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357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

“射爵射侯”反映了东汉获取爵位和力求封侯的愿望,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抑制王侯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追求显贵地位,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体现不出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故错误。

2.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答案】D

【解析】

由图表信息可知,南宋宰相官员家庭出身的不断减少,出身平民的大量增加。

这体现出两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表明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平民阶层能当上宰相,这说明科举制度功能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和宰相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

3.《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

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多次提到“衅周”,说明西周初年分封制统治并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只解释了材料后半部分的含义,没有对整个材料进行阐述;B选项错误,西周初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

4.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

对此说明

A.三省六部长官未必都是宰相,统理国政

B.宰相名实分离,权力分散直至消亡

C.相权更为分散,三省长官不一定是宰相

D.三省长官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

【答案】C

【解析】

材料“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

”反映了唐代皇帝为了削弱相权,任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从而出现了相权更为分散,三省长官不一定是宰相的现象,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六部,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消亡,故B项错误。

D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5.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

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

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C.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

D.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可知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且“都有”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C项存在夸大其词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故D项错误。

6.罗马法给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不少人歌颂它“适合于人性之原理,万古不易”、“罗马人具有一种缜密微妙之法律思想,故其发为事实,自能冠绝古今,卓越东西”等等。

这些赞誉

A.认为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B.是基于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是对《十二铜表法》的恰当评价

D.指出了罗马公民法侧重政治程序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万古不易”“冠绝古今,卓越东西”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赞誉认为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故答案为A项。

罗马法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对罗马法的总体评价,不只是针对《十二铜表法》的评价,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20,10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

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法说明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C.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公元前357年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等说明古罗马是在不断地调整借贷关系的,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公民法,因此这个变化历程只能说明古罗马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很显然是说的成文法,不是习惯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自由平等的原则,故C项错误;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8.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

这一做法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A错误;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C错误;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干现象所处的时间范围,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关键信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时期,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有学者认为: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过程,实际上就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竞取权力的过程。

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重少数人的统治,民主过程的价值就在于建立这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下列政治制度能够体现这一说法有

①政党政治

②代议制

③分权原则

④联邦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多元的精英采取政党竞争形式”“多重少数人的统治”,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以选举的形式实行间接统治,在选举中出现了政党政治,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故①②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原则和联邦制度,故③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0.钱乘旦说:

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表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C.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D.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只是说明大革命后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并未对大革命进行评判,故A项错误;大革命后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也属于民主政治,但却并未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故B项错误;题意为法国民主化的方式由对抗到妥协,通过妥协方式获得的民主政治更加持久和维护社会稳定,反对社会变革是错误的,反对的是革命的暴力方式,故C项错误;由材料得知,法国在1870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表明作者强调协商是民主政治的实现手段。

故D项正确。

11.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B.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说明清政府坚决的禁烟态度,故B项正确;A项错在“各国政府公认”,故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治外法权是外国人的司法特权,和走私鸦片无关,故D项错误。

12.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

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13.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北洋政府时期,即1912年3月至1928年,政治上,其形式上仍是共和制度,但各地军阀割据,时局动荡裂变;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思想上,封建传统儒家伦理和新文化思想针锋相对;习俗上,移风易俗,但仍受封建习俗的束缚,故C正确。

A项不符合“共和制度的渐进”,排除。

B项中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1912年1月到3月,而民族工业的春天的主要时间是一战期间(1914——1918),排除B。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1927年以后,与思想上“迷离彷徨的选择”不符,排除。

14.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反映了孙中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说明其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故A项正确。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

“五族共和”是指五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

D项“最终”的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15.下表反映了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单位:

万两)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1852)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1853)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外来侵略迫使农民破产

B.洋务势力截留地方税收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太平天国冲击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到1853年清政府实际存银大大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结果,故D项正确;农民破产不是清政府库银锐减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此时洋务派还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白银外流和政府库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关注图中的年代和数字变化信息。

16.邓小平说: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要实现统一……我们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邓小平主张统一后两党继续合作,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双方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身份会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应该服从中央的管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点睛:

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

本题就是以革命文化为基础命制的,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18.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19.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

“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说明中共领导人仍然是按照城市中心道路执行,显然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形势,故A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对时局错误估计,故B错误;反围剿是1931年开始,故C错误;D是1927年井冈山时期开始。

20.“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

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

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

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说明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成为社会思潮,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

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分析解答即可。

21.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

这表明淞沪会战

A.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B

【解析】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B项正确;大敌当前,一致对外,但仍然无法消弭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这不是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合作宣言,故D项错误。

22.1872—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

这表明

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D.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撰写7篇《共产党宣言》序言,主要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是否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排除A;材料强调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而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排除B;C项说法错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利于指导工人运动,排除。

23.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此规定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C.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加“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民主制度建设有一定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文革后加强民主制度建设,A项无法体现,排除;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路线拨乱反正,B项错误;1995年提出依法治国方略,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共同纲领》提出:

“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共同纲领》在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正确;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A错误;《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B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C错误。

故选D。

25.1950年2月25至28日,宁波市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会议代表听取了宁波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财政局长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宁波市第一届第一次协商委员会委员。

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提案124件。

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行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

C.会议议题可能包括了宁波市加快公私合营的内容

D.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50年2月25至28日”,再结合此次会议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前,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代行的是全国人大的职权,故A项符合题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纷纷召开,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B错误;公私合营是1953年三大改造后的内容,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1954年建立的,D项错误。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必答题第26小题23分,27小题12分;选做题28、29和30小题各15分,要求只选做一道,请标明选做题号,否则按照28题给分。

26.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件发生。

学者会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或(转折年代)该著作以选手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的在这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中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经分得若干土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的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的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