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923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docx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论文

 

湖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倪焕之》教育改革

的思想

作者

罗某某

学院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号

10430103117777

指导教师

杨教授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湖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创作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目录

摘要3

ABSTRACT4

第一章绪论5

1.1研究意义5

1.1.1理论意义5

1.1.2现实意义5

1.2国内外研究动态5

1.2.1国外研究动态5

1.2.2国内研究动态5

1.2.3文献评价6

1.3研究内容6

1.4研究方法6

第二章《倪焕之》简介8

2.1小说简介8

2.1.1创作背景8

2.1.2主要情节7

2.1.3作品地位与影响8

2.2倪焕之与叶圣陶之虚实9

2.2.1十年生平如出一辙10

2.2.2亦理想亦现实10

第三章《倪焕之》中体现的教育改革12

3.1教育信念变迁之路12

3.1.1初期:

教育无用论12

3.1.2中期:

教育万能论12

3.1.3后期:

教育革命论12

3.2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14

3.2.1学生观: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14

3.2.2教师观:

教学环境的营造者14

3.2.3教学观:

在活动中学习14

3.3教师自编教材思想14

3.3.1起因:

“五四”白话之兴14

3.3.2标准:

文质兼美之绳15

3.3.3目的:

“为学生”之思15

第四章《倪焕之》中体现的教育思想的缺陷17

4.1改革实验未达预期17

4.1.1艰难的实验开端17

4.1.2困顿的实验过程17

4.1.3微弱的实验效果17

4.2教育同盟寥寥无几18

4.2.1教员们的不屑18

4.2.2同盟者的失散18

4.3理想随生命终而灭19

4.3.1生命亡理想终19

4.3.2后继无人淹没于洪流20

第五章《倪焕之》对当下教育改革的启示21

5.1教育理论改革的启示21

5.1.1应有坚定的教育理想21

5.1.2改革需重视舆论宣传22

5.1.3教育改革需要依靠合力22

5.2教育实验的启示22

5.2.1洋为中用吸收西方先进教育实验22

5.2.2因地制宜推进适合国情的教育实验23

5.3教师自主编订教材的启示23

5.3.1发挥教师能动性:

校本教材开发23

5.3.2教材编订目的:

非功利24

5.3.3教材编排方法:

人文课的科学性25

5.3.4教材编订内容:

继承传统与自主创作25

结语26

参考文献27

致谢28

摘要

《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作为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家的叶圣陶的代表之作,被广大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研读。

《倪焕之》展现了真实宏大的社会背景,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刻画了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在叶圣陶平实而细腻的笔调下,小说的研究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作品的性质、创作背景、地位、影响,将作品与作者生平相联系。

然后再着重通过对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充分了解作品当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分析作品《倪焕之》中教育思想改革的得失。

再联系当下教育界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现况进行比较,在文中寻求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教育实验、教材编订这三个方面研究作品的可取之处,希望能使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

倪焕之教育改革启示

 

ABSTRACT

“NiHuanzhi” is the only novel and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Ye Shengtao who is an educator, writer and editor. This work is studied by lots of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real and great background, the ups and downs of social revolu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ere is great value ahead of his time. Thispaperanalysistheworkaboutthecreatingbackground,thestatusonliterature,theinfluenceforsocial.AndwewillcomparethelifetimeofmajorcharacterNiHuanzhiwiththeauthor’slifetimes.Then,focusesontheanalysisofworkitself,fullyunderstandtheworksreflecttheeducationideal,analyzingtheNiHuanzhieducationidealinthereformofthegainandloss.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at working out a solution of present disadvantages of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is work. We study the advantages of the work from the aspect of revolution, experim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education, hoping that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practice.

