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730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docx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

我国水产种业产业现状、面临挑战及发展途径

◎文李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5

当前,我国水产种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转折期。

今年的全国渔业工作会议指出了我国水产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根据这一大方向的指引,未来水产种业发展任务是全面建立完善现代水产种业产业体系。

为此,在“十二五”后期,必须在水产种业发展思路、建设任务、条件保障等方面,主动进行改革创新,为下一阶段全面推进现代水产种业发展做好准备。

一、我国水产种业产业体系的阶段性评价

综观世界种业发展历史,种植业、畜牧业的种业与其种植和养殖业是同步发展的。

而水产种业与养殖生产并不是同步发展的。

因为过去水产养殖业的苗种均捕捞于江湖,不是人工繁殖的,没有世代的延续性,不能称之为种业,可以说是“有种无业”。

“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才开启了我国水产种业的历史,至今也就50多年,整个国际水产种业历史也就是几十年。

(一)我国水产种业已经顺利完成了产业初级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

自水产种业之肇始,我国水产养殖业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群众“吃鱼难”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迫切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巨大矛盾。

我国水产种业历史虽短,但在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需求拉动下,其发展的速度很快。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水产养殖产量快速增长对苗种的需求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水产种业的初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8年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启动以来的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产种业已圆满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主要有:

1.突破了主要水产养殖种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建立了与养殖需求相适应的苗种生产能力。

养殖种类众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突出特点之一。

满足养殖需求、发展种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就要突破养殖生物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

我国一代又一代水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望,在养殖业迫切需要的关键时期均能适时攻克众多水生动植物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难关,使我国水产养殖种类从十几种增加到近200种,除极少数的种类外,苗种已全部实现人工繁育,同时迅速转化成为现实的苗种生产能力。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类水产苗种繁育场(点)1.5万家,生产设施规模46万公顷。

其中,有人工繁殖孵化设施的苗种场9000多家,繁殖孵化设施规模1660多万平方米。

2012年,我国年产鱼苗1.12万亿尾、虾苗0.87万亿尾、贝类受精卵1.35万亿粒,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提供了物质保证(如图1)。

2.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水产种业体系,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创新成果,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种业生产除了满足数量需求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苗种质量。

品种创新是种业的制高点,生产良种是种业的终极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有计划、大规模地推进水产品种创新和原良种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启动国家级原良种场建设规划。

特别是1998年以来,建立了全国水产良种工程基本建设专项,加大对水产种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水产良种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到“十一五”末,据统计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支持428个水产原良种工程建设。

目前,46个主养种类的种质资源在国家级原良种场得到有效保种,培育的优质亲本保障了苗种繁殖场的亲本更新需求。

对30多种养殖生物进行了遗传改良,取得了116个品种创新成果。

成功引进了30多个国外优良养殖新种类形成新的养殖产业。

据中国工程院《水产养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约为25%,广义的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50%。

其中,鲤、鲫、罗非鱼等养殖生产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3.水产种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10年底,我国共建设17个水产遗传育种中心、65个水产原种场、301个水产良种场、15个苗种繁育场、27个引种保种中心、3个水产种质检测中心。

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遗传育种中心为龙头、国家级及省级原良种场为核心、苗种繁育场为骨干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如图2),配套的苗种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

目前,各地从水产原良种场的建设和管理着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开展了苗种质量检验检疫和执法检查,确保水产苗种生产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水产原良种生产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水产苗种质量,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我国水产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水产种业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当前我国的水产种业生产准入门槛仍较低,各地在核发苗种生产许可证时掌握的标准不一,种业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原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装备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低,经济实力差。

苗种场基础设施和装备更加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良种生产的保障能力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市场竞争不是靠提高质量而是靠降低价格、血本倾销。

处于这种水平的水产种业面临以下挑战:

1.部分品种面临国外水产种业企业的强有力竞争。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年产值已超过5651亿元,尽管规模庞大,但是还称不上水产养殖强国,育种水平总体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良种生产主体规模小、实力弱,难以与国外同类企业竞争。

以我国主要引进的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俗称“基尾虾”)为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生产国,年产量132.6万吨,总产值约20多亿元,年对虾种苗需求量至少在2000亿尾以上。

但在对虾产业链的最上游,也就是利润最高、技术含金量最高的种虾领域,中国却毫无竞争力。

中国用于培育虾苗的种虾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目前,全球能进行选育并提供性状稳定的种虾的公司不超过10家,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亚。

