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7157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docx

诗歌鉴赏

标新立二月花,含英咀华咏诗韵

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读得懂。

怎样才算作“读得懂”?

(1)写了什么(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景物、事件等);

(2)表达了什么(情感、思想);

(3)怎么写(手法,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说清楚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的(手法),就算是“读得懂”。

二、怎样才能“读得懂”?

(一)品标题——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古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

题目就是诗歌内容的简洁概括。

表面上看,题目包含时间、地点、事件、环境等信息。

但是,有些字眼往往暗含了情感,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1、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

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

2、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

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

“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

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

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

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4、题目暗示了诗歌的体裁。

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

如(北京卷)苏轼《红梅》,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是送别诗。

【总结】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1、内容2、思想情感3、、表达技巧4、诗歌体裁5、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景物出现的时间)6、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或题写地点)

【练习】给下列两首诗选择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标题:

1.江上秋夜2.秋晚悲怀3.夜宿田家

(宋)李觏gòu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二)知作者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但也有例外,如: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晚年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赏析。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

“常插梅花醉”写的是词人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

“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

“故应难看梅花”写了词人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三)读背景(注释)

高考试卷无废言。

诗歌鉴赏试题的注视一定是必不可少,非注不可的。

对诗歌内容上往往有很大的指向性。

因此,对于这些注释,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揣摩其中的隐含义。

例如:

(2006·辽宁)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

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如:

(2006·北京)第

(2)问中明确指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四)读体裁(题材)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2、托物言志3、边塞战争4、怀古咏史5、赠友送别  6、羁旅行役7、思妇闺情

具体分析

1、写景抒情诗分两类:

A山水田园诗B即景抒情诗

A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以描写为主,多用白描手法(写景、写人、写场景)。

思想情感类型:

1、对现实不满,厌恶官场黑暗,寄情山水,表达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流露隐逸避世之情3、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4、表明对恬淡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5、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白描、动静、虚实、烘托、远近、高低俯仰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B即景抒情诗:

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托物言志诗

特点:

①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

②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

③写法上由物到人,物我合一,由实到虚,写出某种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④常用手法术语: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比喻、拟人、象征、对比、衬托

思想情感类型:

①一般的咏物诗就物论物,表达对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咏物诗往往从物象上升到人的某种品格、志向。

3、边塞战争

形式特征:

题目中常出现:

征、塞、军、边疆地域名称

方法点拨:

①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特别说明:

欣赏边塞诗,一定要注意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一般说来,盛唐时期,人们认为出征远戍是光荣的,因此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了报国的雄心壮志。

而到宋代,诗人流露出的多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要特别注意诗中反映边塞特色的意象,有的需要弄清其象征意义。

如:

关山、戍楼、大漠、征人、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思想感情内容分类:

1、展示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描绘雄奇壮阔、苍茫渺远的边塞景致。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理想抱负。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企盼罢战和平的的美好愿望,同情百姓将士不幸命运,强烈反对战争

7、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不要再大兴战事,动用大量民力、物力,应体恤民情。

8、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处杀敌的愤懑之情。

4、怀古咏史诗

①内容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在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直接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②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因此,鉴赏这类诗歌的重点应落在“借古”而“讽今”、“伤今”上。

③常用手法: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以古谏今、对比、类比

思想感情内容分类:

1、对历史理性的冷静的剖析,揭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观点看法。

2、缅怀前贤,抒发对古人的景仰之情。

3、把历史事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①写古人关照自己,感慨个人的身世境遇。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愿望,悲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②感故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是批判。

例如刘禹锡《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③借古讽今,以古谏今。

(古今不同,古今相同)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希望统治者能引以为戒。

同时,同情下层百姓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李清照《绝句》、《六国论》

5、赠友送别诗

特点:

①题目中一般有“送某人”,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挚爱深情,离情别绪。

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感,有期待等。

②感情基调:

大多缠绵凄切、低沉惆怅、哀婉伤感(但也有例外)。

③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虚实结合拓展诗歌意境,突显思想感情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植物:

柳、浮萍、孤蓬;动物:

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

南浦、长亭、短亭灞桥、劳劳亭      

送别环境:

酒、流水、夕阳、月、春草、孤舟

思想感情类别:

1、直接抒发离别之情,重在表现离愁别恨,朋友情深,依依不舍

2、借离别一吐胸中的激愤,融合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宦海沉浮,前途未卜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嘱咐

4、借离别进行自我表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送别诗中翻新意:

表现豁达、洒脱

6、羁旅行役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1、常用和旅途有关的意象:

鞍马、驿站、征辔、候馆、桅樯、孤舟、车马

2、和乡愁联系紧密的意象:

杨柳、归雁、鸿雁、杜鹃、鹧鸪

3、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虚实结合、主客移位、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思想感情:

长期流离漂泊前途渺茫的愁苦,久戍边关无法归乡的苦闷,久宦在外身不由己的无奈,所有这些引起的深切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7、思妇闺情: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8、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六)读意象。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意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鸣,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七)读“情点”。

情点:

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读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尾句)

【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关注隐含信息,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诗歌鉴赏常用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事)喻人,用典抒情

移情于人(对写)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点面结合

对比、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结构形式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描写景物的角度(特点):

(1)空间角度:

高低、上下、内外等。

(2)色彩角度:

池上碧苔三两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碧”“黄”两字。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听觉、视觉、嗅觉等。

(4)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

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5)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描写的角度: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7)从修辞角度:

比喻、拟人、对比、列锦等。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称为意象叠加、意象并列)

古代诗歌鉴赏的规范化答题

总体角度:

形象、语言(炼字、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思想感情。

具体鉴赏角度:

1、炼字角度2、细节分析角度3、名句角度4、意象角度5、修辞角度6、语言风格角度7、形象分析角度8、表现手法角度9、全诗整体简析角度10、表达方式角度11、音韵角度12、结构安排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渲染)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氛围):

幽静,宁谧,苍莽,深远,明净,绚丽,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效果?

答: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形象型

1、提问方式:

作品的形象有何特点?

(或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或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2、解答分析:

答题时要求把形象的特点概括出来,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凝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3、答题步骤:

(1)什么形象:

用凝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身份+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通过这个艺术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

答题示例: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

诗歌描写了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一)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若有运用某些手法,应点明)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依依不舍)(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还要顾及表现手法)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同意。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模式:

体会情感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步骤:

(1)先点出作者的情感。

(2)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

(3)表达感情的特点或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等)。

答题示例: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的自信(步骤一)。

它通过写蝉饮清露,不借秋风就能把自己嘹亮的声音传向远方(步骤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明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自然声名远扬(步骤三)。

【温馨提示】答得规范。

1、要对问题予以归类,化繁为简,化虚为实。

有些诗歌鉴赏问题问得较为虚化,考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作答。

诗歌鉴赏问题设计千变万化,但是归结起来,无非三方面:

第一,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表达了什么(情感);第三,怎么写(手法)。

所以,不管怎样设问,都可以归为上述三方面的问题。

2、规范答题的基本准则:

(1)问什么,答什么。

就诗论诗,不蔓不枝。

高考是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