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4287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docx

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

2019-2020年高三月考试题(语文)(I)

说明:

l、本试卷答题卡分两种,选择题用电脑答题卡,非选择题用另一答题卡。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两种答题卡一并收回。

2、选择题10题,请按题号将答案涂在电脑答题卡上,非选择题按题号在指定的答题区域答题。

3、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5分)

l、补写F列古诗文中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句读之不知,      ,或师焉,或不焉,吾末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2)凭谁问,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犹抱琵琶半遮面。

——自居易(琵琶行)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回答2-3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2、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题意,“惆帐”二字起笔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B、第二句语意一转,一时竞相盛开的牡丹花到晚上只剩下层后两枝,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C、第三句语气又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

“应”字说明只是诗人的忧虑。

D、末句是说,夜里起来把火看花,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3、

(1)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但自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分)

                                        

(2)“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这两句诗一直为后人模仿,如李商隐的《花下醉》: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的《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李愬谋袭蔡州。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李祜言于

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恕然之.命李

祜,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行六十里,

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命士少休,食干糟(b6i干粮)整羁(马笼头)鞠(dí马缰绳).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

“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祜、李忠义镬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析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或告元济曰:

“官军至矣!

’元济尚寝,笑曰:

“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

“城陷矣!

”元济曰:

“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注:

李祜。

李忠义都是蔡州降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州城者皆赢老之卒羸老之卒:

泛指老弱病残的士兵

B、李祜、李忠义镬其城为坎镬:

古代的一种锅,这里名词作状语

c、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击柝者:

打更的人

D、想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诣:

到……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李祜言于李愬曰      ②元济于城上请罪

B、①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②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

C、①而留击柝者②进诚梯而下之

D、①使击析如故②城上矢如猬毛

6、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李愬“超群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②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⑧人人自以为死,

然畏想,莫敢违 ④近城有鹅鸭池,恕令击之以混军声。

 ⑤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 

⑥鸡鸣,雪止,恋入居元济外宅

A、①⑧⑤B、⑧④⑥c、①②⑤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李愬谋袭蔡州”,全文紧扣“谋”和“袭”,把李想的雄才大略和超群智谋刻画得栩栩如生,雪夜奇袭蔡州活捉吴元济的故事叙述得脉络清晰,声色兼备。

B、李愬攻打蔡州,采纳蔡州降将李祜的意见并让李祜、李忠义两降将,率领三干人马为突击先锋,李祜,李忠义在攻城的关键时刻,一马当先。

表现了李想用人不疑的眼光和胆识。

C、李愬选择在大雪之夜攻打蔡州,军队夜行一百多里,人马冻死随处可见,战士们因为害怕他,不敢违抗,反映了李愬只顾打仗不顾士兵们的死活。

D、蔡州将士对李愬军队的夜袭浑然不知,守将吴元济更加糊涂,手下告之“城陷了”,还以为“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从反面衬托李愬选择雪夜攻城计谋之高超。

8、断句或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

(1)用“/“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断句。

(2分)

李 祜 言 于 李 想 曰 蔡 之 精 兵 皆 在 洄 曲 及 四 境 拒守 守 州 城 者 皆 赢 老 之 卒 可 以 乘 虚 直 抵 其 城 怒 然 之。

(2)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

(3分)

②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地壳  俊俏  讥诮  诀窍    B.蹒跚  龙蟠  磐石 心宽体胖

C.檄文  抚恤  熙攘  和煦    D.唠嗑  烙印  落枕  奶酪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次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记载了关于该事故的报道。

B、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C、该区卫生部门为求生存和发展,大力开发“绿色工程”,始作俑者受到卫生局长的表扬。

D、姑母时常闹脾气。

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

她是我家中的阎王。

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11、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和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各国的经济繁荣。

B、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c、中国电影非常像换季的美人,急于抢占时髦之先,换妆改颜,于是,难免陷入不顾自身条件强行起飞而遭致观众白眼的尴尬。

D、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1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单纯、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

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

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我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    。

①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②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④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⑤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

⑥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①③⑥ B、②⑤④c、①③⑤D②④⑥

(二)语言表达(15分)

13、根据下面诗句的意境,扩写成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形象,至少要用一种修辞,不少于80字。

(5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从下面材料“人生有‘四气’”中选“一气”作为论点,然后举三个典型事例来认证论点。

要求句式大致整齐。

(6分)

人生有“四气”:

奋发向上、百折不回的志气,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披荆斩

棘,舍生取义的勇气,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

                                       

15、班里要办一个小图书角,为同学们多读书提供方便,希望每个同学至少提供一本书

学期末归还.请你代表班委会拟一份倡议书。

三、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必考) (15分)

手机引起的文化思考

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媒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必然带来一场革命,并对社会

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⑧手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那个笨重的“大哥大”曾经是财富

和身份的象征.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初次亮相,即便功能和造型都有很大的缺陷,在彼时

彼刻也仍然价格不菲,俨然成为时尚潮流与尖端科技的标志。

这样一来,“大哥大”作为文

化符号的意义便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

④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手持手机可以在公共场合接打电话、发

送短信;也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手机收听MP3或者打电子游戏;摄像功能,更是可以

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记录形象;蓝牙技术还可以无线数据传输,取得私人信息.利用手机,

你可以在群体之中做完全属于私人的事情,却并不“离群”,因为在使用手机的同时,你并

没有离开群体,而且仍然可以参与群体的交流和其他活动.于是,公共场合手机的使用,使群己之界变得更为模糊不清,处在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之中.

