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7527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docx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中外研发资金配置比较研究

彭宇文吴林海

2013-01-2915:

07:

59   来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武汉)2007年8期

    作者简介:

彭宇文(1977-),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经济师;

  吴林海(1962-),男,汉族,江苏江阴人,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双博士后,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333科学技术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研发投资。

  内容提要: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技术的进步有赖于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研发投入强度不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还是很有限的。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研发经费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研发经费的合理配置,首先是要在三大研发主体和三大研发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提高研发经费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资源配置

  1研究综述

  技术进步是内生于经济增长体系本身的,技术创新和发明的投入及其变化内在地决定于经济体系本身(马凌,2005)[1]。

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研发资金投入总量增长的根本因素,也是导致我国研发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根源所在。

根据IMD(1997)关于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科技研发资金配置状况(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是其中最重要的测度指标之一[2]。

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效率要求,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对经济资源的最大可能满足程度的利用,Farrell(1957)年将效率分成技术效率(TE)和资源配置效率(AE),并认为总效率是技术效率和资源效率的乘积[3]。

Stigritz等也强调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并认为资源配置是与技术变革同等重要的提高生产率的因素[4]。

Prahalad等认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是形成优势战略的关键[5]。

贾康认为,目前我国科技资源投入明显不合理,并认为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科技研发资源配置中的一个突出矛盾[6]。

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科技研发资金资源,使研发资金的配置、组合、运用尽可能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缘,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科技研发体系的主体构成及活动类别构成,笔者认为,科技研发财力资源的配置最基本的问题是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以及不同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配置问题。

通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资源配置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科技研发资源在配置领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

研发经费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在不同研发活动中、各研发主体在各自不同研发活动中的经费资源配置不合理。

  2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比较分析

  2.1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现状比较

  科技研发活动的主体主要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由于其它研发主体所占比重不高,在此不予分析),我国和美国的研发经费资源在三大主体间的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为便于比较,我们列出了中、日、德、韩、美等国家2003年研发经费在各主体间的配置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http:

//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5/2005-2.htm。

  为区别我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在不同主体间的配置状况,我们除了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外,还有必要从增长速度上进行比较,2000-2004年间中、美两国研发经费在不同主体间配置的年均增长速度如图1所示。

  图12000-2004年中、美两国各研发主体经费支出年增长率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列出了下列国家2003研发经费在各主体间的配置情况(见表2)。

  2.2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1)经费配置比例的差异分析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各主要研究主体在研发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重存在以下显著差异:

  首先,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在25%左右,而同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却不足10%;事实上,我国科研机构大多是由政府部门或行政单位兴建的,其研发活动是低效率的:

一方面,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所属的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虽然在纯科研上有优势,但在经营上缺乏经验,更缺少市场竞争的压力。

  其次,从企业这一研发主体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支出比重虽然不断波动,但始终保持着70%左右的较高比重(如美国2003年也达到了68.9%的比重)。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在研发经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虽有上升,且上升较为迅速,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普遍超过70%的这样一个比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这一特征是与计划经济的后遗作用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企业仅仅是政府的作业系统,并按政府指令行事,不是市场主体。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将逐渐成为研发投资的主体。

企业成为R&D活动的执行主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这已被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的历史所证实。

  再次,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比重明显偏低。

从R&D经费支出在执行主体间的排名来看,虽然我国和发达国家的企业都是最大的支出主体,但发达国家第二大支出主体普遍是高等院校,而我国第二大支出主体不是高等院校,而是研发机构。

这无疑是我国高等院校研发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我国高等院校集中了大量科研人才和科研项目这一客观实际极不相符。

  

(2)经费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研发经费增长的速度有以下显著特征:

  首先,我国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很快,但增长的量有限。

从2000到2004年,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1.71%,而同期美国研发经费年增长率仅为2.34%,两者相差约10倍之多。

但从增长的绝对量来讲,我们与美国之间的绝对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2004年我国研发经费总额比2000年增长1070.3亿元(约合13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研发经费总额增长量为257亿美元,我国研发经费的增量只相当于美国的50%左右。

  其次,美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1.03%)远远低于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3.49%),而我国恰好相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24.86%)比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13.71%)快得多。

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并增加研发投入有关,但事实上,这还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密切相关,而且这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一批科研院所改制为企业,或者被企业所并购。

这种转变是否是一种成功,目前还无法予以肯定,科研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效率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但目前的改革仅仅是政府行为,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真正完全基于市场因素考虑的改革还很有限,因此这种由科研机构改制而成的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取得发展,还无法断言。

  3国内外不同研发活动间经费配置比较分析

  3.1国内外不同研发活动经费配置现状比较

  从不同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配置来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3类研发活动的支出比重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见表3所示。

  数据来源: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1-2005》,http:

//www.sts.oug.cn/sjkl/kjtjdt。

  3.2国内外不同研发活动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重趋于稳定上升的态势,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程度的加深,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推进,使得这两项投入的力度明显加大(王明安,2005)[7]。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研究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到历史新高,但也仅占研发总经费的6%。

而美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比重在2002年即达到了(17.95%),其它发达国家的比重也都远远超过了10%。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别不大,而且近几年比重也一直在提高;在实验研究方面,由于我国在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投入偏低,因此,实验研究投入所占比重就相当高了,近几年比重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占到了约三分之二的比重,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实验研究领域的支出比重要比我国低得多。