 

Keyword:

Nihuanzhi;Characters;Educationalrevolution;Inspiration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1.1.1理论意义

研究小说《倪焕之》,首先,作为文学作品研究,可以使文学文本研究更为丰富,使倪焕之人物形象研究更深入。

其次,作为教育小说,本文将从小说《倪焕之》文本整体出发,梳理文本中的教育思想,指出小说中教育变革的先进性及局限性,同时深入思考,阐述小说给当代教育的启示。

然后,作为历史革命小说,对《倪焕之》的了解与研究,就是对从五四时期到五卅革命十年大革命时期社会大背景的深入了解与验证。

本论文将着重探究作品中教育改革理论,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教育理念、教育实验和教材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倪焕之》对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角度上,也将运用到文学、教育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指导。

这对丰富《倪焕之》理论研究,在学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1.2现实意义

 研究小说《倪焕之》,分析小说中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成败原因,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阐述小说的教育价值,能丰富小说文本的研究。

同时,《倪焕之》中折射出大教育家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为一线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叶圣陶及作品《倪焕之》的较少,其中论文有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顾彬的《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

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作者着手于倪焕之这个二十世纪的彷徨青年的形象,用西方的文艺理论分析倪焕之形象的社会典型性价值。

日本学者川尻文彦的《杜威来华和五四期间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中也提到同时期叶圣陶小说倪焕之的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的原型来由。

1.2.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叶圣陶及作品《倪焕之》较多。

因为,《倪焕之》作为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的研究专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小说影响力。

因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者从中国教育史和文学史研究,主要有潘懋元的《从中国現代教育史的角度看<倪焕之>》,有阎浩岗的《重新认识叶绍钧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有高嵩的《中国现代“教育小说”的高峰<倪焕之>》,韩淑春的硕士论文《论叶圣陶的教育小说》,陈思广的《<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二、研究小说人物形象。

主要是研究倪焕之人物典型性,有薛腾的《<倪焕之>再评价》,赵巍的《一个勇于追求的知识青年——浅谈倪焕之人物形象》,金梅的《“五四”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历程的真实写照——读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黄光明的《论“倪焕之”式的革命道路》,魏国迎的《个体生命与时代的承担和反省“倪焕之与胡太明的悲剧人生探析”》等;三、研究小说教育观念。

关于语文教材编订方面,有徐龙年的《论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尹静、齐军的《浅述叶圣陶语文教材观及其对当今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袁兆艳的《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透过<倪焕之>解读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

还有,何希凡的《叶圣陶的教育情节与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王培勤、李凤祥的《<倪焕之>与叶圣陶早期教育思想》。

1.2.3文献评价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倪焕之》的研究很多,有从小说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有着重研究“倪焕之”人物形象的,写倪焕之作为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人物典型,分析其彷徨的悲剧的人生,有理想有追求却寻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有从史学角度研究的,通过小说,了解一段历史;有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研究的,着重研究其体现叶圣陶的教师自编教材的观点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了《倪焕之》教育变革思想,从中分析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正确可取的教育理念,分析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能在其他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倪焕之》中教育改革的当代借鉴意义。

1.3研究内容

研究《倪焕之》的角度主要可以从小说地位、小说主题、小说主体、小说内容这四个方向出发。

从本文研究的需求出发,将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一、从小说文本的人物形象出发,着重研究以倪焕之为代表的小说中的教师形象,从其活动、语言、思想方面入手,分析隐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二、从小说中的环境入手,联系小说创作的背景,分析小说的时代特点与真实性,了解当时社会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社会因素;三、研究小说中教育改革实验的成败经验,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吸收借鉴其中的精华,以指导改革的进行,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帮助。

1.4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精读小说《倪焕之》,熟悉小说情节、内容,便于对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二、逻辑分析法。

用规范的分析方法,以小说情节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文本,参考学界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见解;三、文献分析法。

运用文献检索广泛了解《倪焕之》的学术背景,确定理论研究的起点,避免重复研究,同时借鉴有关成果,使理论研究内容有更新的立意和更高的立足;四、归纳概括法。

归纳概括以往的研究者对于《倪焕之》文本的研究,再概括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第二章《倪焕之》简介

2.1小说简介

本小节主要对作品《倪焕之》的相关信息进行简单介绍。

创作背景介绍有利于将作品与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简单的作品内容介绍能辅助读论文的读者阅读,作品的地位及影响的研究能总结前人研究和拓展自己研究的视野。