⑤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第一次将文本传播的形

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它不仅克服了文字传播时间上的限制,

更是兼备了电话通讯点到点私人交流的特点,而且由于是无声传播,则比电话更好地排除

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

⑥手机短信具有作为文本的根本属性,“它是用文字写就的,也就是说,它的创造和

理解来自于我们的一种心态。

”文本传播对传播者和受传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绪的写照.它

结合文字和符号表达意义,这种表达所传递的心态是完全不同于声音和影像的.而且由于

手机短信的非正式性和即时性,往往使编辑的过程更加随意,和网络文字传播相似,手机

短信文本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比如,表情符号“:

)”(微笑)、“:

(”(不悦),

抑或“88"(湃拜),“3X"(谢谢)等等.或许有语言学家担心这些不规范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但文字本身的功能就是传情达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字和符号的新用法,给

传统的文字带来了活力和趣味,巧妙地表达了传播者的情绪和意图。

⑦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以及它现在的多媒体功能,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并“把整个世界转化成一个可随时向你做出回应的环境,至少是对你想知道的事情做出回应的环境”.于是“每一只手、每一个衣袋不仅成为一个电话亭,而且成为+家互联网网吧。

”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鱼与熊掌兼得在信息获取方面成了可能.

⑧纵观历史,每一种新传媒技术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飞跃,在知识领域产生

革命性变革,人际交往方式进一步拓展,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手机作

为一种新媒体,—种低准入门槛的信息终端,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任何人表达任

何内容成为现实,这是科技史和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当然,和所有其他的技术发明

一样,手机在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的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由此引发

的思考和想象,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地探讨.选自《东方早报》,有删节)

16、“手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这句话中的“文化的意义”指的

是什么?

(2分)

17、文章②认为手机“介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据

下文的分析,试分别从这两方面的概括它的影响?

(6分)

18、文章④介绍了手机的哪些功能?

(4分)

1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机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B、手机的随时随地性使它具有了获取广泛信息的能力,掌握手机,我们就可以身处异地而仍轻易地获取本地甚至各地的信息。

C、手机短信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和语词,语言学家们担心这些不规范文字的使用会污染语言的纯洁性。

D、手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开创了一片新的前景,但同时也埋下了许多消极的隐患,它引起的思考和想象,值得我们深入而审慎地探讨。

(二)现代文阅读(选考)·(15分)

注童事项:

本部分为选考题,这部分分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组题目,考生任选一组完成后面钓题目。

文学作品阅读:

(15分)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

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

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

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

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

“老六,我租给你

的田专出这种糙米?

’’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

‘‘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

‘‘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

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

“老嫂子,这田是越种

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

?

’母亲笑一笑说:

“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

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

“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

“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

“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

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

“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

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

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

种.’’张六叔说:

‘‘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

看见村里新建

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

“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

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

绝了。

母亲说:

“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

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

“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

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

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

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

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

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亩三分田上割野草。

我站在

田边问:

“妈,你干什么?

”母亲说:

“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

”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

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

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

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20、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4分)

21、阅读全文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6分)

(1)从全文内容来看,文中关于小洋楼的叙写有什么作用?

(3分)

(2)小说全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试分析其艺术效果。

(3分)

22、通观全文,这篇小说有以下几点内容往往能打动读者,让读者产生感想:

(1)“我:

’理解母亲,孝顺母亲,尽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

(2)农民宁可让土地荒芜也不耕种,农村种田难的问题在当前仍然存在:

(3)以母亲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无法割舍的情感。

三点中你对哪一点感触最深?

结合你自己的认识,作一简单的阐释和评析。

(5分)(不少于80个宇)

 

实用文体阅读:

(15分)

格里戈里·海明威

(美)格雷戈里·海明威

我至今不能忘怀的那个人是个善良、纯朴和胸襟开阔的人。

我们总是叫他爸爸,这倒并不是怕他,而是因为爱他.我所了解的那个人是个真正的人……

我满18岁了,已中学毕业,我想考大学,我在反复考虑我的前途……

我的问题使爸爸十分高兴,他给我开了一张必读书的书单。

于是我开始了学习。

爸爸又建议我说:

“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中去,此外,当然喽,看书也是一种享受.”在哈瓦那度过的那年夏天,我读完了爸爸喜欢的全部小说,从《哈克贝利历险记》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有时,我也像爸爸一样,同时看两三部小说.此后爸爸就让我阅读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和契可夫的作品.