当然,我国研发活动的经费配置不合理并不是因为实验研究投入太多了(事实上这种投入也不足),而是因为基础研究投入相对太少了。

  图22002年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三大研发活动经费投入比重图

  我国R&D投资存在明显的突出实验研究的倾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全球的外溢效果,把上游投资较多地集中于实验研究;二是由于我国资本的丰裕度不如发达国家,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企业的短视效应表现得相对更为明显;再次是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足,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还不强,没有足够资金或者不愿意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过多的投入。

  基础研究投入偏低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但对于已经初步工业化的我国来讲,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对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国内外各主体研发经费开支结构比较分析

  4.1各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经费配置现状比较

  从不同研发主体在各种研发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重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内外研发资源配置的显著差异,见图3所示。

  图3中、美两国务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的经费支出比重图

  4.2各主体在不同研发活动中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首先,从总体来看,美国的研发活动分工相对较为明确,研究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高校以基础研究为主,企业以实验研究为主,各主体在强化自身的主要研究活动的同时,对其它研究活动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从而注重了研发活动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各研发主体的研发活动相互雷同的问题较为突出,相互之间的分工还有待明晰,目前三大研发主体都将主要资源集中于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十分有限。

  其次,从企业研究经费的支出来看,我国企业在实验研究中的经费投入比重接近90%,而其在基础研究中的投入比重(1.2%)还不到美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比重(3.85%)的三分之一,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的不够,过分注重能迅速获得经济效益的实验研究投入,这无异于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

  再次,我国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经费投入明显偏低,2004年我国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中只有23.9%用于基础研究,而2002年美国高等院校经费支出总额中就有64.83%用于基础研究。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的摇篮和创新的源头,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基础研究的领头羊,但事实上我国许多高校都将其主要资源集中到了收益较快的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中,更加降低了我国基础研究所占的费用支出比重,这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5对策及建议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国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是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不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5.1合理调整各研发主体研发经费投入比重

  研发经费的合理配置首先是在三大研发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研发经费对高等院校和企业两大研发主体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为了优化研发经费资源的配置,首要的任务是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在研发经费支出中的比重。

  今后,政府研发经费的支出应进一步向高等院校倾斜,高等院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的经费支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以引导为主,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或给予财政支持;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退出机制和二板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融资平台,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等,不断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5.2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

  R&D资金的优化配置,重点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者内部的协调分布,从我国目前来看,最关键的是加强基础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很远。

粗略估计,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支出的比重,如果从目前的6%左右增加到12%左右(这是发达国家的较低水平)的话,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每年至少要增加120亿人民币以上,这笔巨大的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资,当然也离不开其它研发主体的支持。

  我们必须明确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创新来自于学术研究,从长远来讲,基础科学的研究能力决定了一国科技创新的实力。

在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中,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大量投入,使其站在了新一轮技术产业的前沿,而将日本、法国、德国等这些依靠现有技术产业开展创新的实施科技赶超政策的国家抛在了相对落后的位置。

  作为拥有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我国有义务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不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同时,基础研究还可以为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专门的人才、技术工人、基础设施和科学氛围。

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基础研究的成果很可能在国内率先发展成为相关的产业,从而使该国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如果我们不想永远停留在模仿和学习他国技术的阶段,而是要在模仿和学习过程中实现突破和超越,实现不断的领先,就必须自主地进行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的质量,提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5.3合理调整各研发主体的内部经费配置结构

  不同的研发主体有不同的特征,其研发活动目的也有较大的区别,因而,我们在增加R&D经费的同时,还要注意三大执行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同研发活动之间的资金配置结构。

首先,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源泉,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任务是从事基础研究;其次,科研机构是国家职能在科技管理方面的体现,科研机构的活动应该是指导性的,其主要资源应集中于带有方向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再次,企业作为R&D资金配置的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最终是由企业来完成的,因此企业R&D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实验研究,但同时也应适当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度,以加强实验研究的能力。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来讲,基础研究应该是其首要的任务。

如美国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完成了全国基础研究的80%。

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研发活动重点在应用研究,因而加强基础研究,调整R&D资金配置结构的重点,在于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

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在大学,诺贝尔奖是公认的国际基础研究最高奖项,其中70%的获奖者来自大学;学术性论文也大都来自高等院校。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其首要任务是实验研究,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具有先天的制约——基础研究的外部经济效应和内部不经济效应的双重约束。

外部经济效应使某些企业产生了依赖思想,而内部不经济效应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因此,基础研究应主要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可以放手不管,企业也应重视与自身经营活动相关的基础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的外部经济效应和内部不经济效应可以由政府通过采取鼓励措施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来加以解决。

作为企业必须明确:

要想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基础研究,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效应和回报是长远的,这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

  总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但也不能忽视其它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发达国家研发经费资源的配置对我国来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其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于未来,投资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凌等.对河南省R&D资源配置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2005(8):

10.

  [2]刘磊,胡树华.国内外R&D管理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0,(3):

62-66.

  [3]Farrell.R.andS.Grosskopf,AnonparaMetricCostApproachtoScaleEfficiency[J].JournalofEconometrics(87):

594-604.

  [4]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Prahalad,C.k.,FilmResource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

99-120.

  [6]鸿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做主题演讲实录[EB/OL].TOM.COM网,2005-5-25,http:

//tech.tom.com/1126/3240/2005525-205906.html.

  [7]王明安.浅议中国R&D资金配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

172-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