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8275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docx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框架涵箱涵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及广元地区相关工程站前施工总承包代建站前施工2标

DK582+900~DK594+352段

 

框架涵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

复核:

审核:

 

 

一、编制依据

1.1新建兰渝铁路引入重庆枢纽工程及广元地区相关工程站前施工总承包代建战前施工2标段施工总价承包合同,合同号:

兰渝(I-1-002),已批复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

1.2《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涵洞施工图DK585+0881-5.0×5.3框架涵设计图》、《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涵洞施工图DK585+1901-5.0×5.3框架涵设计图》、《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涵洞施工图DK590+7101-6.0×5.3框架涵设计图》。

1.3《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002.1-2005)

1.4《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IZ2003-2008》

1.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6《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7《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B10424-2003,J286-2004》

1.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9《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B10415-2003、J286-2004

1.10《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

1.11《新建时速200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

1.12《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08号》

1.13《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

1.14《铁路混凝土结构耐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1.15关于发布《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等两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铁建设【2007】140号的通知

1.16《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30号)

1.17《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2007年局部修改)(铁建设)【2007】104号文

1.18《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册)JB10401.1-2003、J259-2003》

1.1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二、编制范围

DK585+0881-5.0×5.3框架涵,DK585+1901-5.0×5.3框架涵、DK590+7101-6.0×5.3框架涵。

三、编制原则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原则。

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合理安排工作量和工期,确保工程质量。

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严格按照铁道部、成都铁路局施工安全技术规程、规定,从管理制度、施工方案、资源配备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施工安全。

重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重视生态环境。

在施工期间及竣工通车后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保证不破坏当地环境。

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

四、工程概况

1、DK585+088涵洞为新建1-5.0×5.3框架涵,与线路斜交,交角45°,设计长度为24.59m,该涵主要为通车而设。

2、DK585+190涵洞为新建1-5.0×5.3框架涵、与线路正交,设计长度为14.82m,该涵主要为排洪而设。

3、DK590+710涵洞为新建1-6*5.3m框架涵,与线路正交,长度16.03m,该涵主要为通车兼排洪而设。

五、地质情况

DK585+088涵洞、DK585+190涵洞、DK590+710涵洞基底置于粉质黏土层上,要求地基土承载力必须大于等于0.15MPa。

六、施工部署

6.1施工组织机构

本涵由中铁八局兰渝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一项目经理部组织施工,项目部设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环保部、物资设备部、计划财务部、综合部等管理部门。

下辖四个作业队,DK583+410涵洞、DK585+088涵洞、DK585+130涵洞、DK585+190涵洞、DK585+320涵洞属于第一作业队管辖范围,由2个专业涵洞施工队伍施工;DK586+140涵洞、DK586+363涵洞、DK587+680涵洞属第二作业队管辖范围;DK589+120涵洞、DK589+202涵洞属第三作业队管辖范围,DK590+710涵洞、DK590+747涵洞、DK590+855涵洞属于第四作业队管辖范围。

6.1.1施工组织机构图

 

6.1.2施工队伍组建及人员配置

每个涵洞施工作业队设置施工人员60人

序号

工作

人数

备注

1

混凝土工

8

1、各工种根据工程情况统筹安排。

2、机械操作工主要操作挖掘机、装载机等。

2

石工

8

3

模型工

8

4

机械操作工

4

5

各类机械设备操作司机

10

6

炮工

6

7

普工

10

管理

人员

副经理

1

负责该涵的全部施工管理。

领工员

1

负责施工现场施工管理

技术员

1

负责该涵施工技术、质检测量等工作

测工

2

安技员

1

施工安全

6.2施工道路

DK585+088涵洞、DK585+190涵洞、位于建设村组内4、5组内,施工便道由建设村6组进入,在红线内修建便道可直接到达DK585+088涵洞,DK585+190涵洞,DK590+710涵洞位于盘龙镇先锋村内,利用当地村道可直接到达。

