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5686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docx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

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教案

[篇一:

《醉翁亭记》精品教案520]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1、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

[教材与学情分析]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

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通过示X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生活中,时不时地会听到有人说“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思是叫醉翁的人真意并不在酒里。

那有个问题老师很好奇,这个醉翁是谁?

他的真意到底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醉翁亭记》中一探究竟!

二、背景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XX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X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X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X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XX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欧阳修被贬为XX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XX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3、“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X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

《XX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

“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文章分析

1、请同学们听X读,并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划出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

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两人为一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并思考以下问题。

明确:

第1段:

①“也〞:

表陈述。

②“壑〞:

山谷。

③“蔚然〞:

草木茂盛的样子④“而〞:

并且。

⑤“深秀〞:

幽深秀⑥“者〞:

的,这里指地方,山。

⑦“山〞:

名词活用作状语。

意为沿着山路⑧“潺潺〞:

象声词,水声。

⑨“而〞:

表并列。

10“于〞11“回〞12“翼然〞13“临〞○:

从。

○:

回环。

○:

像鸟儿X开双翅的样子。

○:

临居。

14“于〞15“者〞○:

在。

○:

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

16“作〞17“者〞18“也〞19“名〞○:

建造。

○:

?

?

的人。

○:

表肯定。

○:

定名。

20“太守自谓也〞21“于〞○: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

○:

到。

“辄〞:

总是,就。

22“曰〞23“意〞24“也〞○:

称为。

○:

意思,意趣。

“乎〞:

于。

○:

表感叹。

“而〞:

表承接。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2〕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其秀丽风光的?

明确:

醉翁亭的位置:

环滁→西南诸峰→琅琊→酿泉;

空间顺序:

从远——→近,由大——→小。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醉翁亭因何得名?

明确:

①环滁〔皆山〕→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蔚然而深秀〕→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

②得名缘由:

太守自谓〔饮少辄醉,年又最高,自号醉翁〕

〔4〕太守为何饮少辄醉?

是真的醉酒了吗?

明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2段:

①“若夫〞:

像那。

②“而〞:

表承接。

“霏〞:

云气,云雾。

③“开〞:

散开,消散。

④“归〞:

返回,归聚。

⑤“穴〞:

洞穴。

“暝〞:

昏暗。

⑥“晦明〞:

阴暗明亮。

⑦“者〞:

的,这里指情形。

⑧“芳〞:

花卉。

“发〞:

盛开。

⑨“幽香〞:

清幽的香气。

“佳〞:

10“秀〞11“风霜高洁〞美好,好。

○:

茂盛。

○:

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

12“而〞13“而〞时〞:

春、夏、秋、冬四季。

○:

连接状语与谓语。

○:

因而。

“亦〞:

也。

14“穷〞○:

尽。

“也〞:

表感叹。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2〕朝暮四时之景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你的感受如何?

明确:

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

清晨,日驱云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云归山谷,让人遐想神驰。

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阴,微风习习。

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峋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日之景:

朝、暮山间景——乐亦无穷

四时之景:

春、夏、秋、冬——山水之乐

第3段:

①“至于〞: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②“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

③“前者〞:

前面的人。

④“伛偻提携〞:

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

驼背,这里指年老人:

“提携〞:

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

“绝〞:

断。

“者〞:

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

⑤“临〞:

到。

⑥“渔〞:

捕鱼,捉鱼。

⑦“而〞:

因而。

⑧“酿〞:

造酒。

⑨“为〞:

成为。

⑩“洌〞:

酒清

11“山肴〞12“野蔌〞而醇。

○:

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

○:

野菜;“蔌〞,蔬菜。

13“杂然〞14“陈〞15“宴〞○:

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

○:

陈列。

○:

宴会,

16“酣〞17“非丝非竹〞设宴款待宾客。

○:

酣畅,饮酒尽兴。

○:

不是弹琴奏乐;“丝〞,弦乐器;

18“中〞19“弈〞20“觥筹交错〞“竹〞,管乐器。

○:

射中目标。

○:

围棋。

○:

欢快畅饮的场面;

21“苍颜〞“觥〞,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相互往来。

○:

22“颓然〞23“乎〞老的面容。

○:

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倒塌坠落。

○:

于,在。

〔1〕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三种人的乐?

明确:

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饮之乐;太守宴醉之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宴饮之乐?

在写宴饮之乐时,为什么重点写宾客之乐?

太守宴醉与之有联系吗?

〔3〕归纳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

第4段:

①“已而〞:

不久“而〞:

表并列。

②“阴〞:

通假“荫〞,覆③“翳〞:

遮蔽。

④“鸣声上下〞:

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⑤“去〞:

离去。

⑥“而〞:

因而。

⑦“然而〞:

但是。

〔1〕这一段写出了作者的什么乐?

明确: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如此其乐融融的浓情美景,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和乐,这应该归功于谁?

明确:

庐陵欧阳修;太守治邦有成也。

〔3〕最后一段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而:

1.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2.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3.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4.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也:

1.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3.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1.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成语:

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之意不在酒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作者围绕着这一主线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醉、乐;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

趣、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4、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明确:

①作者自号“醉翁〞。

“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

作者被贬到XX,由于自己的努力,XX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XX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5、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XX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

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XX“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总结:

〔以乐掩其郁〕“醉翁〞主旨——→与民同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XX游人之乐而乐。

这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

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XX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丛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秾,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的孤寂和凄苦,在秀美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着的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四、手法分析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4、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5、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21个“也〞字,24个“而〞字。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

〔2)肯定。

(3)感叹。

五、作业布置

1、抄写并翻译本课

2、完成本课《优化设计》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由表与里〕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醉翁〞主旨——→与民同乐

[课后反思]

[篇二: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第二课时〕

灵璧中学X夫梅

教学目标

一、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作者的情怀美。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一、体会文章美在何处

二、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

赏析课。

一、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1.字、词:

解释划线的字、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②.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③.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④.名之者谁?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⑤.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陈列,摆放)

⑥.饮少辄醉。

(就)

⑦.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2.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是在于山水之间啊。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

〔译:

可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而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有自己的乐趣。

3、迁移练习

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

内政。

〔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

〔水落石出〕

二、导入新课

风光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班级内交流。

教师明确:

〔多媒体展示〕

1.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作者的情怀美。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激发想象力,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配乐朗读,欣赏美文

男女生pk配乐朗读,其余同学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或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文章的美。

〔多媒体展示琅玡山美景图片〕

〔朗读结束后,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

五、赏景入境,探究文章的美以与文章的主题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那么究竟它有哪些美点?

