水电费。

他们从农贸市场的批发商进货,批发商每天晚上2点会从东莞虎门农批市场或平湖海吉星运来很多蔬菜,菜贩根据自身情况向批发商进货。

客户群体主要是附近的居民、销售量比较小的菜贩、附近的餐馆等等。

就菜贩而言,自身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由于销量较小,不可能到一级批发市场进货(成本高),菜贩每日工作时间较长,基本可达到15小时,对产业链上各参与方而言,最关键的在于量,如果终端销售量足够大,就可以缩短产业链,直接到一批市场采购甚至到基地直采。

目前农产品流通层级较多,一方面由于产业链终端需求分散且数量有限,各主体需要分散风险,形成产业链分工。

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对周转时间有很高的要求,整个产业链需要快速对接。

流通层级过多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购买的菜价不断攀升,我们在该农贸批发市场及附近3公里内的某大型超市对部分蔬菜价格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从批发商到最终的销售价格,各类蔬菜的售价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超市由于对蔬菜品相、质量要求较高,售价明显高于农贸市场。

6、超市生鲜经营难度较大,毛利率偏低

生鲜是非标准化的商品,它的特性决定了采购、运输、存储、销售难度大于标准化商品,而且对经营管理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超市生鲜经营的毛利率偏低,损耗严重,只能作为吸引客流的手段,贡献的利润有限。

以某超市生鲜经营为例,鲜肉的毛利率在5个点左右,水产的毛利率在6个点左右,水果和蔬菜的毛利率偏低,在3-8个点,熟食和面包的毛利率稍微高一些。

综合来看,生鲜的整体毛利率在10个点左右,如此低下的毛利率也是绝大多数超市生鲜亏损的重要原因。

以上我们分析了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发现在整个生鲜产业链中,各主体均面临不同的问题,如菜农希望在种植环节得到有效的指导,有稳定的销路以及相对稳定的销售价格。

批发商和菜贩则希望有稳定的货源及一定的价差,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贸市场菜贩和超市则希望培养稳定的客流,对于消费者而言,能够购买到安全、新鲜的产品,价格不要上涨过快等等。

这些利益诉求正好反映了当前生鲜产业链存在的各种问题。

小结:

在生鲜产业链中,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作为参与者,在整个利润分配体系中,农户承担的风险最高,获取的利润却是很低的,批发商与零售商利润较为稳定,一旦他们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可能会导致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断裂,而消费者作为价格的接受者,承担了产品最终经过层层加码的价格。

表面来看,生鲜产品终端销售价格过高是因为物流成本高、油价上涨幅度大、租金成本过高,其实质原因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分配体系的不均衡,农产品价格过低,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由于存在垄断和政府管制,导致社会交易成本被人为提高,政府拿走了分配中的大头,表现为物流、租金、税收负担过重,最终这些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农户则承担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市场供求关系是生鲜价格形成的基础,从农户到批发市场,再从产地批发市场到销地批发市场,由于各批发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此环节的加价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人工费用等等,但并不存在大幅度的加价现象,批发商需要根据自己经验来判断市场内农产品的量及价格,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周转速度要快,其价格过低导致运输成本及人工费用平摊后,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幅上涨。

销地批发市场以后的流通环节是不断加价的过程,最后一公里加价是由于流通层级过多,每一个环节都有损耗及成本,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场地所有者的收益是非常稳定的,不论市场如何波动,他们都会收取固定的租金,所有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终导致了菜价过高。

四、渠道为王,超市将成为产业链扁平化的主要力量

1、生产集中化、流通简洁化、零售规模化成为产业链发展趋势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这些诉求,各利益主体进行了改变,供给端农户开始组成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来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与超市、一级批发商签订合作协议,降低产品滞销风险。

零售端超市开始整合产业链,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实现产地直采,这样既能够保证稳定的货源和食品安全,又能降低采购成本,让农户按照自身要求,对产品进行初加工。

总体来看,

(1)生产环节中小规模农户在逐渐减少,农村土地流转放开以后,大户及农民合作社快速提升,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未来大量的农民合作组织将会出现,从而使供给端实现规模化,为产地直采提供有利条件。

(2)流通环节中,各类专业的中间商及供应商将逐渐上升,而批发市场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一旦流通环节中间商的成本过高,甚至高于产销地价差收入,很容易导致中间流通环节的断裂,出现生鲜产品滞销的局面。

一方面是产地菜贱伤农,另一方面销地生鲜终端价格暴涨。

(3)零售环节中,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传统零售终端占比将逐渐下降,而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零售终端通过提供较高质量、较低价格的产品、较好的购物环境,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在各零售终端中,农贸市场的卫生及环境较差,主要以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为主,各类蔬菜水果专营店以局部细分市场见长,但经营商品的组合宽度不足,无法满足生鲜消费一次性基本购足的需要。

而现代连锁超市以丰富的生鲜品类,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大量客流。

2、超市有动力和资金来整合产业链

连锁超市向生鲜产品基地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直接、有效地流通渠道,缩短生鲜产业链条,既能保证生鲜产品质量和安全,能够降低经营成本,给消费者带来实惠。

所以超市有动力和资金来整合生鲜产业链。

未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也对购物环境、便利程度需求更高。

农贸市场、个体商贩虽然具有经营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但农贸市场很难提供标准、卫生和新鲜的商品,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城市居民的消费安全性。

尤其是农改超推进以后,很大一部分城市居民已经逐渐养成了去超市购买生鲜产品的习惯。

目前我国超市销售生鲜占比不到30%,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福州为例,福州市在农超对接工作上成效明显。

据统计,12年福州全市超市已在全国建立100个以上农超对接基地,对接农产品涵盖10大类100多个品种。

11年,本土生鲜超市农超对接销售量22.7万吨,占农产品总销售量的64%,对接金额16.8亿元,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66%。

(1)渠道变化,从需求端来看—超市经营生鲜是大势所趋

长期来看,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成为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已是大势所趋。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出现了农药残留过高,注水猪肉、速成鸡、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