2.1.1创作背景

小说完成于1928年,全书十七万字,三十章,最初连载在《教育杂志》,后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开明书店连印十三版。

小说时间跨度十年,倪焕之活动的年代大约是从1916年冬至1927年春这一段时期。

其间描写的重大事件有: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四一二”政变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在现代小说中实属空前。

正是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全书主人公倪焕之的思想的变迁,也正是这些激烈的社会矛盾,推动个人的矛盾转化,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二十世纪前期,叶老在文学上,致力于用小说改良社会,高举“为人生”的大旗,以其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为社会写下呐喊的篇章。

用至善至美与爱,真诚地为儿童创作感人的童话。

作为教育家,在封建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他有着深厚的文言功底,在二十世纪这个风云骤变的时代,他勇于改革,引领白话文教学,自行编订国文教材,探究教学改革,吸收来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并运用于实践。

叶圣陶初出茅庐,成为一名教师。

教师的经历,使他谙熟当时教育界的黑暗、迷茫、无助,深知当时教师的心理、思想、观念,熟悉学生的心态、变化、成长,这些都成为《倪焕之》被誉为教育小说的现实基础。

2.1.2主要情节

小说主要写的是代表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教师倪焕之,从学校毕业恰逢辛亥革命,青年人的激情与热血,使他想要投身于时代浪潮参加革命。

可是,他却被分配到小学教书,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大失所望。

在初期的迷茫、厌恶教育工作的消极情况下,偶遇一位肺病晚期同事,同事对学生采用感化教育,使他突然转变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人生的态度。

经朋友金树伯的介绍,来到了水乡小学,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致力于革新小学教育的校长蒋冰如。

二人如火如荼的开展新教育,认为教育是拯救一切的根源。

便提出“开源教育”,提出开办学校农场,提出开办学校戏台等等。

遇多方阻碍,外有封建势力蒋老虎的捣乱,内有同事陆复三等人的不理解,教育改革最终也因达不到预期无果而终。

而倪焕之与金珮璋的婚姻,也使他失望地意识到自己得到一个妻子,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盟。

随着时间的流逝,蒋冰如的两个儿子毕业后,蒋校长也无心教育,退出了教育改革的阵营。

五卅运动后,他意识到,自己以前思想的“单纯”,历史终究是人民群众决定的。

于是,他开始联系群众,四处演讲。

革命战友王乐山为革命而死,使他陷入了悲愤与迷茫之中,最后因疾而终,结束了充满悲剧性的一生。

2.1.3作品地位与影响

对于文学史上叶圣陶地位的争议,褒贬不一,终究美誉多于不屑。

苏联汉学家索罗金认为,叶绍钧是20年代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小说家。

叶绍钧与鲁迅同时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因此,研究者们经常拿叶圣陶与鲁迅进行比较。

叶圣陶的长处是运用朴实的艺术技巧,不带政治色彩,不带点缀的繁复语言,写灰色的小人物的心理状况,关注平淡普通的生活,平淡却能真实地包罗社会的万象。

显而易见的是,鲁迅通常从民众身上看到国民精神的共性,描写的是杂取种种人特点而写成的精神反常举止怪异的人,并有着独有的历史意识审视批判民族传统文化。

可以说,二者在文学上各有特点,平分秋色。

与其它小说相比,《倪焕之》是叶圣陶的第一部长篇,也是第一次描写了广阔的世间,一篇小说能有着近十年的历史背景,确实不能不说它在文学史上的首创性地位。

《倪焕之》这本小说带有的“自传性”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自传性就具有真实可靠的特点。

所以,不少研究者从作品的史实性价值来研究,想要通过研究小说来观察叶圣陶那个年代的社会。

倪焕之是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生活的十年历程,可以看到他如何从乡镇到都市,看到他如何想从单枪匹马的改变社会到结合群众一起兴起革命运动,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的变化。

这无疑是对当时的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客观描写,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十年风云巨变的描绘。

