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875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docx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中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解析

【摘要】

    古典诗词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探究,从教学角度看,要围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出困惑而展开,切实解决好学生的联想、理解、表达等问题;从学生的水平角度看,主要是积累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抓好“读”——“品”——“悟”三个环节。

中学阶段古诗词赏析,一定要贯彻“少教多学”的指导原则,注意由课内到外的延伸,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递进,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水平放在第一位,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赏析与创新水平。

这样,就找到了古诗词赏析的高妙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   赏析   意象   手法   读——品——悟   

【论文正文】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学河流之中,古典诗词无疑是最璀璨的一朵浪花。

走进一篇篇精美的诗词,那日月山川的万千气象,那悲欢离合的善美情怀,那豪放婉约的抑扬顿挫,那鼓铮箫琴的仰啸山歌……绵绵的诗风词韵汩汩流淌,浸润心田。

新一轮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古典诗词模块实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从必修到选修,从量的增加到质的过滤,都充分凸现了古典诗词的基础地位。

的确,古典诗词中蕴含与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艺术精华,不但使广大中学生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境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探究兴趣,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所以,古典诗词赏析对中学生增加学识、完善美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古典诗词鉴赏却是困绕广大师生的顽疾。

从“教”的层面来看,高中诗词鉴赏模块仍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用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水平为出发点的新教材体系,但实际却是应试教学的做法。

在高考传统命题方式的大框架下,很多教师只将古典诗词教学集中在具体的答题技巧上,将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诗词隔裂成几个基本要素,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答题模式,套用一些专业术语,并未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蕴,没有达到美育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不够,照本宣科,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抓不住诗词的核心,最终还是一种公式化教学,这和新课改的精神宗旨是完全背离的。

从“学”的层面来看,古典诗词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和表达水平等基础语文素养。

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在语文学科被人为弱化的大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已大大压缩,从而导致兴趣大大萎缩,能真正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积累和基本水平的学生太少了。

从“用”的层面上讲,诗词是较为偏僻的一个领域,和社会交际及生活应用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能以兴趣、真正投入到学习及研究中来,确实不多见。

加之学生的生活积累本身就很少,见少识狭,诗词中所包含的生活写景、情感体验、文化知识等对他们来说,相当多数是没有了解的,就算在答题中,也是机械死板,硬拉乱套,甚至会闹出很多笑话,并未见到高分,从而成了狭隘、被动的学习。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归纳出古典诗词赏析模块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具体的问题:

1.积累不够,拓展性不强。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其实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其真正内涵是“用教材教”。

但很多教师仅仅限于完成当前教材中的有限篇目,而不能根据教材的体系实行拓展,引导学生更多更好的积累。

不但是课堂的容量与有效性不够,就是在课下的作业环节中,也缺乏系统性地导引,从调查看基本都是做现成的模拟题,以“做题”来代替“赏析”。

学生没有积累,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相当学生连50篇诗词积累都达不到,情况实在堪忧。

2.教法单一,让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现状来看,单一的“讲授法”依然牢牢地占据着课堂,对教村内容的挖掘不够,对学情的研究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僵死,这和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大相径庭。

另外,太注重应试,很多教师不辞辛苦,越俎代庖,替学生归纳好了答题模式,这看起来好象是经验丰富,其实恰恰是让“诗无达诂”的多向度、多元化的文化与精神享受变成了“死记硬背”,这已经变成了制约学生的很大的绊脚石。

3.安排缺乏系统性,鉴赏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其实,诗词赏析本身就是较高级的文学艺术活动,它需要思维、表达等一定的素养功底。

当前,赏析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多的是:

(1)联想思维差,进入诗词意境比较困难;

(2)表达水平欠缺,将自己的理解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3)对基本手法掌握不好,分析不出其效果;(4)字词理解有困难,不能很好地读懂意思。

很多已经很突出的问题,教师缺乏系统性地安排,在课堂上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提升。

4.缺乏实践活动,使诗词赏析没有内化为美育和情育。

学习古典诗词,最终目标是让那些诗词中蕴含的真善美内化为学生的美感和情感,用朗诵,书法比赛等其它丰富多彩的方式,照样能够达到赏析诗词的目标。

同时,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本身也是学生艺术创作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资源财富,引导学生大胆地去“用”,在实践中才能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学习。

关于古典诗词赏析,无数学者都领悟归纳出了切实的方法,这也给我们探究这个课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一者因为诗词赏析本身见仁见智,方法因人而异;二者因为诗词领域内容太庞杂,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也是少得可怜,真有管窥蠡测之嫌,贻笑大方之惧。