6.3施工用水、用电

施工用水抽取涵洞附近沟渠水,化验合格可使用;施工用电搭接于附近施工变压器。

6.4钢筋制作和混凝土输送

钢筋在附近钢筋加工房内加工后,用货车运送到涵洞位置绑扎成型。

混凝土由嘉陵江特大桥江北和江南拌和站搅拌后,采用混凝土输送罐车运至灌注地点。

6.5工期安排

1、DK585+088涵洞、DK585+190涵洞、DK590+710涵洞计划于2011年5月15日开工,7月31日完工。

6.6、机械设备配置及材料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混凝土罐车

3

钢筋弯曲机

1

钢筋断轧机

1

电焊机

1

自卸汽车

1

挖掘机

现代225

1

压路机

1

压路机振捣器

2

轻型夯机

1

风镐

3

七、施工方案及方法

7.1施工工艺流程

 

7.2施工准备

7.2.1测量放样

(1)水准基点复测合格后,利用往返测量将水准点引至涵洞施工地点附近一稳固处,经复核符合精度要求后,作为涵洞施工标高控制点。

(2)施工前依据设计要求先核对涵洞处的地形地貌等,再按照设计定出涵洞的边线和涵轴线。

(3)测量放样须测量监理现场复合。

7.2.2现场调查

依据设计资料定出的涵洞中线,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认真核对施工范围是否有地下管线(在基坑开挖范围两头挖深度为80cm的探沟)及其它对施工有影响的构造物、树木等,如有则及时联系有关单位解决。

7.3施工方法

总体施工方案:

底板、涵身、顶板各部位均采用1.2cm厚竹胶板立模,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撑,罐车运输砼进行现场吊装入膜浇注。

7.3.1基坑开挖

基坑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边坡按1:

1.25放坡;基坑底面按涵洞基础设计平面尺寸加宽50cm开挖;90cm作为工作面并在基坑底四周加设30×30cm排水沟,涵洞进出口各设一个2×2×1m的集水井,收集基坑内的地表水及地下水。

集水井采用1:

0.2水泥砂浆抹地和护壁。

基坑开挖前要查明有无管线做出相对应措施后方可施工,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基坑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相符合,应上报设计、监理、业主等相关单位认可,变更后按变更设计后的图纸施工。

7.3.2基坑报验

基坑开挖完成经碾压后及时检测地基承载力,见证合格后同时上报监理、中心实验室,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7.3.3钢筋施工

钢筋的制作与绑扎,绑扎过程中严格按图纸进行,绑扎完毕后,及时报监理工程师检查。

严格把钢筋进场关,无合格证不卸料;认真检查钢筋的外观质量,剔除外表有严重锈蚀的钢筋,不符要求的严禁在工程结构中使用,符合要求的进行取样试验;认真学习领会图纸,严格按图纸落料及配制钢筋,下料及安装误差不超过10mm,如现场放样与设计不相符合,应及时向主管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上报,及时上报联系单。

主筋需要接长时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不少于5d(d为钢筋直径)同一截面主筋接头不超过主筋总数的50%,接头间错开距离不小于要求为80cm。

主筋接头焊条I级钢筋用T421型,Ⅱ级钢筋用T502或T506焊条。

用预制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

7.3.4模板施工

涵洞内采用钢管脚手架满堂支架搭设,涵洞两侧采用钢管脚手架支撑,内外膜之间采用带垫块的钢筋支撑,用1.2cm厚竹胶板做涵洞模板,模板外设置水平10×10cm方木和竖向15×15cm双拼方木背杠。

支架搭设的施工方法:

钢管脚手架按纵横向间距60cm、步距60cm搭设钢管脚手架,并按涵身的计算高度调整好底座上可调螺帽位置,使螺帽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墙身内外膜之间用φ20钢筋和梅花形砼垫块设置支撑杆,涵身上部内外膜之间在距顶板底124cm处设置一排拉杆,间距为1.8m。

墙身外侧设置钢管斜杆支撑,支撑基础需斜撑与背杠、木板之间用楔形木块塞填牢固,并用爪钉固定。

拼装到顶层立杆后,装上顶层可调天托,并依设计标高将各天托顶面调至设计标高位置。

铺设顶层纵向方木,在铺设时注意使其两纵向方木接头处位于天托可调上。

支撑处铺设横向方木,使用水平仪检查标高,使用木楔调整标高,无误后拼装底板模板。

横纵向顶层方木交叉处使用扒钉呈梅花状加固。

墙身内外膜水平加强10×10cm方木水平设置,竖向间距30cm布置;背杠用15×15方木竖向设置,顺涵洞方向间距60cm布置。

涵洞顶板、墙身模板均采用1.2cm厚竹胶板。

墙身立模前需对模板表面进行仔细清理,并均匀涂刷脱模剂,严格控制模板平整度。

模板质量控制标准见下表所示:

 

表3模板质量控制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梁、柱、板、墙、拱

5

2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不少于3处

3

高程

基础

±20

测量

梁、柱、板、墙、拱

±5

4

模板的侧向弯曲

h/1000

拉线尺量

梁、板、墙

l/1500

5

梁、柱、板、墙、拱

两模板内侧宽度

+10

-5

尺量不少于3处

6

梁底模拱度

+5

-2

拉线尺量

7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尺量

顶模采用挂线立模,满堂脚手架支撑,底座放置在已完成的底板上,脚手架顶托上摆放纵横方木,顶板下层方木为15×15cm,顺线路方向间距60cm布置,上层方木为10×10cm,顺涵洞方向间距30~35cm布置。

方木上铺竹胶板,并注意模板拼缝应纵横一条线。

模板接缝处要求使用双面胶将其封上。

严格控制涵洞各部位标高及尺寸,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

涵洞考虑1.5cm预留沉降量,在浇筑过程中,测量组和技术人员应加强模板系统监控,并按设计进行沉降观测。

模板加强和背杠方木应平直,无油节,扭曲变形、有油节和腐烂的方木严禁用于涵洞模型加固。

所有模板均顺涵洞方向横向设置,涵身上部及顶部立模时上部第1层模板应向延伸10cm,包已浇混凝土,并用在其下边10cm内均匀涂抹一层0.5~1.0mm厚干净黄油,防止上部混凝土浇筑时串浆污染下部已浇筑混凝土。

立模时要保证沉降缝的位置准确,严格按设计图纸中涵洞分段设置,一道沉降缝为3cm宽,要求沉降缝竖向贯穿整个涵洞。

7.3.5混凝土施工

框架涵砼分二次完成,底板和边墙下部103cm高度范围内砼一次整体灌注,边墙上部和顶板砼一并浇注,混凝土用吊车吊装送入模灌注。

在基础砼施工结束并经检查合格后,即可进行涵身和顶板钢筋砼的浇注施工。

砼搅拌运输车运至施工现场,泵车送料入模,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浇筑墙身过程中随时校验模板,防止跑模,确保墙身砼的强度、表面光滑、顺直、美观。

涵身沉降缝位置与基础一致,同时进出口与涵身连接处设沉降缝隔开。

砼浇筑完毕,待强度大于5Mpa,且能保证砼表面及棱角不因模板拆除损坏时方可拆除;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遵循先支后拆,先非承重部位以及自上而下的原则;拆模时,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段模板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砼浇筑完成,采用保湿效果较好的透水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

7.3.6防水层及过渡段

7.3.6.1施工内容

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框架涵箱身顶面的防水、箱身侧面的防水、框架涵沉降缝防水及路基过渡段施工。

框架涵箱身顶面防水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和黏结剂;箱身侧面防水采用聚氨脂防防水涂料,沉降缝防水采用橡胶止水带。

待防水层施工完毕后施作框架涵过渡段。

 

防水层施工注意事项

防水层在施工时,必须保证防水层和混凝土紧密粘接,为此,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为保证质量,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干燥、无凹凸不平、蜂窝及麻面。

2.对铺装面蜂窝麻面填补前,应清除蜂窝麻面中的松散层、浮碴、浮灰、油污等,并使之湿润,再用M10水泥砂浆填补平整,水泥砂浆中添加适量类似107胶的水溶性胶黏剂以增强水泥砂浆和基层面的连接。

3.施工防水层前应将涵洞盖板表面的尘土及杂物清理干净。

4.防水层搭接厚度均不应小于8cm,分两次进行,前后两次的涂刷应接好茬。

5.防水层铺设完毕24小时后,方可进行保护层的施工。

7.3.6.2工艺流程

清理沉降缝→缝内填塞粘土(满填)→将缝内多余粘土清除→填塞沥青浸制麻筋及M10砂浆→沉降缝两油一布施工→清理盖板防水层基层→涂刷基层处理剂→铺贴卷材→热熔封边→保护层→涵洞过渡段

7.3.6.3施工工艺

1.施工前将验收合格的沉降缝及盖板防水层基层表面尘土、杂物清理干净,成为通缝。

2.向沉降缝内满填粘土,并保证填塞密实。

3.将缝内多余粘土清除,具体为:

沉降缝靠涵洞外侧清除5cm深粘土,靠涵洞内侧清除10cm深粘土。

4.在涵身外侧及盖板外侧5cm的缝内填塞沥青浸制麻筋,并保证填塞密实,完成后在沉降缝两侧25cm范围内涂刷两层石棉沥青,然后贴沥青浸制麻布,在刷两层石棉沥青;在涵身边墙及盖板内侧10cm的缝内填塞M10砂浆,为便于操作,可将砂浆制成条状填塞至缝中,并保证填塞密实,表面于洞内涵身平整。

5.铺贴卷材,常温经过4h后,开始铺贴卷材,卷材铺贴厚度应符合要求。

铺贴时随放卷随用火焰喷枪加热基层和卷材的交接处,喷枪距加热面300mm左右,经往返均匀加热,趁卷材的材面刚刚熔化时,将卷材向前滚铺,卷材应从流水坡度的下坡开始,按卷材规格弹出基准线铺贴,并使卷材的长边与流水坡向垂直。

注意卷材配制应减少阴阳角处的接头。

长边及端头的搭接宽度,满粘法均为80mm,且端头接茬要错开50mm。

铺贴平面与立面相连接的卷材,应由下向上进行,使卷材紧贴阴阳角,铺展时对卷材不可拉得太紧,且不得有皱褶、空鼓等现象。

6.热熔封边。

将卷材搭接处用喷枪加热,趁热使二者粘结牢固,以边缘挤出沥青为度。

7.涵洞基坑采用级配碎石回填至涵洞基础顶面标高,出入口两侧基坑分层回填土。

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采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

待防水层施工完成后,且涵洞砼强度达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过渡段填筑。

过程中必须对称进行施作,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8.过渡段填筑应与路基填筑、涵洞出入口锥体同步施工,严禁单独施工过渡段,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采用震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压路机压不到的地段采用小型平板振动机碾压密实,每施工完一层做1次孔隙率试验每施工完5层做一次K30试验,且地基系数K30≥60MPa/m。

9.涵洞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2m时,不得采用大型震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且不准车辆通行。

10.填筑时每侧加宽50cm碾压从路基边坡位置向中间进行,碾压遍数与路堤碾压遍数相同。

7.3.6.4质量要求

1.基层处理剂搅拌均匀、无漏刷现象。

2.防水卷材的粘贴密实,表面平整,无歪斜、无褶皱、鼓泡、接口不严或边缘翘起现象。

3.防水层不得冒雨施工,夏季应避开高温施工,四级以上的强风天气不得施工。

4.温度低于-10℃时不宜施工防水层,涂料应保存在常温的环境中。

5.涂料运至现场,要进行抽样复测,如复测结果质量不合格(达标不够,涂料离析、结块)不得施工。

6.施工时涂料不得敞口放置,用后应及时将容器盖拧紧拧严。

7.过渡段每层填筑在碾压后顶面平顺并有向路基外侧的排水坡,边坡顺直无凹陷。

7.4施工注意事项

7.4.1施工前应对路基宽度,标高,边坡率及水流方向进行核对,如发现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图纸有出入,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研究解决。

7.4.2涵洞两侧路堤填土必须对称均匀填筑,分层夯实达到最佳密实度90%,禁止一侧填土造成偏压。

7.4.3基坑开挖后应核实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如与设计不符或出现软硬不均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处理,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施工基础。

7.4.4基坑开挖后应及时砌筑基础,封闭基坑,勿使基坑暴露过久或受地表水浸泡而影响地基承载力。

7.4.5施工前应对排水系统进行核查,联测上下游沟槽底标高及既有涵出入口标高,如发现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通知相关单位研究处理。

7.4.6涵洞施工前进一步复查涵位及其附近通过的光缆、通信、信号、电力、给排水等各种管线设置情况,与相关管理部门联系,作好妥善处理,以免影响其使用功能而危及行车安全。

7.4.7涵洞施工时,为保证行车及人员安全,应按设计要求作好防护措施。

7.4.8施工期间应注意网供电线路及附近高压线路,以免操作不当危及行车安全、人身安全。

八、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8.1质量目标及保证体系

8.1.1质量目标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满足基础设施速度目标值的质量要求。

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并满足全线创优规划要求。

对完工混凝土圬工等的质量自检检测率达到100%。

8.1.2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8.2质量保证措施

8.2.1质量保证总体措施

依据分工负责,互相协调的管理原则,层层落实职能、责任、风险和利益,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在整个工程施工生产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作和发挥保障作用。