作为作者的叶圣陶也同意将作品当成资料看。

谦虚而朴素的叶圣陶在其《叶圣陶选集》的“自序”中有这么一段自白,说是希望读者们将《倪焕之》当做中国社会二三十年代的真实资料来看待。

这样,使得《倪焕之》这部作品在史学研究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叶圣陶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坛上的教育小说家”,他的教育小说,被公认为是他所有创作中最好的,也被公认为“教育小说”中的高峰。

有人质疑《倪焕之》被称为教育小说的合理性,提出:

小说前半部分,毫无疑问是教育小说,后部分就有所争议,写的都是倪焕之参加革命,算不上教育小说。

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反驳这个观点。

首先,从连载作品的《教育杂志》的编者到作者叶圣陶都毫无质疑地将其视为教育小说;其次,从教育思想看,《倪焕之》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最高认识。

即在“五四”前后,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教育界的是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教育万能论”这种资产阶级教育理念。

同时,结合当时苏维埃政府在文化上的最高命令,《倪焕之》中所提到的——教育应该从革命出发、为革命服务的观点。

这无疑是西方文化与本土需求相结合的最高认识。

再者,从小说描写的人物来说,主人公大多是教育者,而教育者中又分了不同类型,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也不能不承认是教育小说高峰这一点。

显而易见,作品中的永恒教育思想对各个时代的教育研究者都有着重要价值,将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推至这么高的地位有足够多的理由支持。

2.2倪焕之与叶圣陶之虚实

作者叶圣陶与主角倪焕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系叶圣陶的生平,有利于倪焕之人物形象的分析。

而倪焕之也体现着叶圣陶的教育理想。

2.2.1十年生平如出一辙

不难发现,倪焕之身上有很多叶圣陶的影子,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也曾这么说过。

他出生的背景,他从教的道路,他在甪直教学的经历,他教育改革的思想方案,无不与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仔细比较叶圣陶个人二十年来所经历的历史大变动与《倪焕之》中十年宏大而激烈的社会变革相比较,我们会发现:

辛亥革命,他当时在苏州;五四运动,他当时在甪直,五卅运动与国民革命,却是他在上海亲眼所见、亲而所闻的。

更具体的证明是,倪焕之的“教育救国”的思想行为与五四运动也是有相同之处的。

倪焕之的教育改革背景就设定在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的时候,他就开始提倡开辟农场、开办工厂、商店、开演戏剧等,主张“学习和实践合一”的“新教育,新生活”,这无疑是与封建教育格格不入的,却是与五四运动的各种倡议如使用白话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是符合的。

从叶圣陶个人的经历去研究小说《倪焕之》,或是从《倪焕之》去研究叶圣陶早期教育思想,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亦理想亦现实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倪焕之》,探索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通过倪焕之等教师形象来探索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发展方向。

可以说,叶圣陶笔下的教师形象都折射着时代精神,每一个小说人物都代表其特定的典型群体;每一次变革的阻力或动力,都表现着社会潮流对教育的影响;而每一次的学校教育变革,都真实的记录着历史的轨迹。

曾经有人问作者,写《倪焕之》这部作品时,对于其中的谁,最抱同感。

对于叶圣陶这么一个谦虚严禁的人来说,他对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带着严正的态度对待,不敢有一点虚假。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思,叶圣陶对于作品中的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十分谨慎,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原型可寻的。

如日本学者川尻文彦就在他的文章中分析了蒋冰如对倪焕之说的关于“城里许博士”的议论。

说许博士想要将社会与学校相联接,要么教育要直接“同化社会”,要么“让社会大众都来当我们的学生”。

川尻文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这里所说的许博士就是在暗示陶行知,所谓的学校教育应该社会化指的就是晓庄学校的改革。

所以,可以认为,倪焕之的改革就是叶圣陶在甪直改革的真实写照,只有真实地写照才如此真实生动,作为文学作品的《倪焕之》更是叶圣陶对于教育改革探究的一种理想假设,杂糅了他自己和陶行知、杜威、爱尔维修等人的理念,更具艺术加工后的美。

 

第三章《倪焕之》中体现的教育改革

3.1教育信念变迁之路

倪焕之的教育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思想的成熟是在经历过几次重大的事件后才由不成熟转变为成熟。