所以,我们的探究活动,也主要是以当前高中阶段古典诗词赏析模块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精彩的课堂及课外活动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够归纳出一些有裨于赏析的成果来。

 

(一)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积累,提升古诗词赏析水平的基础环节。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古诗词赏析方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积累与反复诵读。

这两个中间,积累又是根本前提。

当前教学大纲上也明确规定,初高中学生的古诗词基本阅读量应在300首以上。

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手法层出,风格多样,犹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只有多观、深探,才能尽可能多地看到大海的奥妙,才能领略到文华精萃。

当前高中阶段古诗词模块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加古诗词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学生主体的“读”来促动赏析方法的“升”。

但是,当前古诗词赏析模块中,通过我们的观察与调查,的确还存有着诸多弊端:

如前所述,

(1)相当多的教师还仅仅“教教材”,仅仅限于把课本上的诗词刨来刨去,不厌其烦地讲,其实并没有领会新课改的根本宗旨“用教材教”。

新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补充、扩大是其支柱。

(2)当前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投入的时间绝对不容乐观,在涉及古诗词、文言文、先秦诸子等古典文学方面恐怕就更令人担忧了。

所以他们平时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积累,绝绝大部分高中生根本没有达到要求。

所以,无论是从“教”的层面看,还是从“学”的层面看,第一步迈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有些教师平时给学生补充诗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做所谓的模拟试题,其实这从根本上也不是积累的办法,因为“做题”的过程仅仅一种机械模式,甚至是一种枯燥和压力,和学生赏析诗词时从中领悟的人生体验乐趣是完全两码事。

那么怎样准确地积累?

我们认为,还是要在“赏”时乘势引导多积累。

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要利用课堂等阵地,根据课堂知识和单元要点,先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实行拓展,多方见识并相机而化;作为学生,也可顺势依据课本或课堂而向外延伸,每一步延伸中自己都能准确把握,深领其旨,这样持续地激发兴趣,扩大容量,夯实基础。

下面,我结合这段时间来课堂观摩、名师经典课案、与学生座谈以及自己近二十年的课堂实践,提出一些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粗浅方法。

1.利用诗词中的相同意象实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以意取胜”很多诗词大家在写作中追求的目标,“意象”是组成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基本元素,如诗词中较常出现的梅、菊、酒、月、雁、梧桐等,这些意象符号具有特定的内涵,是我们与诗人词人对话的媒介,也是我们解读一首诗词的钥匙。

利用课本中的意象实行同类拓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内涵的理解,一方面自然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这是诗词赏析中的重要方法点,也是新教材改革中的明确目标之一。

例1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中,根据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这个意象,巧妙地连接了三首以“丁香”来传情达意的经典古诗词。

(1)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2)浣溪纱【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3)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例2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一章的后练习设计:

“‘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请你从其它诗词中再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课后练习设计: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试结合‘梧桐雨’‘黄花’‘雁’,说说它们在古典诗词中有哪些鲜明的色彩。

很显然,古诗词赏析模块方面,新教材有非常明确的导向,就是要持续地引导学生借意象扩大古诗词知识积累。

如例1,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将四首诗词中的“丁香”对比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古人以丁香喻愁,也更进一步地明白“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如例2,抒英雄末路之悲,以梧桐雨、黄花、雁写悲愁的诗词很多,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查找,实行对比分析,那么学生不但能理解一组意象,借以理解一个作家的风格,借以理解一个时代与民族的悲剧。

所以,能根据意象拓展延伸,也是一个教师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的体现,是高质量课堂不可或缺的。

下面举两个成功的课例,是前段时间西工大附中高一诗歌单元公开课的部分精彩内容。

课例1  刘勤老师在讲公开赛教课《采薇》时,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诗中对“战马”的描写,她先围绕“马”这个意象,利用多媒体实行了拓展: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

(3)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三国曹植《白马篇》)

(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  马致远《千净沙·秋思》)

接下来,刘老师先让学生分析、对比这四首诗,概括“马”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蕴。

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出“建功立业”和“思乡”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然后刘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和《采薇》诗中的描写战马作对比,学生也很低快地捕捉到了诗歌主旨:

①表达天子军的雄壮威武,切合“雅”宴乐之名实;②表达建树功业的理想愿望,符合马的传统意象色彩;③战马与战争多联系,表达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艰辛。

刘老师最后再作了一些总结与拔高,“盛世爱马,末世喜驴”。

通过意象的串接,突破重点难点得心应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做到了高效课堂,而其关键就是在开放性体系下兼顾学生的积累与发现。

而有的教师在讲解时,不停地引导学生讲“业业”“骙骙”“冀冀”,课本注释那么清楚,还问这些干什么?

