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558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docx

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一附解析

2019-2020上学期高二历史好教育第二次月考精编卷

(一)附解析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该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荀子·礼论》中说: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由此可推知,先秦儒家

A.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

B.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

C.倡导唯物主义伦理观

D.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

2.如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如图的左边为中央辖郡,下边为王国辖郡。

如图的左边为中央辖人口,下边为王国辖人口)。

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3.“理欲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

”据此可知,朱熹的理欲观

A.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B.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C.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D.带有非常大的欺骗性

4.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其出发点是

A.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D.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两者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封建社会存在的反应

D.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6.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7.拉斐尔的圣母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都具有反封建的色彩,但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来自《圣经》,这说明

A.新兴资产阶级不敢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

B.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呈现复兴景象

C.人文主义者不反对神学世界观

D.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8.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

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9.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

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

这种解读

A.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10.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

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11.科学家在评价某物理学理论时说: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A.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一致

C.说明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和本身分布状态

D.说明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12.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

“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

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

”作者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B.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13.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

“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

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

”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14.某学者曾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

”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自身价值观

C.打击了基督教神学权威

D.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15.下表《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

应用研究年代

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16.“信息传播技术创造了绝对的少数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

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

”这说明互联网

A.加速了社会信息的传播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推动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D.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平等

17.一般来说,英国把“鸦片战争”叫作“英中战争”。

英国历史承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逼迫中方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

“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部分。

这表明

A.中英学者缺乏应有的沟通

B.挖掘史料有助于消除偏见

C.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

D.官方意志影响历史的认知

18.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

”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19.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

“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主张救亡图存

C.反对民主革命

20.学者郑大华认为,孙中山从1919年到1922年,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直至1923年到他病逝,其“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

郑大华意在说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经历了

A.从民族独立到创建新族体目标转变

B.从反对帝国主义向排满主义的发展

C.从大汉族主义到近代民族观的演变

D.从弘扬民族精神到振兴中华的变化

21.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

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

这反映出

A.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民生主义

B.孙中山为其博爱思想寻求历史依托

C.孙中山完全寄希望于博爱的实现

D.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2.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

这反映了

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

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

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

23.1928~1936年,《社会主义月刊》等刊物鼓吹法西斯主义和领袖独裁,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公开写文章抵制、批判,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制度的争论也是公开进行的,《独立评论》等杂志还就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展开讨论。

由此可知

A.经济发展助推了观念进步

B.暴力革命催生新的发展方式

C.国内外局势影响社会思潮

D.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24.《季羡林谈东学西渐与“东化”》指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

这里涉及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近代中国人“拿来”“心的部分”的表现是

A.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B.自强之策,当及早变法

C.人君当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

D.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

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启蒙运动成为后世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列举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熊月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加林

三联书店

《法国革命论》

柏克

商务印书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6分)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材料,在上表书目中你倾向于选择哪部?

请说出你的理由。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3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

《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公元578年)“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之获济。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

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鄜、延境内(今陕西境内)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石油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石油“大行于世”的原因和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两次能源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9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

改革是被迫进行的。

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

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

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

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

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

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6分)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

结合改革措施说明:

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2分)

 

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可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说明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故选A项;礼之三本强调的是自然及伦理关系,看不出法家、道家思想,排除B项;祭天地,尊先祖隆君师,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先秦儒家注重自然及伦理关系,不涉及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承问题,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虽然中央管辖的郡数量少于封国控制的数量,但平均人口要高于封国,说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选D。

西汉虽然实行郡国并行,中央辖郡政治地位并不是高于诸侯国,故排除A项;中央政府并不是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故排除B项;图表内容无法反映出统治者是否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故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是指人心从根本上就具备了仁义道德,正是天理赋予人心这样的品质;“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意思是追名逐利的意愿源自我们的内心,而它表现在对满足物欲的追求。

这就体现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

”是指人们要按天理赋予人心的了仁义道德去公正的做事,由此可知朱熹的理论有利于规范人的行为,C正确;据材料“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

”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要求人们天理赋予人心的了仁义道德去公正的做事,没有涉及压抑人们的正常欲求,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理欲之辨”,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思想界争论的热门话题“理欲之辨”,在现实社会中有一定的合理性,D说法错误。

4.【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出发点是总结明亡的教训,故B正确;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是封建士大夫,不是为民间抗清斗争服务的,排除A;甲午战后中国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排除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A错误;根据“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B错误;古希腊是奴隶社会,C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旨在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故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他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故BD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

7.【答案】D

【解析】宗教题材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当时的艺术家们采取这种方式说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尚未成熟,故答案为D项;新兴资产阶级敢于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排除A项;文艺复兴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排除B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

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为D项。

A项,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9.【答案】C

【解析】《关雎》本是男女情歌,而儒家对雎鸠的意象作出了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解读,丰富了这首诗的教化色彩,故选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从汉代开始,A项没有体现,排除;周代的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崩溃,后世儒家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周代的宗族规则,排除B;儒家讲究入世观念,儒家对诗经的解读符合现实社会状况,不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D。

10.【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可知,两宋时期山水画家的绘画深受宋朝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明绘画要依据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并非顺应自然的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无法体现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山水画的创作,不能体现是否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排除D。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反映了量子论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A正确;B项,量子论与物理学界“自然界无跳跃”原则相冲突,排除;相对论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以及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排除CD两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反映了基督教的上帝造物学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也没有反映人类价值取向,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宗教对近代科学的促进,而不是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故D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反映了进化论在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盛行,这体现了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故C正确;生物进化论对传统势力提出了公开的挑战,故A排除;进化论形成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改良的主张,故D排除。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次重大的打击”中的第一次是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彻底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第二次是指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打击了教会支持的神创说,两者都打击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答案为C项。

进化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而不是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图表比较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中的代表性科学成果从研究到应用、生产推广的时间间隔,从中可以看出,从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到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科学成果从研究发明到应用、生产推广的时间间隔总体上是越来越短,这可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故B项正确;仅从图表材料中不能看出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事实上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结合并不紧密,故A项错误;仅从图表数据中无法得出“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的结论,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科技)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绝对的少数也不能被忽略”“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等信息可以看出,互联网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平等。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从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角度阐述互联网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互联网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排除C项。

1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

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部分”来看,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对于中英鸦片战争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是受官方意志的影响。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排除。

18.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

”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

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部分官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其观念发生嬗变,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对西学探索的哲理化,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对洋务派的“广泛”批判,故C排除。

19.【答案】D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