SIS(美国迈阿密南美白对虾育种基地)是美国的一家公司,其种虾进入中国市场已5年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种虾供应公司,市场份额占90%以上,几乎垄断中国种虾供应市场。

据了解,2007年,SIS种虾与其他种虾公司售价相差不大,都是20多美元/对,但近几年连续大幅上涨,到2012年左右已经涨至100美元/对。

这给我国的对虾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而近年来,引进的种虾也逐渐出现质量下降的问题,加上潜在存在携带病原生物的危险,因此我国对虾产业未来的形势很不乐观。

由此可见,我国引进品种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种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做大做强民族种业刻不容缓。

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未来将面临养殖水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资源总量在将来必将是不断减少的。

内陆适宜养殖水域面积为675万公顷,而2012年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已经达到591万公顷,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87%;在我国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近海网箱养殖以及滩涂养殖业由于旅游开发、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等各类原因被取缔的报道不绝如缕。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推广应用良种和走集约化、设施化养殖发展道路将是必然选择。

据测算,水产养殖采用良种后,一般可增产10%以上。

罗非鱼、鲆鲽类、南美白对虾、“901”海带等良种的推广,都对水产养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55%的原良种覆盖率与养殖生产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保障养殖产品稳定供给亟需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作为水产养殖业基础的水产种业,必须及时适应这种趋势变化,将目前以利用未经改良的原种和培育粗放型养殖方式下高产品种为主的苗种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利用适应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节水型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条件下的适宜品种为主的苗种生产模式。

而要实现这一转变,依靠目前的大部分小、散、弱的种业单位是没有力量来完成的。

3.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水产品供应已从逐渐满足人们对数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量的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水平还严重滞后于产业飞速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物质。

作为水产养殖生产四大投入品之一,水产苗种是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水产苗种的质量安全水平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投入品的使用,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例如种质退化在我国就是一个普遍认同而又未能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在养殖生产上的主要表现是养殖生物的病害多,生产不稳定;生长速度减慢,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养殖周期延长,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性成熟年龄提前,性成熟个体体重变小;抗逆性下降,养殖过程中突发性事件增多等方面。

因此从长远来看,必须尽快扶持一批具备“育-繁-推”功能的现代化水产种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培育更新生长性能好、抗逆性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水产养殖品种,并大力推广配套良法,才是提高我国水产苗种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途径。

4.对原种依赖程度过高。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已经稳居世界首位十多年,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我国原有性能优良野生物种的开发利用。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已经超过55%,同时遗传改良率却仅为25%。

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对原种(经国家认定性能优良的野生驯化种)依赖程度比品种要高得多,也标志着我国的水产种业确实还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

就我国育种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对多数养殖生物种群遗传结构与变异、特异性遗传标记等方面的研究欠缺。

一些主要养殖种类的遗传背景不清楚,缺乏核心养殖种类的原产地、原始种群、种群分化和现有基因库的统计数据。

水产育种材料的收集、研究和整理、筛选等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现有科研育种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遗传育种主要靠科研和教学单位,商业化的水产种业科研机制尚未建立,种业企业还没有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育种进展缓慢,尤其是生殖周期长的主养种类的遗传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致使对产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重大育种成果不多。

育种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现代水产种业的原则和实现途径

“种是业之基,业需种才发,种发业强大”。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产量世界第一的水产养殖大国,2012年产量达4288万吨,人均年水产品占有量超过30千克,居世界前列。

但是我国并未成为水产养殖强国,特别是近年来,部分重要种类的种源对国外育种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建立我国自主的现代水产种业产业。

(一)建立现代水产种业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1.要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总方向。

我们理解育繁推一体化,一是整个国家的水产种业体系应当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即原良种的研发、扩繁和推广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是种业企业应当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坚持政府为主导,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引导。

首先,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时间短、水平低。

现有种业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不足,在产业发展初期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其次,品种培育工作投资大、周期、成本高,只能由中央政府统筹安排才能够顺利开展;再次,我国幅员辽阔,水域面积广,许多种类的种业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指导和支持。

3.坚持种业企业成为市场和品种创新主体。

我国现有三级水产种业体系的构成中,大多数水产种业企业基本上都是在这个体系的最下层或中间层。

要建立现代水产种业,必须建立商业化的水产种业科研机制,让种业企业不但成为市场主体,而且也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贯通“育-繁-推”的全过程,才能克服现阶段育种进展缓慢,重大育种成果不多的难题。