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

最后小结。

〔预测答案〕

美在语言。

1.语言凝练、含蓄。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

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

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美在文章的结构。

美在作者的情怀。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

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乐的几种情景:

一是“禽鸟之乐〞。

二是游人之乐。

三是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

1、探究作者的情怀美:

试用一个字概括课文表达的情感,因何而乐?

乐:

山水之乐〔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宴酣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乐人之乐。

总之,是与民同乐。

2、探究太守之醉:

“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本文的醉翁之意到底在何处?

不只是指喝醉,也是指太守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

可以说,这就是欧阳修的高洁志趣。

3、探究文章主题: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以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六、欣赏碑文。

〔多媒体展示碑文〕

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

滁人惟恐失之,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

后来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醉翁亭记》这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所以醉翁亭也因《醉翁亭记》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所以有“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七、思考,延伸美

《XX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同:

1、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2、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3、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异:

1、结构。

2、语言表述。

3、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境界之高。

可谓是“欧阳修与百姓同乐X仲淹以天下为忧横批:

境界高〞

八、模拟旅游活动,感受旅游的乐趣

醉翁亭是我们XX的一处名胜古迹,醉翁亭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更加有了名气。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醉翁亭,发展XX的旅游业,请你模拟旅游活动,写一段导游词。

九、布置作业

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见下页〕

板书设计

醉翁亭

欧阳修

?

?

优美的意境

美?

?

?

出色的语言

?

?

?

精巧的结构?

?

?

作者的情怀

?

山水之乐?

?

?

乐?

?

游人之乐?

?

?

?

与民同乐?

?

太守之乐?

?

[篇三: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醉翁亭记》

上课日期:

2012.10.

作者__孔艺

单位:

滕州市滕南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记》〔1课时〕

课前准备:

熟练朗读课文,结合课下小注理解文意,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生

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

用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词语,解读文言现象,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着重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从中品味欧阳修崇高的人生境界。

评价任务:

1.欣赏一方山水;

2.品味一种情趣;

3.体验一种人生;

4.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有关“胸襟﹒情怀〞的话题。

[屏显:

胸襟〃情怀]

走进我们的历史,“谪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学

史,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用他们灵动的笔触抒发着他们不称意时灵魂深

处的情怀,成就了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这其中,你知道的有谁呢?

[屏显以下内容]

X仲淹这样抒写着他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陶渊明这样表达着他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屈原这样吟唱着他的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东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李白说: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齐读屏显的内容。

X仲淹、苏东坡、屈原、李白?

?

一颗颗旷达的心灵在徘徊,一声声爽朗的

笑声在回荡,一个个潇洒的脚步在流连。

这其中,有一个谁也抹不去的身影,那

就是欧阳修。

[屏显:

欧阳修图像]

这就是欧阳修。

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屏显以下内容:

《六一居士传》节录]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X,有

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从“六一居士〞的由来,我们可以知道欧阳修是怎样的人?

这样潇洒、旷达的欧阳修,在被贬XX期间,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醉翁亭记》。

下面,我们就走进《醉翁亭记》,去感受欧阳修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二、朗读课文。

〔一〕读得顺畅

1.指生朗读课文,生听读,标注出字音、节奏方面有不同意见的地方。

2.交流不同意见的原因,分析、明确造成朗读障碍的文言现象,正确地朗

读课文。

〔二〕读得明白

1.大家在结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

你可以提出

来,问一问老师,问一问同学。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涉与到的特殊的文言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藉此让学生体会古代语言的特点,积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欣赏一方山水

1.标注出文中描写XX自然风光的句子,师生交流。

2.[屏显以下内容:

欣赏一方山水]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在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句式参考:

这就是琅琊山,你看,。

这就是醉翁亭,你看,。

这就是酿泉,你看,。

这就是山间的早晨,你看,。

?

?

生交流,师适时穿插:

⊙“环滁皆山也〞,“环〞,凝炼一字却写出了山的迤逦连绵,让我们做无穷想象。

⊙“尤美〞,是“特别秀美〞。

⊙用“潺潺〞写水流的声音,很好听。

⊙用“翼然〞喻亭,说亭像鸟儿展翅凌云欲飞,写出了亭的可爱。

⊙“芳〞,临时改变了功能,是香花。

“秀〞,同样是临时改变了功能,是开花,滋长。

⊙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静态描写又体现了动感,简炼的文字原来却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啊。

“水落石出〞在今天我们已经给予它新的生命力,原来,它诞生于欧阳修的笔下啊!

小结:

“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亭台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

的优美境界。

一日间的朝暮变化,一年中的春秋更迭……这山、这泉、这亭,这山间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这一方山水让我们沉醉其中。

四、品味一种情趣1.面对这样的山山水水,作为这方山水的知州的欧阳修,更深深地沉醉其中了。

欧阳修是怎样表达他沉醉其中的情怀的?

请标注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屏显以下内容:

品味一种情趣]

环滁皆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