早期的教育无用论,中期的教育万能论,成熟期的革命教育论,这一步一步的改变体现了倪焕之教育理念的变迁,更体现了时代青年教育信念的变迁。

3.1.1初期:

教育无用论

学生时代的倪焕之,有激情有理想。

当辛亥革命爆发,他看到政界的黑暗,民生的动荡,想将满腔热血奉献于革命,可命运偏偏捉弄他,使他成为一名不起眼的、壮志难酬的小学教员。

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使他感到前途一片黑暗,觉得自己无能的倪焕之对教育的意义和影响感到十分不屑,他不觉得教育对这个浑浊的社会能有什么影响,将教育视为养家糊口的工具。

绝望的他悲伤得想要跳下池塘结束生命,幸逢一位得重病的同事用“感化教育”影响了视教育为泥沼之地的倪焕之,并使他爱上了教育事业。

3.1.2中期:

教育万能论

转变后的倪焕之燃起了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在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后,他更是不断夸大教育的影响。

倪焕之在到达水乡学校之前就与金树伯讨论教育时说“一切希望都悬于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去“转移社会”。

到达水乡小学后,与曾留日的地主阶级的蒋冰如一见如故。

而这种“教育万能”的思想,是倪焕之和蒋冰如两人教育思想的结合,同时,也是他们实践的指南。

而蒋冰如教育意见书中制定的方案,是实验行动的草案,就是凭借这种自认为能拯救社会的方法,他们开始了新教育的试验。

3.1.3后期:

教育革命论

在“教育万能论者”倪焕之的一次幻觉中:

他看到一只可怜的快要被一群蜘蛛捉住的苍蝇,仔细一看,原来是他自己。

他看还见“露胸的人物被压在乱石底下,像一堆烧残的枯炭。

”那是劳动人民在恶势力的压迫下的惨状,而他意识到像自己这样的小知识分子还不如农民们强大、勇敢。

这时候,他感觉到反动势力的无比强大和自己的渺小了,革命的力量在恶势力的打击下毁灭了。

此时,他的内心的壮志被现实的残酷浇了冷水。

五卅运动中,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工商界、教育界甚至是农民阶层的联合,他才明白,只靠教育改变一乡一地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而对于王乐山那样,能勇于把生命献给了革命的人,他很是崇拜,称赞他们的心“比钢铁还要钢硬”,能“摘下自己的头颅满不在乎地抛出去”,“把自己的身体撕碎,分给每人一份”。

正如小说描写的那样,教育万能论在倪焕之和蒋冰如的那个时代是一种幻想,是一种奢望。

过于弱小的倪焕之和蒋冰如,想要凭一己之力,用教育去改变社会简直是以卵击石。

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背景却想要通过这种所谓“理想教育”,去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实属异想天开。

王乐山更是直接对坚持“教育万能论”的倪焕之指出,“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东西”直接揭示了社会革命的特点,同时王乐山提出:

“如果教给学生的只是比较好看的枝节,拿了这些,就要希望他们有所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奢望”;“要转移社会,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地干不可!

”提出“有组织地”去改造社会的办法。

同时,倪焕之、蒋冰如新教育试验的失败结局直接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

3.2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如西方的教育学理论一样,倪焕之在作品里也体现了他的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此,可将其思想整理为三个角度:

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从倪焕之的思想窥视叶圣陶早期教育思想,探察当时教育界思想潮流。

3.2.1学生观: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了解学生。

蒋冰如说要认识儿童就得研究到根上去,“根”不是指儿童的外形特征,而是儿童的本性,即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生理发展要求。

教育者们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性”、“习”,才能更好的顺应儿童发展。

其次,进行“感化教育”。

倪焕之受到同事的影响,对学生实行感化说教,成功地教育了蒋华的错误。

而老教师徐佑甫嘲讽这种感化只不过是教师“被学生当作傻子玩弄着”。

徐佑甫的嘲讽,从消极方面看,体现出了封建教师强硬的“棍棒式教育”;从积极方面看,这句带有玩世不恭意味的话也揭示了作者对这种“诚意感化式教育”方式的弊端进行思考。

最关键的一点,各种教育实践的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