一节课下来,学生暂获不多。

课例2  曾琦老师(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讲《采薇》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她先让学生梳理与“杨柳”意象相关的诗词句,然后让学生总结其意象内涵——送别怀人,离愁别绪。

最后曾老师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①“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裁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清杨昌浚《恭送左公西行甘棠》)

②“灞陵柳”。

  

枝斗纤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

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

(唐韩琮《杨柳枝词》)

③“隋堤柳”。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朝韦庄《台城》)

④“宛城柳”。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宋吴文英《风入松》)

⑤“沈园柳”。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宋陆游《绝句》)

⑥“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唐  韩雄《章台柳》)

⑦“寒食柳”。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宋张炎《朝中措》)

⑧“金雪柳”。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南宋李清照《永遇乐》)

通过一个意象“柳”,学生了解了多少知识!

也积累了多少诗词!

从实例到理论,从课内到课外,也切合高一阶段的特点。

我们看,这样的教学思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架构,正是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中的根本性环节。

课例3  刘学军老师在讲述公开课《将进酒》时,“酒”也正是这首诗的情感结点。

他对“酒”这个中国古典诗词最常出现的意象的剖析与引申很是精彩。

在分析完诗作基本内容后,刘老师作了两组对照:

(1)组   不同诗人笔下的“酒”: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对美满团圆的追求。

②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王维)

——青春的豪气与不羁。

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

——对农耕社会平和淳朴的怀念。

④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

(李益)

——历经世事之后的凄凉感慨。

⑤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柳永)

——点燃起忠于爱情的眷恋之火。

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杀敌报国、慷慨悲壮的志士强音。

在展示的同时,刘老师展开课堂互动,让学生分析这些诗句其中的蕴味,有些学生还另外找了自己熟悉的诗句加以分析,气氛活跃。

刘老师最后总结:

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之精神产物,与酒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就一诞生,酒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很多诗人都用他们那被醉人的酒香熏染的、裹挟着浓浓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里。

(2)组   不同时期李白笔下的“酒”:

①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置身山水,远离功名。

②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精神解放,傲视权贵。

③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想象瑰丽,气魄齐天。

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行》)

——气氛温馨,一扫客愁。

⑤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情调浪漫,情谊深厚。

⑥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

——洁身自乐,旷达性情。

“酒入愁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为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梦李白》)李白本来就集盛唐人俊爽朗健的精神、傲岸不屈的品格、恢宏豪宕的气度、脱尘超凡的情怀以及“任侠”的英雄气质于一身,酒贯串李白一生的创作,诗与酒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简直就是他作为“诗仙”的名片。

而在阳刚的酒的作用下,使得这个切在李白身上进一步融合、浓化。

酒带给李白的是一种飞动的气势、一种飘逸的灵性、一种往来于天地的绝对自由。

通过这样的引申,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了解了酒,了解了李白,更了解了中国文化。

以上几个经典课例,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积累,开拓了视野。

所以,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培养,首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开放性的、吸纳性的体系结构,固步自封,终为井蛙。

在教学中,当我们碰上“子规”时,当作习惯一样地引导学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作一拓展,又为惬意之举啊。

必修5教材中,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人很大的启示。

“木叶”这个普通的意象,不过作为学者的林庚,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无限意蕴。

他就是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很多涉及“木叶”意象的诗词加以整合对比,给读者做出了一道文化大餐。

我想,如果我们在诗词赏析中也能秉承这个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想信我们的学生也会创造出这样的分析性文章来。

“学生需要一桶水,教师就得是一条汩汩的河流。

”这是古诗词学习的真理。

2.利用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相同流派与风格实行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基本上选用的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的诗人、词人,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清照等,而他们又都是多产作家。

或者说,都是代表性的流派、文学现象,如《诗经》、“楚辞”、乐府与民歌、《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花间派、晚唐诗味、婉约派与豪放派等。

这其中既有史纲,又有文法。

新教材的编写,也绝不可能将古典文学史照搬上去,同一个作家或流派,选择几篇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导引,让广大师生通过这个引子或单元章节体系,去灵活处理。

所以上说,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利用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或相同流派与风格实行拓展,是更加快捷有效的办法。

通过意象拓展是“点”,那么,这种办法就是“线”。

能用这根“线”去科学串接的话,定将事半功倍。

下面举几个成功课例:

课例1  《长相思》与纳兰性德

高中语文选修教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安排了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长相思》。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精通汉文化中的诗词律赋,虽只活了31岁,但却留下了340多首诗词。