(二)我国现代水产种业初期的不同发展模式

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养殖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特点差别很大,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种业发展模式。

1.国家扶持引导,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

特点:

国家扶持、企业主导、充分竞争、效益优先。

我国的部分效益较高的品种,特别是优势出口水产种类,例如对虾和河蟹等养殖种类,产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已经较高,比较经济效益也较高,保种和育种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在国家引导扶持下,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对具有育种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由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2.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特点:

政府主导、保障供给、公益优先、长期扶持。

我国的淡水鱼类主要包括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鲤鱼、鲫鱼等,是我国最重要的水产种类,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保障供给能力,具有性成熟周期长、保种育种成本高、相对经济效益较低的特点。

这类品种育种周期很长,一般都需15年以上,保种和育种成本很高,育种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来独自开展品种选育工作。

这类品种就必须依靠国家来主导种业发展,通过长期持续的投入,来提高良种化水平,为普通养殖户提供优质的良种,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目前由于国家用于水产良种培育经费不足,还没有一个种类能够以这种模式来发展起产业。

3.多方协作的发展模式。

特点:

政府牵头、各方参与、互利共赢、合作发展。

2008年起,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组织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主体实施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专项“斑点叉尾鮰联合育种及示范推广”项目,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索。

项目在国内首先开始探索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苗种场”的三级扩繁模式。

项目边选育、边推广,加强与我国斑点叉尾鮰重点养殖省份的联系协作,向安徽、北京、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市主要斑点叉尾鮰良种场和苗种场进行推广养殖示范与对比,累计直接免费提供推广苗种143.5万尾。

目前可年繁殖优质苗种约1亿尾提供给我国斑点叉尾鮰主要养殖区域,遗传改良率显著提高,有效促进我国种业管理与推广组织化程度提高,使我国斑点叉尾鮰苗种产业链更趋健康化。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是在现代水产种业建设初期,根据我国不同种类的特点和基础,采取的不同道路。

其中第一种模式是当前条件最为成熟的发展模式,而且其他的两种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后,最终业都会走上以企业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去。

因此这三种模式与现代水产种业企业为主导的原则并不矛盾。

三、对“十二五”末期水产种业工程建设调整的思考

自上世纪水产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由于主要目标是实现所有养殖品种在不同养殖区域的苗种本地化,因此需要兼顾不同种类和全国各个养殖区域,造成项目小、散、建设水平低。

“十二五”收官之年,在中央政府的扶持引导下,选择部分有条件、有实力的种业企业,帮助实现向竞争力较强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现代水产种业企业的转化,不但可为“十三五”全面建成现代水产种业产业摸索经验,还可为我国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树立典范,为最终实现我国所有水产养殖种类的品种国产化和知识产权中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后一阶段,通过调整投资方向,要达到以下目标:

在投资方向上大幅集中中央投资资金,以此为杠杆撬动地方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向“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企业集中;在种类上以主导品种和形成优势产区的养殖种类为主要扶持对象;在建设目标上,以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的,育繁推一体化有机贯穿到,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水产种业企业为最终目的。

(一)确立企业在水产种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种业发展趋势是育繁推一体化。

我们理解育繁推一体化,一是整个国家的水产种业体系应当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即原良种的研发、扩繁和推广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是种业企业应当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配套完善的生产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十二五”末期,在继续按照原良种工程体系建设思路,加强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建设的同时,对具有一定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予以重点项目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

只有种业企业真正成为体系的创新主体,才能实现整个水产种业体系的育繁推一体化。

(二)推动我国水产种业企业由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

我国目前的水产种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经营效益不高的问题。

即使是少数几个实力较强的大型上市企业,真正依靠种业作为主业并获得较好效益的连一家都找不出来,大部分还是以技术水平低的苗种繁育为主。

只有通过启动该项目,积极支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开展商业化育种,加快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水产种业行业和企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的目标。

(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和跨国大型水产种业企业

培育现代水产种业企业,不能局限于国内的竞争。

目前我国的主要养殖种类中,有许多是国际化的种类,如对虾、罗非鱼和鮰鱼等。

对于这部分种类,我们不但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还要勇于面对国外大型跨国水产种业企业的挑战。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占全球养殖产量的八成,通过项目带动扶持,培育几个符合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地位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域、跨国大型现代水产种业企业,是我国水产种业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十二五”末期,以转变水产养殖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水平,减少部分重点养殖种类对进口品种的过度依赖,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为“十三五”阶段加快建立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建设夯实基础,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文献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