8.2.2认真制定施工方案,并建立审查制度

施工方案须以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基础,其制定的操作工艺切实可行并能保证为施工人员所执行。

因此,它不仅涉及到施工技术,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施工管理问题。

(1)采取“自下而上式”制定施工方案。

由作业队制定出方案的初稿后,再逐级上报会审,最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2)重视原材料样品的代表性、合格性。

(3)掌握设备性能。

尽可能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性能,特别是施工设备的优缺点,找出一个合理的组合方案,充分发挥机械效率。

8.2.3加强试验、测量工作

8.2.3.1加强试验工作

(1)完备试验设备。

(2)树立严肃认真的试验工作态度,提供真实的实验结果。

(3)满足试验频率的要求,以数据为准,用数据说话。

8.2.3.2加强测量工作

为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几何尺寸的缺陷,必须抓好放线测量和施工过程测量两个重要环节。

所有测量放线基点必须采用经测量复核无误的导线、支导线基点和水准基点,不得采用中途转点,增加误差。

导线基点因经常检查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测量放样由测量监理旁站,放样资料均经过复核。

对所有的测量记录、报表进行严格的复核和签认制度。

施工过程中加强测量的控制与复核,增加质量主要控制点检测频率。

8.2.3.3抓施工关键部位

认真地控制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对易发生质量缺陷和事故的部位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把好质量关。

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1)严把原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进场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

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方可使用。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清除出场。

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后,应及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台帐内容包括进货日期、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及检验结果等。

“原材料管理台帐”应填写正确、真实、项目齐全,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签认。

混凝土用水泥、粉煤灰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

混凝土用粗骨料应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应将两种不同粒级的碎石按待检区、已检区分别分类堆放,二者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标明材料名称、品种、生产厂家、进场日期和检验日期。

骨料堆放时应有堆放分界标识,以免误用。

原材料自检数量应满足于规范规定的监理平行、见证频率要求,力争做到有抽检就有监理见证检验、平行检验。

原材料具体检测频率及检测项目要求:

①水泥:

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及强度按同厂家、同编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的散装水泥每500t(袋装水泥每200t)检验一次,当不足500t或200t时,也检验一次。

②粉煤灰:

粉煤灰的细度、烧失量及需水量比按同厂家、同编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120t检验一次,不足120t也需检验一次。

③粗骨料: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压碎指标、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按连续供应同厂家、同规格的粗骨料400m3(或600t)产品检验一次,不足400m3(或600t)也检验一次。

④细骨料:

细骨料的筛分、细度模数、泥块含量、含泥量、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石粉含量、压碎指标连续供应同厂家、同规格的细骨料400m3(或600t)检验一次,不足400m3(或600t)时也检验一次。

⑤外加剂:

外加剂的减水率、常压泌水率、含气量、抗压强度比同厂家、同编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50t检验一次,不足50t也检验一次。

⑥钢材:

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及冷弯试验以同牌号、同炉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每60t检验一批,不足60t也按一批检验。

⑦钢筋焊接接头:

钢筋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外观检验以同级别、同规格、同接头形式和同一焊工完成的每2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检验。

8.2.3.4严把测量和试验关

为确保测设精度,高程和中线布置导线网平差计算,并测设控制桩和重点工号的定位桩。

所有测量成果经测量人员及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据以控制施工。

随时对原始基准点、导线点、控制点进行复核,经常校核测量仪器,作好测量记录。

8.2.4强化质量主要控制点的管理

在施工关键部位制定严格的质量分项控制程序,及时督促检查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执行的状况。

对每道工序进行控制,及时发现缺陷并迅速排除,从根本上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8.3主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3.1模板及支架质量保证措施

(1)模板经过结构设计,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确保装拆方便。

(2)加工钢模严格按技术规范施工,实行三级验收程序。

(3)钢模板应认真打磨,其度控制在打磨光亮,安装时涂长效脱模剂,加贴防漏胶条,并严格控制高差、平整度、轴线位置、尺寸、垂直度等技术要求,流水作业,逐一检查,防止漏浆、错装等错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