课文中所选的《长相思》,是作者随皇帝出巡山海关,途中所作。

其实这首词从本身内容上讲,学生不难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就是浓郁的怀乡与思亲之情;“深夜千帐灯”是报效国家的拳拳男儿心。

但是,很多学生知道纳兰性德,却是从他的几个名句开始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不妨能够就此拓展。

在观摩高二年级的公开课中,有位老师的设计很精彩,他另外选了三首词,与课本中组成四首组诗,然后由学生分组探究。

 

(1)《饮水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2)《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3)《浣溪纱》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饮水词》是纳兰所有词中流传最广的,尤其是前两句,简直成了人们心目中对美好人际关系渴求的理想的化身。

容若词中寄托的可能还有对入宫的表妹宛儿的无限思念与痴情。

纳兰的好友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对他也有深情的悲悼与怀念: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

《如梦令》与《长相思》作于出巡的同一时期,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词一改他缠绵悱恻的哀婉风格,在忧郁中散发出一股豪迈的、欲报效国家的慷慨之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浣溪纱》则通过生活片段的追忆,生前的欢娱与死后独自凄凉的对比,表达的是对爱妻卢氏、爱妾颜氏的深挚的爱意恋情。

这样的讲解,其实是把纳兰性德匆匆一生中的几个主要经历——少年、侍卫、婚姻和学生一起作了梳理分析,学生大体上就能获得较为完整的了解,也就对纳兰性德的整体风格也有了更多深的了解,引发探究兴趣:

纳兰作为王国维评价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果名不虚传!

课例2   陶渊明与田园诗。

在初高中诗词内容方面,陶渊明的诗节选了三首,《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

作为魏晋名士之一的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他开创的田园一派,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心灵的憩居地与平衡点,影响长远。

以《归园田居》教学为例,宗健朴老师当时对《饮酒》和《归园田居》组诗实行了联系拓展:

 

归园田居(其二)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后想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所得,千载不相违。

归园田居(其八)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无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常言道:

“魏晋名士盛唐诗。

”通过对《饮酒》与《归园田居》的拓展,学生对这位魏晋名士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正如宗老师总结一样:

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真谤的彻悟。

他描绘的是常景,他抒发的是真情,他阐释的是至理,他挑选的是平易。

如果单凭一首课本中的诗,学生恐怕未必能够深入理解陶诗“常景、真情、挚理、易字”的艺术情趣。

我在听课中,常感慨:

学生的一桶水,也是一滴一滴积攒而起啊。

课例3   《涉江采芙蓉》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高中语文必修2通过节选《涉江采芙蓉》一诗来让学生学习了解。

其实,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那么,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诗歌现象,就必须通过多引导来对比阅读。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使用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姑且举几例。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对比拓展中,叠词、比喻、描写、五言等艺术效果,作品中深刻地再现的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就渐次而悟,甚至对欣赏音乐也有协助作用。

我感觉到,其实新教材在体例安排上,也是明确地引导师生们使用这个方法增强积累。

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安排的《杜甫诗三首》,就是将杜甫晚年漂泊时期旅居夔州的几首诗采撷在一起,让读者品味作为“诗史”和“诗圣”的情怀。

《李商隐诗二首》,就是通过两首来品味晚唐诗人的抑郁、忧伤与无奈的梦想。

必修4中宋词部分基本上都是选一个词人不几首诗词。

希望我们能找准切入点。

3.利用相同题材、相同主旨或相同手法等实行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中国古典诗词渊远流长,留传下来的诗词的数量如恒河沙数,单就我们要弄清楚某一时期有多少诗人词人,恐怕也非易事。

但实际上,作为艺术作品的诗词,还是能够从体裁、形式、手法、主旨、风格等方面予以分类。

比如,按主旨分,有战争类、爱情类、闲适类、思乡类等;按风格分,有豪放、有婉约、有沉郁、有淡雅等。

如果我们在古诗词赏析中能利用相同题材、相同主旨或相同手法等实行拓展,也能够达到很好的积累效果。

下面举一些课例来说明。

(1)开掘题材,横广纵深。

课例   《登高》与“登高类”。

必修3《杜甫诗三首》中节选了代表作《登高》,从诗本身内容上讲,是杜甫晚年漂泊江峡一地时悲叹身世之作。

其实,“登高”这个题材在古典诗词中很多,根据题材拓展,顺手拈来。

在一次培训学习中,师大附中某位老师对这个方面讲得很精彩。

他援引了几首“登高”诗:

①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