“你别妄想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它们就是了,从中得到乐趣。

有天早晨,爸爸说:

‘‘好吧,现在你自己试着写写短篇小说了,当然喽,你别指望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我拿过爸爸的一只小型打印机来,他那时已不用这只打印机了.我慢慢地打出了一篇短篇小说,然后拿给父亲看.

爸爸戴上眼镜,看了起来.我在一旁等着.他看完后瞟了我一眼.‘‘挺好,吉格.比我在这个年龄时写得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是要改一改的.”接着他给我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

爸爸微微一笑,他好久没有对我这样笑过了。

“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地钻研,律己要严,要有想象力.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

你已经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一千次吧.想象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离弃人的,甚至永远也不会离弃.”

爸爸常讲,在他动笔之前,总是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句子是怎么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

他总是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写这些句子,再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他指出,当他笔下的人物讲话时,话就滔滔不绝地涌出来。

有时,打字机都踉不上他们讲话.……

爸爸说,他现在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松自如.过去是一口喷水井,而现在卸不得不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他对语言的非凡的敏感并没有背弃他.而且,不消说他更富有经验、更明智了.然而他早先那种无所顾忌的态度已丧失殆尽.世界已不再像流过净化器那样流过他的头脑,他如果在净化器里净化一番的话,他就更加是个真正的、优秀的人了。

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

埋怨自己的命运,叹息他的打算成了泡影.

其中只有一个不长的时期是例外,那时有一位出身豪门的意大利少妇来访问爸爸在古巴的田庄,爸爸对她产生了柏拉图式的倾慕之情,于是创作的闸门又打开了.在此期间,爸爸写完了《老人与海》,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海流中的岛屿》的第一、三两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指出,他对人类的命运充满忧虑,对人充满同情,并认为这是“创作的发展”.这一切乃是他那种新的幻觉的结果。

这种新的幻觉是:

他意识到自己才气已尽,不知谊怎样才能“在现实中”生活下去,因为他是知道其他许多几乎不具备天才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他总是竭力要赢,榆他是受不了的,他经常对我说:

“孩于,成功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或者说:

“你知道赌博的大法吗?

要一刻不停地行动.”也许,他在才气已尽的情况下,懂得了赌博的方法,输赢全凭命运.

可是,像他这样的人在《丧钟为谁敲》问世后,发觉自己的才华每况愈下,就变得动辄发怒,无法自制.这是不是应当感到奇怪呢?

如果一个人具有以上的种种的品质,而且又善于把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才得以理解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那是不可能表现出夸大狂的.但如果才气耗尽后,却完全有此可能.

后来,犹如小阳春一样,他的才气又回来了,从而孕育出了一部杰作,规模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爱、洞察力和真理.

要是你们在我爸爸年轻时就认识他的话,不会不爱他,不会不钦佩他,可是等他到了老年,你们就只全难过地回忆起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的美好1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那种可以眼看自己衰老而无动于衰的职业的.但凡是具有他

那样才华,具有他那种的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刻、丰富的想象力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这

一点吧……

20、文章开头说“我所了解的那个人是个真正的人”,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海明威是一个“真

正的人”.(4分)

2l、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别回答:

(6分)

(1)“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

”说说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3分)

(2)“但随后就是,而且永远是,漫长的秋天和严冬了”一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试分析

其含义。

(3分)

22、格里戈里·海明威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许多地方写到了他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一些细节和看法,如:

(1)看书也是一种享受;

(2)你别妄想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它们就是了,从中得到乐趣;(3)总是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写这些句子,再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对人类的命运充满忧虑,对人充满同情,并认为这是“创作的发展”。

选取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经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5分)(不少于80个字)

四、作文。

(60分)

23、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中学生物老师在课堂上用兔子做脊椎断裂实验,把兔子的头割断,让学生看它的神经怎样跳动,学生们对兔子痛苦万状颤抖着死去无动于衷,反而兴致勃勃地做他们的生物观察,但也有些同学低下头,不忍心看.

有人说:

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

请以“是伤害,是学知识?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议论,可记述,可抒情。

要求:

1、自选角度,自选文体。

2、不少于800字。

 

2006-2007学年广东示范性高中西江中学07届高三地理月考试题(12月)      语文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干呼万唤始出来

(二)诗歌鉴赏(8分)2、(3分)B

3、

(1)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白诗却一反常态,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对眼前盛开的鲜花产生怜惜之情,表现了诗人爱花怜花的一片痴情(3分);

(2)“把火看花”的意象新鲜,把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为后人争相模仿借鉴(2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4、(3分)B(名作动,用大锅挖)5、(3分)D(A对/在;B自己/从;C却避词,连状语和中心词)6、(3分)C(⑧士兵对李愬态度  ⑥写李愬攻进元济外宅的时间)  7、(3分)C(人马冻死随处可见不是士兵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